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五
元魏天竺叁藏菩提留支譯
王論品第五之叁
王言。大師。如是不放逸行法行王。成就幾法。得名行法行王。答言。大王。成就十法。而得名爲行法行王。何等爲十。一者自性成就。二者眷屬有禮。叁者智慧成就。四者常勤精進。五者尊重法。六者猛利。七者恩厚。八者善解世間所行法。九者能忍諸苦。十者不取顛倒法。大王當知。自性成就王者。有于二種功德成就。一者王子大臣長者居士。城邑聚落所有人民。皆愛重王。二者無諸一切疾病。大王當知。眷屬有禮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于王所作事中。即各競辦不須王憂。二者謹慎不犯王法。大王當知。智慧成就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善知方便依法善護衆生。二者于欲所作之事自智能知不依他作。大王當知。常勤精進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一切庫藏滿足。二者無諸一切怨賊。歡喜安住。大王當知。尊重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常行一切善法無有休息。二者能化惡行衆生。大王當知。猛利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于心所欲求事速能滿足。二者發心所欲作事。不久思惟即成如法。大王當知。恩厚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所有眷屬樂王。二者大臣一切人民皆信重王。大王當知。善解世間所行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能知惡行衆生善行衆生。二者王應民邊得物不令有失。大王當知。能忍諸苦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于王所欲行事能滿成就。二者不畏諸苦惱事。大王當知。不取顛倒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自能進趣勝道。二者常不離善知識。大王當知。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者。名爲成就行法行王。王言。大師。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而得名爲行法行王者。若其國內有逆賊主。具四種兵。與法行王鬥诤國土。及外國王來相侵奪。欲與大鬥。集四部兵一切現前。行法行王雲何與彼而共鬥戰。答言。大王。行法行王當應思惟。于叁時中出叁方便入陣鬥戰。何等叁時。謂初入時中入時後入時。大王當知。初欲入時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見逆王。爾時複作叁種思惟。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所有兵馬。爲與我等。爲當勝我。若與我等共鬥戰者。俱損無益。若其勝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應覓逆王所有親友及善知識。當令和解滅此鬥诤。二者行法行王。見彼逆王與己平等及勝己力者。心自思惟。不應與戰。當與其物求滅鬥诤。叁者若見逆王。多有士衆眷屬朋黨象馬車步四兵力勝。行法行王士衆雖少。能以方便現大勇健難敵之相。令彼逆王生驚畏心以滅鬥诤。如是名爲于初時中思惟叁種方便之用。大王當知。若以親友與物驚怖。如此叁事。不能滅彼鬥诤事者。行法行王。爾時複起叁種思惟入陣鬥戰。何等叁種。一者思惟。此返逆王。無慈悲心自殺衆生。余人殺者亦不遮護。我今不令如此相殺。此是初心護諸衆生。二者思惟。當以方便降伏逆王。士馬兵衆不與鬥戰。叁者思惟。當以方便活系縛取不作殺害。生此叁種慈悲心已。然後莊嚴四種兵衆。分布士馬唱說號令。簡選兵衆分作叁品。于上品中有上中下。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于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健兵馬分在兩廂。令護步衆不生畏心。行法行王處在軍中。與最上品象馬車步猛健衆俱。如是入鬥。何以故。有五種事。能令大軍競進不退。何等爲五。一者慚愧王。二者畏王。叁者取王意。四者令衆背後無畏。五者令念報國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轉。能勇戰鬥。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設是方便入陣鬥戰。爾時雖複殺害衆生。而彼王得輕微少罪。非決定受忏悔能滅。何以故。彼法行王。爲欲入戰。先生叁種慈悲心故。雖作此惡得罪輕微。非決定受。大王當知。彼法行王。爲令衆生。爲護沙門護沙門法。爲護妻子族姓知識。能舍自身及資生物。作如是業。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無量福。大王當知。若爲護國養活人民。興兵鬥戰。彼時國王。應當先發如上叁心。敕令主將一依王教。如是鬥者有福無罪。王言。大師。行法行王。生幾種心。常能如是護諸衆生。答言。大王。行法行王。于諸衆生生八種心。何等八種。一者念諸一切衆生如念子想。二者念于惡行衆生如病子想。叁者常念受苦衆生生大慈心。四者念受勝樂衆生生歡喜心。五者念于怨家衆生生護過想。六者能于親友衆生生覆護想。七者能于資生之中生如藥想。八者能于自身生無我想。大王當知。念諸衆生如念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如父母念子遮護諸惡。二者常于一切衆生不舍慈心。大王當知。念惡行衆生如病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忍如世病人罵諸良師。良師不生嗔恨之心。二者爲斷一切過失行如是心。大王當知。念受苦衆生生大慈心者。起二種心。一者能于諸急難中救免其苦。二者能與勝安隱樂。大王當知。于受樂衆生生歡喜心者。起二種心。一者能于他財物中他資生中不生貪心。二者于他富貴勝樂不生嫉心。大王當知。于怨家衆生生護過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常念斷彼過因遠離怨家。二者能于怨家衆生生親友心。何況其余非怨家者。大王當知。于親友衆生生覆護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念令親友堅固。二者念令一切衆生不生怨憎。大王當知。于資生中生藥想者。起二種心。一者有欲不行邪淫。二者能于色香味中隨世受用不生貪著。大王當知。于自身中無我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往詣沙門大智人邊問法。二者聞法如說修行。大王當知。行法行王。常念思惟如是八法故。不求資生。而世間人自然奉獻珍奇異物國內無者。庫藏盈溢。而諸世間非法惡王。鞭打百姓逼惱索者。了無其一。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行此八法者。于所作業。歲時日月星宿節朔。常與吉會。一切非人諸惡邪鬼。欲覓其便無能得者。于其國內風雨以時。五谷豐熟。人民飽足無饑渴想。一切諸蟲雀鼠龍雹。能與世間作無利者。悉皆息滅。若有怨賊在其國內。一切即依自業罪過受諸苦惱。依自業盡依自業滅。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若能如是護諸衆生護器世間者。不負一切世間衆生。諸善行人智慧人聖人。一切衆生無能呵責者。何以故。無罪過故。大王當知。如是善行王。若命終時。當生天上受彼諸天妙境界樂。而說偈言
重法不放逸 常念利衆生
眷屬有禮法 善能知他行
自身常清淨 離諸無益業
彼王勝世間 名行法行王
貌重言常和 于善勤精進
善能知世間 一切諸伎藝
以常不懈怠 方便護世間
衆生得安樂 無有苦惱者
常樂利益他 將護一切心
出口說愛語 安隱決定言
知過有功德 知勝知不如
如是王能共 衆生受安樂
于他平等心 能舍物解義
諸臣及眷屬 一切愛樂王
具足善衆集 常有大勢力
如是正法王 能久住王位
慈心離殺生 布施斷偷盜
正欲防邪淫 實言止妄語
和合除兩舌 軟語遮惡口
正說治绮語 淨命對飲酒
淨心舍叁毒 受妙天王位
大王應當知 常善護諸戒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請食品第六
爾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幹子所說法已。心大歡喜。即語薩遮尼幹子言。大師仁慈不遺我國。今此曠野不可停止。願降神德。將諸大衆與我俱詣宮內寢息。何以故。我今心念。欲爲大師及諸大衆設于時供。薩遮尼幹子言。善哉善哉。善哉大王。欲與我食。今正是時。何以故。大王當知。我從遠來。道路疲極。常多饑渴。日時已至。我受王請。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幹子受其請已。心大歡喜。即以薩遮尼幹子及諸大衆置在于前。王與四兵導從前後俱入王宮。入已。王請薩遮尼幹子。坐王七寶莊嚴間錯無價寶床。余諸一切尼幹子衆。隨所應坐。悉皆令坐。薩遮尼幹子受坐已。嚴熾王。即生至心恭敬心尊重心希有心。自手供給薩遮尼幹子及諸大衆。百味飲食極令飽足。恣意令取豐滿盈溢。薩遮尼幹子食已。嚴熾王。即以價直百千萬億上下衣服。奉施薩遮尼幹子。余弟子衆所應得者。悉皆施與上下衣服。爾時薩遮尼幹子食食訖已。攝諸缽器澡漱清淨。即語嚴熾王言。大王當知。王今至心。奉施沙門飲食衣服。福不可量。今且略說十五功德。何等十五。一者閉塞悭貪之心。二者能開布施心手。叁者能滅無布施福邪見之心。四者能生果報不亡正見之心。五者隨順善知識人。六者遠離下無智人。七者能開諸善道門。八者能閉諸惡趣門。九者能種善根種子。十者能拔不善根栽。十一者能漸薄一切諸煩惱結。十二者能增長一切諸善根分。十叁者能飽足一切諸持戒人。十四者能應爲自身所作已作。十五者能爲利益他應作已作。何以故。大王當知。能施布施得大富。施好色食。後得妙色。觀者無厭。施好香食。後得名稱世間普聞。施美味食。後得資生過諸世間種種勝妙。施樂觸食。後得手腳細滑柔軟。施能至心。後得一切世人親愛恭敬供養。自手布施。得多僮仆圍繞給侍。依時節施。隨心所須應時即得。以愛物施。後得勝妙資生境界。不損害施。後得資生堅固不壞不疲勞。施安坐受報眷屬常愛。與飲食者。後得大力自在無礙。與衣裳者。得好妙色世間敬愛。施燈明者。得明淨眼無諸病壞。施伎樂者。得耳不聾常聞妙聲。施諸乘者。常得安樂辇輿隨身。施湯藥者。得無疾病形色肥鮮。施屋舍者。離諸恐怖得安隱樂。布施法者。後得不死甘露法藥。離殺生者。後得長壽命不中夭。離劫盜者。後得大富資生無盡。離邪淫者。後得好妻他不能奪。離妄語者。後得實報不被他謗。離兩舌者。後得和合眷屬無诤。離惡口者。後得常聞勝妙音聲。離绮語者。有所言說他人受用。離貪心者。得不增上厚重貪心。離嗔心者。得不增上厚重嗔心。離邪見者。得不增上厚重癡心。離憍慢者。生豪貴家得人尊敬。離嗔心者。得身端正見者愛樂。離嫉心者。得大威力所願皆成。離悭心者。生處富足資生無乏。離非處淫者。得勝諸根具丈夫相。大王當知。施飲食者。即是與命與色與力與樂與辯。大王當知。施主愛衆生。智者贊歎。名聞十方。入諸大衆心不怯弱。若命終已。生上天中受妙境界。于最後身得無上道。爾時薩遮尼幹子。而說偈言
至心持戒人 能生歡喜心
…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