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下 ▪第2页
後漢月氏叁藏支婁迦谶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其身無知。譬若石本之淨。身者無所希望(十六)。若風不可得。其聲亦爾。若山中有妓樂之響。其知是聲之亦淨。于是響亦不作欲(十七)。若虛空而不墮。無所住無有處。盡知諸法。若虛空無所住無所止。如是知者已爲等住(十八)。若有大火不能焦燒其虛空。其知諸法淨若空。若異方刹土而有大火。往到彼間。其火亦不能害。已知是法。不已須彌遮迦和山之爲礙。其知是者。能遍諸刹土。其四大地水火風悉平等。用空故。其知是者。能到億億刹土(十九)。于叁界而有聲上中下。于百億劫而有聲。無有竟。本自然故(二十)。佛色心等如稱而微妙。用淨故。諸佛平等若稱(二十一)。菩薩行已。合會無央數之功德。已知善心諸法悉平等。後能便受其決(二十二)。菩薩者自己界于法身而甚淨。其知是者後乃受決(二十叁)。于色不想。于想亦不想。于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想。以法故而受決。受決者不以陰四大。故空者盡平若稱。已知是者爲無所從生。後乃受決(二十四)。盡者不能自知。不盡者不能知盡。已向盡者。諸法忍後乃受決。無想者若直之道。有想者若入邪道。于諸法無所著。已過叁世。其知是者乃得決(二十五)。自知我而自然。諸法悉自然。無我而自然。用空故而自然。空者自然無所有。其知叁蓋心等而空。是故曰自然。其知受決者。不當作是知。爲有希望故。其知不心不意。受決者是則爲受決(二十六)。伅真陀羅謂。諸會者若等悉住在地。而我在虛空。其知在地。于虛空心適等。遍于叁世而無所著(二十七)。伅真陀羅贊歎說是。從虛空來下。前到佛所而白曰。今佛者用我故于世而有。佛盡爲我說。吾之願已從無央數阿僧祇劫而行菩薩道。不忘功德今悉得聞。時會諸菩薩各有是念。伅真陀羅。已從本何過去佛而發心。佛則知諸菩薩所念。欲決其疑故喚提無離菩薩言。過去不可勝數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號字羅陀那吱頭(漢言爲寶英)。其刹土名曰首呵(首呵者漢言曰爲淨貌)。其劫名波羅林(波羅林者清淨貌)。爾時怛薩阿竭。有十二億菩薩。皆精進悉得忍。皆阿惟越致。其佛壽六十億歲。其刹土莊嚴無所不辦。其地悉琉璃。無種諸谷者。其有饑渴名美飲食盡悉在前。其土者無有異道。皆悉摩诃衍。爾時之世有遮迦越羅。名曰尼彌陀羅。而主四方。是遮迦越羅。供養佛六十億菩薩至千億萬歲。所作功德而無央數。及夫人八萬四千。及子千人。及官屬八萬四千人。與俱發阿耨多羅叁耶叁菩提心。發心複供事佛至億萬歲。卻後以太子。名曰和陀波利林代而立爲王。棄國行作沙門。其太子立爲王者。亦供養佛。如前數已。複立其子而爲王。便棄國行作沙門。如是展轉相傳如前法。乃至盡于佛壽。其佛般泥洹已。最後末王而製持法。佛語提無離菩薩。汝乃知時遮迦越羅尼彌陀羅不。今現伅真陀羅是。提無離則言。善哉善哉。佛之智以不可計盡久遠。悉知而說之。佛言。是智不足言。所以故能知一切人已過去當來今現在心所行。有所因無所因。有功德無功德。是故怛薩阿竭智無所挂礙。佛說無所挂礙時。八萬四千人。悉發阿耨多羅叁耶叁菩提心。伅真陀羅與宮室眷屬。供養佛七日已。便持所有國土悉奉上佛。是者皆怛薩阿竭所有。時時抂尊來到是間。當用哀一切故。伅真陀羅太子。名曰遺摩羅涅。以摩尼珠交露以奉上佛。白言。今吾伅真陀羅者。于伎樂而有大欲。唯願佛以法教照吾等。令于伎樂而無欲心。佛言。從今已去我爲若心作護。有伎樂之音時。令若聞六十四法聲當所向。何謂六十四法。但聞無常聲。苦聲。空聲。無我聲。寂聲。清淨聲。無生死聲。本淨聲。無所從生聲。如其本聲。本際聲本無聲。法身聲。怛薩阿竭聲。無人聲。無壽聲。無命聲。無來聲。無當來聲。無過去聲。無現在聲。無處所聲。無所得聲。無所上聲。布施聲。淨戒聲。忍辱聲。精進聲。一心聲。智慧聲。慈聲。哀聲。護聲。等聲。佛聲。法聲。僧聲。不忘菩薩聲。意止聲。意斷聲。神足聲。根聲。力聲。覺意聲。道所入聲。響聲。觀聲。漚和拘舍羅聲。四事雜布施聲。教一切聲。護法聲。降伏魔聲。幻聲。夢所見聲。若日明聲。若響聲。若水中影聲。不壞法身聲。十種力聲。四無所畏聲。十八法不共聲。阿耨多羅叁耶叁菩提聲。阿惟越致聲。莊嚴國土聲。是爲六十四事。諸所伎樂以佛威神但聞法聲。已入是者便得叁十七品。時會者莫不歡喜。皆以頭面著地。各各悉言。菩薩甚尊。已住法者。皆爲佛所護。佛語。諸會者如若之言。菩薩已住法者。皆爲佛所護。所以者何。以護菩薩者。爲護一切人。所以者何。菩薩發心用一切故。所以爲僧那。將護愚冥脫于生死皆至泥洹。佛言。其知護菩薩者。是人已爲護一切人。以其有以缽震越衣被。所當得者而與菩薩已。爲施與一切已所以者何。菩薩出息入息而得生活。譬若如人有出息入息。因是而得住足。欲饒益一切故。一切衆會。諸欲天子。諸色天子。清淨天子。真陀羅揵陀羅摩休勒。皆贊歎勸助佛之所言。皆持衆華而散佛上。伅真陀羅自念。諸比丘菩薩上至佛。皆當還去。欲令因伅真陀羅神足。而還便化作交露車。縱廣叁百裏皆悉衆寶。無央數寶以爲諸樹。爲怛薩阿竭作師子座。高四丈九尺。以天缯無央數色。有綩綖布其諸座。令諸比丘菩薩各各就坐。爲諸帝釋四梵天王。作座如天座。則已成辦。白佛。已加哀當就之。佛與比丘僧諸菩薩。悉就伅真陀羅車。則時因伅真陀羅神足。去地百四十丈。其車行于虛空。八千天子。其諸伅真陀羅揵陀羅皆共隨從。伅真陀羅以金爲繩。與眷屬俱挽交露車適當向道。佛放光明悉照叁千大千刹土。王阿阇世及諸群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光明知佛當來。悉持缯蓋幡花香。出羅閱城。皆出而行迎。伅真陀羅八萬四千伎樂。皆作倡伎鼓琴瑟而行。其音先聞。伅真陀羅與子及眷屬。挽車送佛。至耆阇崛山中已到。佛從車已下自就其座。諸比丘菩薩皆在前而住。阿阇贳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一一尊者。及散王屬阿阇贳者。皆持缯蓋華香。悉以供養佛作禮。各各問言。怛薩阿竭。提無離菩薩問佛。伅真陀羅與諸眷屬。以車送佛到是。當得何功德。佛言。伅真陀羅及眷屬。其發阿耨多羅叁耶叁菩心者。因是功德皆當得五旬。乃至成佛而不忘。從一刹到一刹供養諸佛。聞其法亦供。視諸比丘僧。皆當知宿命。悉當成無極之大哀。常當護法。常當教化一切人。王阿阇贳語伅真陀羅。善哉仁者。爲佛所譽。阿阇贳複報語伅真陀羅仁所作功德。願分我少所令我得其功德。伅真陀羅則答言。若可意者持是功德。而相與及一切人。何以故。菩薩諸所作功德。皆爲一切故。不于中有所貪。諸所作功德。不念獨是我所作。一切人許菩薩有所作。爲一切當蒙其福祐。何以故。菩薩者。是一切之因緣。稍而自習故能益于人。伅真陀羅謂阿阇贳。善哉仁者。而得二加羅蜜。一者是佛。二者是文殊屍利。蒙是恩所作非法其狐疑悉得解除。阿阇贳王言。菩薩所作甚善。已意作法器。諸所聞法其心不疑。亦不念亦不忘。提無離菩薩問佛。何謂菩薩能作法器。佛言。以叁十二事爲法器。何謂叁十二事。菩薩堅住爲佛所護。是爲法器(一)。其意不谄所語無異。于功德有信。是爲法器(二)。以習菩薩事。是爲法器(叁)。所聞用意。是爲法器(四)。已入意稍欲至道。是爲法器(五)。入知諸本。是爲法器(六)。布施得尊。是爲法器(七)。淨戒具足所願。是爲法器(八)。忍辱者致叁十二相。是爲法器(九)。精進者一切諸佛法。是爲法器(十)。一心者療治其病。是爲法器(十一)。智慧者無所挂礙。是爲法器(十二)。慈者爲一切人而等。是爲法器(十叁)。其哀者護一切貧窮。是爲法器(十四)。其護者爲哀一切人。是爲法器(十五)。等心者爲一切其心無有異。是爲法器(十六)。爲人作迦羅蜜。是爲一切功德之法器(十七)。所聞不厭足。是爲般若波羅蜜法器(十八)。作沙門雖離父母親屬。其心不已爲勤苦。是爲法器(十九)。樂在山間而自獨處其心專一。是爲法器(二十)。能忍空閑可得禅旬。是爲法器(二十一)。其無者己所有而與之便教道入。是爲法器(二十二)。護諸法使盲冥而得明。是則爲法器(二十叁)。知陀鄰尼。曉了其事能開導人。是爲法器(二十四)。在所欲爲一切人能決其疑。是爲法器(二十五)。其念佛者疾得見佛。是爲法器(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兩法諸本並皆阙)。其無嗔怒其心不恨。其功德不知盡。是爲法器。已知空事不慕所有。是爲法器。曉了十二因緣過著斷上而去。是爲法器(二十九)。已得法忍者。是爲法器(叁十)。今受決不久。是爲法器(叁十一)。于阿惟越致。前其力故不動轉。是爲法器(叁十二)。是爲叁十二事菩薩法器。說是時萬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耶叁菩心。皆舉言。令一切悉得是法器。令吾等逮得如佛所說法器。佛謂伅真陀羅。可還處所勿令人勤勞。伅真陀羅言。其心念勞者。是非菩薩。其不念勞者是爲菩薩。伅真陀羅複問佛。何所菩薩念勞。何所菩薩而不念勞。佛言。菩薩以四事可知有勞。何謂四事可知有勞。聞無央數人其心恐怖。是爲一勞。聞不可度生死其心恐怖。是爲二勞。聞不可限諸佛智其心恐怖。是爲叁勞。聞無央數功德而成一相其心恐怖。是爲四事。知而有勞。菩薩以四事知而不勞。何謂四事。欲度一切人皆令至泥洹。是爲一事不以爲勞。欲自護無央數生死。蓋欲作功德其心不恐。是則不爲勞。聞無央數佛智。欲悉具足其心不恐。是則不難。聞無央數功德而成一相其心不恐。續作功德不以爲難。是爲四事知菩薩而不爲勤勞。複有四事。知而計勤勞。何謂四事。中間中間。愛樂聲聞之事而往附觐。中間中間。樂辟支佛法而往親近。諸法欲盡時而不用意。亦無有護。亦不教人發菩薩心。是爲四事。知菩薩而計勤勞。複有四事不可計有勞。何謂四事。不于羅漢辟支佛法而自娛樂。聽亡身命不離其法。若聞有好人可發菩薩心…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