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五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神足品第二十二
其心清淨如流泉 與比丘俱猶德華
免苦慧安若涼風 長養佛樹願稽首
應時得寂定 如山不可動
明觀等如稱 除瑕令無穢
以經義寂觀 照曜現世間
斂心自歸命 稽首叁界尊
其修行者。或先得寂而後入觀。或先得觀然後入寂。習行寂寞適至于觀便得解脫。設先入觀若至寂寞亦得解脫。何謂爲寂。其心正住不動不亂而不放逸。是爲寂相。尋因其行心觀正法。省察所作而見本無。因其形相是謂爲觀。譬如賣金有人買者。見金已後不言好醜。是謂爲寂。見金分別知出某國銀銅雜者。識其真僞紫磨黃金。是謂爲觀。如人刈草左手獲草右手鐮刈。其寂然者如手捉草。其法觀者如鐮截之。于是頌曰
其心無瑕穢 不動名曰寂
若心遍省者 斯號謂法觀
手捉草應寂 鐮截之爲觀
以是故寂然 微妙得解脫
其修行者。觀人身骸在前在後等而無異。開目閉目觀之同等。是謂爲寂。尋便思惟。頭頸異處手足各別。骨節支解各散一處。是謂爲觀。此骨鎖身因四事長。飲食愛欲睡眠罪福之所緣生。皆歸無常苦空非身。不淨朽積悉無所有。是謂爲觀。取要言之。見而不察是謂爲寂。分別其無是謂爲觀。于是頌曰
見諸骨鎖不察省 心不濁亂是謂寂
分別其體頭手足 發意欲省是謂觀
其修行者。何因專精求入寂然。無數方便而逮于寂。今取要言而解說之。因二事致。一惡露觀。二曰數息守出入息。何謂爲不淨觀。初當發心慈念一切皆令安隱。發是心已便到塳間坐觀死人。計從一日乃至七日。或身膖脹其色青黑。爛壞臭處爲蟲見食。無複肌肉膿血見洿。視其骨節筋所纏裹。白骨星散甚爲可惡。或見久遠若幹歲骨。微碎在地色如缥碧。存心熟思。隨其所觀行步進止。臥起經行懷之不忘。若詣閑居寂無人處。結跏趺坐省彼塳間所見屍形。一心思惟。于是頌曰
欲省惡露至塳間 往到塳間觀死屍
在于空寂無人聲 自觀其身如彼屍
其修行者。設忘此觀複往重視。還就本坐作無常觀。出入進止未曾舍懷。夙夜不懈一月一秋。複過是數專精不廢。經行坐起寢覺住止。若獨若衆常不離心。疾病強健當以著志。不但以此無常苦空非身爲定也。所觀如谛不從虛妄。于是頌曰
察因緣觀若忘者 重到塳間觀視之
不但專觀無常苦 不轉其心省如見
如在塳間所見屍形。一心思念初不忘舍。觀身亦然。觀死人形及吾軀體。等無差特。若見他人男女大小。端正好醜裸形衣被。莊校璎珞若無嚴飾。一心察之死屍無異。用不淨觀得至爲寂。爾時修行常察惡露。譬如衆流悉歸于海。于是頌曰
我身死屍及大小 見其惡露等無異
心常專精未曾舍 譬如衆流入巨海
爾時修行心自念言。已是自在心不違我不複爲惑。即時歡喜以能甘樂致于奇特。豎立秉志不複隨欲。若見女人謂是骨鎖非爲好顔察知審谛本所習欲以爲瑕穢。離于情色不造衆惡。是第一禅。棄捐五蓋具足五德。離諸思想遠衆欲惡不善之法。其心專念靜然一定而歡喜安行第一禅。是謂爲寂淡然之法。求之若此因惡露觀。于是頌曰
志自在如弓 心心相牽挽
觀女人皮骨 製意不隨欲
離瑕心清淨 身脫于衆惡
在世得自在 歡喜得禅定
是第一禅續在穿漏諸漏未盡。如是行者住第一禅故爲凡夫。計佛弟子故立在外。未盡應入室。如外仙人遠離于欲終始不斷。非佛弟子修行如是。求第一禅甚亦難致。其余叁禅稍前轉易。譬如學射。遙立大准習久乃中。習不休息工則析毛。初學一禅精勤乃致。其余叁禅學之則易。于是頌曰
其學第一禅 精勤甚難致
其余叁禅者 方便遂易坐
譬如學射法 初始甚難中
已能中大准 閉目破一毛
若第一禅寂然致 故是凡夫當诃教
非佛弟子在界外 已離愛欲似仙人
其修行者。已得自在順成四禅。欲得神足觀悉見空。省諸節解。眼耳鼻口項頸脅脊手足胸腹及諸毛孔若如虛空。作是觀已自見其身。解解連綴如蓮花本猶根諸孔觀如虛空。然後見身譬如革囊。漸察如是便離形想唯有空想。已得空想無複色想。或習空想續見其體但無所著也。欲睹身者則自見之。欲不睹者則亦不見。欲睹虛空則而見之。欲不睹者則亦不見。體心俱等意在其內如乳水合。心不離身身不離心。堅固其志以心舉身令去其座。專心在空如人持稱令稱錘等正安铢兩。斤平已後手舉懸稱。修行如是。自擎其形專心念空。于是頌曰
其有修行者 神足飛如天
觀身諸骨節 毛孔皆爲空
已離不計吾 專念想樂空
如大稱量物 舉身亦如是
其修行者。習行如是便得成就。初舉身時去地如虮。轉如胡麻稍如大豆遂複如棗。習舉如此至于梵天。乃到淨居諸天之宮。通徹須彌無所拘礙。入地無間出而無孔。遊于空中坐臥行住。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從諸毛孔現若幹光。五色之耀如日明照。能變一身以爲無數。化作牛馬龍象騾驢駱駝虎狼師子無所不現。發意之頃普遊佛界旋則尋逮。是神足界通達之變。是神足者因四禅致。其四禅者因不淨觀數息致之。是故修行當念惡露數息思定。于是頌曰
因習學輕舉 如風無挂礙
身踴至梵天 悉觀諸天宮
飛行在虛空 如雲無禁製
入地如入水 在空如處地
從身自出火 若如日光明
身下雨其水 如月降霜露
專精得神足 自在無所礙
欲得扪梵天 自恣何況余
欲至他方界 輕舉即能到
釋擲金剛疾 往返亦如是
自在而變化 能見無數形
如釋娛樂幻 樂神足亦然
遊于佛經甘露池 亦如大象入華泉
總說其義如本教 故歎詠是致神足
修行道地經數息品第二十叁
其威神耀如日光 德炎巍巍過天帝
顔色端正如月滿 消除衆冥滅諸垢
口說法言如甘露 出語姝妙歎十善
笃信合俱歸最尊 願稽首佛無等倫
觀采諸經如入海 以獲禅定無穿漏
敢可計數佛弟子 是故稽首最勝安
其修行者。自惟念言。何謂無漏至第一禅。何謂名之世尊弟子。若修行者在禅穿漏。當發是心。我得一禅故爲穿漏。以穿漏行第一之禅。得生梵天在上福薄。命若盡者當墮地獄餓鬼畜生及在人間。計此之輩雖在梵天。谛視比丘不免惡道凡夫之類也。所以者何。未解脫故。于是頌曰
設使始學得漏禅 其修行穿如漏器
雖生梵天當複還 如雨彩衣其色變
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而犯重事。先考治之五毒並至。卻乃著械閉在深獄。令衣弊衣給以粗食草蓐爲床。莫令家人得入相見。使房近廁臭穢之處。吏受教已即承王命考治如法。其人往時有小功夫施恩于王。王思念之遣告獄吏放出其人。恣之四月自在娛樂。與眷屬俱而相勞賀。竟四月已還著獄中。于是頌曰
譬如有臣犯王法 王念故恩使出獄
恣意所欲相娛樂 然後還閉著獄中
獄吏受教如王敕告。其人得脫沐浴服飾。與諸群從俱出遊觀五欲自恣。雖相娛樂心退念之。今與群從五欲自恣。雲何舍是當還就獄。叁時歎息。當複考治著于弊衣粗食臥草與小人俱共止一處。何一痛哉。當爲蚤虱蚊虻見食。在中可惡。夏則盛熱冬則慘寒。鼠夜鳴走冥冥如漆。垢穢不淨流血覆地。頭發遼亂考治百千。或有劓耳而截鼻者。或斷手足穢濁不淨。若在冢間惱不可言。當與此輩瑕穢俱處。于是頌曰
竟夏四月其臣念 與親愛俱而歡樂
夏當還獄諸考治 遭厄之惱不可量
當複更見諸罪系囚。其犯禍者作事不道而淫盜竊劫人男女。焚燒人家及諸谷積。以毒害人喜行輕慢。或殺男女及爲屠牛。掠諸丘聚縣邑城郭。念國家惡。當複見此五毒搒笞。手腳耳鼻爲血所塗。或見斫頭。瘡痍裂壞膿血漏出。或被重考身體腫起。無數之蠅皆來著身。在地臥極若如鴻[革*者]。或新入獄。面目手足悉爛傷腫。煌煌燋悸愁不可言。住不敢動。或羸瘦而骨立。顔色醜陋譬如餓鬼。或久在獄。以氣肥腫頭亂爪長。或有在中日日望出。或有自念。我在獄中無有出期不複悒悒。其新來者或見絞殺或考或擊。或口受辭或以結形。或與死人同一床褥。或牽出之臥著溷上。或行道地不大見考。于是頌曰
惡人甚衆多 瑕穢可憎惡
與愚而俱止 譬如與屠脍
啼呻哭淚下 苦如鬼同家
是大臣愁憂 何忍重入獄
此諸罪囚在刑獄中。各各談說國王盜賊。或說谷米飲食之屬。華香伎樂男女之事。或說山海行故之事。或說他樂搏掩之事。或嗟歎王所積之行。或說王惡治國不政賊來攻伐如是失國。或言王崩當有新立而出大赦。夫人懷軀如是在産獄囚得脫。若城失火多所焚燒。獄門得開我等則脫。或共議言。若見瑞怪鳥鵲來鳴。倚獄門住獄戶作聲夢見上堂及上高山又入龍宮。墮蓮花池乘舟渡海。自觀不久免一切苦。于是頌曰
諸犯王法者 談語自勸勉
聚會心歡喜 希望得解脫
如群牛投谷 墮厄井如是
時大臣思此 無福人甚愁
時臣思念。我當雲何而複聞此盜賊言談。或有相教。若獄吏問當作是答。極重考治不過二七日。體轉狎習不複大患。假使取身段段解之。刀在頂上勿妄出言我犯斯過。莫說其處藏匿之家。勿牽引人某是伴黨。或誘問者複莫信之。獄卒恐汝慎無爲伏。若見考治勿得驚懅。于是頌曰
展轉相勸勉 教人下辭法
思念獄吏門 以何答其言
大臣眷屬俱 複念獄衆苦
習于諸五欲 而心懷憂惱
獄囚相謂。卿等不見。人舍父母兄弟親屬。不惜身命遠其本國。行于荊棘竹木叢樹丘荒崄難。不顧其身入海求財。吾等不曆勤勞之苦而致寶物。以是之故當忍考掠。令不失財使他人得。于是頌曰
賊劫他人財 所獲非己有
念當不惜命 失財更遭厄
臣自念言。吾何忍見獄卒住前。叫嚾呼之而自說言。我以織女叁星陂蘭宿生屬地獄王。二十九日夜中半生。卿不聞吾初墮地時。國有衆患擾動不安興諸怪變。空有崩音地爲震動。東西望赤四方忽冥。雕鹫烏鵲孤狼野獸鵄枭在冢間生啖人肉。鬼神諸魅鸠桓溷鬼反足女神悉共欣悅。此獄卒生正爲我等。假使長大多害男女從在獄冢間。我等當得死人血肉及脂髓腦。以爲食飲。以是之故吾等…
《修行道地經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