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談聞思修▪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事,並最終獲得涅槃而脫離輪回苦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說:“貪恚、愚癡、寡聞、破戒而行布施,非淨施也。”即缺少聽聞,就缺少對佛法的了解,這樣各種煩惱習氣都沒有得到對治,這樣的布施,就像在貪嗔癡煩惱攝持下以及和破戒的情況下進行的布施一樣,都屬于不清淨的布施。

  山下的居士們,聽聞正法的機會很少,因此不管是上師、法師、輔導員在講法和進行研討的時候,以及通過看光盤、聽錄音來學習的時候,都應該珍惜這些難得的機會,按照斷除法器之叁過,和依六種想等的聽聞軌理,進行如理的聽聞。聽聞也不僅僅指用耳根聽,還包括多看經論法本。對于居士來說,在學法條件不具足的情況下,應該多閱讀導師佛陀和高僧大德們的傳記,像《白蓮花傳》(即釋迦佛廣傳)、《法王上師傳》、《阿底峽尊者傳》、《宗喀巴大師傳》、《密勒日巴尊者傳》、《憨山大師年譜》、《虛雲老和尚年譜》、《影塵回憶錄》等等。通過閱讀這些傳記,可以直接感受導師佛陀和曆代高僧大德們的嘉言懿行,這樣會啓發和增上對叁寶的皈依,也可以在高僧大德崇高的行持中,學到對因果規律的尊重和遵循因果的具體做法。

  第二、要認識到如理深入思維的重要性

  凡夫從無始以來串習穩固了的習氣一下子很難打破,只有按照作用理、觀待理、證成理、法爾理等等的道理,如理地深入思維才能將其削弱。有的人教理學了很多,但是不去如理思維,或者思維得不夠深入,這樣就不能形成真實的定解,也就無法進行真正的修行。

  山上的出家僧人有能多聞的福德因緣,從早上到晚上都一直有聽聞佛法的機會,但是如理思維這個步驟則仍然比較欠缺。雖然經論都是佛菩薩傳下來的,但是單單聞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凡夫的根機沒有那麼高,可以通過如理聽聞能直接理解並落實了法義。如果不用比聽聞多花兩叁倍的時間去深入思維,法義是不可能在心中明顯呈現出來的,這樣心裏很多的未知、邪知、疑惑就不會被消除,而且以自力抉擇判斷的能力就不會形成,這樣的結果,就不用說對治微細的我執及煩惱了,就連粗大的煩惱和自私自利的心也沒有能力壓製或斷除。

  對于如理思維的重要性,《阿含經》中有非常直接的開示:“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偉大的佛陀在《中阿含經》中說:“複次,雨勢!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誦習至千,意所推觀,明見深遠。”導師佛陀在這裏贊歎了多聞,並且在多聞以及誦習牢記之後,要“意所推觀,明見深遠”,即要通過深入思維,認識到法義的深遠含義。

  《瑜伽師地論》中說:“雲何名爲具足多聞?謂若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于如是類衆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如是名爲具足多聞。”這裏對多聞的體性作了明確的闡述,即不僅僅是耳朵多聽聞而已,而且對法義還要能熟記,在語言上要通曉,在心中要尋思,在見上要獲得通達。

  第叁、要認識到聞思的目的是爲了斷除煩惱而修行

  現在很多人學佛只是在研究佛法,在文字上下功夫,好一點的,在理論上思維、總結一下,以爲道理通了就什麼都已經搞定了,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學的了。其實佛法最大的價值,是在修行的時候,能夠直接有效地對治衆生相續中的我執和煩惱,因此聞思是爲修行服務的,是在爲修行打基礎。修行這個階段才是真正展現出佛法的強大力量的時候。

  對廣大的初學者來說,修行的內容,主要就應該圍繞在斷除對自他危害最大的自私自利和自我爲中心的念頭,以及斷除貪欲心等種種粗大的煩惱上。

  因爲凡夫一直以爲有一個像在做老板一樣的我,認爲我是一切起心動念的動力或根源,因此一切的起心動念,和一切身口行爲,都是在以自我爲中心的我執基礎上進行的。還有,我執中的我所執表現得也很明顯,比如有些人會産生我的家庭、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同事、我的學生、我的民族、我的上師、我的佛法、我的弟子等等的執著,只要衆生認爲是屬于我的東西,會不顧是非曲直地去偏袒和維護,對于認爲那些不屬于我的,則會表現得很冷漠,甚至會有排斥。

  尤其是在追名逐利的時候,大家知道這很明顯是因爲我執而引起的,即使是聞思修行、行持善法這些看起來和名利無關的事情,其實對一般的凡夫來說,也都是爲了滿足內心深處的我執,只是那樣的我執比較微細,隱藏得比較深,一般人發現不了。

  大家可以和色界的大梵天來進行比較,一般的人對于他人的慈悲,很難超過大梵天,大梵天對欲界諸衆生爲什麼會有那麼比較大的慈悲呢?因爲碰巧的原因,大梵天誤以爲這些欲界的所有衆生都是他所創造出來的,因此他把欲界的一切衆生執著爲自己的子女了,所以就對他們産生了極大的慈悲。現在正在行持善法,利益他人的道友,也可以反觀一下,你們心中有沒有大梵天那樣對他人的善良、耐心、包容等等的慈悲,即使已經生起了這樣真切的慈悲,如果沒有經過佛法的引導,那它其實還是從內心裏非常頑固的我執和我所執所引起的,這和出世的解脫並沒有關系。

  因此如果不樹立起出離心和世俗菩提心加以對治,或者不以般若空性慧或者勝義菩提心進行對治,那麼所有善行就像被毒藥染汙了一樣,實際上都是在爲我執在做服務,並不能形成叁乘菩提的殊勝資糧。

  但是這個“我”到底有沒有呢?其實是根本不存在實質的東西,連凡夫最執著的俱生我,就是沒有認識到五蘊皆空的真相,而憑空根據五蘊而增益出來的一種幻覺。聽到這樣無我的法義,很多人會很奇怪,沒有了我,那麼是誰在造惡行善,誰在感受苦和樂,現在又是誰在聽法,誰在積累資糧,誰在證悟成佛呢?

  其實從無始到現在,一切衆生的一切業都是五蘊中的各個蘊聚在做的,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行蘊和識蘊。比如造惡的主要是行蘊中的煩惱心所,造善的主要是行蘊中的善心所,感受苦和樂的是受蘊心所,在聽法和積累資糧、修行等的主要是行蘊中的心所和識蘊的心王,所有這一切,都根本沒有一個是我所做的。

  這樣看來,我執的危害性很大,如果沒有對治,那麼它會將一切善行都染汙掉。另外我執又完全可以被對治掉,因爲它所執著的所謂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覺。所以現在在學佛的人,都應該將我執,以及它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以及各種煩惱等粗大的相作爲修行對治的目標,爭取早日以無我正見的攝持下修解脫道,以如幻如夢正見的攝持下集資淨障,以般若的叁輪體空正見的攝持下行菩薩道,來形成清淨的弘法利生的殊勝事業。

  在許許多多佛經中,都強調了聞思必須落實到修行上的重要性。《楞嚴經》中阿難禀告佛說:“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阿難尊者雖然廣聞博學,但是沒有修行,因此險些被摩登伽女迷惑,事後阿難尊者在佛前痛加忏悔,並說出了“若不修行,與不聞等”的深刻教訓,確實值得大家反思。

  《集一切福德叁昧經》中說:“若有菩薩發菩提心,菩提所攝,言欲作佛,于多聞中而不勤修,諸衆生中最爲無智。”有菩提心志向的人,更應該會對治自己的我執、煩惱,才能夠早日直接利益很多衆生。但如果只是聽聞對治的方法,而不去修行而落實,經中就說這是最沒有智慧的人了。

  《華嚴經》中也以四個形象的比喻開示了,只是聽聞不進行修持的過失:

  “佛子善谛聽,所問如實義,非但積多聞,能入如來法。

  譬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不能如說行,多聞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種種諸肴膳,不食自餓死,多聞亦如是。

  譬如有良醫,具知諸方藥,自疾不能救,多聞亦如是。

  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只是多聞,但不以聞思的智慧來修行,就像一個人在河中漂流,因爲害怕溺水身亡,而不敢喝水,導致渴死;也像一個人給別人做了種種的美食,但是自己不知道吃,而導致餓死;也像一位良醫,精通各種醫術,但是不會醫治自己的疾病;還像一個貧窮的人,日日夜夜爲他人數錢,但自己卻一貧如洗。《華嚴經》通過這些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只是聽聞、思維法義,不去真實修行,是沒有智慧而愚癡的事情。

  《大寶積經》中佛給富樓那尊者開示了四種學法的方法,經中說:“佛告富樓那:菩薩有四法,則能修築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常能修築多聞寶藏,能于諸法得決定義,于諸語言善了章句。何等四?菩薩求法,……求已誦讀,誦讀已正憶念,正憶念已,如所說行。富樓那!菩薩有此初法,則能修築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常能修築多聞寶藏,能于諸法得決定義,于諸語言善了章句。”這四種方法是:一、勤求佛法;二、求已讀誦,即將佛法熟讀牢記;叁、讀誦已正憶念,就是不斷憶念思維,力爭通達法義;四、通曉之後,如所說行,即安住于佛法的所诠義中進行修持。

  聞思經論的根本目的,就是修行而對治我執和煩惱。不管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僧人,不管是學哪一個法門,不管是參加了,般若、或道次第、淨土、修心等哪個班級,只要是以殊勝的因緣現在遇到了佛菩薩的經論,一定要調整好心態,要以對治我執和煩惱。今天這樣和大家說這些,不是說我自己已經斷除了我執,像聖者一樣沒有人我執著,沒有傲慢心,沒有貪嗔癡的煩惱,在那麼高的修行境界裏和大家講。的確我也是一個凡夫,但是我聞思以後得到的一個心得,就是不能上我執的當,被我執騙了,不能以自我爲中心,否則一切的所作所行全都變成了非法行,全都和解脫背道而馳。這個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身體,和心相續裏充滿了煩惱、業障、苦,和自私自利,這樣的身心上哪裏有值得恭敬、贊歎,值得自豪的地方呢,但是這樣的身心運用到聞思…

《再談聞思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