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昙心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50卷28頁碼:P0809
晉 僧提婆共慧遠譯

  《阿毗昙心論》四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于廬山譯

  契經品第八

  已說定品契經品今當說

  一切智所說  契經微妙義

  此吾今當說  宜應善心聽

  雖有一切阿毗昙契經義。然諸契經應具分別今當說。世尊說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問此雲何。答

  欲界十居止  色界說十七

  無色中有四  叁有亦複然

  欲界十居止者。此欲界十居止。地獄畜生餓鬼人。六欲天。四王天。叁十叁天。炎摩。兜師哆。化樂。他化自在。是衆生起欲想。此處所中若可得物盡望淫欲所有。是以說欲界。問色界雲何。答色界說十七。色界說十七者。居梵身梵富樓光。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無量淨遍淨。無挂礙受福果實。無想衆生不煩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處所不起欲想。但成極妙色。非男非女形是故色界。無色中有四者。無色界四。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處所無色彼離色欲。是以說無色界。問世尊說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此雲何。答叁有亦複然謂前叁界分別即是叁有。問如世尊所說七識住。是雲何。答

  善趣是欲界  及色界叁地

  無色亦如是  慧知諸識住

  此欲界中若趣善數。如人及六欲天。色界前叁地無色前叁地。初禅地上。二禅地叁二禅地上。叁禅地叁叁禅地上。四禅地九。于中前叁地及無色前叁地。是說七識住。何以故。不壞識故惡趣中苦痛壞故。不得立識住。第四禅無想定壞故。亦不得立識住。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壞故。不得立識住。是故不說

  第一有無想  衆生居說九

  諸有漏四陰  是說四識住

  第一有無想衆生居說九者。此七識住及無想衆生非想非非想處。是說九衆生居。于中衆生居止是故說衆生居。諸有漏四陰是說四識住者。有漏色痛想行。若識相續有此伴。是故說識住。問世尊說十二枝緣起。此亦應當說相。答

  諸煩惱及業  有體漸漸生

  是名說有枝  衆生一切生

  于中煩惱是無明愛受名說業者。行及有名說體者。余枝是一切衆生漸漸生依體立煩惱。煩惱所作業業所作體。是故十二種分別。問此枝爲一時行爲漸漸。答非一時。十二苦陰說十二枝。無明爲首

  彼是次第立  受于生死中

  過去及未來  處中說于八

  彼有枝次第立。于中前生時一切煩惱。共有及伴說無明。由此故造業。業造果是行。彼生種心是識。彼共生四陰相續是名色。于中所依眼爲首。諸根是六入。根境界心和合是更樂。更樂所生受是痛。痛所著是愛。痛具所煩勞是受。彼所勞造業是有。于中更受果是生彼生中無量起災患是老死。如是此有枝一切生中。二攝過去世。二未來。八現在生中攝。問世尊說六界此雲何。答

  諸大謂有四  及與有漏識

  亦色中間知  是界說生本

  諸大謂有四及與有漏識亦色中間知者。四大地水火風有漏識及色中間可知。謂眼所受此六法說界。問以何等故于衆多法中說六界。答是界說生本。是六法生死之本。此中有士夫想。于中身地所生。水所潤火成熟除爛腐臭。風所起。空中間飲食。由風行出入識所立。此中起士夫想。是生死性故說界。問世尊說四聖谛此相雲何。答

  諸行若有果  有漏是說苦

  若有因是習  苦盡謂之滅

  諸行若有果有漏是說苦者。一切有漏從行因中生。亦作一切苦患。是故一切行說苦谛。若有因是習者。一切有漏行他因。是以一切行說習谛。如一女亦說母亦說女前後故。如是有漏行亦說苦谛亦說習谛。已生當生故。苦盡謂之滅者。一切有漏行滅休息止謂之滅谛

  若有無漏行  是說爲道谛

  彼爲二事故  見著則知微

  若有無漏行是說爲道谛者。一切無漏行說道谛。何以故。休息苦時盡是具故。問何以故說谛。答彼爲二事故。二事說谛。自相真實非顛倒。及見彼得非顛倒意。問如前因後果。以何等故。世尊前說果後說因。答見著則知微。聖谛雖有前習後苦。先修道後得滅。但應前見苦谛後見習谛。如是應先見滅谛後見道谛。何以故。苦粗習細滅粗道細。是故世尊先說苦谛後說習谛。先說滅谛後說道谛。問世尊說四聖沙門果此幾種。答

  聖果有六種  最勝在九地

  第叁在六地  二俱依未來

  聖果有六種者。六種四沙門果無漏五陰及數緣滅。問四沙門果何地所攝。答最勝在九地。最勝是無著果。是九地所攝。根本四禅叁無色未來及中間。第叁在六地者。不還果六地所攝。具足四禅未來及中。非無色以無法智故。二俱依未來者。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未來禅所攝。以未離欲故。問世尊說四道。苦非速通苦速通樂不速通樂速通此何相。答

  從信行諸法  無煩惱遲想

  從法行諸法  無煩惱速想

  從信行諸法無煩惱遲想者。從信行無漏法是非速。鈍根輩所攝是遲。若受此當知信解脫時解脫。亦受同鈍根故。從法行諸法無煩惱速想者。從法行無漏法利根輩所攝是速。若受此當知見到不時解脫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禅地中  知假名樂想

  小及難得故  余皆是苦想

  根本禅地中知假名樂想者。根本四禅中利根及鈍根法說樂道。何以故。止觀導等故及樂行故。小及難得故余皆是苦想者。余地攝無漏是苦想。所以者何。以小故。未來禅中間禅止道小。無色中觀小。是故極苦一向難得及小故說苦。問世尊說四不壞淨。于佛不壞淨。于法僧聖戒不壞淨此雲何。答

  自覺聲聞法  解脫亦余因

  清淨無垢信  聖戒及決定

  自覺聲聞法解脫亦余因清淨無垢信者。自覺是佛。彼佛無著果所攝。無學功德是佛法。于此法若無漏信。是說于佛不壞淨。已取正證聲聞。彼學無學功德是說聲聞法。于此法若無漏信。是說于僧不壞淨。涅槃中無漏信及余有爲法。如苦谛習谛信。菩薩無漏功德信。學無學辟支佛法信。是說于法不壞淨。聖戒者無漏戒。是說于戒不壞淨。問以何等故不壞淨。一向無漏非有漏。答及決定此是決定。從正見中生故。無漏信無漏戒定無漏。有漏信者爲不信所壞。有漏戒者爲非戒所壞。是以不決定。無漏不壞至後生是以決定。故不壞淨一向無漏。問世尊說修定有四。有修定于現法中得樂居。有修定得知見。有修定分別慧。有修定得漏盡。此何相。答

  初禅若有善  說現法是樂

  若知于生死  是說名知見

  初禅若有善說現法是樂者。淨及無漏初禅能得現法樂居。若知于生死是說名知見者。生死智通。是說修定知見共依五陰

  慧分別當知  求得諸功德

  金剛喻四禅  是名爲漏盡

  慧分別當知求得諸功德者。方便生功德名欲界戒。聞思修功德一切色無色界善法。一切無漏有爲法。是一切修定分別慧。金剛喻四禅是名爲漏盡者。金剛喻名最後學心共相應。共有第四禅所攝。是說修定漏盡。何義此如來自已說。問世尊說四如意足四正斷四意止。彼亦應當說相。答

  善有爲諸法  求方便等起

  佛說如意足  亦現正意斷

  善有爲諸法求方便等起佛說如意足者。求方便等起如前修定分別慧。說是一切如意足。如意乘器故。亦現正意斷者。即此一切功德說正斷

  彼亦是意止  四聖種亦然

  謂有恩力生  彼聖之所說

  彼亦是意止者。即此法亦說意止。問世尊說四聖種此雲何。答四聖種亦然。即此法亦說四聖種。問何以故。此一切功德。說意止正斷如意足聖種。答謂有恩力生。彼聖之所說。此諸法謂定恩力生由定住。是故說如意足。精進恩力生故說正斷。念恩力生故說意止。少欲知足恩力生故說聖種。已共分別道品。自相今當說

  淨信精進念  喜慧及倚覺

  護思惟戒定  是法謂道品

  此十法說道品非余。于中信是信根信力精進是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枝正方便。念是念根念力念覺枝正念。喜是喜覺枝。慧是四意止慧根慧力。擇法覺枝正見。倚是倚覺枝。護是護覺枝。思惟是正志。戒是正語正業正命。定是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枝正定。問何以此法如是多種分別。答

  處方便一意  濡鈍及利根

  見道思惟道  佛說叁十七

  處者。正念立緣中故說意止。方便者。正方便故說正斷。一意者。立一意故說如意足。濡鈍意得故說根。利根者。利根意得故說力。見道者。見道得故說道支。思惟道者。思惟道得故說覺支。是謂分別事故。佛說叁十七。此十法事故佛說叁十七。問此道品何地所攝。答

  禅第二未來  是說叁十六

  叁四叁十五  中間禅亦然

  禅第二未來是說叁十六者。第二禅無正志未來禅無喜覺枝。余有叁四叁十五。中間禅亦然者。第叁第四禅中間禅。無喜覺枝無正志余有

  第一說一切  叁空叁十一

  最上二十一  欲界二十二

  第一說一切者。初禅具有叁十七。叁空叁十一者。叁空中有叁十一。喜正志正語正業正命身意止彼中無余有。最上二十一者。非想非非想處。無七覺八道及身意止。欲界二十二者。除覺枝道枝余有。問世尊說四食揣食更樂食意思食識食。是何想。答

  諸食中揣食  是欲界叁種

  識思及更樂  是食謂有漏

  諸食中揣食是欲界叁種者。欲界揣食叁種香味細滑。除饑渴故說食。識思及更樂是食謂有漏者。有漏識有漏思有漏更樂。是說食有何義。後生相續不斷故說食。問世尊說叁叁摩提空無願無相。此叁摩提雲何行幾行。答

  無願有十行  二行是空定

  聖行中四行  說是無想定

  無願有十行者。無願叁摩提行十行。無常行苦行習谛四行道谛四行。二行是空定者。空叁摩提二行空及無我行。聖行中四行說是無想定者。無想叁摩提滅谛四行。問世尊說四顛倒。于無常有常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不淨有淨想非我有我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此何見斷爲何性。答

  曉了見苦斷  四種是顛倒

  叁見性所有  舍見正見說

  曉了見苦斷四種是顛倒者。一切四顛倒見苦斷以行苦處故。叁見性所有舍見正見說者。顛倒是見性叁見中最上即是說顛倒。身見是說我見我是我見故。邊見見有常及斷。見盜不淨見淨彼一切行苦處。及見性所有心想見作亂故。說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但非性顛倒。問世尊說多見六十二首。是何見所攝。答一切見是五見所攝。身見爲首。問雲何知。答

  誹謗于真實  此說爲邪見

  非實而見實  是二見及智

  誹謗于真實此說爲邪見者。謂見誹…

《阿毗昙心論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