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十五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釋智差別勝相第十之叁
論曰。複次諸佛如來淨土清淨。其相雲何應知
釋曰。前于七念中。明如來大富樂即是淨土。前但說八人不可得二人可得。未明不可得及可得所在之處。今欲顯示此處故。問淨土相
論曰。如言百千經菩薩藏緣起中說
釋曰。總舉諸經故稱如言。菩薩藏中有別淨土經。經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經。又華嚴經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經。于此經緣起中廣說淨土相。如此淨土文句顯何功德
論曰。佛世尊在周遍光明七寶莊嚴處
釋曰。一金二銀叁琉璃四摩娑羅五阿輸摩竭婆六因陀羅尼羅七盧嬉胝柯目多。此一一寶光明皆周遍一切處。此處以七寶爲莊嚴。佛住其中
論曰。能放大光明。普照無量世界
釋曰。此明七寶光明所照之處。釋周遍義。此兩句明色相圓淨
論曰。無量妙飾界處各各成立
釋曰。此莊嚴希有無等故言妙飾。有衆多妙飾故言無量。所遊行地爲界。所居地爲處。一一界一一處。莊嚴具足故言成立。此句明形貌圓淨
論曰。大域邊際不可度量
釋曰。徑度爲度。周圍爲量。一一佛淨土邊際。非凡夫以由旬等數所能度量。此句明量圓淨
論曰。出過叁界行處
釋曰。叁界集谛爲行。叁界苦谛爲處。淨土非二界苦集所攝。故言出過叁界行處。此句明處圓淨。若非苦集谛攝。以何因得生。以何法爲體
論曰。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
釋曰。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已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出世法爲世法對治。出出世法爲出世法對治。功能以四緣爲相。從出出世善法功能。生起此淨土故。不以集谛爲因。此句明因圓淨。何者爲出出世善法。無分別智。無分別後智所生善根。名出出世善法
論曰。最清淨自在唯識爲相
釋曰。菩薩及如來唯識智。無相無功用故言清淨。離一切障無退失故言自在。此唯識智爲淨土體故。不以苦谛爲體。此句明果圓淨
論曰。如來所鎮
釋曰。如此相淨土。如來恒居其中。最爲上首故言鎮。此句明主圓淨
論曰。菩薩安樂住處
釋曰。自受行正教。教他受行正教名安樂。菩薩于淨土助佛助道。具此二事故名安樂住處。此句明助圓淨
論曰。無量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所行
釋曰。淨土中實無此衆生。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雜類。此句明眷屬圓淨。若有如此衆生諸菩薩等。皆何所食
論曰。大法味喜樂所持
釋曰。大乘十二部經名大法。真如解脫等爲味。緣此法味生諸菩薩憙樂。長養諸菩薩五分法身。此句明持圓淨。飡此法味作何等業
論曰。一切衆生。一切利益事爲用
釋曰。凡夫叁乘名一切衆生。隨其所能爲說正教。令如說修行。離四惡道。離生死。離二乘自愛行。名一切利益。此句明業圓淨。若菩薩于衆生行如此業。能行及行處得何利益
論曰。一切煩惱災橫所離
釋曰。叁界集谛名一切煩惱。叁界苦谛名一切災橫。此二悉離能行行處。此句明利益圓淨。若離如此法。有余怖畏不
論曰。非一切魔所行處
釋曰。淨土中無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故。離一切怖畏。此句明無怖畏圓淨。若淨土中無一切怖畏。六根所受用法悉具有不
論曰。勝一切莊嚴。如來莊嚴所依處
釋曰。非唯是有一切所受用具最勝無等。是如來福德智慧行圓滿因所感。如來勝報依止此處。是故最勝。此句明住處圓淨。淨土中以何法爲出入路
論曰。大念慧行出離
釋曰。大乘正法名大法。于大法中聞慧名念。思慧名慧。修慧名行。此叁于淨土是往還道。故名出離。此句明路圓淨。若有此路爲乘何法
論曰。大奢摩他毗缽舍那乘
釋曰。大乘中五百定名奢摩他。如理如量智名毗缽舍那。以此二爲乘。此句明乘圓淨。若有此乘從何門入
論曰。大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入處
釋曰。于大乘中叁解脫門。一體由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若至此門得入淨土。此句明門圓淨。世間世界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淨土爲依何法
論曰。無量功德聚所。莊嚴大蓮花王爲依止
釋曰。以大蓮華王。譬大乘所顯法界真如。蓮華雖在泥水之中。不爲泥水所汙。譬法界真如雖在世間。不爲世間法所汙。又蓮花性自開發。譬法界真如性自開發。衆生若證皆得覺悟。又蓮花爲群蜂所采。譬法界真如爲衆聖所用。又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叁柔軟四可愛。譬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我淨。于衆花中最大最勝故名爲王。譬法界真如于一切法中最勝。此花爲無量色相功德聚所莊嚴。能爲一切法作依止。譬法界真如爲無量出世功德聚所莊嚴。此法界真如能爲淨土作依止。複次如來願力所感寶蓮花。于諸花中最大最勝故名王。無量色相等功德聚所莊嚴。能爲淨土作依止。此句明依止圓淨。淨土中何法是如來住處
論曰。大寶重閣。如來于此中住
釋曰。此別明如來住處。如世間受用器世界。有無量過失。若受用淨土有何功德
論曰。如此淨土清淨顯色相圓淨。形貌量處因果主助眷屬持業利益無怖畏住處路乘門依止圓淨。由前文句。如此等圓淨皆得顯現。複次受用如此淨土清淨。一向淨一向樂一向無失一向自在
釋曰。恒無雜穢故言一向淨。但受妙樂無苦無舍故言一向樂。唯是實善無惡及無記故言一向無失。一切事悉不觀外緣。皆由自心成故名一向自在。複次依大淨說一向淨。依大樂說一向樂。依大常說一向無失。依大我說一向自在。菩薩若憶念如來富樂。應如此知
論曰。複次諸佛法界。恒時應見有五業
釋曰。此中應明法身業。而言諸佛法界者。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故。轉名法界。五義者。一性義。以無二我爲性。一切衆生不過此性故。二因義。一切聖人四念處等法。緣此生長故。叁藏義。一切虛妄法所隱覆。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四真實義。過世間法。世間法或自然壞。或由對治壞。離此二壞故。五甚深義。若與此相應。自性成淨善故。若外不相應。自性成[谷-禾+卵]故。由法身含法界五義。諸菩薩應見法身恒與五業相應。無時暫離
論曰。一救濟災橫爲業。由唯現盲聾狂等疾惱災橫能滅除故
釋曰。此明大悲力。若定業報衆生。如來于中則無自在。此如前釋。若不定業報。或現在過失。或有對治業。如此衆生若至佛所。如來作意及不作意。皆能令離此等災橫
論曰。二救濟惡道爲業。從惡處引拔。安立于善處故
釋曰。此明正行力。如來作意及不作意。一切衆生若至佛所。無不息惡行善
論曰。叁救濟行非方便爲業。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降伏安立于佛正教故
釋曰。此明威德力。諸外道多行非方便。若常見外道多行苦行。以計有未來生故。斷見外道多行樂行。以計無未來生故。或思惟自在天爲道。或思惟我爲道。或思惟自性爲道。或思惟我自性中間爲道。如此等悉是非方便行。如來以通慧導。降伏其高慢。以記心導降伏其不信。以正教導降伏其邪見。既降伏已。隨其根性安立于叁乘正教中
論曰。四救濟行身見爲業。爲過度叁界。能顯導聖道方便故
釋曰。此明方便力。一切叁界衆生無離身見。身見者。若爲多物所成。體是無常故名身。爲五陰等和合所成故名多物。未有有。已有滅。故名無常。外道于多計一。于無常執常。謂是一是常爲我。爲破此見亦非一非常。故名身見。若離身見。則得過叁界集度叁界苦。說正教名顯。生彼叁慧爲導。苦法忍已去乃至阿羅漢果名聖道。從出家受戒乃至世第一法。爲聖道方便。顯道令修方便得聖道。又如來令衆生離身見出叁界。此未是真實聖道。但是聖道方便先顯導令修此方便聖道。爲得真實聖道緣由
論曰。五救濟乘爲業。諸菩薩欲偏行別乘。及未定根性聲聞。能安立彼爲修行大乘故
釋曰。此明真實教力。乘有人法。人有大乘人有小乘人。法有方便乘法有正乘法。轉方便乘修治正乘故。名救濟乘。摩诃般若經說。乘有叁義。一性義二行義叁果義。二空所顯叁無性。真如名性。由此性修十度十地名行。由修此行。究竟證得常樂我淨四德名果。又中邊論說乘有五義。一出離爲體謂真如。二福慧爲因能引出故。叁衆生爲攝。如根性攝令至果故。四無上菩提爲果。行究竟至此果故。五叁惑爲障。除此叁惑。前四義成故。諸菩薩在十信位中。修大行未堅固。多厭怖生死。慈悲衆生心猶劣薄。喜欲舍大乘本願修小乘道。故言欲偏行別乘。小乘說聲聞。若得信等五根不名定根以未得聖故。若得未知欲知等叁根則名定根。以得聖故。若至頂位不名定性。以不免四惡道故。若至忍位名爲定性。以免四惡道故。若依小乘解。未得定根性。則可轉小爲大。若得定根性則不可轉。如此聲聞。無有改小爲大義。雲何得說一乘。今依大乘解。未專修菩薩道。悉名未定根性故。一切聲聞皆有可轉爲大義。安立如此大小乘人。令修行大乘
論曰。于如此五業。應知諸佛如來共同此業
釋曰。世間衆生于五業不同。諸佛五業無不同義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欲顯衆生不同業諸佛同業是故說偈
論曰
因依事意及諸行 異故世間許業異
釋曰。此明衆生五業不同。一因二依叁事四意五行。因不同者。如別因成地獄。別因成天。別因成人。畜生餓鬼等亦爾。由因不同故作業不同。依不同者依即彼身。由身不同故作業不同。事不同者。如人道中或商估或耕種或事王。如此等事不同。故業不同。意不同者。一切衆生根欲性名意。此等種種不同故業不同。諸行不同者。色等五陰名諸行。色陰中如火所作異水等所作。受所作異想等所作。故業不同。由此五事。此作非彼作。世間愚智皆許其業有異
論曰
此五種異于佛無 是故世將同一業
釋曰。前五種事于諸佛悉無。何以故。諸佛因同。同修福德智慧行故。諸佛依同。同一法身故。諸佛事同。同有自利利他事故。諸佛意同。同有利益安樂衆生意故。諸佛無諸行同。同出離有爲法故。由無此五異故皆同一業。大悲引導衆生。俱向涅槃故名世將
論曰。若爾聲聞獨覺非所共得。如此衆德相應諸佛法身。諸佛以何意故。說彼俱趣一乘與佛乘…
《攝大乘論釋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