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談聞思修▪P3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上面,間接來護持佛法、利益衆生,就會産生巨大的價值。修行越好的人,越不會去求世間名利,他們沒有以自我爲中心,沒有自私自利心,是以徹徹底底看破放下的智慧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導師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爲了讓衆生用來修行,調伏自己的心,對治我執,斷除煩惱,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目的。衆生修行了這樣的甘露妙法後,能夠徹徹底底地推翻所有輪回雜染的境界,凡夫天翻地覆一般地變成聖者,一切的我執、一切的自私自利,一切的自我爲中心而引起的煩惱和業障,全部被清除得幹幹淨淨,在這樣的智慧中弘法利生。我雖然沒有修行成就,也並不是高僧大德,但是從聞思上來講,依止了上師法王如意寶二十多年後,聞思了極其殊勝的佛法,現在回顧來看,確實沒有用聞思來搞世間法,沒有將佛法用來增上自私自利和我執,可以說沒有學壞。而且特別向往修行,一心清淨地對叁寶作聞思修行的法供養,有時候做的夢也是和聞思修行相關的,我想這一點是導師佛陀和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成功培養而形成的。

  第四、學與修的叁種層次

  針對聖者見道之前的修行者來說,學與修可以各分出上中下叁個層次。

  首先學法有叁種層次。下等的學,是能夠對所學法的能诠文逐字逐句地進行正確地消文;中等的學,是能夠將能诠文和所诠的實際意義聯系起來,在心中能初步顯現出文句所對應的所诠義的總相;上等的學,是進一步理清經論的科判結構,或者找出上下文的內在聯系,以四種道理等的思維方法,多問幾個爲什麼,將法義舉一反叁、融會貫通,從而在心中對所诠義産生沒有任何疑惑的定解。其中中等的學,已經産生了聞慧,上等的學,已經産生了思慧。

  修行也分爲上中下叁種。下等的修,是不離上等的學所産生的定解,進行如實的觀察修;中等的修,是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過程,即通過觀察修已經能夠産生短暫時間的安住修,但在煩惱習氣等的作用下,不久又退失,退失後再度在定解的攝持下進行如實的觀察,並進入到安住修;上等的修,是在經過較長時間的中等修後,能夠自在地以定解的力量安住在所緣之境中,並最終産生出修慧來。

  如果只有下等的學的水平,這時如果去修持,是不可能修起來的,因爲沒有正見,心中都是無明、邪見、疑惑,怎麼能修出佛法的功德呢?就像蒸沙子不可能變成米飯一樣。如果已經産生了中等的學,則已經可以開始修行,但是因爲理路不清,思慧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修行會很慢,效果也不會理想,因此應該加強深入思維,融會貫通。如果已經産生了上等的學,具有了清晰無誤的定解,這時就應該安排專門的時間進行修持,先從下等的觀察修開始,慢慢串習成熟後,就能順利進入到上等的修行。

  有的人喜歡聞思,修行的意樂和習氣都不夠,在産生了上等的學後並不進行修行,這樣時間一長,他心中的思慧就會被忘記了。

  大家應該檢驗一下自己目前處在學與修的哪一個水平之中。

  比如說學修皈依。下等的學是將皈依的原因、目的、重要性、利益、對境、生起的種種方便、體性、類別、學處等內容逐字逐句理解清楚;中等的學是聯系自身和衆生等等的實際,在心中顯現出這些皈依的能诠句的所诠義;上等的學是將皈依的各項內容如理進行深入的分析、思維,最終獲得皈依的定解。

  下等的修,是在打坐以及日常的生活中,對自己或者其他衆生,運用所獲得的皈依的定解,一一進行如實的觀察;中等的修,是已經能夠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中,但是還不穩定,容易失去,因此再次在定解的攝持下,針對自己以及諸衆生進行具體如實的觀察,這樣進行交替的觀察修和安住修;上等的修,是在數數的交替串習後,能夠自在地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之中,長時間進行這樣的安住修後,最終生起永不退轉、非常穩固的真正皈依心。

  又比如學修念死無常。下等的學是弄懂叁種根本、九種因相、叁決斷門的字面意思;中等的學是找到叁種根本、九種因相所對應的實際含義;上等的學是再結合這些實際的含義,思維爲什麼要用這叁種根本來揭示死無常,每種根本又爲什麼要用叁種因相來說明,是否能找到除此之外的更有力的死無常根據。叁決斷門爲什麼能被稱爲是決斷,除了叁種根本、九種因相、叁決斷門外,還是否能找到證明死無常的根據。這些如實深入思維,就能幫助自己完完全全信受死無常的道理,對死無常産生確定無誤的定解。

  死無常下等的修,是運用這樣的定解,無論在座上,還是在座下,對自己或相應的衆生之壽命進行如實的觀察修,可以專門運用某一種根本的某一種因相進行觀察修,比如專門針對自己,串習“死主決定會來,而且無緣能令其退卻”,或者串習“壽無可添,無間有減”,等串習熟練之後,再將叁種根本連貫起來進行觀察修;中等的修是在這樣的如實觀察修比較熟練之後,已經漸漸能夠安住而修,一旦不能直接安住,再次地運用叁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定解重新對自他一切有情之壽命進行觀察,以這樣的方式交替修行;上等的修是對所有的根本與因相能夠穩定地安住而修,並以這樣安住修的力量,最終分別産生出“必須修習正法、現在就修習正法,以及唯一以修正法爲依怙”這叁種決斷門,以及對今世産生強烈、永不退轉的厭離心。

  下面再來看看世俗菩提心的學修。下等的學,是字面上完全理解菩提心的體性、行相、殊勝的利益、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的具體內容,比如慈與悲的所緣、行相、利益、種類、生起之量等等,能正確地對這些文句進行消文;中等的學,是將這些能诠句與實際的所诠義進行對應,比如就知母來說,不是籠統地知道每個衆生都是母親這樣模模糊糊的概念,而是要認識到能诠句所說的意思,是指周圍的道友,同事,乃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這一個個都是自己曾經的母親;上等的學,是結合這些所诠義,找出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各自的合理性、必要性、內在聯系等等,這樣就會對世俗菩提心獲得確鑿無疑的定解。

  關于世俗菩提心下等的修,是將自己、周圍的人、旁生,乃至肉眼見不到的地獄、天人等等的衆生作爲觀察的對象,以世俗菩提心的定解攝持,漸次地進行平等舍、知母等等的步驟的修持,每次可以只專注于某一個或者某一類的衆生,對他們進行知母等的某一個環節的修持,慢慢可以增加衆生的數量和修持的內容,最後能在一座之中,對于一切衆生,完整地修完所有的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內容;中等的修,是在前面的如實觀察修達到熟練,能夠漸漸安住的時候,兩者交替進行的過程;上等的修是完全能夠安住于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定解之中,並且在長期這樣的安住修行之後,心中真正産生出無僞、沒有摻雜自私自利之心如純金一般的世俗菩提心。

  最後來看看般若空性的學與修。下等的學,是將般若空性的體性、類別、中觀共同的五大因,應成派不共的四大因等等的內容在字面上弄懂;中等的學,是理解出這些能诠句所對應的實際所诠義,比如說自性、無自性、世俗谛、勝義谛等等的這些法相,需要在實際生活中的桌子、房子、城市、親人、朋友、道友、上師、工作、家庭、寺廟等等事物上,找到它們相應的所诠義來,在心中一一顯現出它們所诠義的總相,而不能只是在文字上劃來劃去,但是在聞思般若空性這樣相對高深的法門時,這個步驟往往容易被忽略,導致學法者在思維和研討的內容,其實是與實際所诠義沒有聯系的一些籠統的概念;上等的學,是在結合所诠義的基礎上,深入、如理地思維這些法相和理論,遣除對于般若空性的未知、邪知、和疑惑,在心中産生般若空性的清晰定解。

  下等的修,是根據般若空性的定解,在桌子、房子、人等的萬法上進行如實的觀察,也可以專門運用一個方法,比如說離一多因等,對具體的法進行觀察;中等的修,就是在般若空性定解的攝持下,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過程;上等的修,同樣是在定解的攝持下,能穩定地進行安住而修,並且在經過長時間的安住修之後,最終證悟到般若空性。

  這以上是針對初學者如何産生聞思修叁慧的角度而講的。對于初學者來說,對叁乘教法的每個法門,都應該按這樣的步驟,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地進行學與修,這樣就可以把甘露一樣的尊貴法寶真正地學到手,加持到自己的身心相續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光明大圓滿、禅宗等最爲了義的法門中,正行的修行才是以無分別、無念的方式無修而修,在其他的法門裏,無論是觀察修和安住修,都需要運用善妙的分別心,在定解的攝持之下進行修持。那這和聞思時的思維有什麼差別呢?它們的差別是:思維是遣除對法義的未知、邪知,和疑惑,是對法義的學習和掌握,最後産生出的是定解;而觀察修和安住修,是運用定解,在相應的境上進行如實的深入思維和數數串習,對治掉心中與此相違的種種見解和增益,這是對法義運用的過程,最後産生出的是修慧。

  第五、聞思若不以修行爲目的容易滋生傲慢等煩惱

  從無始以來一直在串習的我執,在一般人身上就表現爲以自我爲中心、追求享受、處處喜歡出頭露面,以散亂度日子。學佛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對治掉這個會産生無窮後患的我執,放下求名利、求財産、求享受的心,不再以自我爲中心。現在很多初學者還沒有樹立起這樣的目標,還沒有把佛法當作斷除過失、增長功德的修行教授,沒有以信心來依教奉行,因此就很難嘗到佛法的清涼味道,這樣學的時間長一點後,就比較容易生起傲慢等的煩惱。

  比如他會用所聽聞到的佛法去觀察別人的過失,比如說不恭敬其他的宗派,認爲其他宗派都是不了義的,不定的,不是善說,或者說高僧大德講得也一般,不是最高、最深的,或者說別的人思路不清晰,表達得一般,沒有智慧,對他人相續中産生的深信因果等等的各種功德不會産生隨喜心等。相反他會認爲自己有聞思的智慧,自己的智慧非常殊勝。因爲他沒有按導師佛的斷除我執和煩惱的要求去做,這表明他對導師佛陀並不在乎,他也沒想過運用佛法來對治自己的傲慢等的毛病,因此對法寶也不尊重等,對于僧寶,認爲現在的出家人學的還不如自己,不會有什麼功德,因此也不尊重,這樣連歸依心都會失去。如果他得到一些叁藏法師等的名聲的話,那就更加增上傲慢,更加害了自己等等。

  雖然要發弘法利生的大願,但不能在沒有能力的時候首先就去直接做弘法利生的事,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就像自己本身是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在病情沒有減輕之前,怎麼可能去醫治別人的病呢?真正有志于弘法利生的人,首先就應該讓佛法在自己身上産生出功德,成爲榜樣,這樣別人就會自動來你這裏求法。

  在自己學好之前,不要著急想著去改變別人,不要有教育別人的心理。有些人因爲我慢心的驅使,無論學什麼法義,都想著用這些法義去教育別人,在輔導、研討佛法的時候,習慣性地用嚴厲的口氣去教訓別人,比如口氣裏明顯會流露出我知道得比你們多,你們這條法義沒有落實起來,那條法義也沒有做到,言下之意只有他自己達到了要求。這樣雖然看起來在交流佛法,但交流的方式已經明顯被我慢等的煩惱染汙了,這是和清淨慈悲清涼的佛法體性相違背的。有的反省能力強一點的道友,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在講解佛法的時候會經常用發露自己的過失作爲對治,這點很值得隨喜,但是有的時候,沒有無我空性的正見,沒有對治我慢,這樣不去注意的話,即使是在發露自己的過失,說出來的口氣依然還是在教訓別人,這就是被狡猾的我執、我慢給騙了。

  我執確實非常狡猾,你如果不加注意,它甚至會把本來是對治我執的無上佛法甘露,改變成增長我執、我慢等的助緣。但是我執和煩惱再強大,再狡猾,也抵擋不住佛法的對治法的力量。可以說,我執和煩惱,在佛法面前,它們都變得很脆弱,只要衆生學好了佛法,再去運用佛法,它們就會自動減弱。如果分別心和煩惱、我執減少了,那麼內心中的魔障就減少了,功德就增加了,如果分別心、煩惱、我執、我慢、自私自利的心增加了,那麼內心中的魔障就已經增加了,功德就減少了。

  除了聞思修行之外,其他像慈善等的善業,也只有得到了佛法的加持,才會變成功德無量,否則在沒有對治我執和煩惱習氣的聞思修功德之前,就去做很多所謂幫助衆生的事情,結果呢,衆生沒有真正幫助到,倒很有可能的是把自己也給犧牲掉了。外在的做法是次要的,提高內在的水平,樹立起深信因果等的正見,增上慈悲心等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真正的叁寶弟子,首先應在自己身上將佛法落實起來,對治掉自己的自私自利和煩惱,在自己的身心相續上展現出佛法的功德、聞思修智慧力量的加持,如果大家都這樣去對治煩惱,幾年之後,一大批煩惱輕、我執少、懂法義、有修持的弘法人才就培養出來了,他們所彙聚起來的弘揚佛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這樣大家在進一步了知了聞思修的關系之後,按照這樣的方式去落實,就會讓學修佛法越來越順利,就能越來越感受到佛法的加持,同時也成就了護持正法的殊勝利益。

  講述于 二〇一二年 八月四日 星期六

  

《再談聞思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