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毗昙心論》四
宋天竺叁藏僧伽跋摩等譯
使品第四
已廣說業。彼業伴煩惱受種種生。非離煩惱。煩惱今當說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謂彼有七使 牟尼說當思
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此有貪欲等七使爲種。以煩惱故業。業故受生。彼煩惱業伴生百苦。不離于業。煩惱轉時作十事。所謂根堅固分相續起于田生依果種業有執自具愚于緣引識流越善業急縛義不令作越界方便。彼智者當知此義。如此七使爲九十八。今當說
界行種分別 說有九十八
十種修道滅 余則見道斷
此七使界行種分別爲九十八使。彼七使中貪欲使于九十八使中以種分別爲五。恚使亦如是。有愛使界種分別爲十。慢使界種分別爲十五。無明使亦如是。見使行分別爲五。行種分別爲十二。界行種分別爲叁十六。疑使界種分別爲十二。是爲七使分別爲九十八。問此九十八使幾見斷幾修斷。答十種修道滅。余則見道斷。愛慢無明界分別爲九。嗔恚爲十。余八十八使見道斷。彼于谛暫見則斷。故曰見道。若數習道而斷。故曰修道。若見道所斷。是說見斷。若修道所斷。是說修斷。如是不覺心覺心九種一種九種九種。破石方便斷。藕絲方便。未見爾炎觀。已見爾炎觀。彼斷時修四行道。是見道斷。彼斷時修十六行道。是修道斷。對無事對有事亦如是。已說使對治差別。謂種差別。今當說
使有二十八 是障于見苦
彼當見苦時 永盡無有余
見斷八十八使中二十八障。見苦故見苦斷。斷義此品後當說
見集斷十九 當知滅亦然
增叁見道斷 十說修道滅
見集斷十九使障。見集故見集斷。當知滅亦然者。見滅斷十九使亦如是。增叁見道斷者。二十二使見道斷。十說修道滅者。十使修道斷如前說。已說使種差別。界差別今當說
第一煩惱種 在欲當知十
二種種有七 余八見道斷
第一煩惱種在欲當知十者。如前說。初見苦斷煩惱種。彼十使欲界系。二種種有七者。見集見滅斷各七使欲界系。余八見道斷者。見道斷八使欲界系
欲界應當知 四是修道斷
謂余上二界 當知同可得
欲界應當知四是修道斷者。若修道斷煩惱四是欲界系。如是說欲界叁十六使。謂余上二界者。余六十二使在色無色界。問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答當知同可得。彼叁十一使色界系。叁十一使無色界系。已說界種差別。使自相今當說
所謂有身見 受邊見邪見
二取應當知 是五說名見
諸行從緣起而無知亂心。愚夫于五受陰若自若共起我我所審爾計著。是名有身見。于諸行受斷常審爾計著。是名受邊見。無施等審爾計著。是名邪見。于有漏法受第一審爾計著。取見等除等故是名取見見。于有漏行受淨等審爾計著。取戒等除等故是名取戒見。此五煩惱決斷故說見。此一邪見邪決斷故。以行差別故說五見(二取梵音中亦可言摩亦可言此並有竊取義選擇義雖實與理乖而意存求宗故言選擇所受非道故言竊取)
貪欲疑嗔恚 慢癡說非見
境界差別轉 建立種種名
貪欲疑嗔恚慢癡說非見者。于彼境界樂著名貪欲。于谛。或名爲疑。衆生非衆生數忿怒名嗔恚。族姓色力富勢伎術等方他卑等上起意自高名爲慢。于谛愚名爲癡。此五煩惱非慧性故非見。是爲十使。境界差別轉建立種種名者。此十使境界差別轉故建立種種名。此諸使若障見苦說見苦斷。如是障見集滅道說見道斷
下苦說一切 二行離叁見
道除于二見 上界不行恚
下苦說一切者。下苦謂欲界苦。彼一切十使與見苦相違故見苦斷。二行離叁見者。除身見邊見戒取。余七使與見集滅相違故見集滅斷。道除于二見者。除身見邊見余八使與見道相違故見道斷。問何故身見邊見見苦斷非余耶。答苦處轉故。果處轉故。見彼則斷不遠隨至根。此見不隨根故初見谛則斷。問何故戒取見苦見道斷非集滅耶。答彼處起故異學于彼二谛相違非集滅。彼垢處故于集谛欲。洗浴處故于滅谛欲。若內法者見苦斷。外法者見道斷。問疑使何故不修道斷。答于事不見故疑。于事見故斷。彼方起見故無有見修道斷。上界不行恚者。色無色界除恚余如欲界說。彼色界見苦斷九。見集滅斷六。見道斷七。修道斷叁。無色界亦如是。問上二界何故無恚耶。答彼無有無慚無愧悭嫉憂苦性故。寂止養身故。得慈心故。無九惱性故。離不饒益相故。離一向不善故。二果故是嗔恚。已說使界建立。一切遍今當說
普遍在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使一切種 謂在于一地
見苦集所斷疑見。彼相應無明及不共。此十一使當知地地一切遍。廣境界故。自地如是緣使五種。上不使下。非境界故。離欲故。斷知故。下不使上。劣非所使事故。依果不可得故。當知見谛所斷是一切穢汙法因。彼應如是。何以故。聖人不起無有愛嗔恚纏慢種現在前者。應說轉非分故。無有愛者斷見所長養隨斷見起。彼斷見滅故。嗔纏者邪見所長養隨邪見起。彼邪見滅故。慢種者身見所長養隨身見起。彼身見滅故。已說自地一切遍他地今當說
他地爲境界 除二見如前
地地九遍使 非想則不然
前說十一一切遍。除身見邊見余九一切遍。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是他地一切遍。彼欲界見苦斷邪見。若自若共謗色無色界果。見取受第一。戒取受淨。起疑或無明不了。欲界見集斷邪見。若自若共謗色無色界陰因。見取于因受第一。疑或無明不了。如是初禅見苦集所斷邪見。若自若共謗七地苦集。如是廣說。乃至無所有處見苦集所斷邪見。若自若共謗一地苦集。如是廣說。非想非非想處地無他地一切遍。無上地故。界亦如是說。無色界無他界一切地遍。無上界故。問一切遍有何義。答一切有漏種普緣義是一切遍義。緣力持義是一切遍義。一切起一切衆生一切事故名一切遍。無有凡夫于有漏法本來不取我等行。問何故身見邊見說自地一切遍。非他地耶。答見現境界故。此見見現境界。非下地生見上地。雖上地生見下地。前已說上地使不緣下地愛恚慢自相起故。不緣他種。況緣他地。未離欲者雖樂上地。是欲非貪
若緣苦邪見 是違于見苦
一地緣九地 緣集亦複然
若緣苦邪見是違于見苦。一地緣九地者。欲界見苦斷邪見緣九地苦。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非一時。謂欲界非色界。若異者則斷知壞及界壞。初禅緣八地。二禅七地。乃至非想非非想緣非想非非想。緣集亦複然者。如說見苦斷邪見。見集斷邪見亦如是。問雲何唯使是一切遍。複余法耶。答
若一切遍使 同一果諸行
當知一切遍 非爲諸得等
若一切遍使相應受等法及共有生等。彼亦一切遍。同一果故。和合故。相隨行故。前後無不合故。是名一切遍。一果等非性故。得非一切遍一切遍使。叁事故。五種因緣五種使五種。彼相應法五種因緣五種不使五種。非使性故。彼共有法五種因。不緣五種不使五種。是故說。若一切遍使一切遍因作四句。一切遍使非一切遍因者。未來一切遍使也。一切遍因非一切遍使者。過去現在一切遍使相應共有法也。一切遍使一切遍因者。過去現在一切遍使也。非一切遍使非一切遍因者。除上說
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滅道之所斷 當知無漏緣
見滅見道斷邪見疑相應無明及不共無明。此六使當知界界無漏緣。彼見滅斷邪見謗于滅。疑惑無明不了于滅處轉。如是見道斷于道處轉。問見滅斷邪見爲見滅謗耶不見耶。若見者。不應謗以見故。若不見者。不應無漏緣。答見謗。但邪見如有處人想謗處。彼亦如是。問如欲界見苦斷邪見緣九地苦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緣一地。見滅斷亦然耶。答不然。問雲何。答
若滅境界見 自地諸行滅
是境界非余 滅盡非因故
若滅境界見自地諸行滅是境界非余者。欲界見滅斷邪見。緣欲界諸行滅。非余初禅。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如是。問何故非他地。答滅盡非因故。滅盡者無爲故非展轉因。非展轉因故自地諸行滅爲邪見境界故非余。謂善知亦如是者不然何以故。轉生相違故。善智者行谛與轉生相違。是故彼轉異穢汙亦異。以有漏地因果斷故。謂見苦斷邪見亦自地苦爲境界者不然。展轉相牽故。若生若依若立若因。展轉因故。問見道斷邪見雲何轉。如見苦集斷耶。如見滅斷耶。答異轉。問雲何。答
若道境界見 彼見則緣道
展轉相因故 六地及九地
道者展轉相因故。欲界見道斷邪見緣六地。法智品。色界無色界八地。見道斷邪見緣九地未知智品唯法智。未知智展轉相因。若彼法欲界愛所潤見我我所受。彼諸對治應欲界見道斷邪見緣。非此煩惱他地緣。如此論未知智亦如是說。問滅道法智非色無色界法對治耶。是故彼智應爲色無色界見道斷邪見境界。若非境界者亦不應說。若法色無色界愛所潤見我我所受。彼諸對治應色無色界見道斷邪見緣。答俱不全故無過。非全法智爲彼界對治。雖滅道法智非苦集法智。亦非滅道法智全爲色無色界對治。唯修道法智對治非見道。彼初非分故。是故汝所說不然。譬如樂根意行(憂喜舍在意地因六識故立十八意行欲界樂根不在意地故不立意行)。問何故貪恚慢見取戒取非無漏緣耶。答
貪緣不應責 不爲不饒益
寂靜第一淨 彼非無漏緣
智者見貪過。若無漏緣者不應見過。若不見過亦不應斷。若欲涅槃者。是善法欲則非貪愛。不饒益故起嗔。彼非不饒益。不寂靜故起慢。而彼寂靜。見取者第一行轉無漏法第一。若彼無漏緣者。應是正見非煩惱。不顛倒故。戒取亦如是。問諸使何所使。答
欲界一切種 一切遍使使
緣縛于自地 上地亦複然
欲界一切種一切遍使使緣縛于自地者。欲界一切遍使緣使欲界五種。問色無色界雲何。答上地亦複然。如是色無色界自地一切遍使緣使自地五種
謂彼諸余使 當知緣自種
緣使自境界 一切所依品
謂彼諸余使當知緣自種緣使自境界者。余不一切遍及一切遍使。自相境界故。緣使自種法一切所依品者。若一切遍及不一切遍。若有漏緣若無漏緣。彼各使自品相應法
若使無漏緣 他地緣煩惱
自品相應使 境界解脫故
若使無漏緣他地緣煩惱自品相應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他地…
《雜阿毗昙心論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