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多羅禅經》

「經集部」經文618卷15頁碼:P0300
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

  《達摩多羅禅經》下 ▪第2页

  東晉叁藏佛陀跋陀羅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  安住修行處

  是處起明想  一切身分現

  初從一發始  如其相憶念

  于一見自相  然後總衆發

  次第叁十六  自相總亦然

  佛說叁十六  各各有住處

  或時彼諸界  合聚內觀察

  猶如明眼人  開倉見五谷

  時複有逆順  超越次第觀

  一界藉其下  余種悉處上

  次第相連持  一一知其相

  雜色不雜色  周滿悉觀察

  止心在一處  境界遍十方

  處處安置已  依是勤修習

  一發爲百分  思惟正憶念

  複于一分中  分別五種界

  次于空界上  識相別觀察

  修行見無垢  清淨妙相生

  譬如水上泡  明淨無障翳

  是處觀諸界  各各見自相

  水濕地堅強  風動火燒熱

  虛空無障礙  別知是識相

  青黃赤白綠  及與頗梨色

  于此衆雜色  修行具足觀

  虛空堅固相  彌廣周遍住

  難沮喻金剛  金剛慧能壞

  于上曼荼羅  則有熟相現

  譬如火熾然  能破彼堅固

  或見生疑怪  其心大恐怖

  明者能決定  增益諸功德

  已壞虛空界  能起升進相

  融壞若流注  複碎如塵塺

  修行見真實  則生解脫相

  空界既已壞  上諸界亦然

  是則壞相上  有余壞相起

  若複余一種  于上觀諸界

  次第普周遍  俱壞如前說

  觀察六六種  六叁及四二

  如是六十二  世尊略說界

  色壞有叁種  刹那世極微

  無色唯二種  無爲無壞相

  修界不淨念  則能舍貪欲

  順界方便觀  是治我慢藥

  觀界四無量  除滅嗔恚毒(一無常頃名刹那)

  阿難說是言  當修五念處

  世尊告之曰  更有第六念

  發毛爪齒骨  筋肉厚薄皮

  肪[月*冊]髓腦膜  脾腎心肝肺

  胞胃大小腸  屎尿膿涕唾

  垢汙諸血淚  黃白及痰癊

  叁十六不淨  觀察叁種界

  是中濕相水  火熱地堅強

  諸有形色處  內外飄動相

  出入息語言  通利等回轉

  一切總說五  是相名風界

  眼耳鼻舌身  毛孔咽喉空

  山岩室宅中  內外無障礙

  如是一切種  悉名爲空界

  于彼六情根  所生諸識種

  如是多無量  總說名識界

  佛言應當知  六界非有我

  不觀陰界相  計我及我所

  一切內外界  是處意回轉

  從是意行處  叁受十八種

  六觸及四處  世尊之所說

  愛慢諸煩惱  悉于是中起

  是身衆微合  虛妄空無主

  非我非衆生  迷惑計真實

  佛告羅睺羅  觀界悉無常

  如是六種界  說從六處起

  修習六巧便  六時各觀一

  色處悉具足  無色唯識界

  彼種所依處  相行地境界

  對治與所治  如實知分數

  身中諸界種  還自生苦惱

  譬如養毒蛇  終爲彼所害

  四大生造色  即共造色住

  和合相間錯  還爲四大壞

  不淨方便觀  先于造色起

  安般方便念  要從四大始

  若彼修行者  增廣二方便

  四大及造色  和合等觀察

  始入根本處  彼先壞造色

  入已然後觀  所因四大壞

  定慧漸增廣  念處具成就

  和合總觀察  一切悉寂滅

  彼叁十六物  臭穢壞磨滅

  此叁與十想  修行增厭離

  佛說是根本  能及一切惡

  四十九種法  叁昧于中起

  修行谛觀察  自身及欲界

  無量不淨種  穢惡悉充滿

  衆苦所逼迫  盛火極熾然

  無常變壞相  見已生厭離

  色界相似種  微妙相顯現

  深樂求出離  增進厭患想

  有覺亦有觀  離欲生喜樂

  寂然入初禅  內外悉清淨

  所依及境界  如練真金像

  自身處梵世  于中極娛樂

  又見五支相  身及境界現

  第二滅覺觀  內淨心一處

  從定生喜樂  四支身內現

  所依及境界  譬如真珊瑚

  第叁處離喜  行舍念慧除

  身受樂叁昧  五支相明了

  所依青琉璃  清淨甚微妙

  緣少身無量  諸根次第起

  第四斷苦樂  憂喜先已滅

  不苦不樂舍  念淨叁摩提

  如是四支相  現身及境界

  出息入息滅  所依極淳白

  過色滅有對  是說入空處

  過空相識定  過識無所有

  過是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

  善知諸界相  不味亦不縛

  清淨四梵行  高廣無有量

  慈悲普周遍  喜舍亦複然

  根本四禅中  修起五神通

  叁昧現在前  系心觀自身

  作輕及軟想  漸舉不令動

  境界現在前  離地如胡麻

  稍進如大麥  轉次高四指

  此床至彼床  漸漸能隨意

  飛行及變化  自在無障礙

  是名修行者  微妙神通力

  系心于自身  禅定現在前

  谛取外音聲  如其實皆聞

  系心于自身  禅定現在前

  觀他心所念  一心皆悉知

  系心于自身  禅定現在前

  自憶念此生  從胎及中陰

  漸見前身事  乃至百千劫

  一切諸所更  如實憶念知

  系心于自身  禅定現在前

  觀察衆生類  生死及形色

  隨其業果報  中陰五道生

  修行天眼淨  一切如實見

  根本諸地中  無量余功德

  修行心自在  一切悉具足

  所謂八背舍  勝處一切入

  背舍相有五  不淨與淨相

  色相煩惱識  略說是五相

  勝處先自身  內色外少色

  若好若醜一  外多二亦然

  內無有色想  外觀少多色

  二俱若好醜  是前四勝處

  後四內無色  外青黃赤白

  一切入四大  四色與空識

  觀外及內身  一相無差別

  諸辯妙願智  無诤叁摩提

  逆順與超越  無量叁昧門

  明智決定觀  具足五種滿

  一身二境界  定相普周遍

  第叁憶念滿  修行喜厭舍

  第四諸地滿  十處相明了

  叁乘根具足  是說第五滿

  界方便成就  久遠癡冥滅

  能令意清淨  無垢如虛空

  如是諸功德  一切悉究竟

  觀界第十叁竟

  修行四無量叁昧第十四

  修行者。若欲廣修慈心。先當系心所緣漸習令無量。滅除過惡心不诤競亦無怨結。無恚清淨。謂于親中怨叁種九品衆生無量無數。安處十方盡叁分際淳一樂行。唯除國土世界。于衆生世界周普總緣成就遊。行者修慈方便。先等心思惟。總緣一切衆生。令心堅固滅除嗔恚而起慈心。是名總觀慈無量叁昧。如是總觀猶爲嗔恚所縛者。當于上親修別相慈。次于中親下親中人怨家次第修習九品慈心。漸離嗔恚心生愛念與種種樂具。與是樂已然後于一切衆生起法饒益心。修叁種慈。廣大慈極遠慈無量慈。舍除嗔礙住仁愛心。隨其所應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與之。謂與種種法樂修種種慈。先與出家樂。次與禅定正受樂。次與菩提樂。次與寂滅樂。彼修行者本曾所更及所未更。種種樂具自得他得清淨善根。乃至無上寂滅究竟無爲。隨其修行意所想念。無量法樂等與衆生相現在前。樂想起已一一觀察。以相自證便得決定。猶如明鏡因物像現。慈叁昧鏡亦因樂事。種種樂相悉現在前。或時修行爲嗔恚所亂。作是思惟。我從本來由是嗔恚多所殺害。興諸罪逆入于惡道。于大地獄還受苦毒。或作蜂虿蜈蚣毒蛇惡龍害鬼羅刹。如是種種毒害之類。今不除滅複見燒迫。以是方便能止嗔恚。又複思惟。罵者受者彼我無常須臾不住。二俱過去惡聲已滅後起。二人無故共诤。又今二人念念即滅虛妄無實。誰罵誰受何爲顛倒。與空共鬥計我。耳根從虛妄顛倒煩惱業起。彼人舌根亦複如是。因緣生滅誰罵誰聞。修行如是思惟時。嗔恚縛解能修慈心離垢清淨。如佛說。修慈者于四念處能得決定修習增廣。成就無量法門勝妙道果不複退還。是則叁種方便大慈。若已離欲更修淨妙離欲慈心。深心饒益增廣無量得真實果。因此功德具足所願究竟涅槃。所以者何。一切諸佛說慈爲無畏。慈爲一切功德之母。慈爲一切功德鑽燧。慈能消滅凶暴諸惡。是故修行當勤方便。修離欲大慈。悲無量者。如慈境界怨親中人。悲亦如是。次第修習。如佛言曰。饒益衆生說名慈心。除不饒益說名悲心。若先于衆生起饒益心。以種種樂具悉施與之。然後觀衆生。唯見受樂是名慈心。若先觀衆生受無量苦。起除不饒益心。然後見衆生除不饒益。除不饒益已受種種樂非與樂也是名悲心。見淨相是慈。見虛空相是悲。樂行是慈。苦行是悲。是則差別。謂修行者見諸衆生凶暴诤怒殘賊殺害共相逼迫無有覆護。如是見已而起悲心爲作覆護。又見衆生斬截身首耳鼻肢體苦痛無量無能救者。修行見已而起悲心。又修行住悲心時。見五趣衆生苦痛熾然無量燒迫。深起悲心興救護想。如是修行悲無量善根生時無量功德相現。若見此衆生受無量苦而不起悲。是則極惡無善根人。如是大悲一切諸佛本所修習。由是究竟一切智海。行者若能具足修習。當知不久必到是處

  喜無量者。謂修行于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諸善功德無量佛法。及自身成就戒定智慧一切功德。饒益衆生自樂他樂盡皆與之。見一切衆生得法樂已其心歡喜。其心歡喜則憂戚滅。憂戚滅已一向欣悅踴躍歡喜。念言快哉永使安樂。于一切衆生歡喜時。見有樂相輕微明淨成就此相。名爲喜無量叁昧。如佛說。修集喜等乃至識處。舍無量者。舍怨親已等緣中品。此唯是衆生無有差別。離慈悲喜唯作衆生行近境界近相。是故世尊說舍種種舍各自有相。舍無量不與彼同。謂平等清淨離苦樂相。舍相似相現。是名舍無量叁昧。世尊說修舍無量乃至無所有處。已略說四無量相。余種種甚深相。行者應次第修習

  修行觀陰第十五

  若修行者。久積功德曾習禅定。少聞開示發其本緣。即能思惟觀察五陰。了達深法滅除生死。猶如大風飄散重雲。亦斷一切魔所樂法觀五陰義。今當說。修行者。內自思惟欲渡煩惱海。起離欲生潤澤。自身快樂粗澀四大滅。隨順四大生。攝諸亂意能趣究竟成就智慧。若根本觀處堅固明淨。能起叁昧離諸亂想滅除煩惱。諸微妙相于是悉現。如淨妙琉璃如水淨泡。行者見此明淨無垢相起。善念守持心不放逸。既不放逸則熟相起。熟相起已壞相現。壞相現已唯起法想一切寂滅。如是修行法相具足成就。得增上厭離意。堅固精進不可動轉。得甚深叁昧堅固叁昧不動叁昧。修行住是叁昧。能起五種明淨叁昧遍照五道。月光叁昧日光叁昧淨琉璃叁昧練金光叁昧無垢頗梨叁昧。因此五種明淨叁昧。複生光耀叁昧遍光耀叁昧無量光耀叁昧

  複次修行者。因五種壞相能壞諸緣。一曰穿二曰剝叁曰裂四曰壞…

《達摩多羅禅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