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二十一

  長者李通玄撰

  第叁等一切諸佛回向者。以忍波羅蜜爲體。余九爲伴。表法中以善財童子所見可樂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上勝長者是也。爲城名可樂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爲明得法成忍人見可樂住。城東者。爲明忍爲覺行之首。爲表東方角亢氐房之位。主衆善之首。房爲青龍。主吉慶位故。以東方爲陽。爲生萬物之首。明忍爲萬行之首。生衆福故。故名城東也大莊嚴幢者。忍隨違境不動也。是幢義。無憂林者。明忍成行滿如林廣蔭也。號無上勝者。衆行之中不勝忍也。衆行之中無忍不成行故。余廣如經說。二義如前

  第一長科當段經意者。從此一段經中。約科爲十段

  一佛子雲何菩薩摩诃薩等一切諸佛回向已下。至諸根清涼。有五行半經。明學佛回向心得自在清涼分

  二佛子已下。至不變異樂。有七行半經。是菩薩回向佛樂分

  叁佛子已下。證薩婆若。此雲一切智。有七行經。明回向菩薩行願分

  四佛子已下。證一切智。有十行經。明回向一切衆生。令得離苦分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充滿。有兩行經。明菩薩行由願廣大充滿分

  六佛子已下。至回向諸佛無上菩提。有十八行半經明菩薩以本大悲處俗無染著分

  七佛子已下。至如來究竟之地。有二十五行經。明與畜生食願永離衆苦得樂分

  八佛子已下。至第叁等一切諸佛回向。有十四行經。明菩薩等一切諸佛回向分

  九菩薩摩诃薩已下。至心無所著。有六行經。明菩薩入佛功德深入法界善知菩薩修行次第分

  十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衆說頌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爲等一切諸佛回向。爲此第叁回向成其忍門。無貪嗔癡叁業如佛。佛所行願皆悉願爲故。名等一切諸佛回向。令願行一如佛故。又前雲不壞回向。以次等一切諸佛回向。明次第合然已下。有四十八行頌。兩行一頌。所頌前法如文具明。不煩更解

  第四至一切處回向者。以精進波羅蜜爲體。余九爲伴。以善財見比丘尼。名師子頻申住輸那國。此曰勇猛城。名迦陵迦林。此雲鬥诤時也。明此比丘尼能和斷鬥诤。此表第四回向行精進業利物之相。表比丘者。明離染清潔。尼者慈音。明此精進行門離染慈悲以爲行體。號師子頻申者。明已得四無礙智已得四種無畏故。師子者。明智無畏也。頻申者。卷舒自在也。明以清淨大智勇猛。自在卷舒說法利生善和斷鬥诤皆悉從伏無量諸衆。見聞不同廣如經說意表此第四回向中行精進之行。智悲相故。無染慈悲說法自在。表悲常隨苦流智常無所染是尼義故。四無礙智者。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叁辭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叁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二義如前。第一長科此段經意。義分爲八段

  一佛子雲何爲菩薩摩诃薩至一切處回向已下。至無邊世界。有十二行經。明菩薩所修善根如實際遍叁世供養分

  二佛子已下。至廣大威德種性中。有十二行經。明諸佛興世如法身遍往無差別廣大利益分

  叁佛子已下。至護持一切諸佛教故。有六十四行經。明菩薩以衆多無盡如法性供養雲供養如法性無邊衆多如來普攝諸善根分

  四佛子已下。至以善方便修回向道。有十六行半經。明菩薩修回向以無所得而爲方便修一切善根分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一切功德。有六行經。總結已上供養功德分

  六佛子已下。至第四至一切處回向。有六行經。明都結已上遍一切處回向所作令佛種不斷廣嚴淨佛刹分

  七菩薩摩诃薩已下。至能以善根如是回向。有十二行經。明住此回向時得身語意業遍十方一切處分

  八爾時已下。有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衆說頌分

  第二隨文解義者。雲何至一切處回向。約位有十一。一法身至一切處。二智身至一切處。叁大願至一切處。四供養諸佛至一切處。五見聞聽受諸法至一切處。六遍現色身至一切處。七開悟衆生至一切處。八不出毛孔至一切處。九遍滿十方等于法界而無去來至一切處。十入一衆生身心等一切衆生身心至一切處。十一入一佛身毛孔等一切佛身毛孔至一切處回向。又回向者。有十法。一以無作法回向有作法。二以有作法回向無作法。叁以一法回向多法。四以多法回向一法。五于諸有法回向無法。六于無法回向有法。七以世間法回向出世間法。八以出世間法回向世間法。九以一切自性無回向以爲方便回向法。十以一切有回向法。以爲自性無回向法。爲令滯有無者得自在故。生死涅槃無障礙。得大神通無物拘留故。供養諸佛教化衆生。一多同別皆得自在故。以誠實心起大願雲。周覆法界虛空界。興種種供具供養叁世一切諸佛。皆願自他福德圓滿故。是故名爲至一切處回向如世界種。即如華藏世界種是也。約先德雲。數叁千大千世界至一恒河沙數。爲一世界海。又數海世界數至一恒河沙。爲世界性。又數世界性至一恒河沙。爲一世界種。如種種世界雲衆雜多也。如轉世界者。或圓形轉。或流轉如江河。是日月亦是皆無住心名轉側世界。如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側住仰世界。可知覆世界如蜂窠等。是亦如世界成就品說。已下如經自具。大意以修得十住十行之中法身理智。即依此法起大願大悲。依無作理智起神通行。使不滯染淨。不爲染淨二法所拘留。神通諸法性自離故。已下有二十二行頌。兩行一頌。如文自具

  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者。以禅波羅蜜爲體。以善財童子所見婆須蜜女。以爲所行之人。所住國土。名爲險難。城名寶莊嚴。以歎德中心無分別。普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于自身現一切刹。所明禅體遍周自在。爲明禅與智悲會融無二體用自在故。以國名險難者。以真智會俗。城名寶莊嚴者。會俗體自真。明定亂兩融智悲不礙隨塵不染故。號名寶莊嚴。婆須蜜女者。此雲世友。能與世人爲師友故。亦曰天友。能與諸天作師友。或曰易寶。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衆生一切智寶。此女身金色目發绀青。若聞說法。若暫見。若執手。若坐座。總得叁昧。爲明禅體遍周與智會故。道合見者。總皆是禅體智慈相會之流。若也別見之流。常對面不睹其容也。但爲定與智會。智與悲冥。隨根接俗。號之爲女。非即但爲女也。十住中第五主禅門即俗士長者。號爲解脫。明俗體本真衆生身本來佛國故。長者身含佛國。明衆生身亦然。但禅觀相應即見。十行中即以寶髻長者。明禅門。以本自居宅十層之閣。宅有八門。市上接俗引來宅內。即以所行俗事。用彰智隨悲行處世染而不汙。若也未悟俗塵爲業所留。要須戒定慧求出世之智。若也達智業亡。要須處纏不汙方便利生皆令解脫。一須知根接引不得惑亂衆生。要須依根受藥。二義如前

  一長科當經意者。于此段長科爲十叁段

  一佛子已下。至悉皆具足。有六十一行經。明菩薩凡所隨喜回向悉皆具足圓滿分

  二佛子已下。至一切佛刹悉亦如是。有叁十行經。明菩薩以大願願菩薩衆海圓滿十方莊嚴國刹分

  叁佛子已下。至轉無障礙不退法輪。有七行經。明方便回向分

  四佛子已下。至超然出現。有五行經。明願清淨佛刹至一切衆生界佛常超然出現分

  五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法界。有叁行半經。明菩薩達一切智知業果寂滅分

  六佛子已下。至無有少法與法同止。有六行經。明不分別不著取分

  七佛子已下。得無盡善根。有十行經。是菩薩得無盡善根分

  八佛子已下。至一切境界悉無所有。有六行經。明菩薩了衆生界無衆生于法無得證分

  九佛子已下。至令諸善根悉充足故。有五行經。是菩薩無智入法無法入智分

  十佛子已下。至修治諸行。有六行半經。是菩薩成就功德藏堪爲衆生福田分

  十一佛子已下。至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有七行經。是菩薩福相處世無倫分

  十二從菩薩摩诃薩已下。至十種無盡藏。有十五行經。是菩薩得十無盡藏分

  十二爾時已下。有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說頌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雲何名無盡功德藏回向。此位明禅與智冥。智與悲會。以無盡虛空爲一道場。以無盡衆生無明行相。而爲佛事。身恒承事無盡諸佛。而遍周法界化無盡衆生。總成佛身表裏相亡始終情盡。遍知諸法不壞無心。名無盡功德藏經雲。于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于世得入法無盡藏者。明心性本無大小系盡。身爲智影。國土亦然。智淨影明大小相入。如因陀羅網境界喻是也

  經雲。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者。明萬境雖多皆一心而起。心亡境滅萬境皆虛。如淨水中衆影也。水亡影滅。此約破有成無說。又以境約智生。智虛境幻。多幻相入不離一虛。幻不異虛處不異幻。幻虛無二。一異總虛。此約以智幻處自在無礙門說。此皆借法。況說如實所知唯亡。思者智會。其智會者。方可用而真不惑心境。以大願力隨智幻生等。衆生數身如應攝化故。名無盡功德藏。自余如文自具。不煩更解。已下有五十行頌。如文自具。但如說修行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者。此明般若波羅蜜爲體。以善財知識名鞞瑟胝羅住善度城。常供養旃檀座佛塔。以爲表法。名鞞瑟胝羅。此雲包攝。以身含佛刹爲名爾。住善度國者。約化行爲名故。以此住智慧善度衆生故。供養旃檀座佛塔者。明戒定慧解脫法身爲座體。得佛不涅槃際者。明戒定慧體無滅沒也。廣如經說。其座不安形像者。明無相理會是佛義故。見座入法故。城名善度。身與空合。名爲佛國。亦名包攝也。以明無相智慧是佛不滅度法門。以智無生滅故

  第一長科經意者。于此一段長科約作六十四段如下。此段回向長行中。有六十一段經。總明行施。于段段中。皆有叁義。一明行施心成就。二明施已回向菩提。叁明各發十種願皆願自他成佛。已下叁段是總結所施之功。及金剛幢觀衆說頌。一舍身肉手足國城妻子悉舍行。二施食。叁施飲。四施味。五施車乘。六施衣。七施華。八施鬘。九施塗香。十施床座。十一施房舍。十二施燈明。十叁施湯藥。十四施器。十五施種種寶嚴飾車。十六施象寶。十七施師子座。十八施寶等。十九施寶蓋。二十施寶幡。二十一施寶幢。二十二施寶藏。二十叁施種種妙莊嚴具。二十四施冠及…

《新華嚴經論二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