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經》二
後秦叁藏鸠摩羅什譯
明地第叁
諸菩薩聞是 不可思議行
心皆大歡喜 恭敬無有量
即時虛空中 雨衆名華香
如雲而垂下 供養金剛藏
鹹贊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說諸大人 護持淨戒行
于諸衆生中 深有憐愍心
敷演解說是 第二地行處
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有異
是諸菩薩等 清淨之行處
爲一切衆生 常求諸好事
第二淨明地 今已解說竟
天人恭敬者 願說第叁地
善示智所作 菩薩之所行
願說諸大人 雲何行布施
持戒及忍辱 精進行禅定
智慧與方便 並及慈悲心
雲何行是法 清淨于佛行
解脫月菩薩 語金剛藏言
菩薩至叁地 當以何等心
金剛藏菩薩摩诃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诃薩。深淨心行第二地已。欲得第叁地。當以十心得入第叁地。何等爲十。一淨心。二猛利心。叁厭心。四離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無足心。九快心。十大心。諸佛子。是菩薩摩诃薩。以是十心。得入第叁地。能觀一切有爲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不久敗壞。不可信相。念念生滅。又不生不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菩薩如是。觀一切有爲法真實相。知此諸法。無作無起。無來無去。而諸衆生憂悲苦惱。憎愛所系。無有停積。無定生處。但爲貪恚癡火所然。增長後世苦惱火聚。無有實性。猶如幻化。見如是已。于一切有爲法。轉複厭離。趣佛智慧。是菩薩。知如來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有大勢力。無能勝者。無有雜相。無有衰惱憂悲之苦。能至無畏安隱大城。不複轉還。能救無量苦惱衆生。如是見知佛智無量。見有爲法無量苦惱。于一切衆生。轉生殊勝十心。何等爲十。衆生可愍。孤獨無救。貧窮無所依止。叁毒之火。熾然不息。閉在叁有牢固之獄。常住煩惱諸惡刺林。無正觀力。于善法中。欲樂心薄。失諸佛妙法。而常隨順生死水行。驚畏涅槃。是菩薩。見衆生如是多諸衰惱。發大精進。是諸衆生。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使滅苦。菩薩如是。善遠離一切有爲法。深念一切衆生。見諸佛一切智有無量利益。即時欲具佛智慧救度衆生故。勤行菩薩道。作是思惟。以何因緣。以何方便。是諸衆生。墮在大苦諸煩惱中。當拔出之。使得永住畢竟常樂。即時知住無礙解脫智慧中者。乃可得此是無礙智慧解脫不離通達諸法如實智。無行行慧。如是智慧之明。從何而得。當知不離多聞決定智慧。複作是念。無礙解脫等諸佛法。以何爲本。不離聞法爲本。菩薩如是念已。一切求法時。轉加精進。日夜常樂聽法。無有厭足。心無休息。喜法愛法。依法隨法。重法究竟法。歸法救法。隨順行法。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財物金銀等庫藏無所匮惜。于此物中。不生難想。但于說法者。生難遭想。爲求法故。于內外物。無不能舍世間所有可布施者。所謂。國土人民眷屬。田業財物。摩尼寶珠。金銀庫藏。象馬辇輿。衆寶璎珞。諸嚴身之具。妻子男女。及支節手足。耳目鼻舌。舉身施與。無所愛惜。又爲求法故。于說法者。盡心恭敬。供養給侍。破除憍慢。我慢大慢。諸惡苦惱。無理等事。悉能忍受。深求法故。若得一句。未曾聞法。勝得滿叁千大千世界珍寶。得聞正法一偈。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是菩薩。若有人。來作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能淨菩薩所行道。令汝得聞。若能入大火坑受大苦者。當以相與。是菩薩作是念。我受一句法故。尚于叁千大千世界火坑。從梵天投下。何況墮小火坑。我等求法應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爲求法故。發如是心。又如所聞法。心常喜樂。悉能正觀。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于空閑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以口之所言。菩薩如是。能住明地。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滅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禅。離喜故。行舍心念安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舍。常念受樂。入叁禅。斷苦斷樂故。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行舍念淨。入四禅。是菩薩。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故知無邊虛空。即入虛空無色定處。過一切虛空相。知無邊識。即入識無色定處。過一切識相。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無色定處。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無色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諸法行故。而不樂著。是菩薩。以慈心高廣無量。無嗔無恨無惱害。以信解力。遍滿一方。二方。叁方四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悲心喜心舍心。高廣無量。無嗔恨無惱害。以信解力。遍滿一方。第二叁。四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是菩薩。有種種神通力。能動大地。一身爲多身。多身爲一身。現滅還出。石壁山障。皆能徹過。如行虛空。于虛空中。加趺而去。猶如飛鳥入出于地。如水無異。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日月有大神德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是菩薩。以清淨天耳。過于人耳。悉聞人天音聲遠近。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心。染心如實知染心。離染心如實知離染心。嗔心離嗔心。癡心離癡心。垢心離垢心。小心大心。散亂心如實知散亂心。定心不定心。縛心解心。有上心無上心。如實知有上心無上心。如是以自心知他心。是菩薩。念知宿命。諸所生處。所謂。一世二世。叁四五世。乃至十二十叁十。四十五十。乃至百世千世。萬世百千萬億那由他世。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劫數。其中諸劫。無量成壞。于諸劫中。所經因緣。悉能念知。我生彼處。如是種族。如是姓名。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如是久住。我于彼死。生于此間。于此間死。生于彼間。如是種種。相貌因緣。悉能念知。是菩薩。天眼清淨過于人眼。見衆生生死。形色好醜善惡。貧賤富貴。趣善惡道。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所謂是諸衆生。成就身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意惡業。距逆賢聖。受邪見教。起罪業因緣故。身死墮惡道。生在地獄。是諸衆生。成就善身業。善口業。善意業。不逆賢聖。信受正見。行善業因緣故死後生善處天上。是菩薩。于諸禅定。解脫叁昧。能入能出。而不隨生。但見何處。有助菩提法處。以願力故。能生其中。是菩薩。住明地中。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恭敬供養尊重贊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聽受經法。聽受法已。隨力而行。是菩薩。爾時觀諸法不生不滅衆緣而有。于百千萬億劫所集欲縛。漸得微薄。一切有縛。一切無明縛。皆悉微薄。不複積集。不積集故。斷于邪貪邪嗔邪癡。諸佛子。譬如真金。巧師煉治。轉更精好。光明倍勝。菩薩亦如是。住在明地。不集叁縛故。斷于邪貪邪嗔邪癡。諸善根。轉增明淨。是菩薩。忍辱心柔軟心。美妙心不壞心。不動心不濁心。不高心不下心。一切所作不望報心。他少有作當生報心。不谄曲心。不染亂心。轉勝明淨。爾時菩薩。于四攝法中。愛語利益偏多。十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轉多。余助菩提法。皆轉明淨。諸佛子。是名諸菩薩第叁明地。菩薩摩诃薩。住是地中。多作釋提桓因。智慧猛利。能以方便因緣。轉諸衆生。令離淫欲。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何時于衆生中。爲首爲尊。乃至于一切衆生。爲依止者。是人若欲勤加精進。于須臾間。能得十萬叁昧。乃至能示十萬菩薩。以爲眷屬。隨其願力。神通自在。不可算數。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令此義轉明故。而說偈言
菩薩以是心 能得第叁地
淨心猛厭心 離心不退心
堅心堪受心 快心及大心
以如是等心 得入于叁地
智者住明地 觀有爲作法
不淨無常苦 無我壞敗相
無有牢固性 不久念念滅
如是思惟知 無有來去相
見諸有爲法 如病如癰瘡
愛心所纏縛 生諸憂悲苦
但爲貪恚癡 猛火所焚燒
從無始世來 熾然常不息
即時于一切 叁界生厭離
惡賤有爲法 心無所貪著
但求諸佛智 無量無邊限
甚深難思議 清淨無諸苦
如是見佛智 無諸苦惱已
哀愍諸衆生 貧窮無福慧
叁毒火常然 無有救護者
墮在地獄中 百種苦所切
放逸凡夫人 沒諸煩惱聚
盲冥無所見 失諸佛法寶
常隨生死水 無怖空怖畏
我于是衆生 當勤度脫之
精進求智慧 爲作饒益者
思惟何方便 可以得救護
唯有諸如來 深妙無礙智
此智何爲因 唯從智慧生
思惟是智慧 但從多聞生
如是籌量已 勤求多聞法
日夜常精進 聽受無厭惓
讀誦愛樂法 唯法以爲貴
爲欲求法故 以諸珍寶等
所親愛妻子 隨意諸眷屬
國土及城邑 資生諸好物
歡喜而施與 心無所戀惜
頭目耳鼻舌 牙齒及手足
支節身血肉 心肝及髓腦
以此等施人 猶不以爲難
若得聞正法 是爲最甚難
假令有一人 語此菩薩言
汝今若能入 是大猛火聚
然後當與汝 諸佛所說法
聞已即歡喜 自投于火聚
設使大千界 火聚滿其中
須彌梵世下 不足以爲難
若爲求一句 諸佛所說法
救諸苦惱者 得之甚爲難
始從初發心 乃至成佛道
我于其中間 盡此諸劫數
爲欲求諸法 備受阿鼻苦
何況于人間 小小諸苦惱
以聽法因緣 能得正憶念
正憶念因緣 能生諸禅定
深妙等叁昧 及五神通事
次第皆能起 自在不隨生
菩薩住是地 能以決定心
多供養諸佛 聽受所說法
斷邪愛恚等 余煩惱微薄
猶如成煉金 調和得其所
菩薩住是地 功德藏充滿
多作忉利王 自在化淫欲
愛佛功德故 化導無量衆
悉能令得住 無上佛道中
菩薩住是地 能以柔軟心
勤行于精進 得百千叁昧
悉得見諸佛 相好莊嚴身
…
《十住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