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二十八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第六之七(叁十叁天之四)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叁十叁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叁十叁天第十一地。名離險岸。衆生何業生于彼處。彼聞知見。若人持戒利益衆生。福德熏心。或功德人。持戒智慧。或複病人。施其一食。自不殺生。若空樹中。或有蟲蟻。種種細蟲。若種種放牧牛羊象馬駝驢之人。或冬寒時。冰雪霜降。于曠野中。放火焚燒。若有善人。或以水土。滅此燒火。見作勸止。自不故作。設作改悔。不生隨喜。爲說恐怖。令住善法。令彼衆生住于善法。自不偷盜。亦不教人。如是之人命終。生于離險岸天。其地金銀。種種赤寶。以爲廁填。如是種種金銀雜寶雜業莊嚴。種種衆寶。種種廁填。種種寶樹。以爲莊嚴。種種禽獸。莊嚴其地。處處皆有禽獸之類。遍險岸地一切園林。無量七寶。以爲莊嚴。離險岸天。住此林中。莊嚴之具。如融金聚。百千天女。以爲圍繞受五欲樂。隨其住處。身出光明。岸樹光明。亦如天身。于此林中。遊戲受樂。與諸天女。往詣河林。其河兩岸。多諸金樹。黃金爲葉。以樹光明。令水黃色。悉無白色。其流駃疾。不見白色。于園林間。天子天女遊戲受樂。天作是念今此樹中。應出美飲。以善業故。隨其所念。即時流出。種種美飲。色香味具。以諸寶器而用飲之。飲天上味。受天快樂。見諸天女愛火所燒。以樂覆故。而不覺知。天子複念。我今欲聞種種音聲。以善業故。隨其所念。有風動樹。出妙音聲。勝五樂音。天子複念。今此樹上。應當出于須陀之味。以善業故。隨其所念。即于樹上。猶如大器。盛物瀉之。從上而下。石蜜之味。不得爲比。天子食之。歌衆妙音。往詣寶地。谛觀瞻視。常樂念欲。至寶地中。受五欲樂。舍此地已。複詣普林。其普林中。有七種鳥。真金七寶。以爲鵝鳥。因陀青寶。以爲鹦鹉。翅多赤寶。以爲鴛鴦。毗琉璃寶。以爲凫鴨。青寶車[(王*巨)/木]。以爲孔雀。大青七寶。爲命命鳥。珊瑚銀寶。爲迦陵頻伽。其聲美妙。如婆求鳥音。衆所樂聞。翺翔空中。遊戲自娛。其音美妙。如天女音。于蓮花池。衆蜂莊嚴。遊戲其中。複于陸地。翺翔遊戲。複有金樹。種種葉影。映飾鳥身。天見衆鳥。發歡喜心。耳聞其音。心意悅樂。天子行空。與鳥遊戲。或于水中。與鳥遊戲。或于陸地。共鳥遊戲。如是天衆。共鳥遊戲。天子天女。互相娛樂天鳥仇匹。遊戲受樂。比丘觀鳥。受天樂已。而說頌曰
畜生行欲 癡力所作 天若如是
畜生無異 人受富樂 不著放逸
是智慧人 愚者相違 放逸將天
至于地獄 智者所說 放逸如毒
愚癡放逸 著現在樂 放逸果熟
後生大悔 觀于放逸 無少利益
若舍放逸 常無憂惱 放逸大苦
不放逸樂 舉要言之 應舍放逸
若人愛苦 應行放逸 樂行放逸
終無樂報 樂不放逸 至不退處
不行放逸 常無苦報 此諸天衆
與鳥遊戲 天與畜生 等無差別
界道身意 一切皆壞 天人非人
地獄餓鬼 意差業別 業別道分
諸業分異 道亦如是 種種雜業
生于天中 樂著放逸 不覺退沒
死相既至 汝當自知 于天中退
受大苦惱 爲癡所害 放逸所诳
諸天渴愛 墮于地獄 戲樂自诳
墮于地獄 受天樂已 後受大苦
爲心所惑 不厭生死 爲愛所欺
從苦入苦
比丘如是以是偈頌。呵責放逸諸天子等。貪于五欲。不知厭足。如火得薪。乃至愛善業盡。從天還退。隨業流轉。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生于人中。常受安樂。飲食充足。國土豐樂。五谷熟成。或爲王者。或爲大臣。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叁十叁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叁十叁天第十二地。名谷崖岸。此諸衆生。以何等業生于彼天。彼聞知見。若人善心修行福德。施坐禅人得初禅者。自施其食。教人施食。施已隨喜。教他隨喜。是名布施。不殺不盜。若人道行。井泉池流施水之處。施其瓶罐。飲水之器。供給行路。複有異人。教他盜取。持度曠野。汝若不取。必當渴乏。爾時其人。雖知渴死。畏犯罪故。不受其教。不盜財物。亦不隨喜。勸人不取。令住善道。乃至失命。不犯偷盜。雲何不殺。自行不殺。勸人不殺。毀呰殺法。若屋窓牖。若戶扇間。若屋梁上。有微細蟲。若然火時。懼傷其命。不閉戶牖。是名不殺。複教他人。令行不殺。住于善道。如是之人命終。生于叁十叁天。峪崖岸天受善業報。有一林樹。名隨時低。其林種種衆寶光明。青毗琉璃。清淨無垢。種種衆鳥。出妙音聲。花常開敷。流泉河池。以爲莊嚴。青毗琉璃。以爲蓮花。莊嚴金峰。如融金聚。雜色衆鳥。遊戲其中。或于水中。或于陸地。或于山峰。險岸山窟。出衆妙音。善業所化。受善業果。種種天女之所圍繞。天鬘天衣。以爲莊嚴。色相威德。端嚴殊特。于此林中。歌舞遊戲。以善業故。林中天鳥而說頌曰
衆生造善業 天中受快樂
若造不善業 地獄受苦報
既生于天中 而能自覺悟
從樂得樂果 不爲愛所惑
業繩縛衆生 長在叁有獄
業力自在轉 如毂轉衆輻
輪轉于叁有 八方及上下
業力風所吹 如塵遊虛空
因緣之所生 如蓮花莊嚴
如是天莊嚴 皆從善業生
譬如清淨水 如虛空無塵
如是清淨心 能至安樂處
解脫叁縛人 能護于五根
遠離一法人 天中受安樂
無慚無愧人 不調惡知識
如毒亦如火 智者應舍離
實語行施人 常應樂親近
常慈心衆生 此道生天中
直心不谄曲 布施修正念
以是自業因 來生此天中
世間一切命 皆由法非法
救護無過法 是故應行法
若人舍離法 樂行不善業
爲惡之所燒 受苦無窮盡
既得生天已 若縱放逸心
其人善業盡 退時乃自覺
究竟樂爲勝 無生亦無死
死網縛衆生 無有安樂處
隨其受樂處 愛心轉增長
愛火燒衆生 地獄受苦報
勿得行放逸 諸天所不應
放逸過所壞 退失于天處
如是天鳥。說此法時。天子心亂。念諸天女。于利益法。不聽不受。渴愛五欲。心意耽著。于蓮花池遊戲之處。歡娛受樂。複往山峰。名樂遊戲山峰。有鳥名曰戲樂。遊戲池中。互相娛樂。時天見鳥。作如是念。奇哉此鳥。種種衆色。種種音聲。勝一切鳥。是時天子。複作是念。我今乘鳥。遊觀林池。天既念已。即時鳥身。自變粗大。爾時天子。以手摩扪。乘之遊空。翺翔受樂。天子複念。于鳥背上。化七寶殿。園林花池。皆悉具足。種種衆鳥。以爲莊嚴。上乘虛空。與諸天女。種種莊嚴。處處遊戲。受種種樂。遍觀諸天所住之處。既觀察已。轉增愛著。足百千倍。不可爲比。如是愛火。六欲熾然。不可調伏。妄愛爲樂。實爲大苦。乘鳥遊空。五樂音聲歌頌之音。其聲美妙。不可譬喻。遍見一切天子天女。于須彌山。園林池流。山谷樹林。蓮花遍覆。多有衆鳥。皆悉見之。一一住處。無量百千諸天所住。處處觀之。猶不厭足。諸根愛著貪著五欲。歡喜無厭。愛心增長如是多時乘鳥遊戲。觀須彌山王。六萬諸山。善業諸天之所住處。無量寶焰光明莊嚴。甚可愛樂。須彌四面。有四種色。謂毗琉璃。白銀黃金頗梨之色。此天遍行。觀須彌山。乘于鳥殿還其所止。至其住處。如天所念。色相莊嚴。是時天子。複乘鳥殿。至摩時多池。其池周匝廣五由旬。青毗琉璃種種蓮花。以爲莊嚴。鳥至此池。與諸天女。受五欲樂。猶如衆蜂貪嗜花味飲于摩偷。食須陀味。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服天寶衣。與諸天女。遊戲受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得生人中。常受富樂。多有乘騎遊戲之處。或爲王者。或爲大臣。人所敬愛。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叁十叁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十叁地。名摩尼藏。衆生何業而生此天。彼聞知見。若有善人利益衆生。不殺不盜。亦教他人。令住善道。自不殺生。乃至見于酒蜜之中。有濕生蟲。若不漉治。終不故飲。不教他作。亦不隨喜。知不善業。舍而不作。見他作惡。舍不親近。勸令修善。是名不殺生。雲何不盜。乃至入于塔廟。若有供養佛塔燈明。不以此光營作衆事。亦不取煙以爲書墨。微細之罪。悉皆畏懼。是名不盜。複有不殺及不偷盜。不殺生者。乃至蚊蟻惱觸于人。亦不殺害。心不念殺。若見他殺。勸令放舍。語其人言。若殺生者。是不善業。命終當墮活地獄中。如是教他。令不作惡。安住善法。如是善人。自持禁戒。令他住戒。若行曠野。若饑馑世。以飲食施。若其饑餓困逼之時。不盜他食。于曠野中。貧窮饑困乏少糧食者。能減己食。施諸貧人。以思心福田二事勝故。得大果報。以時施故。何以故。病之大者。無過饑馑。是故施食。得大果報。如是二種。持戒之人。自利利他。善心直行。第一善人。乃至小罪。常懷大懼。以衆寶珠。施于父母。或以珠璎。施如來像。是人命終。生叁十叁天摩尼藏地。生彼天已。受第一樂。五欲自娛。是善業人。威德光明。皆悉普照五百由旬。譬如日出普照衆山。此天光明。照一切地。亦複如是。其衆寶地。先具光明。如是天子。身光既照。百倍轉勝。其諸光明。青黃朱紫。如天虹色。其身光明。百倍轉勝。莊嚴殊妙。以善業故。身如電光。勝諸天衆。如衆星中。月最第一。此天之身。亦複如是。遍身光焰。自觀寶地。其地皆以種種摩尼以爲莊嚴。種種間錯。分齊分明。一切光明。猶如百日一時同照。天子見之。生大歡喜。複觀異處。見諸天女妙色具足。以不可譬喻。種種衆寶。以爲莊嚴。受諸欲樂。鼓樂弦歌。笙笛箜篌。如是種種歌衆妙音。或有舞戲。天鬘莊嚴。或于花池與鳥遊戲。或食天果。複于意樹。取諸花果。歌欲樂音。令衆歡喜。天子既至。見諸天女。爲諸欲境惡蛇所螫。從坐回顧。向諸天女。諸天女等。天鬘莊嚴。天子見之。欲火燒心。回顧天女。時諸天女。見其丈夫命將臨終。五死相現。猶如衆蜂舍于萎花。赴新開花。諸天女等。舍本所事。趣此天子…
《正法念處經二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