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叁十七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十六(夜摩天之二)
爾時世尊知彼調伏心淳熟已。即令聲聞以天眼力而調伏之。爾時聲聞告樂見言。樂見。當知此佛世尊並諸天人魔。及沙門若婆羅門。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師。此佛世尊一切悉知。一切悉見。常爲一切世間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清淨。說出世法寂靜。乃至到于涅槃。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色滅道。今者爲汝夜摩天衆說法故來。利益安樂饒益故來
時彼樂見夜摩天王。于聲聞所。如是聞已。喚言大仙。我今往至佛世尊所。不知雲何供養世尊。我于今者。不解儀式。雲何供養。時彼聲聞聞已答言。樂見天王來近世尊。樂見聞已。舍冠莊嚴。心善調伏。寂靜諸根。一心正念。整服左肩。右膝著地。頭面敬禮。合掌向佛。一切天衆。皆從聲聞。如是聞已。舍莊嚴具。一心正念。寂靜諸根。一切皆詣坐蓮花臺。如來世尊諸聲聞衆之所圍繞。如月悉爲衆星所繞。又亦如彼須彌山王衆山圍繞。又亦如海爲諸大河之所圍繞。如轉輪王八萬四千小王圍繞。又亦如日光明圍繞。諸聲聞衆。如是圍繞。如來世尊。第一勝妙。不可稱量。威德光明。于大蓮花臺上而坐
爾時樂見夜摩天王身著法衣。整服一廂。合掌向佛。正住一面。世尊告言。令汝今者舍離放逸。爾時樂見一處坐已。彼迦那迦牟尼世尊。即出勇勝不畏音聲。一切夜摩皆悉遍滿。告言樂見。我今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梵行。如是而說。汝今谛聽。正念善思。我于今者善爲汝說。時樂見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爾時世尊爲樂見等天衆說言。有九種因。能生放逸。于彼放逸。樂行多作。能壞世間愚癡凡夫。身壞命終。墮于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以生因緣。受大苦惱。生死系縛。不得涅槃安隱之樂。不得利益。何等九因。一者所謂樂于放逸行于放逸。常行放逸。不近聖人。不能調攝身口意業。不攝根行。不能自正身口意等。而令行于不善境界。常喜樂聞不善之法。而不樂于佛之正法。此是放逸行之初因。能生放逸。若放逸行。愚癡衆生。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以身口意不善行故。身口意等不善之業和集。癡人放逸所诳。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若舍放逸。是善丈夫。常舍放逸。若求善者。應舍放逸。此是初因。能生放逸
複次樂見。複有第二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起放逸已。能壞善根。所謂舉動心不審谛。彼眼見已。則生分別。數數如是。憶念思惟。樂于彼色。更不異緣。常如是作不善之行。非是善念。心意錯亂。彼放逸者。以放逸故。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二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複有第叁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不實未見未聞。本未曾有。唯有心念。心生分別。或依止欲。或依止癡。彼如是念如是思惟。心常緣彼。心常念彼。第一之法。不善思惟。以自亂心。此是第叁放逸行因。能生放逸。縛諸衆生。能诳衆生。令身口意行不善行。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
複有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能令一切放逸衆生。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如是樂見。何者第四放逸之因。所謂恒常樂見婦女。樂見莊嚴不實之色。于不實色。心生愛樂。見其歌舞。心生分別。彼則心歡。如是分別。身口意等。非作善業。彼放逸者。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複有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憙樂種種園林。樂蓮花池。或樂種種諸花樹林。見己心樂在中戲樂。在中遊行。不念善事。不正心意。彼行放逸。放逸所诳。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複有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如是樂見。近惡知識。與共和合。毀破淨戒。行于惡行。不善思惟。造作惡行。如是衆生。近惡知識。行放逸行。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複次樂見。複有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衆生無量種行。無量種意。無決定意。造作善業。如是衆生。無一定業。如是衆生。不定作業。一切作業。悉皆散失。于世間業出世間業。彼一切業。不究竟作。不能布施。不作福業。非善思惟。以放逸過。是故犯戒。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複有第六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衆生。舍離正法。舍離聖谛。乃至舍離八聖道分。有所行作。不善觀察。如是樂見如是衆生。以放逸行。亂其心故。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六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複有第七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貪味。何處何處。著彼諸味。彼處彼處。心樂常念。隨彼心作如是衆生。更無異念。不作善業。不持正戒。心常樂他請喚與食。常貪味故。爲味所诳。不作善業。于苦無常空無我等。此四種中。一亦不念。唯念不善顛倒之法。一切所作。非自利益。如是衆生。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七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如是樂見。複有第八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衆生。若得種種無量樂已。于彼樂事。喜樂貪著。謂常不動。謂常安隱。謂不破壞。彼常憶念如是之樂。身口意業。常行不善。不知應作及不應作。不知是法。不知非法。不覺不知破壞苦惱。不念地獄餓鬼畜生無量百千分別苦惱。一切不念。不應念者而便念之。如是不念死滅之法。一切世間生死之中。死能作亂而不知念。如是衆生。爲樂所诳。如是惡貪著樂衆生。後時死至。爾乃生悔悔火自燒。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八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如是樂見。複有第九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種種樂樂之心。天人之中。爲愛所诳。不知歸依佛法衆僧。不持禁戒。不聽佛法。不住聖律。所應作法。而不知作而常憙聞不應作法。不入正法。而心不畏未來世罪。不見後世死後之苦。失自利益。怨心所诳。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九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樂見當知。此之富樂。非常非恒。非不破壞。如是樂見。夜摩天王過去無量。于此已退彼何處去。彼自業果成就故爾。彼以善業不善業罥所系縛故。輪轉生死。以善業故。生天人中。不善業故。生于地獄餓鬼畜生是故樂見。若有欲得人身之者。莫行放逸。何以故身命無常富樂亦爾。當如是念。勿放逸行。何以故。多有無量百千天衆。以放逸行。是故退墮。如是勿行放逸之道。愚癡之者。行于此道。非善男子。一切生者。必定歸死。死在現前。老亦如是。病亦如是。愛離亦爾。善不善業。富樂亦爾。如是一切不饒益過。常隨不離一切衆生。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放逸之毒樹 叁枝住在上
謂老病死物 常在其上住
老等不能惱 丈夫善行者
若不放逸行 彼行涅槃道
不放逸大斧 常能斫諸過
彼解脫過故 得無上之樂
若放逸受樂 彼樂常怖畏
若離彼放逸 彼樂常不退
如是百百倒 放逸之所诳
以未覺知故 今猶有不離
四種顛倒見 住在放逸上
舍離放逸故 則失世間怨
此無量分別 無量怖畏逼
生死轉行苦 皆由彼放逸
若離一放逸 則得樂不退
一切無漏法 放逸故能失
天中不放逸 上上而轉行
何放逸癡天 不能得解脫
彼此善思惟 種種分別已
如自利益作 後時則不悔
若天若受樂 若其余少法
此有爲相法 應知皆無常
若法有爲數 彼畢竟失滅
後時必破壞 常受諸苦惱
若有憶念樂 放逸所壞者
彼于離散時 則多受苦惱
彼佛世尊如是如是。無量分別種種調禦。樂見。天王如是因緣。于一切法皆不障礙。一切知見。天衆圍繞。種種調禦。令彼諸天舍離放逸。若有諸天被放逸縛。不得自在。乃至退時。夜摩天王二萬天衆。從佛世尊。聞正法已。一切皆得須陀洹果
爾時世尊如是思念。我所應作。如是作已更何所作。而利益他。爾時世尊見未來世。如是思量更何所作。如未來世。利益安樂苦惱衆生。世尊如是。又複于彼大蓮花內。神通所化。更作如是天妙神通與天一種住而不滅。令有飛鳥。複爲說偈。以彼如是天神通力調伏天已。作如是言。如未來世。樂見天王于彼退已。複有天王。其王名曰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未來當生。行放逸行。當于彼時。有善衆生。彼于一時。出遊戲處滑高山中。徐上彼山。上彼山已。次複上彼大蓮花已。亦坐如是蓮花臺上。彼大蓮花。是我所化。彼天見已。生希有心。而入其中。入彼種種甚可愛樂大蓮花中。複從彼出。向他天說。彼時舊天于前次第先曾聞來。亦複向彼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而說。當于爾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得聞已。信佛世尊。信彼佛法。善根種子。于是乃至得到涅槃。彼天如是。信心生已。不久時聞釋迦牟尼如來出世。如是彼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及于釋迦牟尼佛所。得聞正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次第傳聞。于舊天邊。如是傳聞。如是一切如所聞事。如是一切皆悉具有。如汝今見大蓮花中希有之事。我于今者如是爲說。又複釋迦牟尼世尊。于今出在閻浮提中。爲衆說法。汝今應當到彼聽法。如彼過去。名迦那迦牟尼如來。世尊所說。汝如是得。必定無疑。必得解脫。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從宿舊天。如是聞已。心生歡喜。生敬重心。過去久遠。名迦那迦牟尼佛說。次第傳來。我今得聞。以如是故。我心歡喜。心得清淨。以于舊天得傳聞已。故生歡喜心得清淨。何況現見釋迦牟尼如來世尊從佛聞法。爾時彼天如是念已。八萬天子。相與共向波羅柰國。見佛世尊無比之色。以叁十七菩提分法。莊嚴其身。猶如金山。威德焰然。一切衆生。皆蒙利益。一切皆見無量百千眷屬圍繞。而爲說法。四谛相應。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八萬天衆共至佛所。到佛所已。頭頂禮足。爾時佛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喚言善來。牟修樓陀。汝已曾聞名迦那迦牟尼佛法修多羅說。如是聞已。來到此處
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念曰。佛一切智。極微細智。無障礙智。如我過去天中之事。盡皆解知。牟修樓…
《正法念處經叁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