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壹阿含經》

「阿含部」經文125卷02頁碼:P0549
東晉 瞿昙僧伽提婆譯

  《增壹阿含經》叁十

  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六重品第叁十七之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以在舍衛城夏坐。意欲人間遊化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時。舍利弗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舍利弗去未久。有一比丘懷誹謗意。白世尊言。舍利弗與諸比丘共诤競不忏悔。今遊行人間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持吾聲。喚舍利弗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敕目連.阿難。汝等使諸房中召諸比丘詣世尊所。所以然者。舍利弗所入叁昧。今當在如來前作師子吼

  是時。諸比丘聞佛教已。各集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往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欲得相見

  爾時。舍利弗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佛告舍利弗言。卿向者去未久。有穢行比丘來至我所。而白我言。雲舍利弗比丘與諸比丘共诤亦不悔過。在人間遊化。審實爾乎

  舍利弗白佛言。如來自當知之

  世尊告曰。我自知耳。但今大衆各懷狐疑。汝今于大衆中。可以己辯而自明淨

  舍利弗白佛言。自出母胎年向八十。每自思惟。未曾殺生。亦不妄語。正使于調戲之中亦不妄語。亦複未曾鬥亂彼此。設不專意之時。或能有此行耳。我今。世尊。心意清淨。豈當與梵行人共鬥诤乎。亦如此地。亦受淨。亦受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膿血涕唾終不逆之。然此地亦不言惡。亦不言善。我亦如是

  世尊。心不移轉。何得與梵行人共诤而遠遊行。心不專者能有此耳。我今心正。何得與梵行人共诤而遠遊乎。亦如水。亦能使好物淨。亦能使不好物淨。彼水不作是念。我淨是.置是。此亦如是。無有異想。何得與梵行人共鬥而遠遊乎。猶如熾火焚燒山野。不擇好醜。終無想念。我亦如是。豈當有意與梵行人共诤乎。亦如掃灑。不擇好醜。皆能除之。終無想念。猶如牛無其雙角。極自良善。亦不[歹*凶]暴。善可將禦。隨意所至。終無疑難

  唯然。世尊。我心如是。亦不與想有所傷害。豈當與梵行人共诤而遠遊乎。亦如旃陀羅女著弊壞衣。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我亦如是。世尊。亦無想念。當興诤訟而遠遊也。亦如脂釜。處處漏壞。有目之人皆悉觀見處處漏出。我亦如是。世尊。九孔之中漏出不淨。豈當與梵行人共诤。猶如女人年少端正。複以死屍系彼女頸。而厭患之。世尊。我亦如是。厭患此身如彼無異。豈當與梵行人共诤而遠遊乎。此事不然。世尊。自當知之。彼比丘亦當知之。設當有是者。願彼比丘受我忏悔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可自悔過。所以然者。若不悔者頭便破爲七分

  是時。彼比丘心懷恐怖。衣毛皆豎。即從坐起。禮如來足。白世尊言。我今自知犯舍利弗。唯願世尊受我忏悔

  世尊告曰。汝比丘。自向舍利弗忏悔。若不爾者頭便爲七分

  是時。彼比丘即向舍利弗頭面禮足。白舍利弗言。唯願受我忏悔。愚不別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可受此比丘悔過。又以手摩頭。所以然者。若當不受此比丘忏悔者。頭破爲七分

  爾時。舍利弗以手摩頭。語比丘曰。聽汝忏悔。如愚如惑。此佛法中極爲曠大。能隨時悔過者。善哉。今受汝忏悔。後更莫犯。如是再叁

  是時。舍利弗告彼比丘曰。汝更莫犯。所以然者。有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處。雲何爲六。欲害他人。我以起此害心。便歡喜踴躍。不能自勝。我當教人使害他。于中起害心。以得害人于中起歡喜。我當得此不馨之問。未起此事便快愁憂。是謂有此六法。令人墮惡趣

  雲何有六。令人至善處。所謂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淨。不殺害心。無妒嫉心。是謂有此六法。生于善處

  雲何修六法至于涅槃。所謂六思念法。雲何爲六。所謂身行慈無瑕穢。口行慈無瑕穢。意行慈無瑕穢。若得利養之具。能與人等共分之而無吝想。奉持禁戒無瑕疵。智者所貴。如是之戒能具足諸有邪見.正見.賢聖出要。能得盡苦本。如是諸見皆悉分明。是謂六法得至涅槃。汝今。比丘。當求方便。行此六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重從坐起。禮舍利弗足。我今重自忏。如愚如惑而不別真。唯願舍利弗。受我悔過。後不複犯

  舍利弗曰。聽汝悔過。賢聖法中極爲曠大。能自改往修來。莫複更犯

  爾時。彼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爲名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雲何假號.因緣。所謂是有則有。此生則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皆悉滅盡。除假號之法。耳.鼻.舌.身.意法亦複如是。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滅時則滅。亦不知滅處。除其假號之法。彼假號法者。此起則起。此滅則滅。此六入亦無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六入亦無人造作。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因緣而有。此亦假號。要前有對。然後乃有。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若複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此六情起病亦複如是。皆由緣會于中起病。此六入起時則起。亦不見來。滅時則滅。亦不見滅。除其假號之法。因由父母合會而有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先當受胞胎  漸漸如凍酥

  遂複如息肉  後轉如像形

  先生頭項頸  轉生手足指

  支節各各生  發毛瓜齒成

  若母飲食時  種種若幹馔

  精氣用活命  受胎之原本

  形體以成滿  諸根不缺漏

  由母得出生  受胎苦如是

  比丘當知。因緣合會。乃有此身耳。又複。比丘。一人身中骨有叁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蟲八萬戶。比丘當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災變。比丘。當念思惟。如是之患。誰作此骨。誰合此筋脈。誰造此八萬戶蟲

  爾時。彼比丘作是念思惟。便獲二果。阿那含.若阿羅漢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叁百六十骨  在此人身中

  古佛之所演  我今亦說之

  筋有五百枚  脈數亦如是

  蟲有八萬種  九萬九千毛

  當觀身如是  比丘勤精進

  速得羅漢道  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  愚者之所貪

  智者心歡悅  聞此空法本

  是謂。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與汝等說如來之所說行之法。我今以爲起慈哀心。我今以辦。常當念修行其法。在閑居之處。坐禅思惟。勿有懈怠。今不修行。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昙。刹利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爲著何教。爲究竟何事。婆羅門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爲著何教。究竟何事。國王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爲著何教。爲究竟何事。盜賊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爲著何教。爲究竟何事。女人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爲著何教。爲究竟何事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刹利種者。常好鬥訟。多諸技術。好喜作務。所要究竟終不中休

  梵志問曰。梵志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意好咒術。要作居家。樂閑靜之處。意在梵天

  又問曰。國王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當知。王意所欲得國政。意在兵仗。貪著財寶

  盜賊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賊意盜竊。心在奸邪。欲使人類不知所作

  女人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貪著財寶。心系男女。心欲自由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盡知爾許之變。如實不虛。今日比丘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谛。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轉。其義實爾。瞿昙。涅槃者極爲快樂。如來所說乃爲過多。猶如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在闇者見明。今日如來所說亦複如是。而無有異。我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是時。生漏梵志即從坐起。繞佛叁匝。便退而去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頗有比丘。雲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清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修得梵行。複次。梵志。若有眼見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無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無有缺漏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俱會者。此名非梵行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漏不具足

  世尊告曰。若有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打-丁+戢]在心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行不具足。漏諸淫泆。與淫.怒.癡共相應

  複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言語相加。是謂。梵志。此人行不全具。漏淫.怒.癡。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

  複次。梵志。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于中便起淫.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

  複次。梵志。若複有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于中起淫.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

《增壹阿含經叁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