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叁十一

  長者李通玄撰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叁十四

  將釋此品約分叁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能說法主。叁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品說自佛叁業二智入不思議際遍周廣大無限饒益衆生。此品約叁業入不思議智中之身故。此品來也

  二釋能說法主者。明此相海由行報成。普賢是行。還令行者自說自行報德之果

  叁隨文釋義者。于此一品經。長分爲九十九段。第一初從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所有相海有一行半經。是初總舉如來身相如海廣多。第二略說九十七種大人之相。分爲九十七段。最下總說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諸相。爲總結通。初爾時已下都有九十九段經文。以取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海莊嚴。號十身相海品。此一品經大意。明叁種業用身語智廣大無限利益一切衆生善相行上報生福相。如初舉頂上叁十二寶莊嚴大人相。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無量大光明網。一切妙寶以爲莊嚴者。初明叁十二種寶。是明叁種業用是萬德之總相。二種寶是二智。明如來叁業二智是修衆福之本故。萬善根海。無不以此叁業二智以爲體故。故初所感果以先標爲首。又用嚴如來之頭首故。經雲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方者法也。是根本智成差別智之法故。普放無量大光明網者。是差別智中隨根設教。濟漉一切。衆生之所報生。約因名爲光網。一切妙寶以爲莊嚴者。一切業果福相報得。皆以此二智爲所莊嚴故。寶發周遍者。明以智治生周旋普。覆以此報生。寶發柔軟密致者。慈悲柔軟隨根濟衆報成故。一一鹹放摩尼寶光充滿一切無邊世界悉現佛身色相圓滿者。明于根本智所生諸差別智。起差別行者純淨無垢故報得摩尼淨光。悉現佛身。爲約此二智純淨無礙所有報境總成智用故。皆與身同。此叁業上一中報十。叁業上叁十故。二智上二十總言叁十二種寶用嚴頂發。通此頂上及身。略舉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者。明且約隨真俗二智淨叁業上行七菩提分十波羅蜜。能淨一切叁界九品煩惱便爲智用。以智淨故所有報果亦淨。以智無礙自在故所有報果亦自在故。九品煩惱者。欲界一。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禅上二界有八。欲界一共爲九品。有能覺之者。便以二智七覺十波羅蜜方便。自利及以利生。具普賢行滿。便報成此九十七相。以十波羅蜜方便發起叁界中有自在行用故。于九品煩惱上各成十波羅蜜行門。成九十種大人相。以七菩提分上助顯方便分明故。以成七種通。以此七覺分十波羅蜜助道方便行。助顯九品煩惱。成真俗二智。令大悲圓滿。于一品煩惱上成十種行門。報生十種相。九十配十波羅蜜。七種配七覺分。十蓮花藏世界微塵數相者。配真俗二智叁業及行普賢行遍普周也

  問曰。此出何教所配

  答曰。此經所有法門。但出自教。余經不能與此教門相會

  何者是自教

  答曰。爲普賢是佛自行。還令自行說自行所報得之相。普賢行者。不離真俗二智七菩提分十波羅蜜故。但約名知教。約教知行。約行治惑。惑亡報成。即知因果所生即爲教也。不可引余權教叁乘行門例此所修因果報得。但准已前諸品所放光及菩薩名乃至座名數。以次類之可曉其意也。佛行普賢行者。不離叁界九地煩惱中。而成悲智之門。所有報生因果。還約叁界九品煩惱中。成殊勝智行。出叁界自在行獲過叁界殊勝報業故。以此准知可明佛意。即是經之教也。已下諸相以此叁業二智七覺分十波羅蜜爲體。又以七菩提分九波羅蜜。共成一個智波羅蜜。以智波羅蜜爲佛果。七菩提分九波羅蜜是行故。報得九十七種大人之相。十蓮花藏世界微塵數大人之相者。是差別智大悲圓滿十方世界。以普賢行報得故。此前後二釋義通其一故。已下諸相。約根本智起大悲用。隨差別智報生。如文自明。如經雲绀蒲成就者。意明頸文叁約嬰節成就。雲西國有绀蒲果。赤色叁約文成。以此比之。彌盧藏雲者。明如來右輔上牙大人相寶焰高遠如須彌山之狀也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叁十五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叁釋說教之主。四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爲隨好光明功德者。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蓮花藏世界微塵數相海莊嚴其身。此品約其佛身相中隨相無性功德故。以約行報得成大人之相。隨行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以立品名故。以隨行破煩惱之妙理智慧。以成報相之光

  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大人之相。約如來行行生報得故。即令普賢說故。爲普賢行是一切諸佛行故。此隨好光明。法身根本智無性隨行無體無相功德爲光明。能大利物。還以無形質無體性光照有緣。如無形質天鼓音聲說法令解脫故。此品須來。然雖理行無二同爲一體。今約感果利物之殊。不可無其次第

  叁釋說教之主者。明如是妙理之果寶手是引接義故。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衆生故立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此品者。明佛果中二愚。一數法廣大愚。二隨好光明功德愚。此二法非諸菩薩智所及。至佛果滿方明。以理智法身但與行作無依之體達妄情之緣。其行中所感功德之相。即屬普賢行成。則普賢自行報生。還令普賢自說自行報終之果。阿僧祇品是數法廣大。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體無性無依功德故。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普賢行之所及故。但與行爲依止故。是當普賢行滿佛果位終之法。是故如來自說。明當位自說自位法門。令後學者不惑故。此品明法身智身無相理中功德所有利物之法。還以光明天鼓無形質物響音所告。還說法身無相妙理。頓登十地離垢之功故。非余下位和會大願智悲萬行之相得故。以是如來自位自說故。雖行果與智果不殊。然約法辨位。令法則分明。令發心修行者解行不惑。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屬行所修生。唯大悲及差別智。須依此根本智。加普賢大願力。和融回向修學。常以根本智爲無作之體。此之法身及根本智。雖加十波羅蜜叁十七菩提分法四攝四無量成就饒益衆生之行。然根本智法身。爲無自性可有成壞。但能與一切諸行願。作無染著無煩惱無叁界業解脫果之體。以此品中明此隨好功德能隨行用不失自果廣利衆生。此是一切菩薩行之恒佛果故。故以此如來自說。若無此智德之果。一切衆行皆無常故。如虛空體全與諸有情而作全體然虛空不屬修生

  四隨文釋義者。于此段中長科分爲十叁段

  第一爾時世尊已下至而爲眷屬有叁行經。明舉光之體用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于彼命終來生此天有八行經。明如來生處兜率天時放法身妙理智無作淨光地獄獲益天鼓告因分

  第叁佛子菩薩足下千輻輪已下至入無依智印叁昧有四十二行半經。明惡道衆生蒙光所照舍報生天天鼓說法分

  第四時諸天子聞是音已下至而不得見有四行半經。明諸天子興供而往天宮而不得見毗盧遮那菩薩分

  第五時有天子已下至摩耶夫人胎可有兩行經。明天子告諸天衆菩薩所生人間分

  第六時諸天子以天眼觀已下至悔除所有諸障過惡有十四行半經。明諸天子欲往人間供養天鼓音告雲毗盧遮那菩薩無體來去並勸發菩提心悔除過惡分

  第七時諸天子已下至一切罪惡悉得清淨有二十七行半經。明天鼓爲諸天子說菩薩悔除罪惡達業無生分

  第八說此法時已下至猶未現離垢叁昧少分之力有十一行半經。明諸天子天女獲益分

  第九爾時彼諸天子已下至一恒河沙善根有十二行經。明諸天子興香花供養及有衆生聞香。八萬四千煩惱皆清淨。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若有衆生見其蓋者。種金網轉輪王一恒河沙善根分

  第十佛子菩薩住此轉輪王位已下至教化衆生有一行半經。明金網轉輪王境位攝化廣狹分

  第十一佛子譬如明鏡世界已下至必得往生彼佛國土有四行經。明舉月智如來喻聞名獲益分

  第十二菩薩安住已下至成就如是清淨肉眼有九行經。明若有遇此金網轉輪王光明即獲得十地法門分

  第十叁佛子假使有人已下至未有二十一行經。明此清淨金網轉輪王肉眼所見廣大境界難量分

  四隨文釋義者。于此品中十叁段文。約立叁門。一說光明所因從何所來。二蒙光觸者以何因緣。叁明天鼓從何所因而能說法

  第一說光明所因從何所來者。從如來自體性自清淨法身根本無依住智自性清淨功德所生。能成相好無所依止。故名隨好光明功德品。此之光明一切衆生同共有之。爲不以普賢行願助揚顯發。不顯現普賢行願。不以此光明體。亦不能得成法界無限大用。是故此經名爲覺行互嚴經。至此二行圓滿。遂乃各各自顯其功。前品大人之相。因普賢行成還令普賢說故。此品隨好光明。是佛自果無作法身無依住根本智光。是佛自說。但依教主以取經意舉光之中其隨好光無量。今依此品略舉其叁

  一初舉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名圓滿王者。都陳根本智無依無性而能普照自在名圓滿王。別舉此光中隨用。雲此隨好中出大光明名爲熾盛。此明隨用能破迷惑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爲眷屬者。此明隨用備根。七百都數約七菩提分息六道苦。乃爲七百者。數之長也。皆令發起一乘中十地道故。爲此光體是佛果光光所及者。皆依本故。又約八地已前有行有開發爲七百。萬者。萬行。阿僧祇者。明光體備根遍周。次舉兜率天爲菩薩時放大光明名幢王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地獄衆生衆苦休息。得十種眼耳鼻舌身意清淨。舍地獄身生兜率天。聞天鼓音而爲說法。得離垢叁昧發十地道。此明光照往因十信解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惡道者。遇光苦息叁業複本。此明叁生成果。第一生修十信解心。心不精專作諸惡業。第二生生惡道住地獄中。第叁生蒙光照觸苦息生兜率天。天鼓響音告法成十地果。此爲叁生。若也于此教中依智發心。專求不懈不放逸心。修方便定入佛智慧。生如來家爲佛真子。便名成佛。如輪王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輪王相雖未當位是王真種體無差別。如是十住初發心菩薩。創從信種修方便定。自顯正智生如來家。雖未有神足通力。當其佛位。然其真智慧種與佛不殊。從此一生加行修治。隨其正智入變易生。神通自在。如人一生身語意業修有爲十善。尚得生天報。得天神通。何況正智慧現前。法身體會無心作惡。專學慈悲。豈可不入變易生身也。若也…

《新華嚴經論叁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