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四十六
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二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鬥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怖。乘車北馳。還歸天宮
須彌山下道迳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禦者言。可回車還。勿殺鳥子。禦者白王。阿修羅軍後來逐人。若回還者。爲彼所困。帝釋告言。甯當回還爲阿修羅殺。不以軍衆蹈殺衆生。于道。禦者轉乘南向。阿修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爲戰策。即還退走。衆大恐怖。壞陣流散。歸阿修羅宮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贊歎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贊歎慈心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二叁)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王舍城中有一士夫。貧窮辛苦。而住佛.法.僧。受持禁戒。多聞廣學。力行惠施。正見成就。彼身壞命終。得生天上。生叁十叁天。有叁事勝于余叁十叁天。何等爲叁。一者天壽。二者天色。叁者天名稱。諸叁十叁天見是天子叁事特勝。天壽.天色.天名稱勝
余諸天見已。往詣天帝釋所。作如是言。憍屍迦當知。有一天子始生此天。于先諸天叁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
時。天帝釋告彼天子。諸仁者。我見此人于王舍城作一士夫。貧窮辛苦。于如來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見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此天。于諸叁十叁天叁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時。天帝釋即說偈言
正信于如來 決定不傾動
受持真實戒 聖戒無厭者
于佛心清淨 成就于正見
當知非貧苦 不空而自活
故于佛法僧 當生清淨信
智慧力增明 思念佛正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爾時。王舍城人普設大會。悉爲請種種異道
有事遮羅迦外道者作是念。我今請遮羅迦道天。先作福田。或有事外道出家者。有事尼幹子道者。有事老弟子者。有事大弟子者。有事佛弟子僧者。鹹作是念。今當令佛面前僧。先作福田
時。天帝釋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諸人舍佛面前僧。而奉事余道。求索福田。我當疾往。爲王舍城人建立福田。即化作大婆羅門。儀容嚴整。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衆前後導從。持金鬥傘蓋。至王舍城。詣諸處處大衆會中。
諸王舍城一切士女鹹作是念。但當觀望此大婆羅門所奉事處。我當從彼而先供養。爲良福田
時。天帝釋知王舍城一切士女心之所念。駕乘導從。迳詣耆阇崛山。至于門外。除去五飾。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善分別顯示 一切法彼岸
悉度諸恐怖 故稽首瞿昙
諸人普設會 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 常願有余果
願爲說福田 令斯施果成
帝釋大自在 天王之所問
于耆阇崛山 大師爲記說
諸人普設會 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 常願有余果
今當說福田 施得大果處
正向者有四 四聖住于果
是名僧福田 明行定具足
僧福田增廣 無量踰大海
調人師弟子 照明顯正法
斯等善供養 施僧良福田
于僧良福田 佛說得大果
以僧離五蓋 清淨應贊歎
施彼最上田 少施收大利
是故諸人者 當施僧福田
增得勝妙法 明行定相應
供此珍寶僧 施主心歡喜
起于叁種心 施衣服飲食
離塵垢劍刺 超度諸惡趣
躬自行啓請 自手平等與
自利亦利他 是施獲大利
慈者如是施 淨信心解脫
無罪安樂施 乘智往生彼
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爲佛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王舍城諸人民即從座起。整衣服。爲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與諸大衆受我供養。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王舍城人民知世尊默然受其請已。作禮而歸。到諸人會處。具飲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唯願知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衆著衣持缽。至大會所。于大衆前敷座而坐
王舍城人知佛坐定。自行種種豐美飲食。食訖。洗缽澡漱畢。還複本座。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爲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二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廣說如上說。差別者。時。天帝釋說異偈。而問佛言
今請問瞿昙 微密深妙慧
世尊之所體 無障礙知見
衆人普設會。偈如上廣說。乃至爲王舍城諸設會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一二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聞世尊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爲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耶。非是他人損同法者。于其問答生厭薄處耶
佛告大王。彼如是說。是真谛說。非爲虛妄。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非是他人損同法者。于其問答生厭薄處。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雖複世尊作如是說。我猶故不信。所以者何。此間有諸宿重沙門.婆羅門。所謂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阇耶毗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彼等不自說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得世尊幼小年少。出家未久。而便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告大王。有四種雖小而不可輕。何等爲四。刹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刹利形相具 貴族發名稱
雖複年幼稚 智者所不輕
此必居王位 顧念生怨害
是故難可輕 應生大恭敬
善求自護者 自護如護命
以平等自護 而等護于命
聚落及空處 見彼幼龍者
莫以小蛇故 而生輕慢想
雜色小龍形 亦應令安樂
輕蛇無士女 悉爲毒所害
是故自護者 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 而等護于彼
猛火之所食 雖小食無限
小燭亦能燒 足薪則彌廣
從微漸進燒 盡聚落城邑
是故自護者 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 而等護于彼
盛火之所焚 百卉蕩燒盡
滅已不盈縮 戒火還複生
若輕毀比丘 受持淨戒火
燒身及子孫 衆災流百世
如燒多羅樹 無有生長期
是故當自護 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 而等護于彼
刹利形相具 幼龍及小火
比丘具淨戒 不應起輕想
是故當自護 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 而等護于彼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有祖母。極所敬重。忽爾命終。出城阇維。供養舍利畢。弊衣亂發。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弊衣亂發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我亡祖母。極所敬重。舍我命終。出于城外阇維。供養畢。來詣世尊
佛告大王。極愛重敬念祖親耶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極敬重愛戀。世尊。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命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曾聞世尊所說。一切衆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一切衆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辄死。終歸窮盡。無有一生而不死者
佛告大王。正使婆羅門大姓.刹利大姓.長者大姓。生者皆死。無不死者。正使刹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于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若複。大王。生長壽天。王于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若複。大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舍身涅槃。若複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舍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當知。一切衆生.一切蟲.一切神。有生辄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一切衆生類 有命終歸死
各隨業所趣 善惡果自受
惡業墮地獄 爲善上升天
修習勝妙道 漏盡般涅槃
如來及緣覺 佛聲聞弟子
會當舍身命 何況俗凡夫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是念。雲何爲自念。雲何爲不自念。複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爲不自念。若複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爲自念。從禅覺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獨一思惟。作是念。雲何爲自念。雲何爲不自念。複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爲不自念。若複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爲自念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爲不自念。彼雖自謂。爲自愛念。而實非自念。所以者何。無有惡知識所作惡不念者。所不念不愛者。所不愛所作如其自爲自己所作者。是故斯等爲不自念
若複。大王。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爲自念。斯等自謂。不自愛惜己身。然其斯等實爲自念。所以者何。無有善友。于善友所作念者。念作愛者。愛作如自爲己所作者。是故斯等則爲自念。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謂爲自念者 不應造惡行
終不因惡行 令己得安樂
謂爲自念者 終不造惡行
造諸善業者 令己得安樂
若自愛念者 善護而自護
如善護國…
《雜阿含經四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