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

「法華部·華嚴部」經文288卷10頁碼:P0574
西晉 竺法護譯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下

  西晉月支叁藏竺法護譯

  分別身行大慧空品第十一

  又複族姓子。菩薩大士。于己身盡其身。等如幻。眼之所見。隨于法界。菩薩之定興。亦等于身諸毛孔。一一之毛。現諸法界。而菩薩居之正受。彼亦住于幻法耳。及所知諸國土。亦如彼法俗。以知諸法。便知億那術。無數國土。複知無得之得。佛刹塵數之國土。于彼諸國土。等現有佛菩薩圍繞。而皆具足。淨複清淨。皆悉勇猛。賢行辯才。而大莊嚴。無量覺飾。如日明曜。衆寶嚴好。于彼若十劫。若百若千。若百千若億。若億千那術。若無數無限。無邊無際。極盡無盡之數。至如佛刹塵劫之數。行菩薩諸行。所依住者。而不可盡極。菩薩于彼。作是定正受。而複覺悟。于此而正受。于彼定而覺悟。彼普入諸國土。于彼而化衆。化衆生界。皆使悉入法界。而曉了過去諸慧。而複現處說于經法。明曉無具。無挂礙眼所分別。于法而自在。卓然而過。耳所分別。致度無極。鼻所分別。亦複以權。口所分別。悉之明了。身所分別。亦具曉解。心所分別。慧念滿具。彼以此慧。作是明了。便得十億千總持。何謂十。以法普順諸土。得成十億千清淨之行。解了十億千神諸順。入普智行。得具滿十億千神通。得入十億千定意行。得十億千神足。而致具滿。得致增益十億千力。得具滿十億千誠性。得顯現十億千所依住處。得致十億千感動。是爲十。菩薩複有十體。以致成就億千。菩薩有十行處。具滿億千。菩薩有十藏。以過平等億千。菩薩有十行。于億千而顯光曜。菩薩有十住。以宣億千之教說。菩薩有十願。而過億千德善之行。菩薩有十悔過誠。立億千修德之行。菩薩有十明顯。得致億千清淨之行。菩薩有十向勝。致億千以自明顯。菩薩有十說。以得億千照明之德。菩薩有十清淨果。達億千而致清淨。是謂菩薩大士行具無數身。成就無數德。滿無吾我德。成致無數行。修無思議德。行無稱限德。滿無我我行。致無德之獲。無盡念無我德行。菩薩以此行。而具足諸德。得致平等行。而自莊嚴。得致顯豫調和柔弱。得致奉持得致供養。而爲殊增。得無喻者。得爲勇捍。菩薩于是法。得自在。菩薩依是定。于東方乃十佛刹無數千塵數如來所。建立以一一名字。一一名字。彼十佛刹如塵之等。無能念限者。從彼一塵。分爲佛刹無數千如塵數。以遍其中。亦無覺知。而無增減。如一之不覺。而無增減。普于諸刹如塵數。亦如是。如東之所爲。南西北隅上下。亦如是。其一塵分破之所可著處。其數亦如上。其菩薩。能建立之。普能現其身。是彼菩薩。于諸佛刹。普能清淨所建置也。以如來身無限故。又于光明。而得自在。複以無思議故。得有感動。使普現耳。如來耳之所宣。亦複無量。如來鼻之分別。亦無限量。如來口所分別。而現平等。如來身于細滑。而順行之。如來心所現。而不可限。如來正覺所知念。亦無限量。宣如來音聲清淨。普顯現如來法輪。而無回還。使一切普知如來聖衆而無限數。如來法覺。而亦無限。而普順導。普現興顯如來功德之本。現入如來之定。如來之德。于叁世修行。而無數如來現興顯諸法。如來所建立宣音聲說。是爲十。現建立如來之土。以佛音聲。而普雨諸法。使其音聲。普聞諸土。廣宣傳佛之正受。亦複普宣諸佛世尊。賢聖之衆。建立諸佛無思議法。所宣諸法。悉如幻化。宣演諸法。而無所著。悉明顯一切法場。普悉暢現如來衆德之行。是爲十。一切諸定。順導如幻。建立心如幻。解無挂礙。菩薩于此法界。而悉自在。乃爲建立菩薩耳。彼諸佛世尊。于諸種種心意。以一一名字。而現無數佛土。無數千如塵數諸如來。以一一名字。如塵之數。以一一之塵。立置如十佛刹。至九數如塵數佛刹。亦無增減。無能知所取著之者。是菩薩所建立也。修應無遍數行。亦心所建立。以無著行意所建立。于諸法而無惑故。念所建立。于諸法慧分別故。行所建立。諸法所受處故。行所建立。順奉諸法故。亦覺道所建立。修行普宣傳法故。亦建立無數諸情。以建神通分別于法用權慧故爲無起行。所建立明了。法界無所著故。亦住修入慧行。無限慧清淨故。亦住于等正覺。普于諸國土。而現感動故。菩薩以此。而住諸定故。得充十海之門。何謂爲十。一者謂現充佛海。順導諸海故。二者以過法海。行了慧海故。叁者住諸明曜。于情無所著故。四者以慧感動。用敷音聲故。五者念諸情之海。順以權慧故。六者曉了心海。一切無種種之觀。而知無數心故。七者滿于行海。具足願故。八者具滿一切行願海故。(少第九一法)十者成致一切于覺道故。是爲十。菩薩成滿一切道德之海也。菩薩有十事。得致上尊。何謂十。一者以上尊。順導一切。二者求于最上。化導衆生。叁者求向上尊。則達諸梵行。四者致最上力。求具得之。五者求無倫侶。于一切極世。六者求無過踰。勝魔故。七者求以明暢。度一切惡道故。八者求無所依。于諸所生。九者爲尊于諸佛法。十者求爲自在。于諸衆生。將有勇健。是爲菩薩最上十尊法也

  菩薩複有十事。興起于衆生之界。何謂爲十。一者常志出家。欲度衆生故。二者無其回轉進最猛力故。叁者求依諸佛。受行行故。四者有無限力。進諸法故。五者寂定之力。于諸法自在故。六者心無回還。順導力故。七者于義自在。本無法力故。八者爲大智慧。宣法無挂礙力故。九者勇猛力。法所建立故。十者分別力。宣布無量慧故。是謂十種之力。而複致十大勇力。何謂十。一者最健之力。二者無過踰之力。叁者無量之力。四者善修之力。五者無動之力。六者無起之力。七者無怒之力。八者慧常之力。九者勤建之力。十者弘慈之力。是爲十力。複有十力。何謂十。一者修調行力。二者慧清淨力。叁者過清淨法力。四者法身之力。五者諸法土力。六者法明曜力。七者法情之力。八者無所壞力。九者善行修力。十者修勤入力。是爲十大力。複有十力。何謂十。一者大丈夫力。二者正雄勇力。叁者等正覺所建力。四者前世所修德本之力。五者無量德本如應之力。六者如來之力。七者普應入力。八者于叁世等力。九者得菩薩如地行力。十者得菩薩信向清淨行力。是爲十力。複有十力。何謂十力。一者菩薩離轉力。二者菩薩順緣之力。叁者菩薩于性得自在力。四者菩薩修于內性清淨力。五者菩薩修諸德本從諸行力。六者菩薩行法最力。七者身無著力。八者菩薩以是致成之力。九者菩薩入權慧力。十者菩薩諸法本清淨信向之力。是爲十。複有十力。何謂十。一者住于普世。清閑無處力故。二者于諸衆。無雙力故。叁者普于一切。無等力故。四者以諸德行。化衆生力故。五者在于生死。無傾動力故。六者度諸生死。清淨如蓮華力故。七者普現諸導。降諸魔力故。八者將順魔黨。成大乘力故。九者化于叁界。無所處力故。十者普勸進十方。無挂礙力故。是爲十。菩薩以此無數之法。成其德化也又菩薩興起滿衆願行。明曜之。顯照之。而普應現。皆成就之。以致弘大增進慧。益之而廣清淨。是爲十順清淨定。彼衆德而無邊際。其慧亦無挂礙。其菩薩行。亦無限量。彼菩薩德乘。過量難稱。又其菩薩行處。難可斷量。其菩薩所入。而不可測度。彼菩薩所興化。亦無邊際。是菩薩之清淨。亦難思議。其菩薩所修。亦難可盡。又其菩薩賢聖法。亦無能極。以無可得。亦無念限。其菩薩所可得者。其菩薩所可因起。其諸菩薩。所應現行。其諸菩薩。所當得。又其菩薩。明徹所至處。又其菩薩。所可徹見。又彼菩薩慧明所過。又是菩薩法行所可知見。又其菩薩行。應所當得。又其菩薩一切法行慧處。皆達之。是爲十。其住于此大定者。無數無限。無量無邊際。無盡無稱限。無思議無我得之得。是爲十。菩薩以此定正受。入于一一諸行。或定或悟。而悉曉知諸定行。明達無數諸定。亦了具滿諸定。亦曉定之增損又了定諸幻化。曉了定所見行。亦知定之由行。亦知定之際處。亦明曉定之閑靜。亦知定寂寞。亦知定念行。譬如無熱龍王池之宮殿。有四大河而流出。盈溢清澄。無垢無濁無穢。清淨無瑕。甘美香潔。周回四出。有四目口。所從流出。一目名和。二目名拔叉。叁目名蛇未。四目名恒。其和北流。拔叉南流。其蛇東流。恒水西流。一一而回旋。四周亦如是。而充大而以滿之。又彼大河。繞之七匝。此河之間。有青蓮華紅蓮華。白蓮華黃蓮華。以天衆寶之光色。精明妙淨。展轉而照曜。現而鮮潔。永無汙穢。其間了了。曜而明徹。葉葉分異。現而明顯。畫者所不圖像。軟動之色。既照曜。音聲徹妙。慧善之色。圖之難極色力。無數天句文。普行樂。諸葉交錯。色發姝妙。香美異麗色照曜。以無數種種諸寶所挍飾。衆色無數。如日天出于宮殿。光而徹照。彼諸華之郁曜。相照焜煌。能奪日之精光。彼諸雜花。在河之流。有諸天。應在河回轉浮沒。乃遊于種種諸華間。而此諸華。上下低仰。妙色炜炜。照曜寶色的的。日光曲照。玄黃乃遏。日光精如彼衆華之動。流河音聲。乃踰天伎樂。菩薩大士。亦如是。有四辯才而流出。以充滿普智之海。如香大河。有銀妙色。從馬口而出。其底皆有銀沙。菩薩亦如是。清淨之智。順隨衆行。而從口出依順之義。一切諸如來行。一切諸義行。善施之法。諸法慧明。分別了竟無挂礙慧。而歸智海。如和之大河。金剛之色。從師子口而流出。底沙亦金剛色。菩薩亦如是。出法之光曜。有佛金剛之色。而自娛樂。用照曜于普世。以金剛之慧。而自娛樂。而充無盡之海。如彼二大河。紫磨金色。明而光曜。亦紫磨金色之沙。菩薩亦如是。以發遣之辯。而從口出。一切衆生。攀慕慧身。而悅一切普世。以金剛之慧。而有所照曜。普度一切。常慕順導因緣。使歸于智海。又若拔叉之大河。青而琉璃色從牛口而出。精明流之潔色。菩薩亦如是。以無盡明曜辯才。而流出。以無礙之法。億那術百千威猛。從念而雨。流進至于法河。轉充于普智之海。成致諸佛法藏之海。如彼河之目。而四面回旋圍繞。歸充大海。菩薩亦如是。順回身行。順回意行…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