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律異相》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1卷53頁碼:P0001
梁 寶唱等集

  《經律異相》十八

  經律異相卷第十八(聲聞無學第六僧部第七) /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重姓魚吞不死出家得道一 二十耳億精進大過二 賴吒爲父所要叁 金財以兩錢施佛僧今生手把金錢四 華天先世采花供養今天雨其花五 寶天前身以一把石擬珠散僧故生時天雨七寶六 少欲知足比丘聞法得道七 工巧比丘思惟成道八 賊作比丘遇佛悟道九 貪食比丘觀察得道十 乞兒比丘現神力入只陀宮十一 四比丘說苦遇佛得道十二 四比丘說樂佛謂是苦心悟得道十叁 比丘拔母泥犁之苦十四 比丘從師教得道十五 比丘白骨觀入道十六 比丘自恣受臘得道十七 比丘喜眠佛樂宿習得道十八 比丘好眠見應化深坑懼而得道十九 比丘多食得羅漢道二十 比丘久病佛爲湔浣聞法舍命得無余泥洹二十一 比丘因怖得道二十二 比丘與女戲有惡聲自殺天神悟之精進得道二十叁 比丘在俗害母爲溥首菩薩所化出家得道二十四 比丘貧老公垂殒佛說往行許其出家二十五 比丘見一須陀洹作維那獲苦報畏故得道二十六 二比丘所行不同得報亦異二十七 沙門樹下坐貪想不除佛化身說法得羅漢道二十八 沙門飯僧汙手拭柱柱爲之裂二十九 沙門小便不彈指尿漈鬼面叁十 沙門開戶五指火出叁十一

  重姓魚吞不死出家悟道一

  舍衛國有豪長者。財富無量。唯無子姓每懷悒遲。禱祀求索精誠款笃。婦生一男端正希有。父母宗親。值時宴會共相聚集。詣大江邊飲食自娛。父母將兒詣其會所。愛念此兒從坐擔舞。父舞已竟。母複擔之。歡娛自樂。臨到河邊意卒散亂。執之不固失兒墮水。尋時搏撮竟不能得。父母憐念愛著傷懷。其兒福德遂複不死。隨水沈浮爲一魚所吞。雖在魚腹猶自不死。下流村中有一富家。亦無兒子。種種求索困不能得。而彼富家恒令一奴捕生爲業。值得吞小兒魚。剖腹得兒。施與大家。大家觀省。而自慶言。我家由來禱祠神祇。求索子息精誠報應。故天與我。即便摩拭乳哺養之。上村父母聞下村長者魚腹得兒。即往其所。追求索之言。是我兒。我于彼河而失是子。今汝得之。願以見還。時彼長者而答之曰。我家由來禱祠求子。今神報應賜我一兒。君之亡兒竟爲所在。紛纭不了詣王求斷。于是二家各引道理。其兒父母說是我兒。我于某時失在河中。而彼長者複自說言。我于河中魚腹得之。此實我子非君所生。王聞其說靡知所如。即爲二家平詳此事。卿二長者各名此兒。今若與一于理不可。更共供養。至兒長大。各爲娶婦。安置家業。二處異居。此婦生子即屬此家。彼婦生兒。即屬彼家。時二長者各隨王教。兒年長大俱爲娶婦。經給所須無有乏短。兒白二父母。我生已來遭羅艱苦。墮水魚吞垂死得濟。今我志意欲得出家。唯願父母當見聽許。時二父母心愛此兒。不能拒逆。即便聽許。往至佛所。求欲入道。佛言。善來。頭發自墮即成沙門。字曰重姓。佛爲說法。得盡諸苦成阿羅漢。佛言。過去久遠有佛世尊。號毗婆屍。集諸大衆爲說妙法。時有長者來至會中。聞說大法施戒之福。生信敬心。受叁自歸及不殺戒。複以一錢布施彼佛。世世受福財寶無乏。長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其施佛一錢。九十一劫恒富錢財。至于今世二家父母供給所須。受不殺戒墮水魚吞不能令死。受叁歸故得阿羅漢(出賢愚經第五卷)

  二十耳億精進大過二

  佛在占波國雷聲池側。尊者二十耳億在一靜處。自修法本不舍頭陀。晝夜經行。行處腳迹如血流溢。恒自克勵。而欲漏心不得解脫。是時二十耳億便作是念。苦行精進我爲第一。我今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財饒寶。宜可舍服還作白衣。持財廣施。佛心知之便至彼處。佛語二十耳億。汝本在家善能彈琴。琴弦極急響不齊等可聽不。不也世尊。佛言琴弦極緩複可聽不。不也世尊。佛言。不急不緩音可聽不。如是世尊。佛言。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二十耳億聞是語已。還雷音池側。思惟佛教。成阿羅漢(出增一阿含經第八卷)

  賴吒爲父所要叁

  賴吒婆羅門。求佛出家。佛言。先辭父母。父母不聽。賴吒臥地多日不食。父母慰喻。終亦默然。既憐其志。便即聽許。出家受具足成阿羅漢。後十年還村。次第乞食。父見不識诃罵不與。婢取缽盛棄爛食與。還啓大家。賴吒還。父即出看。問。汝還何不至我門。答言。已至得罵。父牽入室。辦種種美食。象負金銀著中庭。高于人。錢物無數。汝可還俗。母命新婦嚴莊至賴吒所。親戚共相谏數。賴吒啓欲施食與。何假見娆(出中阿含經第二十八卷)

  金財以兩錢施佛僧今生手把金錢四

  舍衛城中有大長者。婦生一男兒。名曰金財。端正殊特。是兒手卷。父母驚怖。即開兩手。見二金錢。在兒手中。歡喜收取辄更續生。如是勤取滿藏不盡。兒年轉大。即白父母求索出家。即便聽之。往至佛所剃除須發身著袈裟。年滿受戒。臨壇衆僧。次第爲禮。隨所禮處。時兩手按地。皆有二金錢。受戒已竟。精勤修習得羅漢道。阿難白佛。此金財比丘。先造何福手把金錢。佛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毗婆屍。出現于世。與諸衆僧遊行國界。時諸長者。施設供養佛及弟子。時一貧人取薪賣之。時得兩錢。見佛歡喜。即以兩錢施佛及僧。貧人以兩錢。施佛及僧故。九十一劫恒把金錢。財寶自然。爾時貧人者。金財比丘是也(出賢愚經第二卷)

  華天先世采花供養今天雨其花五

  舍衛國有豪富長者。生一男兒。面首端正。天雨衆花積滿舍內。即字此兒。名弗把提(梁言花天)兒年轉大。往至佛所。心自思惟。我出處世得值聖尊。即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與衆僧。明日屈意臨適鄙家。受少蔬食。佛即受請。花天還至。化作寶床遍其舍內。正設嚴飾。佛及衆僧即坐其座。花天福德飲食自辦。佛僧食已。廣爲花天具說法要。花天合家得須陀洹。花天即辭父母。求索出俗。父母聽之。佛言善來。須發自墮袈裟著身。遵修佛教逮得羅漢。阿難白佛。花天何福。而得如是。佛言。過去有佛。名毗婆屍。出現于世度脫衆生。時諸豪族皆悉供養。有一貧人。見僧歡喜。即于野澤。采衆草花用散大衆。佛告阿難。爾時貧人。今花天比丘是。散花之德。九十一劫身體端正。意有所須。如念而至(出賢愚經第二卷)

  寶天前身以一把石擬珠散僧故生時天雨七寶六

  舍衛國有長者。生一男兒。當爾之時。天雨七寶。遍其家內。相師睹之。白長者言。兒相殊特。生時有瑞應。號爲勒那提婆(梁言寶天)兒年轉大。才藝博通。聞佛神聖。心懷注仰。辭父母往詣佛所。而白佛言。願令出家。佛言善來。須發自墮法衣在身。佛爲說法。即得羅漢。毗婆屍佛出現于世。有諸居士。共請衆僧。種種供養。時有貧人。雖懷喜心無供養具。以一把白石擬珠。用散衆僧。發大誓願。貧人者今此寶天比丘是。乃至九十一劫受無量福。多饒財寶衣食自然。今遭我世。得道果證(出賢愚經第二卷)

  少欲知足比丘聞法成道七

  時南天竺有一男子。于正法中出家。少欲知足不樂榮顯。不以蘇油摩身。不以湯水洗浴。不食蘇油。常畏生死四大無力。不得聖道。即生心念。唯有優波笈多。能爲我說法。即詣摩偷羅國。合掌禮敬。優波笈多。見其後身。怖畏生死。常不樂粗惡。不願榮華。優波笈多語言。但隨我教。當爲汝說。答言唯。優波笈多。令諸檀越設種種飲食洗浴衆僧。又語年少沙門。可以湯水洗浴此比丘。以蘇油摩其身。以種種美食與之。是比丘得食數日身有氣力。一聞笈多所說妙法。精進思惟得阿羅漢果(出阿育王經第九卷)

  工巧比丘思惟成道八

  有一男子。于佛法中出家。善能工巧。在所至處。一切衆僧。令造寺舍日日不息。生大疲倦。即自念言。我當坐禅思惟。佛昔在世。說一切比丘應坐禅修道。不得放縱。即往優波笈多所。禮拜合掌言。佛已涅槃。大德今作佛事。願爲說法。時優波笈多見其後身畏生死苦因緣未足。更爲工巧。複見疲倦。不能複作。優波笈多語言。若隨我教。當爲說法。答曰如是。優波笈多言。若地未起寺者。汝當于彼起寺。佛昔說此得梵功德。答曰。大德。我于摩偷羅國。不知誰精進誰不精進。笈多曰。汝能早起著衣持缽入國不。答曰。能早起入國。遇一長者出。所未曾見。此比丘而今見之。即爲作禮問言。大德。從遠近來。比丘答曰。從東國來。又問何事。答曰如是。長者言。大德。今不須思惟。是我當爲比丘。種種辦具。時比丘共長者。捉繩墨度覓處。繩未至地。即自思惟。所作功德。除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果(出阿育王經第九卷)

  賊作比丘遇佛悟道九

  佛在舍衛國。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敕典獄者。諸有盜賊罪應入律詣市殺之。時有一賊在大衆中。逃竊得脫。外假法服。私爲沙門。然內不思惟。謂爲永離困厄之難。不複懼害。在閑靜處。不思道德。不習經戒。律儀禅誦之道。然未得證果。不勤求證果。佛告彼人。已免生死賊寇之難。故有余恐。五盛陰身輪轉五趣。無有解已。爲諸結使所見殘害。便當墮于餓鬼畜生之道。時彼比丘。在閑靜處。思惟校計。內自懇責。解知萬物皆悉無常。生不久在。盡歸于滅。興衰之變。斯來久矣。即于佛前。悔過自責。成羅漢道(出說竊爲沙門經)

  貪食比丘觀察得道十

  時摩偷羅國有一男子。于優波笈多所。離俗出家。爲貪食故不能得道。笈多語言。我明日當與汝食。至時以一器盛滿缽糜。又一空器並置其前。而語之言。汝可取食令此器空。又言。待冷稍稍食之。而此比丘貪心厚重。便吹使冷。白和上言。已冷乃並食之。笈多曰。乳糜雖冷。汝心故熱。複應冷之。當以不淨觀爲水。除此心熱。若見飲食如服藥想。比丘食竟。即便吐出。滿于空器。笈多曰。汝可更食。比丘曰。不淨何可複食。又言。汝觀一切法猶如涕吐。因爲說法。比丘精進思惟觀察。得阿羅漢果(出阿育王經第九卷)

  乞兒比丘現神力入只陀宮十一

  只陀太子遣信。請佛及僧明日食。唯不請乞兒比丘。乞兒比丘善來盡隨佛僧入宮食。乞兒比丘。以神…

《經律異相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