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再谈闻思修▪P3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上面,间接来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修行越好的人,越不会去求世间名利,他们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私自利心,是以彻彻底底看破放下的智慧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导师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全都是为了让众生用来修行,调伏自己的心,对治我执,断除烦恼,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众生修行了这样的甘露妙法后,能够彻彻底底地推翻所有轮回杂染的境界,凡夫天翻地覆一般地变成圣者,一切的我执、一切的自私自利,一切的自我为中心而引起的烦恼和业障,全部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在这样的智慧中弘法利生。我虽然没有修行成就,也并不是高僧大德,但是从闻思上来讲,依止了上师法王如意宝二十多年后,闻思了极其殊胜的佛法,现在回顾来看,确实没有用闻思来搞世间法,没有将佛法用来增上自私自利和我执,可以说没有学坏。而且特别向往修行,一心清净地对三宝作闻思修行的法供养,有时候做的梦也是和闻思修行相关的,我想这一点是导师佛陀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成功培养而形成的。

  第四、学与修的三种层次

  针对圣者见道之前的修行者来说,学与修可以各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

  首先学法有三种层次。下等的学,是能够对所学法的能诠文逐字逐句地进行正确地消文;中等的学,是能够将能诠文和所诠的实际意义联系起来,在心中能初步显现出文句所对应的所诠义的总相;上等的学,是进一步理清经论的科判结构,或者找出上下文的内在联系,以四种道理等的思维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法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在心中对所诠义产生没有任何疑惑的定解。其中中等的学,已经产生了闻慧,上等的学,已经产生了思慧。

  修行也分为上中下三种。下等的修,是不离上等的学所产生的定解,进行如实的观察修;中等的修,是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过程,即通过观察修已经能够产生短暂时间的安住修,但在烦恼习气等的作用下,不久又退失,退失后再度在定解的摄持下进行如实的观察,并进入到安住修;上等的修,是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中等修后,能够自在地以定解的力量安住在所缘之境中,并最终产生出修慧来。

  如果只有下等的学的水平,这时如果去修持,是不可能修起来的,因为没有正见,心中都是无明、邪见、疑惑,怎么能修出佛法的功德呢?就像蒸沙子不可能变成米饭一样。如果已经产生了中等的学,则已经可以开始修行,但是因为理路不清,思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修行会很慢,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应该加强深入思维,融会贯通。如果已经产生了上等的学,具有了清晰无误的定解,这时就应该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修持,先从下等的观察修开始,慢慢串习成熟后,就能顺利进入到上等的修行。

  有的人喜欢闻思,修行的意乐和习气都不够,在产生了上等的学后并不进行修行,这样时间一长,他心中的思慧就会被忘记了。

  大家应该检验一下自己目前处在学与修的哪一个水平之中。

  比如说学修皈依。下等的学是将皈依的原因、目的、重要性、利益、对境、生起的种种方便、体性、类别、学处等内容逐字逐句理解清楚;中等的学是联系自身和众生等等的实际,在心中显现出这些皈依的能诠句的所诠义;上等的学是将皈依的各项内容如理进行深入的分析、思维,最终获得皈依的定解。

  下等的修,是在打坐以及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或者其他众生,运用所获得的皈依的定解,一一进行如实的观察;中等的修,是已经能够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中,但是还不稳定,容易失去,因此再次在定解的摄持下,针对自己以及诸众生进行具体如实的观察,这样进行交替的观察修和安住修;上等的修,是在数数的交替串习后,能够自在地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之中,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安住修后,最终生起永不退转、非常稳固的真正皈依心。

  又比如学修念死无常。下等的学是弄懂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决断门的字面意思;中等的学是找到三种根本、九种因相所对应的实际含义;上等的学是再结合这些实际的含义,思维为什么要用这三种根本来揭示死无常,每种根本又为什么要用三种因相来说明,是否能找到除此之外的更有力的死无常根据。三决断门为什么能被称为是决断,除了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决断门外,还是否能找到证明死无常的根据。这些如实深入思维,就能帮助自己完完全全信受死无常的道理,对死无常产生确定无误的定解。

  死无常下等的修,是运用这样的定解,无论在座上,还是在座下,对自己或相应的众生之寿命进行如实的观察修,可以专门运用某一种根本的某一种因相进行观察修,比如专门针对自己,串习“死主决定会来,而且无缘能令其退却”,或者串习“寿无可添,无间有减”,等串习熟练之后,再将三种根本连贯起来进行观察修;中等的修是在这样的如实观察修比较熟练之后,已经渐渐能够安住而修,一旦不能直接安住,再次地运用三种根本九种因相的定解重新对自他一切有情之寿命进行观察,以这样的方式交替修行;上等的修是对所有的根本与因相能够稳定地安住而修,并以这样安住修的力量,最终分别产生出“必须修习正法、现在就修习正法,以及唯一以修正法为依怙”这三种决断门,以及对今世产生强烈、永不退转的厌离心。

  下面再来看看世俗菩提心的学修。下等的学,是字面上完全理解菩提心的体性、行相、殊胜的利益、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的具体内容,比如慈与悲的所缘、行相、利益、种类、生起之量等等,能正确地对这些文句进行消文;中等的学,是将这些能诠句与实际的所诠义进行对应,比如就知母来说,不是笼统地知道每个众生都是母亲这样模模糊糊的概念,而是要认识到能诠句所说的意思,是指周围的道友,同事,乃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这一个个都是自己曾经的母亲;上等的学,是结合这些所诠义,找出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各自的合理性、必要性、内在联系等等,这样就会对世俗菩提心获得确凿无疑的定解。

  关于世俗菩提心下等的修,是将自己、周围的人、旁生,乃至肉眼见不到的地狱、天人等等的众生作为观察的对象,以世俗菩提心的定解摄持,渐次地进行平等舍、知母等等的步骤的修持,每次可以只专注于某一个或者某一类的众生,对他们进行知母等的某一个环节的修持,慢慢可以增加众生的数量和修持的内容,最后能在一座之中,对于一切众生,完整地修完所有的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换的内容;中等的修,是在前面的如实观察修达到熟练,能够渐渐安住的时候,两者交替进行的过程;上等的修是完全能够安住于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换的定解之中,并且在长期这样的安住修行之后,心中真正产生出无伪、没有掺杂自私自利之心如纯金一般的世俗菩提心。

  最后来看看般若空性的学与修。下等的学,是将般若空性的体性、类别、中观共同的五大因,应成派不共的四大因等等的内容在字面上弄懂;中等的学,是理解出这些能诠句所对应的实际所诠义,比如说自性、无自性、世俗谛、胜义谛等等的这些法相,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的桌子、房子、城市、亲人、朋友、道友、上师、工作、家庭、寺庙等等事物上,找到它们相应的所诠义来,在心中一一显现出它们所诠义的总相,而不能只是在文字上划来划去,但是在闻思般若空性这样相对高深的法门时,这个步骤往往容易被忽略,导致学法者在思维和研讨的内容,其实是与实际所诠义没有联系的一些笼统的概念;上等的学,是在结合所诠义的基础上,深入、如理地思维这些法相和理论,遣除对于般若空性的未知、邪知、和疑惑,在心中产生般若空性的清晰定解。

  下等的修,是根据般若空性的定解,在桌子、房子、人等的万法上进行如实的观察,也可以专门运用一个方法,比如说离一多因等,对具体的法进行观察;中等的修,就是在般若空性定解的摄持下,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过程;上等的修,同样是在定解的摄持下,能稳定地进行安住而修,并且在经过长时间的安住修之后,最终证悟到般若空性。

  这以上是针对初学者如何产生闻思修三慧的角度而讲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三乘教法的每个法门,都应该按这样的步骤,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与修,这样就可以把甘露一样的尊贵法宝真正地学到手,加持到自己的身心相续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光明大圆满、禅宗等最为了义的法门中,正行的修行才是以无分别、无念的方式无修而修,在其他的法门里,无论是观察修和安住修,都需要运用善妙的分别心,在定解的摄持之下进行修持。那这和闻思时的思维有什么差别呢?它们的差别是:思维是遣除对法义的未知、邪知,和疑惑,是对法义的学习和掌握,最后产生出的是定解;而观察修和安住修,是运用定解,在相应的境上进行如实的深入思维和数数串习,对治掉心中与此相违的种种见解和增益,这是对法义运用的过程,最后产生出的是修慧。

  第五、闻思若不以修行为目的容易滋生傲慢等烦恼

  从无始以来一直在串习的我执,在一般人身上就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受、处处喜欢出头露面,以散乱度日子。学佛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对治掉这个会产生无穷后患的我执,放下求名利、求财产、求享受的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很多初学者还没有树立起这样的目标,还没有把佛法当作断除过失、增长功德的修行教授,没有以信心来依教奉行,因此就很难尝到佛法的清凉味道,这样学的时间长一点后,就比较容易生起傲慢等的烦恼。

  比如他会用所听闻到的佛法去观察别人的过失,比如说不恭敬其他的宗派,认为其他宗派都是不了义的,不定的,不是善说,或者说高僧大德讲得也一般,不是最高、最深的,或者说别的人思路不清晰,表达得一般,没有智慧,对他人相续中产生的深信因果等等的各种功德不会产生随喜心等。相反他会认为自己有闻思的智慧,自己的智慧非常殊胜。因为他没有按导师佛的断除我执和烦恼的要求去做,这表明他对导师佛陀并不在乎,他也没想过运用佛法来对治自己的傲慢等的毛病,因此对法宝也不尊重等,对于僧宝,认为现在的出家人学的还不如自己,不会有什么功德,因此也不尊重,这样连归依心都会失去。如果他得到一些三藏法师等的名声的话,那就更加增上傲慢,更加害了自己等等。

  虽然要发弘法利生的大愿,但不能在没有能力的时候首先就去直接做弘法利生的事,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就像自己本身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在病情没有减轻之前,怎么可能去医治别人的病呢?真正有志于弘法利生的人,首先就应该让佛法在自己身上产生出功德,成为榜样,这样别人就会自动来你这里求法。

  在自己学好之前,不要着急想着去改变别人,不要有教育别人的心理。有些人因为我慢心的驱使,无论学什么法义,都想着用这些法义去教育别人,在辅导、研讨佛法的时候,习惯性地用严厉的口气去教训别人,比如口气里明显会流露出我知道得比你们多,你们这条法义没有落实起来,那条法义也没有做到,言下之意只有他自己达到了要求。这样虽然看起来在交流佛法,但交流的方式已经明显被我慢等的烦恼染污了,这是和清净慈悲清凉的佛法体性相违背的。有的反省能力强一点的道友,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讲解佛法的时候会经常用发露自己的过失作为对治,这点很值得随喜,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无我空性的正见,没有对治我慢,这样不去注意的话,即使是在发露自己的过失,说出来的口气依然还是在教训别人,这就是被狡猾的我执、我慢给骗了。

  我执确实非常狡猾,你如果不加注意,它甚至会把本来是对治我执的无上佛法甘露,改变成增长我执、我慢等的助缘。但是我执和烦恼再强大,再狡猾,也抵挡不住佛法的对治法的力量。可以说,我执和烦恼,在佛法面前,它们都变得很脆弱,只要众生学好了佛法,再去运用佛法,它们就会自动减弱。如果分别心和烦恼、我执减少了,那么内心中的魔障就减少了,功德就增加了,如果分别心、烦恼、我执、我慢、自私自利的心增加了,那么内心中的魔障就已经增加了,功德就减少了。

  除了闻思修行之外,其他像慈善等的善业,也只有得到了佛法的加持,才会变成功德无量,否则在没有对治我执和烦恼习气的闻思修功德之前,就去做很多所谓帮助众生的事情,结果呢,众生没有真正帮助到,倒很有可能的是把自己也给牺牲掉了。外在的做法是次要的,提高内在的水平,树立起深信因果等的正见,增上慈悲心等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真正的三宝弟子,首先应在自己身上将佛法落实起来,对治掉自己的自私自利和烦恼,在自己的身心相续上展现出佛法的功德、闻思修智慧力量的加持,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对治烦恼,几年之后,一大批烦恼轻、我执少、懂法义、有修持的弘法人才就培养出来了,他们所汇聚起来的弘扬佛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这样大家在进一步了知了闻思修的关系之后,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落实,就会让学修佛法越来越顺利,就能越来越感受到佛法的加持,同时也成就了护持正法的殊胜利益。

  讲述于 二〇一二年 八月四日 星期六

  

《再谈闻思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