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事,并最终获得涅槃而脱离轮回苦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贪恚、愚痴、寡闻、破戒而行布施,非净施也。”即缺少听闻,就缺少对佛法的了解,这样各种烦恼习气都没有得到对治,这样的布施,就像在贪嗔痴烦恼摄持下以及和破戒的情况下进行的布施一样,都属于不清净的布施。
山下的居士们,听闻正法的机会很少,因此不管是上师、法师、辅导员在讲法和进行研讨的时候,以及通过看光盘、听录音来学习的时候,都应该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按照断除法器之三过,和依六种想等的听闻轨理,进行如理的听闻。听闻也不仅仅指用耳根听,还包括多看经论法本。对于居士来说,在学法条件不具足的情况下,应该多阅读导师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像《白莲花传》(即释迦佛广传)、《法王上师传》、《阿底峡尊者传》、《宗喀巴大师传》、《密勒日巴尊者传》、《憨山大师年谱》、《虚云老和尚年谱》、《影尘回忆录》等等。通过阅读这些传记,可以直接感受导师佛陀和历代高僧大德们的嘉言懿行,这样会启发和增上对三宝的皈依,也可以在高僧大德崇高的行持中,学到对因果规律的尊重和遵循因果的具体做法。
第二、要认识到如理深入思维的重要性
凡夫从无始以来串习稳固了的习气一下子很难打破,只有按照作用理、观待理、证成理、法尔理等等的道理,如理地深入思维才能将其削弱。有的人教理学了很多,但是不去如理思维,或者思维得不够深入,这样就不能形成真实的定解,也就无法进行真正的修行。
山上的出家僧人有能多闻的福德因缘,从早上到晚上都一直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是如理思维这个步骤则仍然比较欠缺。虽然经论都是佛菩萨传下来的,但是单单闻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凡夫的根机没有那么高,可以通过如理听闻能直接理解并落实了法义。如果不用比听闻多花两三倍的时间去深入思维,法义是不可能在心中明显呈现出来的,这样心里很多的未知、邪知、疑惑就不会被消除,而且以自力抉择判断的能力就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就不用说对治微细的我执及烦恼了,就连粗大的烦恼和自私自利的心也没有能力压制或断除。
对于如理思维的重要性,《阿含经》中有非常直接的开示:“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伟大的佛陀在《中阿含经》中说:“复次,雨势!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诵习至千,意所推观,明见深远。”导师佛陀在这里赞叹了多闻,并且在多闻以及诵习牢记之后,要“意所推观,明见深远”,即要通过深入思维,认识到法义的深远含义。
《瑜伽师地论》中说:“云何名为具足多闻?谓若有法宣说开示,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独一圆满清白梵行,于如是类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这里对多闻的体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即不仅仅是耳朵多听闻而已,而且对法义还要能熟记,在语言上要通晓,在心中要寻思,在见上要获得通达。
第三、要认识到闻思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而修行
现在很多人学佛只是在研究佛法,在文字上下功夫,好一点的,在理论上思维、总结一下,以为道理通了就什么都已经搞定了,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学的了。其实佛法最大的价值,是在修行的时候,能够直接有效地对治众生相续中的我执和烦恼,因此闻思是为修行服务的,是在为修行打基础。修行这个阶段才是真正展现出佛法的强大力量的时候。
对广大的初学者来说,修行的内容,主要就应该围绕在断除对自他危害最大的自私自利和自我为中心的念头,以及断除贪欲心等种种粗大的烦恼上。
因为凡夫一直以为有一个像在做老板一样的我,认为我是一切起心动念的动力或根源,因此一切的起心动念,和一切身口行为,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基础上进行的。还有,我执中的我所执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有些人会产生我的家庭、我的亲朋好友,我的同事、我的学生、我的民族、我的上师、我的佛法、我的弟子等等的执著,只要众生认为是属于我的东西,会不顾是非曲直地去偏袒和维护,对于认为那些不属于我的,则会表现得很冷漠,甚至会有排斥。
尤其是在追名逐利的时候,大家知道这很明显是因为我执而引起的,即使是闻思修行、行持善法这些看起来和名利无关的事情,其实对一般的凡夫来说,也都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我执,只是那样的我执比较微细,隐藏得比较深,一般人发现不了。
大家可以和色界的大梵天来进行比较,一般的人对于他人的慈悲,很难超过大梵天,大梵天对欲界诸众生为什么会有那么比较大的慈悲呢?因为碰巧的原因,大梵天误以为这些欲界的所有众生都是他所创造出来的,因此他把欲界的一切众生执著为自己的子女了,所以就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慈悲。现在正在行持善法,利益他人的道友,也可以反观一下,你们心中有没有大梵天那样对他人的善良、耐心、包容等等的慈悲,即使已经生起了这样真切的慈悲,如果没有经过佛法的引导,那它其实还是从内心里非常顽固的我执和我所执所引起的,这和出世的解脱并没有关系。
因此如果不树立起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加以对治,或者不以般若空性慧或者胜义菩提心进行对治,那么所有善行就像被毒药染污了一样,实际上都是在为我执在做服务,并不能形成三乘菩提的殊胜资粮。
但是这个“我”到底有没有呢?其实是根本不存在实质的东西,连凡夫最执着的俱生我,就是没有认识到五蕴皆空的真相,而凭空根据五蕴而增益出来的一种幻觉。听到这样无我的法义,很多人会很奇怪,没有了我,那么是谁在造恶行善,谁在感受苦和乐,现在又是谁在听法,谁在积累资粮,谁在证悟成佛呢?
其实从无始到现在,一切众生的一切业都是五蕴中的各个蕴聚在做的,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行蕴和识蕴。比如造恶的主要是行蕴中的烦恼心所,造善的主要是行蕴中的善心所,感受苦和乐的是受蕴心所,在听法和积累资粮、修行等的主要是行蕴中的心所和识蕴的心王,所有这一切,都根本没有一个是我所做的。
这样看来,我执的危害性很大,如果没有对治,那么它会将一切善行都染污掉。另外我执又完全可以被对治掉,因为它所执著的所谓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觉。所以现在在学佛的人,都应该将我执,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以及各种烦恼等粗大的相作为修行对治的目标,争取早日以无我正见的摄持下修解脱道,以如幻如梦正见的摄持下集资净障,以般若的三轮体空正见的摄持下行菩萨道,来形成清净的弘法利生的殊胜事业。
在许许多多佛经中,都强调了闻思必须落实到修行上的重要性。《楞严经》中阿难禀告佛说:“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阿难尊者虽然广闻博学,但是没有修行,因此险些被摩登伽女迷惑,事后阿难尊者在佛前痛加忏悔,并说出了“若不修行,与不闻等”的深刻教训,确实值得大家反思。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说:“若有菩萨发菩提心,菩提所摄,言欲作佛,于多闻中而不勤修,诸众生中最为无智。”有菩提心志向的人,更应该会对治自己的我执、烦恼,才能够早日直接利益很多众生。但如果只是听闻对治的方法,而不去修行而落实,经中就说这是最没有智慧的人了。
《华严经》中也以四个形象的比喻开示了,只是听闻不进行修持的过失: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积多闻,能入如来法。
譬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不能如说行,多闻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种种诸肴膳,不食自饿死,多闻亦如是。
譬如有良医,具知诸方药,自疾不能救,多闻亦如是。
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只是多闻,但不以闻思的智慧来修行,就像一个人在河中漂流,因为害怕溺水身亡,而不敢喝水,导致渴死;也像一个人给别人做了种种的美食,但是自己不知道吃,而导致饿死;也像一位良医,精通各种医术,但是不会医治自己的疾病;还像一个贫穷的人,日日夜夜为他人数钱,但自己却一贫如洗。《华严经》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只是听闻、思维法义,不去真实修行,是没有智慧而愚痴的事情。
《大宝积经》中佛给富楼那尊者开示了四种学法的方法,经中说:“佛告富楼那:菩萨有四法,则能修筑多闻,犹如大海不可竭尽,常能修筑多闻宝藏,能于诸法得决定义,于诸语言善了章句。何等四?菩萨求法,……求已诵读,诵读已正忆念,正忆念已,如所说行。富楼那!菩萨有此初法,则能修筑多闻,犹如大海不可竭尽,常能修筑多闻宝藏,能于诸法得决定义,于诸语言善了章句。”这四种方法是:一、勤求佛法;二、求已读诵,即将佛法熟读牢记;三、读诵已正忆念,就是不断忆念思维,力争通达法义;四、通晓之后,如所说行,即安住于佛法的所诠义中进行修持。
闻思经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修行而对治我执和烦恼。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不管是学哪一个法门,不管是参加了,般若、或道次第、净土、修心等哪个班级,只要是以殊胜的因缘现在遇到了佛菩萨的经论,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要以对治我执和烦恼。今天这样和大家说这些,不是说我自己已经断除了我执,像圣者一样没有人我执著,没有傲慢心,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在那么高的修行境界里和大家讲。的确我也是一个凡夫,但是我闻思以后得到的一个心得,就是不能上我执的当,被我执骗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一切的所作所行全都变成了非法行,全都和解脱背道而驰。这个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和心相续里充满了烦恼、业障、苦,和自私自利,这样的身心上哪里有值得恭敬、赞叹,值得自豪的地方呢,但是这样的身心运用到闻思…
《再谈闻思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