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叁十五 ▪第3页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則有假識。行若是無則無假識。雲何爲行。所謂色思聲思香思味思所觸思法思。是名爲行。諸長者。無明若有則有假行。無明若無則無假行。雲何爲無明。所謂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緣無知緣起無知。于緣生法。若黑若白。有緣無緣。有光影無光影。有罪無罪。可親近不可親近。無知無見。無對觀無達解。如是等相是名無明。諸長者。不正作意若有。則有假立無明。若無不正作意。則無假立無明。雲何名爲不正作意。所謂我于過去。是何等性。是何等處。是何等類。我往未來。是何等性。是何等處。是何等類。複于內身多起疑惑。雲何名我。我爲是誰。爲有爲無爲虛爲實。是何等性。是何等處。是何等類。我昔何處住于彼處。起如是等不正作意。從六見中隨生一見。執有我見執無我見。或依我故而觀我見。或不依我而觀我見。又複虛妄起如是見。我即世間或當緣起。爲常爲恒不轉不變。永正住止。如是諸見。是名不正作意。諸長者。不實分別。若有則有假立不正作意。不實分別若無。則無假立不正作意。雲何名爲不實分別。謂我。有情。命者。丈夫。數取。生者。意生。摩納婆。作者。受者。是名不實。而諸無聞凡夫。妄起如是我分別。有情分別。命者分別。丈夫分別。數取分別。生者分別。意生分別。摩納婆分別。作者分別。受者分別等分別故。是爲不實分別。諸長者。如是不實分別。若有則有假立不正作意。不實分別。若無則無假立不正作意。諸長者。不正作意若有。則有假立無明。不正作意若無。則無假立無明。無明若有則有假立諸行。無明若無則無假立諸行。如是乃至生若是有。則有假立老死。生若是無。則無假立老死。爾時佛告諸長者。汝今當知。一切諸法不實分別所起。依于衆緣。羸劣無力。從衆緣轉。衆緣若有則有假法。衆緣若無則無假法。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是假立。此中都無生者老者死者盡者及以起者。唯有永斷諸趣清淨寂滅。可以歸依。諸長者。于意雲何。譬如大池所生諸魚水族之屬。依何力住。長者白言。世尊。此諸魚等依水力住。佛言。如是如是。諸長者。此水頗有思念爲有力不。長者白言。世尊。此水無力無能。何所思念。佛言。如是如是。諸長者。不實分別所起諸法亦複如是。但假施設無力無能。從衆緣轉。衆緣若有則有假法。衆緣若無則無假法。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是假立。此中都無生者老者死者盡者起者。唯有永斷諸趣清淨寂滅。可以歸依。是故諸長者。汝等應正觀察如是衆緣。非安隱處難可保持。深生怖懼逃走遠避。複應觀察此是何法。因怖何法而來至此。汝等如是正觀察時。無法可得無怖無舍。何以故。一切諸法皆不可得。一切種求不可得故。諸法無我離塵垢故。諸法無衆生遠離我故。諸法無命出過生老病死愁憂苦惱逼迫等故。諸法無數取叁世斷故。諸法無字一切言音不可說故。諸法無著無所緣故。諸法寂靜寂滅相故。諸法普遍虛空性故。諸法性空無定屬故。諸法無動無所依故。諸法依實際住。善住無動相應故。諸法不可開闡。離相波浪故。諸法不可顯示。無相無形。無有光影。離諸行故。諸法非我所有。離我所故。諸法不可分別。離心意識故。諸法無有愛藏。超過眼耳鼻舌身意道故。諸法不可舉移。離生住壞故。諸法無作無用。離心意識故。諸法屬緣性羸劣故。諸長者。我說是眼四大所造。無常無住。無恒不堅之法。羸弱速朽難可保信。衆苦所集多病多害。汝諸長者。眼爲如是不應依止。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不應依止。當如是觀。複次諸長者。眼如聚沫不可撮摩眼如浮泡不得久住。眼如陽焰業惑愛生。眼如芭蕉性不堅固。眼如幻術從顛倒起。是眼如夢唯虛妄見。是眼如響系屬衆緣。眼如光影業光影現。眼如浮雲聚亂散相。眼如流電刹那便滅。是眼無主猶如地。是眼無我猶如水。眼非有情猶如火。眼非壽命猶如風。眼非數取猶如空。眼爲不實依藏諸大。是眼爲空離我我所。是眼無知如草木土石。是眼無作機關風轉。是眼虛假朽穢所聚。是眼浮僞摧散破壞滅盡之法。眼如丘井常爲老逼。眼無住際終歸磨滅。諸長者。眼爲多過應如是觀。乃至于意一切諸法亦複如是。複次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妄謂是眼。妄謂是耳。乃至妄謂是意。諸長者。但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謂此是色。謂此是聲。香味觸法亦複如是。諸長者。但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謂此色蘊。謂此受蘊。想行識蘊亦複如是。諸長者。但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謂此地界。謂此水界。火風空識亦複如是。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謂此有爲。謂此無爲。乃至一切諸法亦複如是。諸長者。汝等今者應舍妄欲趣于無欲。于諸妻子家宅財物。深知虛妄不應執著。不執著故。以淨信心舍離家法。趣于非家當得無欲。諸長者。何等名爲出家無欲。謂住屍羅別解脫戒。具足攝持威儀行處。見于小犯生大怖畏。受學律儀成就戒蘊。諸長者。汝等若能奉持戒已。于是六根六境五蘊六界。深知虛假皆不執著。以不著故是名出家無欲之法。諸長者。若不著眼乃至識界。以不著故則不保護。何者不保護。眼不保護。耳鼻舌身意不保護。色不保護。聲香味觸法不保護。色蘊不保護。受想行識蘊不保護。地界不保護。水火風空識界不保護。以不保護則無煩惱。若無煩惱則名爲輕。雲何爲輕。謂無所見。若無所見則不依物起嗔害心。由無嗔害則不自害。不思害他。不思俱害。以無害故。則于無余大涅槃界而便入證。諸長者。汝等應知。誰于寂滅而便入證。諸長者。眼不入寂滅。耳鼻舌身意不入寂滅。然因于眼起諸妄執。或計爲我。或計我所。若遠離者即是寂滅。遠離何等而爲寂滅。若遠離貪即是寂滅。若遠離嗔即是寂滅。若遠離癡即是寂滅。若離無智即是寂滅。複次諸長者。過去無智不可遠離。未來無智不可遠離。現在無智不可遠離。然要因于遠離無智而正智起。諸長者。何等爲智。所謂盡智。何等盡智。過去非盡智。未來非盡智。現在非盡智。然諸長者。因離無智而此智生。此智不遠離智。因離眼無智而此智生。又諸長者。眼非我所。若非我所則不取著。若不取著即是最上。若是最上即是解脫。何處解脫。于我執所而得解脫。有情執所。壽命執所。數取執所斷常執所。一切執所。乃至分別執所而得解脫。行者若能于執解脫。則不分別。若不分別。則非分別非不分別。何等不分別。所謂不分別我及以我所。行者爾時于一切法離散不積。舍而不取。舍故寂滅。解脫除遣。最勝解脫離諸系縛。于何等處名爲除遣。一切苦處而得除遣。汝諸長者。若求出離。勿于一法而生取著。何以故。若有取著則有怖畏。若無取著則無怖畏
複次諸長者。眼非寂滅。耳鼻舌身意亦非寂滅。色非寂滅。乃至識界亦非寂滅。然諸長者。因于識界起不實執。或計爲我及以我所。若離于此即是寂滅。遠離何等而得寂滅。謂遠離貪而得寂滅。離嗔離癡及以無智而得寂滅。複次諸長者。過去無智不可遠離。未來無智不可遠離。現在無智不可遠離。然離無智而得智生。諸長者。何等爲智。所謂盡智。何等盡智。過去非盡智。未來非盡智。現在非盡智。然諸長者。因離無智而智得生。此智不遠離智。因離識無智故而智得生。而此識界非是我所。若非我所則不取著。若不取著即是最上。若是最上是即解脫。何處解脫。于我執所而得解脫。有情壽命乃至于一切分別執所。而得解脫。行者若能于執解脫則不分別。若不分別。則非分別非不分別。何等不分別。謂不分別我及我所。行者爾時離散不積。舍而不取。舍故寂滅。解脫除遣。最勝解脫。離諸系縛。于何除遣。一切苦處而得除遣。汝諸長者。若求出離。勿于一法而生取著。何以故。若有取著則有怖畏。若無著者則無怖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取著生怖畏 由斯趣惡道
觀此有怖處 智者不應取
汝修諸聖道 應當善觀察
如是觀便得 異此則不可
一切處皆空 虛動非堅實
愛诳惑世間 勿于此生亂
我已知空法 了諸法不堅
湛然獲安泰 證無動妙樂
若如是了知 諸法唯空者
彼解脫衆苦 及滅于诤論
欲攝受一切 生諸災橫者
攝受故取著 著故生諸有
從有生于生 由生遠寂滅
生者老病死 如是大苦逼
無欲故無取 無取故無有
無有故無生 老病死亦爾
聚集資生具 一時皆棄舍
並舍愛妻子 趣苾刍威儀
勿貪親與財 咄哉念知足
勿如旃茶羅 下賤心來往
勿自恃持戒 輕毀犯戒者
恃戒淩于人 是名真破戒
譬如鹿被弶 若縛若致死
處魔罥慢者 縛害亦如是
慢能壞善心 又損自他善
故勿輕毀戒 況持戒梵行
當學大仙子 常住空閑處
勿顧于身命 趣寂靜解脫
應離無義本 順世尼幹論
愛敬演甚深 空相應妙法
內外十二處 我說心爲本
彼複因業生 業由思久住
眼色俱爲緣 而生起于識
緣阙則不生 譬無薪之火
如是生諸法 和合互相生
無作無受者 現作用如幻
一切內外法 我已知空幻
愚夫顛倒執 分別我我所
眼中無有情 外諸處亦爾
非我作壽者 諸法類應知
眼不思解脫 耳鼻舌亦然
身意等無作 諸法觀如是
譬如巨海中 鼓濤成沫聚
明眼者察知 審其非堅實
如是五蘊體 達者知非固
當解脫生老 愁憂災橫等
我法中出家 知諸法如幻
不虛彼信施 即名供諸佛
爾時五百長者。聞是法已。即于此處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如無黑淨衣置染器中速受染色。如是諸長者法眼清淨亦複如是
爾時世尊。複爲長者宣說妙法。示教贊善。諸長者。我說此眼自性是苦而複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嗔火癡火之所熾然。生老病死。愁歎憂苦。不安等法之所熾然。如是諸長者。我說此耳鼻舌身意自性是苦而複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嗔火癡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不安等法之所熾然。諸長者。我說此色自性是苦而複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嗔火癡火之所熾然。乃至聲香味觸法亦複如是。諸長者。我說色蘊自性是苦而複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嗔火癡火之所熾然。乃至受想行識蘊亦複如是。諸長者。我說地界自性是苦而複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嗔火癡火之所熾然。如是乃至水火風空識界。自性是苦而複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嗔火癡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不安等法之所熾然。是故諸長者。我今不執眼耳鼻舌身意。汝等亦應如是隨學。我今不執色聲香味觸法。乃至不執色等諸蘊地等諸界此世他世。汝等亦應如是隨學。諸長者。汝等若于眼耳鼻舌身意。不執著者則不依眼住。不依耳鼻舌身意住。汝等不依色聲香味觸法時。汝等則不依于一切法住。汝等不依色蘊。乃至不依識蘊住者。則不依色蘊乃至識蘊住。汝等不依地水火風空識界時。則不依地界乃至識界住。汝等不依此世他世。及以一切世間住者。如是汝等不取一切法時。則不依于一切法住。若能不依一切法住者。是則名爲非當有非不當有。汝等若悟非當有非不當有者。我說汝等解脫生老病死諸苦。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生死所熾盛 燒然諸世間
受苦無能救 喪失于聖道
照世諸如來 時乃一興現
無刹那遠離 當起堅精進
修習于正行 慧觀應察知
如慧觀當得 異此非所獲
若于此修習 應知一切空
了達空法已 非心空菩提
貪嗔及與癡 是叁毒大火
燒諸世愚者 長眠而不覺
生老病及死 愁歎諸苦等
知世逼迫已 勿依諸法住
爾時五百長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欲于佛所出家。受具足戒修清淨行。未審世尊垂愍聽不。佛言。善來苾刍。即名出家具足戒已成苾刍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袈裟執受已 其發自然斷
一切皆持缽 即座成羅漢
知得羅漢已 于苾刍衆前
及對諸天等 大師已問說
昔于世依怙 廣行諸布施
隨其所生處 常感多安樂
彼今得見我 複生清淨心
由彼心清淨 故爲說妙法
聞說得羅漢 永離于我見
證空法現前 解脫諸生死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寶積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