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二十五
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五王品第叁十叁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五大國王波斯匿爲首。集在園觀之中。各作此論。雲何爲五王。所謂波斯匿王.毗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
爾時。五王集在一處。各作此論。諸賢當知。如來說此五欲。雲何爲五。若眼見色甚愛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如來說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爲眼見色妙耶。爲耳聞聲妙耶。爲鼻嗅香妙耶。爲舌知味妙耶。爲身知細滑妙耶。此五事何者爲最妙
其中或有國王而作是說。色最爲妙。或有作是論。聲最爲妙。或有作是論。香最爲勝。或有作是論。味最爲妙。或有作是論。細滑爲最勝
是時。言色妙者。優陀延王之所說也。言聲妙者。優填王之所論也。言香妙者。惡生王之所論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論也。言細滑妙者。毗沙王之所論也。是時。五王各相謂言。我等共論此五欲。然複不知何者爲妙
是時。波斯匿王語四王曰。今如來近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等盡共至世尊所。問斯義。若世尊有所教敕。當共奉行
是時。諸王聞波斯匿王語已。便共相將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波斯匿王以所共論五欲者。具白如來
爾時。世尊告諸五王曰。諸王所論各隨時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深著色者。睹無厭足。此人于色最妙.最上。無複過者。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五欲之中色爲最妙
若複有人性行著聲。彼聞聲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于聲最妙.最上。五欲之中聲最爲妙
若複有人性行著香。彼聞香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于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爲妙
若複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于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爲妙
若複有人性行著細滑。彼得細滑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于細滑最上.最妙。五欲之中細滑最爲妙
若複彼人心以著色。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若複彼人性行著聲。爾時彼人不著色.香.味.細滑之法。若複彼人性行著香。爾時彼人不著色.聲.味.細滑之法。若複彼人性行著味。爾時彼人不著色.聲.香.細滑之法。若複彼人性行著細滑。爾時彼人不著色.聲.香.味之法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意熾盛時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 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欲 貪欲意不解
以此爲歡喜 緣之最爲妙
若複聽聲時 所欲必可克
聞已倍歡喜 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聲 貪之意不解
以此爲歡喜 從之最爲妙
若複嗅香時 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歡喜 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香 貪之意不解
以此爲歡喜 從之最爲妙
若複得味時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 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味 貪之意不解
以此爲歡喜 從之最爲妙
若得細滑時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 所欲無疑難
彼以得細滑 貪之意不解
以此爲歡喜 從之最爲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于色有氣味。若色無味者。衆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爲最妙。然色有過失。若當色無過失。衆生則無厭患。以其有過失故。衆生厭患之。然色有出要。若當色無出要者。此衆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衆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爲最妙
然複。大王。若言聲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于聲有氣味故。若聲無味者。衆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聲爲最妙。然聲有過失。若當聲無過失。衆生則無厭患。以其有過失故。衆生厭患之。然聲有出要。若當聲無出要者。此衆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衆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聲爲最妙
大王當知。若言香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于香有氣味故。若香無氣味者。衆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爲最妙。然香有過失。若香無過失者。衆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衆生厭患之。然香有出要。若當香無出要者。此衆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衆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香爲最妙
然複。大王。若言味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于味有氣味故。若味無氣味者。衆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氣味故。五欲之中味爲最妙。然味有過失。若當味無過失者。衆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衆生厭患之。然味有出要。若當味無出要者。此衆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衆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味爲最妙
然複。大王當知。言細滑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于細滑無氣味者。衆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細滑爲最妙。然細滑有過失。若細滑無過失者。衆生之類則不厭患之。以其有過失故。衆生厭患之。然細滑有出要。若當細滑無出要者。此衆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衆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細滑爲最妙。是故。大王。所樂之處。心即染著。如是。大王。當作是知
爾時。五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有月光長者。饒財多寶。象馬七珍皆悉備具。金.銀.珍寶不可稱計。然月光長者無有兒息。爾時。長者以無兒故。求禱天神。請求日.月.天神.地神.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王.釋及梵天.山神.樹神.五道之神.樹木.藥草。靡處不周。皆悉歸命。見賜一男兒
爾時。月光長者婦經數日中便自懷妊。即語長者。我自懷妊。即語長者。我自覺有娠。長者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與夫人敷好床座。食好甘食。著好衣裳
是時。夫人經八.九月。便生男兒。顔色端正。世之希有。如桃華色。是時。此兒兩手執無價摩尼珠。即時。便說此偈
此家頗有財 寶物及谷食
我今欲惠施 使貧無有乏
若此無物者 財寶及谷食
今有無價珠 常用惠施人
是時。父母及家中人聞此語已。各各馳走。雲何乃生此鬼魅種。唯有父母哀愍兒故。不東西馳走。即時。母向兒說此偈
爲天幹沓和 鬼魅及羅刹
是誰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是時。小兒複以偈報母曰
非天幹沓和 非鬼魅羅刹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是時。夫人聞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以此因緣。盡向月光長者說是語
時。長者便作是念。此將是何緣。我今當以此事向尼犍子說。即抱此兒詣尼犍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月光長者以此因緣具向尼犍子說。時。尼犍子聞此語已。告長者。此兒薄福之人。無益于身。當取殺之。若不殺者。門戶衰耗。皆當死盡
是時。月光長者作是思惟。我前後來無有兒息。由此因緣。請求天地。無處不遍。乃經曆爾許年歲。方生此兒。我今不堪取此兒殺。當更問余沙門.婆羅門。令斷我疑
爾時。如來成佛未久。衆人稱號名大沙門。是時。月光長者便作是念。我可以因緣。具向大沙門說之。是時。長者即從座起。抱此兒往詣世尊所。中道複作是念。今有長老梵志。年過耆艾。聰明黠慧。衆人所敬待。彼尚不知.不見。況此沙門瞿昙。年少學道未久。豈能知此事乎。將恐不解吾疑。我今宜可中道還家
是時。有天神昔與長者知舊。知長者心中所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長者當知。小可前進。必當獲利。得大果報。亦當至甘露之處。如來出世甚爲難遇。如來降甘露雨。時時乃有。又複。長者。有四事最小不可輕。雲何爲四。國王雖小最不可輕。火雖小亦不可輕。龍雖小複不可輕。學道之人雖複年幼亦不可輕。是謂。長者。有此四事最不可輕
是時。天神便說此偈
國王雖複小 斬害由其法
小火雖未熾 焚燒山草木
神龍雖現小 降雨隨時宜
學者年幼稚 度人無有量
爾時。月光長者心開意解。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前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今此小兒極有大福。此小兒若當大者。當將五百徒衆來至我所。而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我聲聞中福德第一。無能及者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白世尊言。如世尊教。非如尼揵子語。是時。月光長者重白世尊。唯願受請及比丘僧並愍此小兒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長者以見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馔飲食。敷好坐具。清旦自白。時到。唯願降神
是時。世尊以知時到。將諸比丘前後圍繞。入舍衛城。至長者家。即就于座。是時。長者見佛.比丘僧坐已定。即辦種種飲食。自手斟酌。歡喜不亂。以見食竟。除去缽器。行清淨水。更取小座。如來前坐。欲得聞佛所說妙法。是時。月光長者白世尊言。我今持居家田業盡與此兒。唯願世尊當與立名
世尊告曰。此兒生時。人皆馳走東西。雲是屍婆羅鬼。今即立字屍婆羅
爾時。世尊漸與長者及長者婦而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爲大患。出要爲妙。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長者婦。心開意解。無複狐疑。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是時世尊盡與長者說之。令發歡喜之心。長者夫婦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白[(畾/且)*毛]易染爲色。是時。長者夫婦亦複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淨。彼以見法。分別諸法。以度猶豫。無複狐疑。得無所畏。解如來深奧之法。即受五戒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祀祠火爲上 諸論頌爲首
王爲人中尊 海爲衆流源
月爲星中明 日爲衆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萬品物
欲求其福者 叁佛最爲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長者求五百童子。使侍衛屍婆羅。是時。屍婆羅年向二十。往至父母所。白父母言。唯願二尊許使出家學道
爾時。二親即便聽許。所以然者。世尊先以記之。當將五百童子至世尊所。求作沙門。是時。屍婆羅及五百人禮父母足。便退而去。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屍婆羅白世尊言。…
《增壹阿含經二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