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二十二
卷第二十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一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福田篇第十 歸信篇第十一 士女篇第十二
福田篇(此有叁部) 述意部 優劣部 平等部
述意部第一
自大覺泥洹福歸衆聖。開士應真弘揚末教。並飛化衆刹隨緣攝誘。感殊則同室天隔。應合則異境對顔。是以隨敬一僧則五眼開淨。隨施一毫則六度無盡也
優劣部第二
如優婆塞戒經雲。佛言。世間福田凡有叁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叁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暖法乃至阿耨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世尊是二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衆僧是叁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叁貧窮田。以是因緣已受戒者。應當至心供養叁寶。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福德等無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爲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
又僧伽吒經雲。佛告一切勇菩薩言。若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若有人布施如是輪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若施叁千世界諸須陀洹所得功德。不如施一斯陀含。若施叁千世界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若施叁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羅漢。若施叁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叁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薩。若施叁千世界諸菩薩。不如施一如來所起清淨心。若于叁千世界諸如來所生清淨心。不如凡夫聞此法門功德勝彼。何況書寫讀誦受持。爾時一切大衆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恒河沙等衆生悉作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德。不如一佛福德之力
又阿毗昙甘露味經雲。田好有叁種。一大德田。二貧苦田。叁大德貧苦田。雲何大德田。謂佛辟支四沙門果等。雲何貧苦田。謂畜生老病等。雲何大德貧苦田。謂聖人老病等。若施大德田恭敬心得大報。若施貧苦田憐愍心得大報。若施大德貧苦田恭敬憐愍心得大報。是爲福田好。雲何物好。不殺偷奪欺诳得物。隨有淨物多少布施。是爲物好。若布施佛即時一切得福。若布施衆僧。受用得一切福。未受用不得一切福。若供養法故得大報。若學人聰明大智慧以法故供養。是謂供養法。布施得富。受施竟得樂力壽等。功德殊勝得大果報。若施畜生受百世報。若施不善人受千世報。若施善人受千萬世報。若施離欲凡夫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人得無數世報。若施佛得至涅槃。又布施有六難。一憍慢施。二求名施。叁爲力施。四強與施。五因緣施。六求報施
又佛說華聚陀羅尼經雲。佛言。若複有人持以七寶如須彌山等。于一劫中布施聲聞辟支佛。不如有出家在家人能持一錢以用布施初發菩提心人得福德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寶梁經雲。佛言。善男子。我今說世有二人應受信施。何等爲二。一勤行精進。二得解脫。令此施主得大利益有叁種施。一常施食。二僧房舍。叁行慈心。此叁福中慈心最勝
又菩薩本行經雲。須達居家貧窮。無有財産。至信道德。佛教布施。須達白佛。多施耶。少施耶。佛告須達。所施雖多而獲報少。布施雖少而獲報多。如施雖多而無至心貢高自大信邪倒見不得快士。所施雖多而獲報少。猶如田薄下種雖多收實甚少。何謂施少而獲大福者。如施雖少歡喜恭敬與不望報施佛及辟支四沙門等。所施雖少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
又智度論雲。以大悲心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回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義。佛施狗福多。佛田第一不如施狗。以是故知。大福從心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所以者何。心爲內主。田是外事故。或時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余福德力得阿羅漢。又如阿輸迦王。爲少兒時以土施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至賤。小兒心薄。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若大中之上叁事都具。心物福田皆妙。如佛以好華散十方佛時。問曰。此布施福雲何增長。答曰。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說。饑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得增廣。又增一阿含經雲。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千萬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成須陀洹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乃至那含羅漢辟支如來等。其福功德不可稱計。又智度論雲。如大月氏弗迦羅城中。有一畫師。名曰千那。到東方多刹施羅國客。畫十二年得叁十兩金。持還本國。于弗迦羅城中聞打鼓作大會聲。往見衆僧。信心清淨即問維那。此衆中用幾許物得作一日食。維那答曰。用叁十兩金足得一日食。即以所有叁十兩金付維那。爲我作一日食。我明日當來空手而歸。其婦問曰。十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得叁十兩金。即問。金在何所。答言。已作福田中種子。婦言。何等福田。答言。施與衆僧。婦便縛其夫送官治罪。斷事大官問。以何事故。婦言。我夫狂癡。十二年作得金叁十兩。不憐愍婦兒盡以與他。依如官製取縛將來。大官問其夫。汝何以不供給婦兒乃以與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貧窮受諸辛苦。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種福後世複貧。貧貧相續無得脫時。我今欲頓舍貧窮。以是故盡以金施衆僧。大官是優婆塞信佛清淨。聞是語已贊言。是爲甚難。勤苦得此少物。盡以施僧。汝是善人。即脫身璎珞。及所乘馬並一聚落以施貧人。而語之言。汝始施衆僧衆僧未食。是爲谷子未種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後耳。以是故言。難得之物盡用布施。其福最多
平等部第叁
依大莊嚴論雲。夫取福田當取其德。不應揀擇少壯老弊。佛言。我昔曾聞。有檀越遣知識道人詣僧伽藍請諸衆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後知識道人請諸衆僧次到沙彌。然其不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耆年有宿德 發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 背膢支節緩
檀越樂如是 不喜見幼小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羅漢。皆作是語。彼之檀越愚無智慧。不樂有德唯貪耆老。即說偈言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發白
面皺牙齒落 愚癡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 除滅去諸惡
淨修梵行者 是名爲長老
我破于毀譽 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 獲得于罪過
又于僧福田 誹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 起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 彼諸沙彌等
尋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發白而面皺 秀眉牙齒落
膢脊而柱杖 詣彼檀越家
檀越既見已 心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華 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 還服沙彌形
檀越生驚愕 變化乃如是
爲飲天甘露 容色忽解變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羅刹。先見檀越選擇耆老于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故作是化令汝改悔。即說偈言
譬如蚊子嘴 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 衆僧功德者
一切皆無能 籌量僧功德
況汝獨一已 而欲測量彼
汝甯不聞如來所說四不可輕。王子蛇火沙彌等。如庵羅果。內生外熟。外生內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于僧福田莫生分別。即說偈言
衆僧功德海 無能測量者
佛尚生欣敬 自以百偈贊
況余一切人 而當不稱歎
廣大良福田 種少獲大利
是故于衆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 不應生分別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爲豎。五體投地求哀忏悔
頌曰
通達四果 善會六情 探玄啓寤
證理懷祯 老少和穆 普敬只誠
隨緣赴供 攝誘幽冥
歸信篇第十一(此有叁部) 述意部 少誠部 大誠部
述意部第一
夫信爲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基。無信不可以登輕舟。無智不可以斷微惑。斯道顯然升沈目睹。數見愚夫不信業因能生報果。謂貧富自然苦樂天性。好醜不由忍恚。貴賤非關恭惰。衆生自感。譬同草木好惡自然。豈由因得。今依佛經不同外道。夫論貧富皆由業緣。貴賤非關運命。愚智不可易慮。妍醜弗可換身。故經雲。果報好醜定之于業。書雲。命相吉凶懸之于天。以此言之。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常豐。故漢文帝以夢而寵鄧通。相者占通貧而餓死。帝曰。能富在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任其冶鑄。後遭事逃避餓死人家。又甯禀離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便欲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産。王謂不祥。捐圈則豬噓。棄欄則馬乳。而得不死。卒爲夫余之王。故知業緣命運定于冥兆。終然不改弗可與奪也。故知作善得福爲惡受殃。業果不謬斯理皎然。如何封愚抱迷不寤。又昔武丁之時。亳有桑谷共生于朝。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懼側身修善。桑谷枯死。商道中興。豈非爲善而有福也。又帝辛之時。有雀生烏在城之遇。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國家必昌。帝辛驕暴不修善政。商國遂亡。豈非爲惡之有殃也。如是史籍具引非一。如何頑固頓乖經史。世人共睹。春時下種冬則收藏。如施有來報感胎[疊*毛]之與掌錢。德必現酬致銜珠之與負鹿。又昔人一瓢以濟餒夫。尚得扶輪相報。今供一齋以施大衆。甯無福祿相酬矣
小誠部第二
如涅槃經佛言。衆生有二。一者有信。一者無信。有信之人則名可治。定得涅槃。瘡疣無故。無信之人。名一闡提。名不可治。又雜阿含經。世尊爲婆羅門說耕田偈雲
信心爲種子 苦行爲時雨
智慧爲時轭 慚愧心爲轅
正念自守護 是則善禦者
保藏身口業 知食處內藏
真實爲直乘 樂住爲懈息
精進爲廢荒 安隱爲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爾時婆羅門聞已發心…
《法苑珠林二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