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六十二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四十一(夜摩天之二十七)
時孔雀王菩薩。知天衆心。複爲宣說第十六法。告諸天衆。複有善法可愛樂法。能製放逸。猶如鐵鈎。應念修行。何等善法。所謂念死。若人念死。常勤修習。不休不息。無等大惡。惱亂一切諸衆生等。無能逃避。決定無免。有生必死。能令一切恩愛別離。令人喪滅。生于畏處。或有從樂生于苦處。業繩系縛。自業所資。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于命終時。無有伴侶。唯有善業及不善業。以爲同伴。所作善業。猶如父母。將至樂處。不善惡業。猶如大怨。將至地獄餓鬼畜生。以是義故。應修善業。舍離諸惡。若能如是修行念死。其心則不著于境界。不著貪欲嗔恚愚癡。怖畏死故。不爲妻子眷屬因緣作不善業。一切在家若修此念。尚得寂靜。何況出家。若有沙門修于念死。則不犯戒。不樂境界。不處愦鬧。若處愦鬧。心則散亂。多言之本。多見女人。能生一切貪欲之處。應當舍離。思惟念死。若處愦鬧。心意不善。于命終時。當得一切無利衰惱。不得安樂。臨死之時。刀風劍風之所解截。無歸無救。業繩所縛。將至余世。非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所能救護。若能如是修念死相。是人則樂持戒智慧。如是修行。是則能令善業增長。不善消滅。以善業故。受人天樂。後得涅槃。若男若女。知此功德。若在家出家。若沙門婆羅門。常應念死。以念死故。其心怖畏。不作一切不善之業。心作是念。一切衆生皆當歸死。天人地獄餓鬼境界。無處不死。若能如是修行念死。畏未來世其心不著色聲香味觸。如是境界。非常不變。非不壞法。常念無常苦空無我。若心念死。不爲諸惡之所惱亂。常當數數修不淨觀。善觀增長數數念死。修習增長。系念無常。無有常處。而不破壞。不變不滅。可愛山峰。百千萬億乃至。須彌山王。劫火所燒。皆當摧滅。況人天身。大海無邊。一切大河。一切龍王所住之處。一切諸龍及阿修羅。七日既出。則皆幹竭。何況我身。舉要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叁界。無常變動。皆當破壞。況我身命。當是常住不動不破壞法。若能如是心意常念意善觀察。如是修心。無處可樂。無處可貪。無處可嗔。貪嗔淨故。癡亦隨滅。離叁過故。得第一處。不老不死。不盡不滅。如是念死。無所緣念。是故念死于一切念。最爲第一。修念死相。複有功德。若沙門婆羅門。如是修行。谛觀此身。猶如虎檻。雲何觀苦。如我此身。身心病惱。爲老所壞。死王將去。死網所縛。爲何所作。不能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智慧。是故應當于死未至。修行施戒及以智慧。不久死至。壞于一切衆生之命。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系心。念于死相所作不空。必得涅槃。複次念死。所謂此身唯有無常。一切諸行。皆悉無常。苦空無我。念念變壞。速疾不停破壞之法。空無所有。非堅固法。如旋火輪。乾闼婆城。一切諸行。皆亦如是。我之身命。亦複如是。無有堅固。猶如水沫乾闼婆城。如是死法。一切皆有。畢定來至甚可怖畏是故當修堅固之法。攝叁善業。舍叁不善。當作如是。念于死想。若沙門婆羅門。自心修念。修是念故。得大利益。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先佛偈。而作頌曰
此六惡怨家 破壞于世間
老病死不斷 由于叁毒故
五境界大賊 能劫于善財
此怨詐親善 行于崄惡處
放逸不善心 堅著于境界
能將諸衆生 疾至叁惡道
若有能覺知 苦等真實谛
是人則能得 安隱寂靜處
拔斷諸毒根 增長功德行
應離懈怠心 莫近惡知識
若比丘精進 勤修念死觀
則得無上處 永離老病死
若有能如實 覺知于根塵
依止正智慧 則能渡有海
念死常生怖 離慢及懈怠
親近智慧人 衆惡不汙心
精進心柔軟 修法離衆惡
正見心不動 此人應親近
若近惡知識 則不得善法
若近于勝者 則不畏衆過
一念及須臾 晝夜常不離
智者常念死 無有逃避處
念死最殊勝 諸念無與等
修行得寂滅 永離諸塵垢
若有念死畏 則不起心惡
心離一切過 當得寂滅處
不放逸勝果 世尊如是說
若常念死畏 則離諸不善
時孔雀王菩薩。爲諸天衆。說如斯法。複次第十七法。能多利益沙門婆羅門。有何等法。所謂離于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是愚癡人。口行惡業。身行惡業。意行惡業。以此因緣。身壞命終。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于彼生處。處處輪轉。無量生死。受大苦惱。不可稱說。既知過已。不起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人能離于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當知是人。則不造作身口惡業。如實見色無常苦空無我。空無所有。無有堅固。是不淨器。發毛爪齒。皮肉和合。無量骨鎖。筋髓脂肉。屎尿膿血。充滿其中。我此色身。初亦不淨中亦不淨後亦不淨。無量業煩惱因緣所生。無堅無常。無實無我。今我此身若至死時。不爲我伴。乃至一步。棄于冢間。或以火燒。或爲雕鹫烏鵄狐狗之所啖食。若人如是思惟憶念。于色慢中。或滅或薄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起種姓慢。自言我種姓勝。若以實觀于真谛中。無有種姓。但妄分別。以愚癡故。妄生分別。此種姓勝。此種姓不如。如實不然。何以故。以有生故。是故有姓。如是變易。隨何等人。有實布施持戒智慧定心調伏。有此功德。其人雖生下姓之中。名大種姓。何以故。以有功德勝種姓故。非生種姓功德因緣。非生因緣。若無功德則無因緣。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起于種姓憍慢
複次觀于色慢。若沙門婆羅門。及余行人。觀我此色。于嬰兒時。雖有色貌。昂面不動。非動時色。動時之色。非匍匐色。乃至少年。非中年色。中年之色。非老年色。老年之色。非死時色。如新死色。非久死色。如我死屍。衆蠅唼食。蛆蟲所啖。風吹日曝。雨漬濕爛。一切破壞。分散狼藉。滿于冢間。此身分散。爲無量分。骨節分張。髑髅異處。咽喉肩臂。手指爪甲。諸節異處。脊骨臗骨髀骨胫骨踝骨足骨指骨。以斯如實觀于色故。離于色慢。雲何如實觀財富慢。觀已遠離一切世間。如實觀知一切世間。皆無自在。無量種法。皆無自在。雲何此法。當有自在。以一切有爲諸法因緣所縛。不得自在。從因緣生。譬如屋宅。集衆材木。塼墼合和。互相依止。名之爲屋。身亦如是。皮肉脂骨。筋髓和合。名之爲身。無有自在。是身色相。亦無作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如實觀察色慢種姓慢財富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複次以不實觀故。起種姓慢。若如實觀。如是種姓。但有分別。無目之人。妄生憶念。若布施持戒智慧淨行正見和合。如是種姓則爲殊勝。非如愚癡妄起慢心念種姓勝。若沙門婆羅門。及以余人。若能如實知于種姓。于種姓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爾時孔雀王菩薩。以迦迦村陀如來經偈。而作頌曰
若有人常起 色姓財富慢
是人如醉象 不見崄惡岸
一切諸憍慢 放逸亂諸根
現在人所輕 命終墮惡道
若人起憍慢 色富慢所盲
其人則無樂 命終墮惡道
若恃色富慢 非爲如實見
愚癡無智慧 不能渡苦海
色種姓財富 及以諸樂具
一切皆無常 智者不應信
若離施戒智 則無有種姓
若有施戒智 是種姓最勝
愚者不名富 非善道種姓
是故智爲因 離智無種姓
若有持淨戒 猶如清涼池
斯人大種姓 是名勝種子
布施戒及智 勇猛實精進
能與此相應 是名勝種姓
若離于正法 非剃發種姓
名之爲沙門 名爲婆羅門
若修于正法 有施戒智慧
乃名爲沙門 乃名婆羅門
老能奪壯色 死能斷命根
財物必散壞 一切法如是
病能壞強健 令衆生流轉
若有智慧者 應離色財慢
知如是惡已 誰有起憍慢
是故色財慢 智人所舍離
以修行善法 則無諸苦惱
(上顯文中少第十八標文或合或阙本同未詳)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諸天衆。如是說法
複次沙門婆羅門。複有行法。謂第十九。于一切衆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及以余衆。若平等心。得第一樂。一切衆生之所愛敬。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天世界中。雲何于一切衆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舍于诤論。不與人诤。既舍诤亂。于一切衆生。得平等心。是故沙門婆羅門。能舍诤論。則于一切衆生。得平等心。複次有法能令沙門婆羅門。于一切衆生。得平等心。觀一切衆生。皆爲衰惱。觀于怨家。猶如親友。此諸衆生。生死所攝。生死不斷。以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饑渴。打縛鞭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如是觀于苦惱衆生。得大衰惱。于怨親中。修平等觀。若沙門婆羅門。作是觀已。于一切衆生中。得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複作是念。此諸衆生。衆苦所惱。所謂疾病惱諸衆生身心疾病。以病衰惱。得大苦惱。于怨親中。如是思惟。作是念故。心得清淨。以心淨故。血則清淨。以血淨故。顔色清淨。一切諸根。皆亦清淨。如是觀察。得現果報。一切衆生之所樂見。愛敬瞻仰。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于天上。複次沙門婆羅門。複以異法。觀諸親友。猶如怨家。一切衆生。無有不死。不離生死。生已複死。如是衆生。以自業故。墮于地獄餓鬼畜生。此等衆生。諸苦所惱。如是思惟。利益一切衆生。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顔色清淨。顔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衆生。愛樂瞻仰。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如是比丘。修大善業。于諸衆生起平等心。複次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複以異法。修平等觀。此諸衆生。業與業藏因業流轉。如業所作。或善不善。皆悉成就。以善業故生人天中。以惡業故。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沙門婆羅門。及余人天。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顔色清淨。顔色淨故。一切衆生。愛樂瞻仰。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受諸天身。必得涅槃。心清淨故。于一切衆生。起平等心。得如是果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複有異法。于一切衆生。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一切衆生。共愛別離。一切衆…
《正法念處經六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