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般泥洹經》

「寶積部·涅槃部」經文376卷12頁碼:P0853
東晉 法顯譯

  《佛說大般泥洹經》五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四谛品第十一

  爾時佛告迦葉。善男子。若使是苦名苦谛者。地獄畜生皆有苦谛。名苦谛者。謂知如來常住法身非穢食身。衆生不得如來尊智知苦故以非法爲法。久遠癡愛煩惱結縛。彌劫生死苦輪常轉。假使如來常住二字暫經耳者。欲生天上及求解脫。必得聖果自然快樂。智者自知。皆由如來常住之音暫經耳故得此妙果。久遠以來不知如來常住法故。往返無量生死苦惑。如是知苦爲知苦谛。若異此者非知苦谛。苦集谛者。諸法之實。不知實故增其愛集。畜養奴婢諸非法物。非法爲法而生妄取。正法則滅。以無智故長處生死輪轉苦惑。當知是等爲壞正法。終不得果生天解脫。不知苦集真實相故爲壞正法。妄說之報亦複長夜生死苦惱。如是知者爲知集谛。若異此者不名知集。苦滅谛者。若修行空一切盡滅壞如來性。若修行空名滅谛者。彼諸外道相違義者。亦修行空得滅谛耶。當知一切皆有如來常住之性。滅諸結縛煩惱永盡。顯現如來常住之性。起于一心便得妙果。常樂自在名法自在王。是爲修行苦滅聖谛。若複修行于如來性作空無我相。當知是輩如蛾投火。名滅谛者。是如來性。是如來實。滅除一切無量煩惱。所以者何。是如來性因故。如是知者爲知如來平等滅谛。若異此者不名知滅。苦滅道者。如來法僧解脫之性。此四種法名爲道谛。于四種法不知實故。長處生死無量苦惑。于生死中能勤修行。了知如來法僧解脫。是常住法。非變易法。非磨滅法。不盡不壞。起于一心得微妙果快樂自在。于此常住不空四法作非法想者。當知是輩得邪見果報。苦滅道者。于此叁法作常住修者。是則名爲知苦滅道谛。如是修行常住想者。當知是等是我弟子知四真谛。是爲菩薩知四真谛。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修四真谛

  大般泥洹經四倒品第十二

  佛複告迦葉。所謂顛倒。苦有樂想。如來無常滅盡泥洹。如薪盡火滅則爲大苦。而作是想。如來無常。是爲顛倒。樂有苦想。于如來長存作衆生見。是爲顛倒。于叁有苦而作樂想。是亦顛倒。是爲第一顛倒。無常常想顛倒。常無常想顛倒。常無常想者。如來泥洹修極空想。是爲顛倒。修極空已。短壽衆生便得長壽。于是修果謂常存法。名爲顛倒。是名第二顛倒。非我我想顛倒。我非我想顛倒。言一切世間有我。是爲顛倒。佛說如來性是真實我。而于此義作非我修。是名第叁顛倒。淨不淨想顛倒。不淨淨想顛倒。如來常住非穢食身。而肉眼者言穢食身非清淨法。法僧解脫亦當滅盡。是名顛倒。諸不淨身無一淨想。愚癡倒惑而起淨想。是名第四顛倒。如是善男子。是名四顛倒。迦葉菩薩白佛言。善哉世尊。我從本來常著顛倒。而今始知如來正見

  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第十叁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有我。二十五有。爲有爲無。佛告迦葉。真實我者是如來性。當知一切衆生悉有。但彼衆生無量煩惱覆蔽不現。譬如貧家舍內有珍寶藏而不能知。時有一人善知寶相語貧子言。汝爲我作我當與汝錢財寶物。貧子答言。我不能去。所以者何。我先家中有珍寶藏不能舍去。彼人複言。汝愚癡人不知寶處。且與我作給汝珍寶。用之無盡。便從其語。然後彼人出其宅中珍寶與之。貧人歡喜起奇特想。知彼士夫實可依怙。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各各皆有如來之性。無量煩惱覆蔽隱沒不能自知。如來方便誘進開化。令知自身有如來性歡喜信受。複次善男子。譬如母人生子尚小而便得病。藥師方便爲合良藥蘇乳石蜜令子服之。語其母言。慎莫與乳。令子藥消然後與之。複合苦藥塗其乳上。子欲飲乳聞苦藥氣即便舍去。知其藥消然後洗乳令子乳之。如是善男子。如來誘進化衆生故。初爲衆生說一切法修無我行。修無我時滅除我見。滅我見已入于泥洹。除世俗我故說非我方便密教。然後爲說如來之性。是名離世真實之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人初生時智慧尚少。漸漸長大智亦隨明。若有我者始終應一。以彼智慧漸漸增故。當知無我。又複我者應無生死。而有生死當知無我。若使一切皆有如來性者應無有異。而今現有長者梵志刹利居士旃陀羅等。諸衆生類種種異業受身不同。若使衆生有如來性者應當同等。而今不同。故知無有如來之性。若複真實有如來性。不應殺盜作諸種種不善惡業。若當衆生有如來性。聾者應聽盲者應視啞者應言。若使各有如來性者爲住何所。彼和合身青黃赤白于種種色。爲住一處爲遍身中。佛告迦葉。譬如國王有大力士摩尼寶珠能除毒痛。系著頭上與敵國共鬥。爲彼所系摩尼寶珠陷入身中。血肉皮覆遂失寶珠。求覓不得便作失想。時有良醫。來爲治病。因語醫言。我有寶珠遂便忘失。處處求覓不知所在。當知財寶非常之物如水上泡。速生速滅虛诳如幻。如是永作失寶珠想。良醫答言。寶珠不失莫作失想。汝因鬥時珠入身中。血肉皮覆是故不現彼人不信而謂醫言。血肉之中何處有珠。是虛言耳。時彼良醫即爲出珠。彼得珠已方信良醫所知奇特。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各各皆有如來之性。習惡知識起淫怒癡墮叁惡道。乃至周遍二十五有種種受身。如來之性摩尼寶珠。沒在煩惱淫怒癡瘡。不知所在。于世俗我修無我想。不解如來良醫方便密教。作無我想而不能知真實之我。于是如來複爲方便。令滅無量煩惱熾然。開示顯現如來之性。複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好甜藥名爲上味。轉輪聖王未出世時隱沒不現。其諸病者皆詣藥所。掘地埋筒以承藥汁。或得甜味或得苦味。或得辛味或得酢味。或得醎味或得淡味。而諸病者得此諸味。不得真實上味之藥。掘地不深薄福德故。轉輪聖王福德力故。出于世時便得真實上味之藥。如是善男子。如來性者多種之味。無量煩惱愚癡覆蔽。是故衆生不得上味如來之性。種種行業處處受身。彼如來性無可殺害。其諸死者名爲壽短。如來之性名爲真壽。不斷不壞乃至成佛。如來之性無害無殺唯長養身。有害有殺如諸病人作衆邪業。種種報應刹利梵志。乃至生死二十五有。不得真實如來性故。複次善男子。如人穿地求金剛寶。手執利鑿鑿堅土石悉能令碎。唯有金剛莫能斷截。如來之性亦複如是。天魔利劍所不能傷。唯長養身受其傷壞非如來性。是故當知如來之性無害無殺。是爲如來決定之教方等契經甘露毒藥。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方等契經甘露毒藥義何所趣。佛告迦葉。善男子。汝今谛聽當爲汝說。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或有食甘露  而得長仙壽

  有人服甘露  傷壽而早夭

  或因飲毒死  或緣飲毒生

  其甘露者。是摩诃衍無礙之智。其毒藥者。亦是摩诃衍無礙之智。猶如醍醐蘇油石蜜。食之不消名爲毒藥。食之消者名爲甘露。無智衆生不解方等大乘密教。則于是人名爲毒藥。聲聞緣覺住大乘法。及諸菩薩人中之雄名爲甘露。譬如乳牛雖色不同其乳一味。如是迦葉。當知菩薩成無畏者之所歸依如來法性。彼性我性皆同一味。于是迦葉菩薩。即說偈言

  我今歸叁寶  甚深如來性

  自身如來藏  佛法僧是叁

  如是歸依者  是名最上依

  爾時世尊複爲迦葉。而說偈言

  不知叁寶者  何名知歸依

  依義尚不了  雲何知佛性

  若以歸依佛  是爲最吉安

  複有何因緣  而複歸依法

  歸依于法者  是爲自心想

  複有何因緣  而歸于衆僧

  不信歸依佛  決定真實者

  叁寶如來性  何由能悉知

  雲何未知義  而生豫計想

  佛法比丘僧  叁寶之梯橙

  猶如不懷妊  而作生子想

  如是思惟者  但增其惑亂

  如人尋空響  離真優婆塞

  當勤求方便  大乘決定義

  如來隨順說  令汝除疑網

  迦葉菩薩複說偈言

  爲優婆塞法  歸依于佛者

  一切諸天神  不生歸依想

  爲優婆塞法  歸依于法者

  不以害生法  而爲非法祠

  爲優婆塞法  歸依于僧者

  不于衆邪道  請求良福田

  是故歸叁寶  除俗叁非法

  此叁歸法者  亦是如來說

  我昔由此法  今得安隱處

  汝等亦當行  終歸至我所

  如是平等路  汝等隨行者

  疾得免衆苦  輪回生死惑

  如來之性者  亦從世尊說

  我及諸衆生  同此如來性

  諸佛隨順道  我等悉由之

  乃至諸魔天  亦有此甘露

  終歸同諸佛  離有牟尼尊

  爾時世尊複爲迦葉重說偈言

  汝莫如聲聞  童蒙之智慧

  唯是一歸依  當知非有叁

  如是平等道  佛法僧一味

  爲滅癡邪見  故立此叁法

  汝今欲示現  隨順世間者

  應當從此教  歸依于叁寶

  若人歸依佛  便爲歸依我

  歸依等正覺  正覺我已得

  分別歸依者  則亂如來性

  當于如來所  而作平等心

  合掌恭敬禮  則禮一切佛

  我與諸衆生  爲最真實依

  清淨妙法身  我已具足故

  若禮舍利塔  應當敬禮我

  我與諸衆生  爲最真實塔

  亦是真舍利  是故應敬禮

  若歸依法者  應當歸依我

  清淨妙法身  我已具足故

  我與諸衆生  爲最真實法

  若歸依衆僧  亦當歸依我

  諸余一切衆  皆佛僧所攝

  我與諸衆生  爲最正覺僧

  無目衆生類  爲之生道眼

  是故聲聞衆  及諸緣覺僧

  如來僧悉攝  歸依最真實

  佛告迦葉。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當作是念。正使不善無知積聚。應作是知我有佛性。如彼健士鬥戰之時。當知我爲軍中之將。爲一切衆所依怙者。譬如王子爲太子時。應當自知我爲一切王子之上。當紹王位爲諸王子作真實依。終不生心作下劣想。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立金剛志超彼叁法。如彼王子成就無畏。于叁法中離種種想。如來最上猶如頂相最爲第一。非佛非法非比丘僧。種種差別如梯橙也。爲世間依度世間故。于真實法示現種種。而爲叁法誘化童蒙無知衆生。令入大乘深利智慧。迦葉菩薩。複說偈言

  知此真實義  而問于如來

  欲顯發菩薩  勇猛離垢故

  善哉世尊說  菩薩之所行

  大乘深利智  如練金剛慧

  善哉世尊說  安立諸菩薩

  如來善顯示  我今亦當然

  一切衆生類  悉應自觀察

  自身如來藏  皆是叁歸依

  一切衆生類  信受此經者

  若已離煩惱  及諸未離欲

  皆當歸自…

《佛說大般泥洹經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