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本行集經》

「本緣部」經文190卷03頁碼:P0655
隋 阇那崛多譯

  《佛本行集經》十四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常飾納妃品下

  爾時世尊于後最初得成道已。時優陀夷即白佛言。未審世尊。往昔之時與瞿多彌釋種之女。有何因緣。乃能令彼舍余童子。直取如來。用以爲夫。而心娛樂。雲何得爾。時佛告彼優陀夷言。汝優陀夷。至心谛聽。其瞿多彌釋種之女。非但今世嫌余釋童而樂于我。過去世時亦複如是。不用彼等諸釋童子。取我爲夫。時優陀夷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爲我說。此事雲何。我今樂聞

  爾時佛告優陀夷言。我念往昔。雪山之下。多有雜類無量無邊諸獸群遊。各各相隨。任取所食。時彼獸中有一牸虎。端正少雙。于諸獸中無比類者。彼虎如是。毛色光鮮。爲于無量諸獸求覓欲取爲對。各各皆言。汝屬我來。汝屬我來。複有諸獸。自相謂言。汝等且待。莫共相爭。聽彼牸虎自選取誰。即爲作偶。彼獸即是我等之王。時諸獸中有一牛王。向于牸虎而說偈言

  世人皆取我之糞  持用塗地爲清淨

  是故端正賢牸虎  應當取我以爲夫 

  是時牸虎向彼牛王說偈答言

  汝項斛領甚高大  止堪駕車及挽犁

  雲何將是醜身形  匆欲爲我作夫主 

  是時複有一大白象向于牸虎而說偈言

  我是雪山大象王  戰鬥用我無不勝

  我既有是大威力  汝今何不作我妻 

  是時獸虎複以偈答彼白象言

  汝若見聞師子王  膽懾驚怖馳奔走

  遺失屎尿狼藉去  雲何堪得爲我夫 

  爾時彼中有一師子諸獸之王。向彼獸虎而說偈言

  汝今觀我此形容  前分闊大後纖細

  在于山中自恣活  複能存恤余衆生

  我是一切諸獸王  無有更能勝我者

  若有見我及聞聲  諸獸悉皆奔不住

  我今如是力猛壯  威神甚大不可論

  是故賢虎汝當知  乃可爲我作于婦 

  時彼獸虎向師子王而說偈言

  大力勇猛及威神  身體形容極端正

  如是我今得夫已  必當頂戴而奉承 

  爾時佛告優陀夷言。汝優陀夷。應當悟解。彼時師子諸獸王者。即我身是。時彼獸虎。今瞿多彌釋女是也。時彼諸獸。現今五百釋童子是。當于彼時。其瞿多彌已嫌諸獸。意不願樂。聞我說偈。即作我妻。今日亦然。舍諸釋種五百童子。既嫌薄已。取我爲夫

  時淨飯王。爲其太子立叁等宮。以擬安置于太子故。第一宮內。所有婇女。當于初夜。侍衛太子。第二宮內。其諸婇女。于夜半時。供承太子。第叁宮內。諸婇女輩。于後夜時。侍奉太子。其第一宮。耶輸陀羅。最爲上首。二萬婇女。圍繞侍立

  第二宮中。摩奴陀羅(隋言意持)而爲上首。諸師複言。此意持妃。唯聞其名。不見現在及往緣事

  第叁宮內。即瞿多彌。而爲上首。如是次第。侍禦太子。諸婇女等。合有六萬

  複有師言。侍太子者。諸婇女等。合有十萬。以爲叁宮。二萬悉是釋剎利種。所余八萬。並是衆雜異姓諸女

  時淨飯王念阿私陀仙人所說。故于宮內複更別造一大好殿。猶如秋雲叆叇光潤。作事微妙實難思議。順一切時而受快樂。鈎蘭閣道一切正等。無有偏頗。何以故。恐畏太子處處遊行。見諸濁穢。複教宮內。色別置立諸雜音聲。各各千數。其中所謂一千箜篌。一千具筝。一千五弦。一千小鼓。一千具築。一千張琴。一千琵琶。一千細鼓。一千大鼓。一千具笛。一千具笙。一千銅钹。一千具箫。一千筚篥。一千具箎。一千具螺。諸如是等。一切音聲。種別一千。一千種歌。一千種舞。其手及聲。常于宮內。晝夜不絕。猶大雲內。出于隱隱甚深之聲。如是太子在于最妙最勝婇女百千之中。前後圍繞。受諸快樂。恭敬侍養。一切皆以種種璎珞。莊嚴其身。複以金钏七寶磲環串于手臂。而作音聲。猶如帝釋。受諸玉女。娛樂歌舞。最勝最妙。語言姿媚。相囑相笑。相抱相嗚。相觀相眄。或傾側顧。或斜項看。工解颦眉。巧閑頓[目*夾]。五色绮靡。四目[女*便]娟。能令太子歡娛受樂。不須遠涉出宮外遊。如帝釋天玉女娛樂。如是如是。太子在于女寶之中。受諸歡樂。乃至其中諸婇女等。巧解五欲。常能沷弱。令太子歡。不聽更出至于宮外

  時淨飯王爲增太子諸功德故。建立苦行。斷于一切諸邪惡法。行一切善。布施諸物。造衆福業。備行苦行。以此善根回資太子。爲令增長諸功德故。願莫出家。是故偈言

  大王增長太子故  複以私陀授記因

  苦行調伏舍諸非  恒共智臣坐思念 

  如是次第太子在于父王宮內。唯獨一人具足五欲。娛樂逍遙。嬉戲自恣。足滿十年。不曾外出

  爾時南方摩伽陀國。有一大王。姓膻連尼。名頻婆娑羅。畏懼怨敵。心內恒愁。集聚群臣。常相議論。作如是語。汝等諸臣。出入去來。觀境內外。莫使更有一人勝我。若勝我者。恐彼人來。奪我王位。時諸臣等即差兩人。令巡境界。時彼二人。聞王敕已。曆自境內及鄰界首。周匝欲還。聞有人言。從此已北。有一最大高峻雪山。彼山麓下有別種姓。稱爲釋迦。族內初新産一童子。其人端正。善得生地。兼彼姓氏。第一特尊。眷屬豪強。衆事具足。身有叁十二丈夫相。亦複備于八十種好。彼生之日。有諸解相婆羅門等。以授其記。今此童子身體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炳著分明。其若在家。必定得作轉輪聖王。統四天下。十善化民。七寶充備。不用兵仗。自然歸降。若舍出家。當得作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十號具足。乃至說于清淨梵行

  時彼使人履涉回還。即向其王頻婆娑羅。白于是事。乃至梵行。如上所說。是故大王及其幼年。速當起兵滅彼童子。莫令于後來奪我等大王之位。作是語已。摩伽陀王頻婆娑羅。即告于彼二使人言。卿等二人莫作是說。何以故。若如汝言。脫彼童子必定得作轉輪聖王。如法治化。我當敬奉伏接隨從。依彼威神。我等受樂。安隱治化。若彼舍家得作佛者。慈悲憐愍。度脫衆生。我等爲其作于聲聞受法弟子。今觀如是二種果報福德因緣。不可興心加害于彼

  時淨飯王于其太子所住宮院。周匝別更造立子城。唯置一門名爲野獸。彼門下關安施機發。開閉之時。有五百人。扶持擁衛。方得開阖其門。聲動聞半由旬。次第二重中院宮合。亦開一門。其關鍵鑰。皆安機發開閉之。時有叁百人。其聲聞徹一拘盧奢。次至內宮太子坐殿。複有一門鍵鑰累關。亦安機發開閉擎接。有二百人。禦備轉嚴。非人間比。其聲聞及半拘盧奢。彼之叁門內外悉羅壯士防守。身著铠甲精銳牢強。手並執持種種戎具。所謂弓箭钺斧長刀劍戟叁叉鐵捶鐵棒鬥輪槊矛。禁衛宮闱。如是警嚴。恐畏太子舍離椒房。逾越出家逃竄山薮

  佛本行集經空聲勸厭品第十五

  爾時虛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彼天見是太子。十年在于宮內。受五欲樂作是思惟。此之護明菩薩大士。縱極多時在彼宮內。受諸五欲。莫爲貪著。是五欲故。心醉荒迷。情放盈溢。百年迅速。時不待人。護明菩薩今須覺察。早應捐棄舍俗出家。我若不先爲彼作于厭離之相。則彼耽湎。未有醒寤發出家心。我今應當贊助其事。爲成就故。作瓶天子。即于夜半。而說偈言

  身自被縛欲解他  譬若盲人引群瞽

  己身解脫乃免彼  猶如有目能導人

  善哉仁今年盛時  宜速出家令願滿

  應當利益天人等  五欲行者不可厭

  沒溺六塵境舍難  唯有出世行大智

  乃能厭離此五欲  是故仁今可捐棄

  衆生多有煩惱患  仁當爲作大醫師

  說妙種種法藥王  速疾將向涅盤岸

  無明黑暗所障蔽  諸見羅網種種纏

  速然智能大燈明  早使天人得淨眼 

  爾時空中作瓶天子說此偈已。威神感動。發勸因緣複以太子宿世善根福德力故。令彼宮內婇女伎兒所作音聲歌曲。不順五欲之事唯傳涅盤住持信解微妙之聲。自然而述說于偈言

  世間事無常  猶如雲出電

  尊者今時至  應舍家出家

  一切行無常  如瓦壞瓶器

  如借他物用  如積幹土城

  不久便破壞  猶如夏泥壁

  如河兩岸沙  緣生不能久

  猶如燈出炎  生已速還滅

  如風無暫住  急疾不曾停

  恒常無真實  猶如芭蕉心

  幻化诳人意  空拳誘小兒

  一切諸行者  皆悉因緣生

  各各有緣因  愚癡輩不覺

  猶如人索繩  手木成因緣

  如因子生芽  離子芽不生

  二相離不成  複非常無常

  諸行因癡生  彼不住無明

  無明亦非彼  本性來空寂

  生滅無體故  如印成印文

  非彼非離彼  諸行亦如是

  眼不離于色  識眼色因生

  此叁不相離  叁亦不真實

  空淨不淨法  眼等分別生

  此顛倒分別  皆悉由識生

  若有巧智人  推求識所生

  知彼無去來  知我如幻化

  如兩木出火  第叁因于手

  若無此叁因  則不得火用

  若智推求者  彼亦無去來

  諸方尋求已  不見火來去

  陰入諸界等  因貪癡業生

  和合因衆生  真如無衆生

  咽喉唇口舌  而出諸文字

  字非是咽喉  亦非離彼等

  彼等和合故  出語隨于智

  語言不在智  亦複無色形

  生處及滅處  智人求不得

  所觀悉空寂  語言如響聲

  因木因諸弦  人智叁合故

  箜篌而出聲  彼聲叁處無

  若有智能人  求彼聲來去

  諸方求覓已  去來不可得

  因及有緣者  諸行如是生

  有谛了之人  空觀應如是

  陰入及諸界  內外悉皆寂

  求一切處我  如虛空無形

  如是諸法相  仁于定光佛

  往昔已證知  今爲天人說

  顛倒分別故  欲等火焚燒

  應起慈悲雲  施甘露法雨

  仁昔于億劫  念施及持戒

  我得無上道  聖財分諸世

  尊者念往昔  聖財施貧窮

  以將聖財攝  調禦莫悭惜

  仁昔持淨戒  窮急不偷財

  願開甘露門  爲諸衆生說

  憶念往昔行  當閉地獄門

  善開解脫路  戒行心願成

  往昔修忍辱  聞他毀罵等

  建立忍辱故  觀諸行悉空

  念此往行故  世間瞋恚多

  教住于忍辱  莫舍彼願力

  仁者行精進  當得我淨智

  在于煩惱海  度衆到彼岸

  念于往昔願  拔衆四苦河

  出大精進力  度脫厄難等

  往昔修習禅  爲斷諸煩惱

  諸根不調者  教令調伏故

  仁念于往昔  愍衆在煩惱

  寂靜諸慧等  調伏彼諸根

  仁昔修智能  願破煩惱暗

  愍衆在無明…

《佛本行集經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