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曆代叁寶紀》

「史傳部」經文2034卷49頁碼:P0022
隋 費長房撰

  《曆代叁寶紀》九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善權方便經同。見始興錄。一名大善權經。一名大乘方便經。一名慧上菩薩經。凡五名本並同)

  右一經二卷。晉安帝世。西域沙門僧伽陀。涼言饒善。于張掖爲河西王沮渠氏出。見法上錄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玄始叁年于姑臧出。至十年方訖。此經凡有叁萬五千偈。于涼減百萬言。今所譯者正萬余偈。叁分始一耳。見竺道祖涼錄)

  大方等大集經叁十一卷(第叁出與漢世支谶所出二十七卷。秦世羅什所出叁十卷。廣略小殊。或二十九卷。或叁十叁。不定者由初出未勘定。即抄寫致本不同。今翻驗矣見竺道祖錄)

  悲華經十卷(第二出見竺道祖河西錄。又古錄亦載。此前道龔已出。雖處年不同等是涼世出。疑前譯不善精故有兩文異似再翻)

  菩薩地持經十卷(或稱論亦八卷。見竺道祖河西錄)

  優婆塞戒經十卷(承玄元年四月二十叁日。于涼州城內出。道俗等五百余人同聽。沙門道養筆受或六卷七卷大小不定)

  方等大雲經六卷(一名方等無相大雲經。一名大雲無相經。一名大雲密藏經。于涼州內苑寺出。見僧睿二秦及李廓錄。吳錄亦載)

  虛空藏經五卷(第二出。與西秦世聖堅譯方等王虛空藏經同本異出出大集經)

  海龍王經四卷(玄始七年出。是第二譯。與竺法護出者同本別譯。見竺道祖河西錄)

  菩薩戒經八卷 佛本行經五卷(第二出)

  楞伽經四卷

  金光明經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見竺道祖河西錄)

  無爲道經二卷(世注爲疑)

  信善經二卷(或雲善信女經。祐雲疑)

  勝鬘經一卷(亦雲勝鬘師子吼大乘大方便經)

  羅摩伽經一卷(第二出。與魏世安法賢者有叁卷廣略異)

  須真天子經一卷(見吳錄。又雲羅什出似再譯)

  居士請僧福田經一卷(見別錄祐雲疑)

  文陀竭王經一卷 功德寶光菩薩經一卷

  腹中女聽經一卷(一名不莊校女經)

  決定罪福經一卷(世注爲疑)

  菩薩戒本一卷(第二出)

  菩薩戒壇文一卷(亦雲優婆塞戒壇文見寶唱錄)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晉安帝世。中天竺國叁藏法師昙摩谶。或雲無谶。涼言法豐。赍大涅槃前分十卷並菩薩戒等。到姑臧止于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夜有人牽谶墮地上。驚覺謂盜。如此叁夕。乃聞空中有聲語曰。此是如來解脫之藏。何爲枕之。谶乃慚悟。別安高處。果有盜者夜數提舉竟不能勝。明旦谶持不以爲重。盜謂聖人悉來拜謝。時沮渠蒙遜潛據涼土稱河西王。聞谶德名呼與相見。一面交言禮遇甚厚。仍請宣譯。涼土英俊沙門慧嵩親承筆受。西州道俗將數百人。欣睹明能縱橫問難。谶釋疑滯清辯若流。仍出寶坊諸經戒等六十余萬言。涅槃叁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追尋。涉曆八年凡經叁度。譯乃周訖。雖四十卷所阙尚多。冀弘法王鹹令滿足。一睹圓教再隆化哉。涼譯經竟。當宋武帝永初二年

  禅法要解二卷

  右二卷。晉安帝世。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爲人博識涉獵書史。因谶弘經乃閱意內典。奉持五禁守攝六情。讀谶譯經即能諷誦。西至于填從天竺叁藏禅師佛馱斯那。涼言佛將。咨問道義。斯那天才聰朗誦半億偈經明了禅法。故西方諸國號爲人中師子。安陽從那受學禅經諸秘要術治病法用。口誦梵本通利東歸。于涼土翻傳以教示。因爾流行

  阿毗昙毗婆沙論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佛滅度後六百余年。迦旃延羅漢弟子五百人造。見寶唱錄。宋文帝世。西域沙門浮陀跋摩。或雲佛陀。涼言覺铠。于涼州城內閑預宮寺。永和五年爲遜子虔譯。沙門道泰筆受。慧嵩道朗與名德僧叁百余人。考正文義再周方訖。凡一百軸。沙門道挺製序。屬魏滅涼經法被焚失四十卷。至今應有六十卷是。而王宗錄雲一百。此據本耳。今日見行有一百九卷。當是近代後人分之

  般泥洹經二十卷

  右一部合二十卷。宋文帝世。雍州沙門釋智猛。遊曆西域尋訪異經。從天竺國赍梵本來。道經玉門于涼州譯。元嘉十四年流至楊都與法顯同見宋齊錄

  賢愚經十五卷

  右一部合十五卷。宋文帝世。涼州沙門釋昙覺。一雲慧覺。共威德于于填得此經梵本來。當元嘉二十二年。于高昌國天安寺譯。見宋齊錄

  大忍辱經十卷 不退轉經四卷(一名不退轉法輪經)

  金剛叁昧經一卷 金輪王經一卷

  賢劫五百佛名一卷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門僧祐新集釋道安涼土異經。今還附入涼世目錄爲失譯源。庶知時代顯譯有無卷部少多出之處所

  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薩造)

  (元魏北臺)淨度叁昧經一卷(第二出。與寶雲譯二卷者同。廣略異耳。見道祖錄)

  付法藏傳四卷(見菩提流支錄)

  右叁部合七卷。宋文帝元嘉二十叁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納崔皓邪佞谄谀。崇重寇謙號爲天師。殘害釋種毀破浮圖。至庚寅年。太武遭病。方始感悟。兼有白足禅師來相啓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到壬辰歲。太武帝崩。子文成立。即起浮圖毀經。七年還興叁寶。至和平叁年。诏玄統沙門釋昙曜。慨前淩廢欣今載興。故于北臺石窟寺內集諸僧衆。譯斯傳經流通後賢。庶使法藏住持無絕

  提謂波利經二卷(見叁藏記)

  右一部合二卷。宋孝武世。元魏沙門釋昙靜。于北臺撰。見其文雲。東方太山漢言代嶽。陰陽交代故雲代嶽。于魏世出。只應雲魏言。乃曰漢言。不辯時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嶽譯之。兩語相翻不識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備在兩卷。經文舊錄別載有提謂經一卷。與諸經語同。但靖加足五萬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爲定

  雜寶藏經十叁卷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四卷。因緣廣異曜自出者)

  稱揚諸佛功德經叁卷(第叁出。一名集華經。一名現在佛名經。一名諸佛華經。凡四名。與秦秦羅什宋跋陀羅譯者本同出異)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護所出菩薩十地大同小異見始興錄)

  方便心論二卷(或一卷凡四品)

  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門吉迦夜。魏言何事。延興二年。爲沙門統釋昙曜于北臺重譯。劉孝標筆受。見道慧宋齊錄

  寶車菩薩經一卷(一名妙好寶車經)

  右一部一卷。齊武帝世。元魏淮川沙門釋昙辯出。後青州沙門道侍改治訪無梵本。世多注爲疑。見叁藏集記及諸別錄

  (元魏南京)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正始元年出)

  如來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景明二年于白馬寺出。一名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諸佛境界經)

  金色王經一卷(正始四年出。出法上錄雲。菩提流支後更重勘)

  右叁部合八卷。齊梁間。南天竺國叁藏法師昙摩流支。魏雲法希。于洛陽爲宣武帝譯。沙門道寶筆受

  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卷(一名長者辯意經)

  右一部一卷。梁武帝世。天監年中元魏沙門釋法場。于雒陽出。見沙門法上錄

  佛名經一十二卷(正光年出)

  入楞伽經一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二出。與宋世跋陀羅四卷楞伽廣說爲異。沙門僧朗道湛筆受)

  大薩遮尼幹子受記經十卷(正光元年。于洛陽爲司州牧汝南王于第二出。或七卷)

  法集經八卷(延昌四年于雒陽出。僧朗筆受。或六卷見法上錄)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神龜元年。于洛陽譯是第叁出。與晉世法護六卷持心經。秦世羅什四卷思益經同本異出。見法上錄)

  深密解脫經五卷(延昌叁年。于洛陽出僧辯筆受。見法上錄)

  奮迅王問經二卷(第二譯。與秦世羅什自在王經同本異出)

  不增不減經二卷(正光年于洛陽譯。或一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永平二年于胡相國第譯。是第二出。僧朗筆受。與秦世羅什出者小異見法上錄)

  差摩波帝受記經一卷(正光年于洛陽出)

  佛語經一卷(僧朗筆受) 無字寶箧經一卷(僧朗筆受)

  不必定入印經一卷(覺意筆受)

  大方等修多羅經一卷(第二出。與轉有經同本異譯)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與大乘要慧經同本別出。于趙欣宅譯。覺意筆受)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伽耶頂經一卷(第二譯。與秦世羅什菩提經同本別出異名。僧朗筆受)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覺意筆受)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與諸法勇王經同本異出別名)

  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一卷

  寶積經論四卷

  謗佛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護決定總持經同本異出別名。亦直雲決定總持經)

  十地經論十二卷(李廓錄雲。初譯宣武皇帝禦親于大殿上一日自筆受。後方付沙門僧辯訖了)

  勝思惟經論十卷(普太元年。于洛陽元桃陽宅出。僧朗僧辯筆受)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十卷(于洛陽趙欣宅出僧朗筆受)

  實性經論四卷

  金剛般若經論叁卷(永平二年。于胡相國宅出僧朗筆受)

  伽耶頂經論二卷(天平二年。在邺城般舟寺出一雲文殊師利問菩提心經論僧辯道湛筆受)

  順中論二卷(侍中崔光筆受)

  妙法蓮華經論二卷(昙林筆受並製序)

  叁具足經論一卷(正始五年譯侍中崔光筆受)

  無量壽優波提舍經論一卷(普太元年出。僧辯筆受)

  寶髻菩薩四法論一卷

  轉法輪經論一卷(昙琳筆受)

  十二因緣論一卷 百字論一卷

  破外道四宗論一卷

  破外道涅槃論一卷

  譯衆經論目錄一卷

  右叁十八部合一百二十七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國叁藏法師菩提流支。魏雲道希。從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其間凡曆二十余載。在洛及邺譯。李廓錄稱叁藏法師房內婆羅門經論。本可有萬甲。所翻經論筆受草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聰敏。洞善方言兼工雜術。嘗坐井口澡瓶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叁藏乃操柳枝聊撝井口。密心誦咒才始數遍。泉遂湧上平至井唇。叁藏即以缽盂酌用。傍僧見之並歎稱聖。法師乃曰。斯是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乃言是聖。懼惑世人。因爾雜法。悉秘不爲

  毗耶娑問經二卷

  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

  十地經論十二卷(初譯論時未善魏言。名器世間爲盞子世間。後因入殿齋見諸宿德。從弟子索器乃總授缽…

《曆代叁寶紀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