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經》叁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二法品第二之一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苾刍。成就二分。于現法中。多諸憂苦。無喜樂住。有災有患。有惱有燒。有罪有責。爲諸有情同梵行者之所诃毀。身壞命終。生諸惡趣。雲何爲二。一于根門。不能守護。二于飲食。不善知量。諸有苾刍。成就此二。于現法中。多諸憂苦。無喜樂住。有災有患。有惱有燒。有罪有責。爲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诃毀。身壞命終生諸惡趣。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不能守護 眼等六根門
飲食不知量 成不信懈怠
彼于現法中 身心多受苦
及有災有患 有惱有燒然
行住與坐臥 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 恒有罪有責
居聚落空閑 衆中及靜處
有智常诃責 當生惡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苾刍。成就二分。于現法中。多諸喜樂。無憂苦住。無災無患。無惱無燒。無罪無責。爲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贊。身壞命終。生諸善趣。雲何爲二。一于根門。能自守護。二于飲食。能善知量。諸有苾刍。成就此二。于現法中。多諸喜樂。無憂苦住。無災無患。無惱無燒。無罪無責。爲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贊。身壞命終。生諸善趣。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自能守護 眼等六根門
飲食善知量 成就信精進
彼于現法中 身心多受樂
及無災無患 無惱無燒然
行住與坐臥 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 恒無罪無責
居聚落空閑 衆中及靜處
有智常稱贊 當生善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有二種法。能生焦惱。雲何爲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唯造衆惡。唯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衆善。不習調柔。不救怖畏。彼于後時。身嬰重疾遍體發生增上猛利。嚴切苦受。楚毒垂終。不可醫療。受此苦時。呻吟怨歎。作是念言。我從昔來。唯造衆惡。唯作凶狂。唯起雜穢。本修衆善。不習調柔。不救怖畏。若諸有情。唯造衆惡。唯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衆善。不習調柔。不救怖畏。彼之所趣。我定當往。彼由唯造衆惡等故。心生焦惱。及以不修衆善等故。心生焦惱。如是名爲有二種法。能生焦惱。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 愚者心焦惱
謂唯作罪業 及不修福因
後遭病苦時 呻吟而怨歎
恨有罪無福 心悔惱焦然
有罪無福人 所生諸惡趣
我亦當隨往 決定無有疑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有二種法。心不焦惱。雲何爲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唯修衆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衆惡。不作凶狂。不起雜穢。彼于後時。身嬰重疾。遍體發生增上猛利。嚴切苦受。楚毒垂終。不可醫療。受此苦時。雖有呻吟。而無怨歎。作是念言我從昔來。唯修衆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衆惡。不作凶狂。不起雜穢。若諸有情唯修衆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衆惡。不作凶狂。不起雜穢。彼之所趣。我定當往。彼由唯修衆善等故。心不焦惱。及以不造衆惡等故。心不焦惱。如是名爲有二種法。心不焦惱。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 智者心歡喜
謂唯修福業 及不作罪因
後遭病苦時 呻吟無怨歎
慶有福無罪 不悔惱焦然
有福無罪人 所生諸善趣
我亦當隨往 決定無有疑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爲汝略說二速通行。雲何爲二。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謂由樂行。證彼速通。及由苦行。證彼速通。所修加行。無澀難故。所得諸根。皆猛利故。是則名爲樂速通行。所修加行。有澀難故。所得諸根。皆猛利故。是則名爲苦速通行。是名略說二速通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今爲汝略說 二種速通行
謂樂行苦行 因斯證速通
無澀難加行 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樂速通行
有澀難加行 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速通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爲汝略說二遲通行。雲何爲二。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謂由樂行。證彼遲通。及由苦行。證彼遲通。所修加行。無澀難故。所得諸根。皆羸鈍故。是則名爲樂遲通行。所修加行。有澀難故。所得諸根。皆羸鈍故。是則名爲苦遲通行。是名略說。二遲通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今爲汝略說 二種遲通行
謂樂行苦行 因此證遲通
無澀難加行 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樂遲通行
有澀難加行 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遲通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二法。不能發生白淨善法。設已發生。不能決定。設已決定。不能圓滿。彼于如是白淨善法。能爲障礙。能作衰損。能生憂悔。身壞命終。如棄重擔。墮于地獄。受諸劇苦。雲何爲二。一者惡戒。二者惡見。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定不能生白淨善法。設複已生。不能決定。廣說乃至。身壞命終。如棄重擔。墮于地獄。受諸劇苦。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 謂惡戒惡見
彼人終不能 生白淨善法
雖生而不定 設定不圓滿
于白淨善法 能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 有憂悔悲惱
如棄舍重擔 定生地獄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二法。定能發生白淨善法。若先已生。能令決定。若先已定。能令圓滿。彼于如是白淨善法。不爲障礙。不作衰損。不生憂悔。身壞命終。如棄重擔。生天趣中。受諸快樂。雲何爲二。一者善戒。二者善見。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決定能生白淨善法。若先已生。能令決定。廣說乃至。身壞命終。如棄重擔。生天趣中。受諸快樂。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 謂善戒善見
彼人終定能 生白淨善法
若生而決定 決定必圓滿
于白淨善法 不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 無憂悔悲惱
如棄舍重擔 定生天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二法。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雲何爲二。謂作不作。雲何爲作。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名爲作。雲何不作。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名不作。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諸有愚癡人 作叁種惡行
不作叁妙行 引余過令生
彼臨命終時 決定有憂悔
死墮諸惡趣 生于地獄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二法。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命終。升于善趣。生天界中。雲何爲二。謂作不作。雲何爲作。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名爲作。雲何不作。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名不作。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命終。升于善趣。生天界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諸有智慧人 作叁種妙行
不作叁惡行 引余德令生
彼臨命終時 決定無憂悔
死升諸善趣 生于天界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有二妙智。應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雲何爲二。一者法智。二者類智。法智生時。便能無倒。遍知有爲。于有爲法。既遍知已。便能令彼感後有因不得生起增長廣大。類智生時。便能如實斷滅無明。滅無明故。便無戲論。無戲論故。便無尋伺。無尋伺故。便無樂欲。無樂欲故。便無愛憎。無愛憎故。便無悭嫉。無悭嫉故。便無種種執持刀杖。違害鬥诤。互相罵辱。不真實語。相離間語。諸雜穢語。及余無量惡不善法。無彼諸惡不善法故。感後有業。便不增長。感後有業。不增長故。諸業滅盡。業滅盡故。衆苦滅盡。苦滅盡故。生死路絕。此路絕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名爲有二妙智。應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種妙智 應修習令生
能得未得等 謂法智類智
若法智生時 遍知有爲法
便能令後有 因不生不增
若類智生時 無明便斷滅
由此展轉法 絕生死輪回
自知我生盡 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辦 更不受後有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有二妙智。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雲何爲二。謂世間智。及出世智。世間智者。謂于色蘊。能正了知。此爲色蘊。于受想行及識蘊中。亦複如是。于其地界。能正了知。此爲地界。于水火風及空識界。亦複如是。于其眼界。能正了知。此爲眼界。于其色界及眼識界。亦複如是。于其耳界。能正了知此爲耳界。于其聲界及耳識界。亦複如是。于其鼻界。能正了知。此爲鼻界。于其香界及鼻識界。亦複如是。于其舌界。能正了知。此爲舌界。于其味界。及舌識界。亦複如是。于其身界。能正了知。此爲身界。于其觸界及身識界。亦複如是。于其意界。能正了知。此爲意界。于其法界及意識界。亦複如是。于如此等世俗法中。如是如是。如實了知。智見通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世間智。諸聖弟子。于此所說世間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此世間智。正修習時。爲能令生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爲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老不。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複如是。既審察已。能正了知。此世間智。正修習時。不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于生。不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于老。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複如是。所以者何。此世間智。非賢聖法。非能永出。非趣涅槃。非能永厭。非能永離。非能永滅。非能永寂。非真通慧。非正等覺。不證涅槃。是感生法。是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彼于如是。尋思稱量。審觀察時。于…
《本事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