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經要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3卷54頁碼:P0001
唐 道世集

  《諸經要集》十六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我有  野父聚落母

  共合生兒子  非烏複非雞

  若欲學翁聲  複是雞所生

  若欲學母鳴  其父複是烏

  學烏似雞鳴  學雞作烏聲

  烏雞若兼學  是二俱不成 

  此喻道人雖持禁戒雜染不純。相中似善口出惡言。欲喚是善口複出惡。欲喚非善相複出家

  又伐毒樹經雲。昔舍衛國有官園生一毒樹。人遊樹下。皆悉頭痛欲裂。或患腰疼。伐已還生。樹中之妙衆人見喜。不知谛者皆來遭死。有智語之。當盡其根。適欲掘根。複恐死定。進退思惟。出家學道亦複如是。佛說偈曰

  伐樹不盡根  雖伐猶複生

  伐愛不盡本  數數複生苦 

  心悟克責。即得初果

  又孛經說偈雲

  惡從心生  反以自賊  如鐵生垢

  消毀其形  樹繁花果  還折其枝

  蚖蛇含毒  反害其軀 

  又善見論說偈雲

  若人起嗔心  譬如車奔逸

  車工能製之  不足以爲難

  人能製嗔心  此事最爲難 

  又修行道地經偈雲

  其有從嗔心  怨害向他人

  後生墮蛇蚖  或作殘賊獸

  譬如竹樹劈  芭蕉騾懷妊

  還害亦如是  故當發慈心 

  又百緣經雲。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名曰賢面。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多諸谄曲。悭貪嫉妒終無施心。乃至飛鳥驅不近舍。有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乞丐從其乞者。惡口罵之其後命終受毒蛇身。還守本財。有近之者。嗔目猛盛怒眼視之。能令使死。頻婆娑羅王。聞已心懷驚怪。今此毒蛇見人則害。唯佛能調。作是念已。即將群臣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具白前事。唯願世尊。降伏此蛇莫使害人。佛唱許可。于其後日著衣持缽。往詣蛇所。蛇見佛來嗔恚熾盛。欲螫如來。佛以慈力。于五指端放五色光明。照彼蛇身即得清涼。熱毒消除心懷喜悅。舉頭四顧。是何福人能放此光。照我身體使得清涼。快不可言。爾時世尊。見蛇調伏。而告本緣。蛇聞佛語深自克責。蓋障雲除自憶宿命。作長者時。所作惡業。今得是報。方于佛前深生信敬。佛告之言。汝于前身不順我語受此蛇形。今宜調順受我教敕。蛇答佛言。隨佛見授不敢違敕。佛告蛇言。汝若調順入我缽中。佛語已竟尋入缽中。將詣林中。王及群臣。聞世尊調化毒蛇盛缽中來。合國人民皆往共看。蛇見衆人深生慚愧。厭此蛇身。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即自念言。我造何福得來生天。即自觀察。見在世間受毒蛇身。由見佛故。生信敬心厭惡蛇身。得來生此受天快樂。今當還報佛世尊恩。赍持香華光明照曜。來詣佛所前禮佛足。供養訖已卻坐一面。聽佛說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即于佛前說偈贊佛

  巍巍大聖尊  功德悉滿足

  能開諸盲冥  尋得于道果

  除去煩惱垢  超越生死海

  今蒙佛恩德  得閉叁惡道 

  爾時天子贊歎佛已。繞佛叁匝還詣天宮。時頻婆娑羅王。聞佛說悭貪緣。時會諸人。有得四沙門果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歡喜奉行又百緣經雲。佛在驕薩羅國。將諸比丘。欲詣勒那樹下。至一澤中。有五百水牛甚大凶惡。複有五百放牛之人。遙見佛來將諸比丘從此道中行。高聲叫喚。唯願世尊。莫此道行。此牛群中有大惡牛。抵突傷人。難可得過。爾時佛告放牛羊人言。汝等今者莫大憂怖。彼水牛者設來抵我吾自知時。語言之頃惡牛卒來。翹尾低角。刨地喚吼。跳踯直前。爾時如來。于五指端。化五師子在佛左右。四面周匝有大火坑。時彼惡牛甚大惶怖。四向馳走無有去處。唯佛足前有少許地。宴然清涼。馳奔趣向。心意泰然無複怖畏。長跪伏首舐世尊足。複便仰頭視佛如來。喜不自勝。爾時世尊。知彼惡牛心以調伏。即便爲牛而說偈言

  盛心興惡意  欲來傷害我

  歸誠望得勝  返來舐我足 

  時彼水牛。聞佛世尊說此偈已。深生慚愧欻然悟解。蓋障雲除知在先身在人道中所作惡業。倍生慚愧不食水草。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忽然長大如八歲兒。便自念言。我修何福生此天上。尋觀察知。在世間時受水牛身。蒙佛化度得來生天。我今當還報佛之恩。作是念已。赍持香華來詣佛所。光明赫奕照佛世尊。前禮佛足卻坐一面。佛即爲其說四谛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繞佛叁匝還于天宮。時諸五百放牛人。于其晨朝來詣佛所。爲說妙法心開意解。各獲道迹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來比丘。須發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而白佛言。今此水牛及五百放牛人。宿造何業生水牛中。複修何福值佛世尊。佛告諸比丘。汝等欲知宿業所造諸惡業緣。今當爲汝等說偈言

  宿造善惡業  五劫而不朽

  善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于賢劫中波羅柰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于彼法中有一叁藏比丘。將五百弟子遊行他國。在大衆中而共論議。有難問者不能通達。便生嗔恚反更惡罵。汝等今者。無所曉知。強難問我。狀似水牛抵突人來。時諸弟子鹹皆然可。各自散去。以是惡口業因緣故。五百世中生水牛中。及放牛人共相隨逐。乃至今者故未得脫。佛告諸比丘。欲知彼叁藏比丘者。今此群中惡水牛是。彼時弟子者。今五百放牛人是。佛說是水牛因緣時。各各自護身口意業。厭惡生死。得四沙門果。有發無上菩提心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正報頌曰

  愚人嗔恚重  地獄被燒然

  豺狼诤圍繞  蚖毒競來前

  [齒*(崖-山)]齰怒目食  背脅縱橫穿

  自作還自受  恚火競相煎 

  習報頌曰

  怒心多毒害  沈沒苦惡道

  出彼得人身  余報他還惱

  見者求其過  增嫌如毒草

  此既無宜利  愚嗔何所寶 

  邪見緣第十

  夫創入佛法。要須信心爲首。譬如有人至于寶山。若無信手空無所獲。故經說。愚癡之人不識因果。妄起邪見謗無叁寶四谛。無禍無福乃至無善無惡。亦無善惡業報。亦無今代後代衆生受生。如是之人。破善惡法。名斷善根。決定當墮阿鼻地獄也

  如大品經雲。若人不信。謗大乘般若經。直墮阿鼻地獄。無量百千萬億歲中。受極苦痛。從一地獄至一地獄。若此劫盡。生于他方大地獄中。他方劫盡。複生此方大地獄中。如是展轉。遍十方界。他方劫盡。還生此間大地獄中。地獄罪畢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界。畜生罪畢來生人中無佛法處。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常癡狂騃無所別知。雖非愚畜縱是聰人。妄生異執者。亦名邪見。故成實論雲。癡有差別。所以者何。非一切癡盡是不善。若癡增上轉成邪見。則名不善業道。是故從癡增長邪見。則成重罪。必墮阿鼻地獄。直就邪見自有輕重。輕者可轉。重不可轉。故菩薩地經雲。邪見有二種。一者可轉。二者不可轉。誹謗因果言無聖人。名不可轉。非因見因。非果見果。是名可轉。是故惡業名爲邪見。善業者。名爲正見。不謗四谛。迷聖道者。不知理道從自心生。唯常苦身以求解脫。如犬逐塊不知尋本。故大莊嚴論雲。譬如師子人打射時。而彼師子尋逐人來。譬如癡犬有人打擲。便逐瓦石不知尋本。言師子者。喻智慧人解求其本而滅煩惱。言癡犬者。即是外道。五熱炙身。不識心本(四面安火上有日炙身處其中以求道)但諸凡愚多迷真道。不知觀身心無我。但學苦行以爲道者。即同外道妄行邪法。謬執乖真唯成惡法。故智度論雲。邪見罪重故雖持戒等。身口業好皆隨邪見。惡心不善。如佛自說譬喻。如種苦種。雖複四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見之人。此亦如是。雖持戒精進皆成惡法。不如不執少行惠施。無執易化。有執難度。非直自壞亦損他人。故成實論雲。甯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壞命終墮于惡趣

  又正法念經。閻羅王說偈。責疏罪人雲

  汝邪見愚癡  癡罥所縛人

  今墮此地獄  在于大苦海

  惡見燒福盡  人中最凡鄙

  汝畏地獄縛  此是汝舍宅

  若屬邪見者  彼人非黠慧

  一切地獄行  怨家心所诳

  心是第一怨  此怨最爲惡

  此怨能縛人  送引閻羅處 

  爾時世尊而說偈雲

  癡心彌泥魚  住于愛舍宅

  作業時喜笑  受苦時號哭 

  又修行道地經偈雲

  其口有愚癡  人心懷闇冥

  都不能念惡  亦無念善心

  [夢-夕+登]瞢常昏昏  萬事不能爲

  如暴中炊煮  無所能成熟

  多習愚癡者  諸根不完具

  生于牛羊中  然後墮地獄 

  月光童子經。亦名佛說申日經。雲時有長者。名曰申日。取外道六師計。欲請佛僧。令長者中門外鑿作五丈六尺深坑。以炭火過半。細鐵爲椽土薄覆上。設衆飲食以毒著中。火坑不禁毒飯足害。以此圖之何憂不死。如教作之外道皆喜。于是申日便詣佛所。殷勤請佛及諸聖衆。是時世尊。愍其狂愚欲濟脫之。默然受請。申日內喜果如其計。須彌之毒火。劫燒千刹土。刀劍鋒刃中。不能動佛一毛之力。今以火坑毒飯。欲毀于佛。譬如蚊虻欲墜太山。蠅蠓之翅欲障日月。徒自毀壞。不如早悔。爾時長者罪蓋所覆。心不開解。世尊心念。今受長者申日之請。不與常同。廣現威神。震動十方。百千聖衆。兼諸龍神。空飛地行。不可算計。一時到家爲作利益。佛以神德。即變火坑。成七寶池八味具足。飲飯天甘食者充悅。六師惶怖各以逃竄。長者歸伏稽首于地嗚呼佛足。長跪自陳。今知覺悟從佛得度。諸來會者皆樂法音。得福獲度。不可稱計

  又觀佛叁昧經雲。爾時世尊告父王言。舍衛城中須達長者。有一老母。名毗低羅。謹勤家業。長者敕使手執庫籥。出內取與一切委之。須達請佛及僧。供給所須。時病比丘多所求索。老母悭貪。嗔嫌佛法及與衆僧。而作是言。我長者愚癡迷惑。受沙門術。是諸乞士。多求無厭。何道之有。作是語已複發惡願。何時當得不聞佛名不聞僧名。如是惡聲。展轉遍舍衛城。末利夫人。聞此語已。而作是言。須達長者。如好蓮華人所樂見。雲何複有毒蛇護之。喚須達婦而語之言。汝家老婢。惡口誹謗何不擯出。時須達婦。跪白夫人央掘魔等弊惡之人。佛尚能伏何況老婢。末利聞之。歡喜語言。我明請佛。汝遣婢來到明食時。長者遣婢。持滿瓶金助王供養。末利見來而作是言。此邪見人。佛若化度我必獲利。佛于爾時從正門入。難陀侍左。阿難侍右。羅睺羅佛後。老婢見佛…

《諸經要集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