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四十一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二十(夜摩天之六)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須夜摩天。共諸天衆。諸天女衆。無量百千那由他千諸天大衆。諸天女衆。一切皆向山樹具足地處之中伽那山所。一切天衆。坐蓮花座。普遍虛空。上彼山上。見彼天衆有無量種形服莊嚴。無量種色。無量功德。具足天女而爲圍繞。彼山中天。五欲功德。受諸快樂。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如是見已。心甚歡喜。共天女衆。即便速向山樹具足地處天衆。彼處天衆。既見天王牟修樓陀。即爾速疾共天女衆。一切奉迎。鼓樂音聲。種種歌舞。生歡喜心。疊互相近彼此和合。遍山頂上。種種歌舞。贊歎天王牟修樓陀。共到山上。于彼山上。彼此疊互。種種音聲娛樂受樂。彼諸天衆如是受樂。于長久時。上虛空中。見天狗下。如是天狗光明等事。如前所說。爾時天衆既見如是希有事已。而複更生疑慮之心。有大怖畏。即爾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依止附近。有向虛空直視觀者。有先曾聞彼天狗者。離放逸行。共彼天主牟修樓陀。誠心禮佛。複有怖畏。入金窟者。有依樹者。此二種天。無勇無力。有天走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望歸求救。此如是見。第一希有。生疑慮心。爾時天主牟修樓陀見如是已。告天衆言。汝等天衆。爲知不知。如此光明在虛空中。臨欲墮地。汝等皆來。其中有天先不知者。則白天王牟修樓陀而作是言。我實不知。今見如是希有之事。我實不知。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喚一切天而告之言。汝等天衆。一切皆聽。我今爲說以虛空中光炎墮地。汝等天衆有怖畏者。希有心者
爾時如是一切天衆。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爲之說言。汝等皆聽。于我此處在上極遠。複有天衆。彼一切種量色形相。長命業因。百倍勝我。是菩薩處第一勝淨。在人中時五種持戒。不孔不穿。堅固不犯。有無量種勝修行故。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彼天世界。名兜率陀。兜率陀中。若所受樂。若諸園林若諸天女。若諸光明。若色若力。若利智慧。若長壽命。若無量樂。或身或心。若所受用資生之具。若天女色。彼十六分。此夜摩天不及其一。彼天功德。非我能說。彼天光明。形我此處夜摩天光。如螢火蟲于日不異。若諸光明。若所受用資生之具。一切不及。彼天久時。無量種種受諸快樂彼天之樂。第一可愛。種種諸物。五欲功德種種境界而受快樂。勝于此處夜摩天樂。于長久時。善業乃盡。無常金剛。打令碎壞。彼無常法。一切衆生必定皆有。必定種子。不定種子。一切衆生皆悉具有。無常到已。其命則盡。善業盡故。即便退彼兜率天處。一切有爲。流動如燈。謂生住滅。一切叁界。無物不動。而是常者。一切皆動。一切終盡。非是常法。無處是常。諸有爲法。必定退失。是故彼處兜率陀天。必當退失。如燈油盡及炷等盡。其燈則滅。燈既滅已。則有闇生。燈生闇滅。燈滅暗生。如種滅已。則有芽生。如是如是。彼業盡故。其命則盡。彼處諸天。兜率陀中。如是退故。汝等今見彼天已死。以業力故。有如是相。身是無記。雖死而有如是光明。何況複有無量善業所化光明。第一勝上。決定善業所化光明。汝夜摩天。從今應知彼相如是。彼若未死。有何光明。有何威德。有何莊嚴。有何等業。彼不可說。無有譬喻。彼天如是四倍善業之所化作。如是終盡。何況我此叁倍持戒。少業所化。汝等皆生夜摩天處。壞脆無常。有爲滓濁。是故此天與彼殊絕。彼天如是。猶尚破壞。何況汝等而不破壞。爾時天王牟修樓陀。而說偈言
無常天狗瞬 燒兜率陀天
不自在故滅 如燈油炷盡
業力之所推 大力十二輻
業輪之所轉 上下不停住
取種種境界 無量門莊嚴
以時滿足故 闇退不自在
時節自在故 草木如是生
彼既時到已 還複幹枯燥
天如是時到 則成就天樂
如是複時到 還退不自在
業于時到時 流轉于世間
以時自在故 樂者還受苦
若受樂受苦 勿信境界常
此一切因緣 苦樂則差別
一切皆無樂 一切業自在
苦亦爾無常 皆是業因故
異異諸果生 有爲法流轉
欲知此因緣 應知四聖谛
若知四聖谛 彼必得解脫
癡樂境界者 世間轉如輪
善知義知谛 彼則得解脫
不知義谛者 則無解脫期
彼若如是知 世間無常已
則起解脫意 遮不善業心
彼夜摩天如是怖畏。須夜摩天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彼夜摩天王牟修樓陀與法相應。如是說道。爾時彼天既聞天王智者語已。心各差別。有厭離者。厭生死者。畏生死者。又複心轉喜樂境界。伽那山中種種園林。種種戲處。多有流水蓮花池等莊嚴之處。樹枝所覆。寶藏莊嚴。有種種鳥。音聲可愛。有蓮花池。種種莊嚴。有大七寶而莊嚴山。多有無量。可愛聲觸味色香等種種境界。共天女衆喜樂境界。愛樂成就。忘前厭離。不複憶念
又諸境界。初樂後苦。共天女衆。如是境界。而受諸樂。彼山處故。心之猕猴。以自在力。于中受樂。又複天衆。皆共天主牟修樓陀相隨而還。有乘空者。坐蓮華者。有乘無量莊嚴處者。所謂有天乘孔雀者。乘白象者。有乘鵝者。乘鴛鴦者。有如是等。種種異乘天女圍繞。若歌若舞。種種樂音。如天相應。在其天主牟修樓陀大王之前。向戲樂林牟修樓陀天王住處種種深心。生意覺知。有厭離者。有放逸者。如是種種遊戲境界。而受快樂戲樂林中地處諸天。如是差別。種種不同。若複彼處。山樹具足。地處住天。在伽那山頂上而住。彼種種意。嬉戲受樂。其中有天。生厭離者。如是種種無量分別。無量境界。而受快樂。如是無量境界受樂。心不厭足。如是乃至善業樂因盡爛壞失。于彼天處。業盡而退。如是退已。種種業繩之所系縛。生于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在樂處諸根具足。有善智慧。第一大心。第一大富。爲一切人常所供養。端正好色。若爲人王。若爲大臣。以余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即聞知。複有地處。名廣博行。衆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善男子。近善知識。信業果報。心意正直。隨順法行。受持禁戒。正見不邪。修正見行。常近耆宿。于佛法僧生清淨信。信于生死。常一切時善攝諸根。不著境界怖畏生死。知愛別離。生老病死。恩愛聚會。恩愛離別。一切皆知。于五聚陰。識知其過。常勤精進。順行善業。離惡知識。常一切時樂聞正法。聞已思惟。思已知義。攝持在心。知離欲味。常不殺生。常不偷盜。如前所說。複舍邪行。于婦女根。眼不樂見。于其歌舞莊嚴音聲。聞已不味。于畫婦女。若見若聞。無不善念。夢見婦女。覺已不樂。不生愛念。不多行欲。常正觀察。舍離邪淫。棄于欲事。如毒無異。彼人如是功德相應。常行善業。恒有善念。離垢染心。持戒普淨。善護禁戒。彼人如是。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在夜摩天廣博行處。彼叁功德。樂修多作。愛樂淨戒。持戒得果。生于彼處。才生于彼。即聞天鳥種種音聲。第一可愛。如跋求聲。鼻所嗅香。本未曾有第一天香。嗅彼香已。生第一樂。身所覺觸。本未曾得。心意清淨。而不濁亂。如心回轉。正相應故。則生歡喜。味亦如是。有種種味。本未曾得。彼天如是六識之身前受樂已。如是思念。此何世間。我住何處。此處一切。皆悉可愛。皆悉可樂。與本皆異。此處世間。見一切色。無量好色。複見自身所有光明。勝日光明。離肉骨汙。離諸不淨。離影離睒。離脈離筋。離大小節。離于堅觸。身體柔軟。普身諸分一切皆軟。離于疲惓。自所念行。若來若去。皆無障礙。離于求索。離身伛曲。彼此疊互。不相憎嫉。身體雜毛頭發皆旋。一一毛旋。眼所對矚。無有妨礙。境界不劣。離于諸障。聲觸味香。身不增減。不變不老。恒常有力。天女妒嫉。怖畏怯弱。一切皆離。身自具足。離求莊嚴。離求財物。于諸天女離攝取過。複何所離。于園林中。處處遊行無所怖畏。離怨家畏。離不淨畏。離于知足。見自己身。則生愛樂。念念增長。天無量種諸境界樂。如所悕望有樂皆得。悕望樂已。以少智故。心如是疑。我何處來。我此身者。爲是何身。此是何處。此處何名。彼如是疑。心中思量。譬如醉人。或有睡人。夜有四分。叁分已過。從睡而寤。于良久時。彼心疑念。我是何人。我何處住。少時思念。爾乃得知。如是如是。始生天子。于良久時。心思惟已。然後乃知我人中死來生此處。彼天如是。于人中時。持戒熏思。如是相似。生于天中
若閻浮提不樂境界。在彼天處。初生之時。亦不喜樂。何以故。本熏思故。時彼如是。始生天子。于良久時。如是覺知我在天處。以善業故天世間生。若人如是。于人中死生于天中。彼持戒來。猶故如是。不著境界。如是後時。天上退已。生于人中。本天上時所習熏故。有相似相。如是人中。以熏思故。後時死已。生于天中。不樂境界。不近淫欲。時彼如是。始生天子以持戒故。雖生彼天。不近境界。以余業故。令心如是不樂境界
若出地獄生天中者。彼生業故。在地獄中難可得出。余善業故。以少願故。得出地獄生于天中。以在如是苦惱處來。生在天中得樂即著。心生歡喜。又多嗔恚。喜樂園林流水河池種種蓮花勝愛樂心。嬉戲遊行。彼于飲食。愛樂心強。彼意相續之所熏故
若出餓鬼有余業故生天中者。意相續熏樂食心強。愛于飲食。常處于冷。多樂婦女。彼熏意故
若出畜生有余業故生天中者。則多飲食。如畜生中多食多飲。生于天中。亦複如是多食多飲。少飲多食。愛欲心強。以意相續。熏故如是
若無色界四處退已生彼天者。以本修得叁摩跋提。是故生彼無色界中。四地處生。業盡故退。生彼天中。如是本意相續熏故。如是愛觸味色香等。如是得已。而複不樂。以心寂靜不多亂故。彼熏心故若于色界。依止初禅。如是乃至依止四禅。彼禅盡故。退生欲界。如是本意相續熏故。有下中上。心樂坐禅。境界樂心。少而不多
若欲界天。欲界中退。還生欲界。以生業故。如是二道作衆善業。若天若人。如是二種。欲天中退。還生欲天。作善業…
《正法念處經四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