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燈叁昧經》六
高齊天竺叁藏那連提耶舍譯
爾時世尊複告月光童子言。菩薩摩诃薩應當成就善巧方便。童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成就善巧方便。童子。是菩薩摩诃薩。于一切衆生所而起親想。是諸衆生所有善聚而生隨喜。晝夜六時于彼福德而生隨喜緣一切智以緣一切智心于一切衆生所而生福德。是菩薩以此善根速得此叁昧。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即于是時。而說偈言
于諸衆生爲己親 所有一切福德聚
晝夜六時于此善 常能起彼隨喜欲
我隨喜彼淨持戒 乃至盡命不爲惡
菩薩具足清淨信 所有福德悉隨喜
隨喜信樂諸佛者 于其法僧信亦然
隨喜能奉敬如來 爲求無上菩提故
隨喜無彼我見者 無衆生等及壽命
隨喜能無諸惡見 聞勝空法深愛樂
于佛法中起隨喜 得出家已受具戒
少欲知足住林間 懷慈愍心猶如劍
隨喜獨一無侶者 處林猶如刀入匣
淨命常能少欲求 無有谄僞托親友
隨喜樂靜離愦鬧 于家親屬無愛戀
于叁界中常怖畏 遊行世間無染著
隨喜離彼戲論者 厭惡一切受生死
無有違诤行寂靜 得此叁昧則不難
隨喜能識善惡者 常離一切诤論事
趣詣空閑林樹下 求聖解脫真佛子
隨喜常在空閑者 不自稱譽輕毀他
隨喜愛樂功德者 住于佛法不放逸
所有助道諸功德 是不放逸爲根本
若有菩薩離放逸 得此叁昧則不難
得值佛法爲一藏 又得出家第二藏
淨信不濁第叁藏 得此叁昧第四藏
聞于大空佛境界 聞而不謗爲勝藏
若得辯才爲得藏 得此叁昧亦勝藏
我已說彼諸善法 謂戒聞舍及忍辱
是不放逸爲根本 佛說名爲最勝藏
若有菩薩不放逸 即便具足諸辯才
于佛智慧無疑惑 得此叁昧則不難
童子以是義故。汝應住于不放逸行。是諸菩薩所應修學。何以故。不放逸者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況此叁昧也。童子。雲何菩薩住不放逸。童子。是菩薩成就善淨戒聚。童子。雲何成就善淨戒聚。童子。是菩薩不舍一切智心學六波羅蜜。童子。若菩薩不舍一切智心行六波羅蜜。所有利益汝當谛聽。當爲汝說。童子。菩薩信樂檀波羅蜜者。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降伏悭吝煩惱。二者修習舍心相續。叁者共諸衆生同其資産。攝受堅固而至滅度。四者生豪富家。五者在所生處施心現前。六者常爲四衆之所愛樂。七者處于四衆不怯不畏。八者勝名流布遍于諸方。九者手足柔軟足掌安平。十者乃至道樹不離善知識。謂佛菩薩聲聞弟子。童子。是爲菩薩信樂布施十種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降伏于悭吝 增長布施心
攝受施堅固 生在豪富家
于其所生處 而能起舍心
爲在家出家 諸衆生愛樂
若入大衆中 無畏不怯弱
勝名聲遠布 遍城邑聚落
手足恒柔軟 成就具足相
值遇善知識 聲聞佛菩薩
常懷惠施心 未曾有吝惜
爲億衆生愛 是爲舍悭利
生在豪富族 心常樂布施
攝受舍堅固 是爲樂施利
處在大衆數 勝名遍諸方
手足柔軟好 是樂施之利
遭遇善知識 謂佛菩薩等
見已競來供 是樂施之利
童子。菩薩淨戒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滿足一切智。二者如佛所學而學。叁者智者不毀。四者不退誓願。五者安住于行。六者棄舍生死。七者慕樂涅槃。八者得無纏心。九者得勝叁昧。十者不乏信財。童子。是爲十種淨戒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滿足一切智 如佛而修學
智慧者不毀 常無有怖畏
誓願不退轉 能安住勝行
逃避生死處 欣慕趣涅槃
安住無纏障 速得勝叁昧
住于淨戒聚 遠離諸貧窮
其智恒清淨 修習佛所學
不爲聖者毀 以戒清淨故
智者誓不退 勇健善住行
見世種種過 避之趣滅道
彼心無障礙 以住淨戒力
速得離惱定 是爲淨戒利
童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火不能燒。二者刀不能割。叁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五者爲非人護。六者得身相莊嚴。七者閉諸惡道。八者隨其所樂生于梵天。九者晝夜常安。十者其身不離喜樂。童子。是爲菩薩成就十種慈忍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是人火不燒 刀杖莫能傷
毒藥所不中 暴水無能漂
常爲非人護 具叁十二相
關閉諸惡道 皆是慈忍利
帝釋及梵天 欲得則不難
恒住安樂處 喜悅不思議
刀杖火不害 水毒亦不傷
天龍夜叉護 住忍獲此益
身相叁十二 不畏墮惡道
死則生梵天 是住慈忍利
晝夜常安隱 喜悅充遍身
于衆清淨身 無有諸過障
童子。菩薩精進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他不折伏。二者得佛所攝。叁者爲非人所護。四者聞法不忘。五者未聞能聞。六者增長辯才。七者得叁昧性。八者少病少惱。九者隨所得食食已能消。十者如優缽羅花不同于杵。童子。是爲十種精進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成就難折伏 其心無悔熱
爲非人所護 常睹見諸佛
增長勝辯才 到于無盡智
獲得叁昧性 無複諸病惱
所食諸飲食 入腹能消化
如優缽在水 漸漸而增長
如是所聞法 聞已能增長
晝夜恒思念 終無有空過
如來勇猛勤 積劫被進铠
降魔及軍衆 證道除憂怖
菩薩救諸趣 不顧戀身命
精進起法藏 我已顯彼德
精進難可伏 諸佛所攝受
若能獲是利 不久速證道
所聞不忘失 未聞者得聞
增長辯才力 是名精進利
速逮此叁昧 無有諸病惱
隨其所啖食 消化得安樂
晝夜增白法 常勤不懈退
不久得菩提 堅心精進故
童子。菩薩摩诃薩與禅相應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安住儀式。二者行慈境界。叁者無諸惱熱。四者守護諸根。五者得無食喜樂。六者遠離愛欲。七者修禅不空。八者解脫魔罥。九者安住佛境。十者解脫成熟。童子。是爲菩薩禅定相應十種利益。爾時世尊。念說偈言
彼不住非法 安住于儀式
遊行方便境 遠離非境界
其心無惱熱 善調伏諸根
受勝禅定樂 宴坐離諸緣
遠離渴愛欲 飡食禅定味
解脫魔境界 安止佛行處
樂獨林樹間 是爲勝方便
修真實解脫 滅除諸苦惱
安心清淨法 遠離非儀式
住境遠非境 合禅獲是利
心不生熱惱 證無食聖樂
身心恒清涼 是禅相應利
處空根寂靜 其心離雜亂
獲得過人喜 方便離欲故
心不雜欲染 常遠魔境界
安止佛行處 彼解脫成熟
童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一切悉舍不取施想。二者持戒不缺而不依戒。叁者住于忍力而不住衆生想。四者行于精進而離身心。五者修禅而無所住。六者魔王波旬不能擾亂。七者于他言論其心不動。八者能達生死海底。九者于諸衆生起增上悲。十者不樂聲聞辟支佛道。童子。是爲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就如是十種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勇健一切舍 而不取施想
護持戒不缺 亦無有所依
智慧修忍辱 而不見衆生
勇猛勤精進 遠離于身心
修習勝禅定 不依于叁界
諸魔靡能製 信慧之功能
于彼諸外道 其心不傾動
到于生死底 信慧之功能
于諸衆生所 而得大悲心
聲聞緣覺地 曾不生愛樂
于舍不存取 持戒亦無依
忍辱離生想 是信慧功能
精進而遠離 修禅無所依
不爲魔所製 是信慧功能
他言論不動 達到生死底
于生起上悲 是信慧功能
聲聞緣覺道 不起愛樂心
爲學佛功德 是信慧功能
童子。菩薩多聞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知煩惱資助。二者知清淨助。叁者遠離疑惑。四者作正直見。五者遠離非道。六者安住正路。七者開甘露門。八者近佛菩提。九者與一切衆生而作光明。十者不畏惡道。童子。是爲十種多聞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童子是十利 顯示于多聞
是諸佛世尊 如實而了知
煩惱及清淨 二助皆實知
能棄舍煩惱 安住清淨中
智慧除疑惑 正直他見心
常遠離惡道 止住正真路
開闡甘露門 近于佛菩提
爲衆作光明 而不畏惡道
知諸煩惱資 又達清淨助
勇健離煩惑 棲薄清淨法
除衆種種疑 能正他人見
棄舍險惡道 多聞住善徑
能開甘露門 堅固近菩提
于衆如光明 終不畏惡道
童子。菩薩摩诃薩行于法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棄舍惡事。二者能作善事。叁者住善人法。四者淨佛國土。五者趣詣道場。六者舍所愛事。七者降伏煩惱。八者于諸衆生施福德分。九者于諸衆生修習慈心。十者見法得于喜樂。童子。是爲菩薩行于法施十種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行于最勝施 于法無吝惜
彼有十種利 導師已顯說
棄舍世惡事 常能行善業
安住善人法 修行布施心
能淨諸佛土 如佛之所說
趣詣道場所 是爲法施果
舍離一切事 修學于法王
降伏諸煩惱 彼得道不難
慈心施衆生 一切福德分
不起嫉妒結 獲勝過人樂
智者離惡作 勇猛爲善事
住善丈夫法 法施者所得
彼淨佛國土 起助道善法
趣近于道場 是爲法施利
于事無悭嫉 能了事自相
解脫諸取著 愛事無障礙
智者發是心 令衆有福分
得慈無嫉妒 善法中得樂
童子。菩薩摩诃薩。安住于空得十種利。何等爲十。一者住佛所住。二者修禅無依。叁者不樂一切受生。四者于戒不取。五者不謗賢聖。六者于一切衆生住不違诤。七者不得衆生事。八者住于遠離一切惡事。九者不謗諸佛。十者攝取一切白淨之法。童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安住于空十種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天人尊所住 謂世親導師
勇猛能安住 謂無壽命等
得彼禅定樂 世間無所依
心不悕受生 以知法性故
于戒若不取 成就無漏戒
不生惡道中 常安住聖種
住于無鬥诤 世間最柔軟
了知一切事 稱如實體性
乃至舍身命 不誹謗如來
于空法決定 身證無所畏
一切世間親 佛道不思議
能持于佛道 空法無有疑
…
《月燈叁昧經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