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五十五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修智品第叁之一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雲何法智。乃至道智。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八智而作論。答曰。此中應廣如使揵度大章中說。法智攝幾智。乃至道智攝幾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爲止並義者意故。如毗婆阇婆提說攝他性法不攝自性法。爲止如是說者意。而作此論。攝如使揵度一行品中廣說
法智攝法智。亦攝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總而言之。法智攝法智。然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禅。未至禅中者。攝未至禅中者。乃至第四禅中者。攝第四禅中者。又法智是四智。謂是苦智。乃至道智。苦智攝苦法智。乃至道智。攝道法智。又法智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者攝過去者。未來現在者。攝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法智。有無量刹那。彼刹那即攝彼刹那。未來現在說亦如是。雲何攝他心智少分邪。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彼無漏複有二種。謂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不攝比智分。是名少分。雲何攝苦智少分邪。答曰。苦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不攝比智分。是名少分。乃至道智說亦如是。比智攝比智。亦攝五智少分。廣說如法智他心智攝他心智。亦攝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總而言之。他心智攝他心智。然他心智在根本四禅中初禅者。攝初禅者。乃至第四禅者。攝第四禅者。又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有漏者攝有漏者。無漏者攝無漏者。又他心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法智分攝法智分者。比智分攝比智分者。在過去未來現在。如先所說。雲何攝法智少分邪。法智是四智攝道智不攝余智。是名少分。又道智是總相別相。攝別相者。不攝總相者。道智有緣叁世者。有緣現在者。有緣自身。有緣他身者。有緣心心數法者。有緣五陰者。攝緣現在他身心心數法者。不攝緣過去未來自身及五陰者。是名少分。比智亦如是。隨相而說。雲何攝等智少分邪。答曰。等智在十一地。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攝在根本四禅地者。不攝余地者。又等智緣總相別相。攝別相者。不攝總相。余廣說如上。雲何攝道智少分。答曰。道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禅叁無色定。攝根本禅地。不攝余地者。是名少分。又道智緣總相別相。乃至廣說。是名少分。等智攝等智。亦攝一智少分。謂他心智。總而言之。等智攝等智。然等智在十一地。謂欲界未至中間根本四禅四無色定。欲界攝欲界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攝非想非非想處者。又欲界者。有善穢汙不隱沒無記。善攝善者。穢汙攝穢汙者。不隱沒無記攝不隱沒無記者。此叁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即攝過去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有無量刹那。彼刹那即攝彼刹那者。未來亦如是。如是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地說亦如是。雲何攝他心智少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有漏者。不攝無漏者。是名少分。苦智攝苦智。亦攝二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總而言之。苦智攝苦智。然苦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禅叁無色定。未至禅攝未至禅者。乃至無所有處攝無所有處者。余廣說如上。雲何攝法智少分。答曰。法智是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攝苦智分。不攝余智分。是名少分。如法智比智亦如是。如苦智。集滅智亦如是。道智攝道智。亦攝叁智少分。謂法智比智他心智。總而言之。道智攝道智。廣說如上。苦智異者。攝他心智少分。雲何攝他心智少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是名少分。若成就法智。于此八智。爲成就幾不成就幾。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爲止說無成就者意故。而作此論
若成就法智。于此八智。爲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成就叁四五六七八。苦法智時。無他心智叁。謂法智苦智等智。有他心智四。苦比忍時。無他心智叁。有他心智四。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苦比智時。無他心智四。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有他心智五。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心智四。有他心智五。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集法智時。無他心智五。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集比智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集法智時。已立集智名。滅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法智時。無他心智六。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滅智。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滅比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比智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滅法智時。已立滅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道法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道法智時。無他心智七。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道比忍時。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道法智時。已立道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乃至成就道智。隨相而說
若修法智時。亦修比智邪。修有四種。廣說如上。此中因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凡夫人離欲界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初禅欲時。若即依初禅作方便者。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若依第二禅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乃至離第叁禅欲亦如是。離第四禅欲時。若即依第四禅作方便者。方便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若依空處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空處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未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初四勝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煗頂忍世第一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叁解脫八勝處八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達分善根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通時。方便道二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一解脫道中。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五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即彼凡夫。起無色界解脫空處一切處識處一切處依無色界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此則說凡夫人聖人見道中起如是功德現在前。即是功德未來修。如起忍現在前。即未來修忍。起智現在前。即未來修智。唯除叁心頃。未來修世俗道。謂苦比智。集比智。滅比智。修見道邊等智。問曰。何故見道中。唯修相似法。修道中修相似不相似法邪。答曰。見道中所緣定對治定故。唯修相似法。不修不相似者。修道中所緣不定對治亦不定故。修相似不相似法余答廣說。如雜揵度。若無他心智入見道道比智現在前時。現在修二智。謂道智比智。未來修六智。除等智他心智。若有他心智現在。亦修二智。未來修七智。除等智。聖人以世俗道。離欲界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未來修七智。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離初禅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聖人以無漏道。離欲界欲時。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若以無漏作方便。于八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于四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于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離初禅欲時。若以世俗道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于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解脫道。于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于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于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于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及叁界善根。是則說聖人離欲。未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若以世俗。作方便道。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無礙道。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解脫道。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者修六智。或有說者修七智。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若以世俗作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無礙道。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解脫道。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修七智。或有說修八智。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于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于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于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于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及叁界善根。修勳禅時。初刹那頃。于八智中。若一一…
《阿毗昙毗婆沙論五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