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寶藏經》

「本緣部」經文203卷04頁碼:P0447
元魏 吉迦夜共昙曜譯

  《雜寶藏經》二

  元魏西域叁藏吉迦夜共昙曜譯

  六牙白象緣

  兔自燒身供養大仙緣

  善惡猕猴緣

  佛以智水滅四火緣

  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緣

  迦屍國王白香象養盲父母並和二國緣

  波羅奈國弟微谏兄遂徹承相勸王孝化天下緣

  梵摩達夫人妒忌傷子法護緣

  駝骠比丘被謗緣

  離越被謗緣

  波斯匿王醜女賴提緣

  波斯匿王女善光緣

  昔王子兄弟二人被驅出國緣

  須達長者婦供養佛獲報緣

  娑羅那比丘爲惡生王所苦惱緣

  內官贖所犍牛得男根緣

  兩內官共诤道理緣

  (一○)六牙白象緣

  昔舍衛國。有一大長者。生一女子。自識宿命。初生能語。而作是言。不善所作。不孝所作。無慚所作。惡害所作。背恩所作。作此語已。默然而止。此女生時。有大福德。即爲立字。名之爲賢。漸漸長大。極敬袈裟。以恭敬袈裟因緣。出家作比丘尼。不到佛邊。精勤修習。即得羅漢。悔不至佛邊。便往佛所。向佛忏悔。佛言。我于彼時。已受忏悔。諸比丘。疑怪問佛。此賢比丘尼。何以故從出家以來不見佛。今日得見佛忏悔。有何因緣。佛即爲說因緣。昔日有六牙白象。多諸群衆。此白象有二婦。一名賢。二名善賢。林中遊行。偶值蓮花。意欲與賢。善賢奪去。賢見奪華。生嫉妒心。彼象愛于善賢。而不愛我。時彼山中有佛塔。賢常采花供養。即發願言。我生人中。自識宿命。並拔此白象牙取。即上山頭。自撲而死。尋生毗提醯王家作女。自知宿命。年既長大。與梵摩達王爲婦。念其宿怨。語梵摩達言。與我象牙作床者我能活耳。若不爾者。我不能活。梵摩達王。即募獵者。若有能得象牙來者。當與百兩金。實時獵師。詐被袈袈。挾弓毒箭。往至象所。時象婦善賢。見獵師已。即語象王。彼有人來。象王問言。著何衣服。答言。身著袈裟。象王言。袈裟中必當有善無有惡也。獵師于是遂便得近。以毒箭射。善賢語其夫。汝言。袈裟中有善無惡。雲何如此。答言。非袈裟過。乃是心中煩惱過也。善賢即欲害彼獵師。象王種種慰喻說法。不聽令害。又複畏五百群象必殺此獵師。藏著歧間。五百群象。皆遣遠去。問獵師言。汝須何物。而射于我。答言。我無所須。梵摩達王。募索汝牙。故來欲取。象言疾取。答言。不敢自取。如是慈悲。覆育于我。我若自手取。手當爛墮。白象實時。向大樹所。自拔牙出。以鼻絞捉。發願而與。以牙布施。願我將來。拔一切衆生叁毒之牙。獵師取牙。便與梵摩達王。爾時夫人。得此牙已。便生悔心。而作是言。我今雲何取此賢勝淨戒之牙。大修功德。而發誓言。願使彼將來得成佛時。于彼法中。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汝等當知。爾時白象者。我身是也。爾時獵師者。提婆達多是也。爾時賢者。今比丘尼是也。爾時善賢者。耶輸陀羅比丘尼是也

  (一一)兔自燒身供養大仙緣

  舍衛國。有一長者子。于佛法中出家。常樂親裏眷屬。不樂欲與道人共事。亦不樂于讀經行道。佛敕此比丘。使向阿練若處精勤修習得阿羅漢。六通具足。諸比丘疑怪。而白佛言。世尊出世。甚奇甚特。如是長者子。能安立使得阿練若處。得阿羅漢道。具六神通。佛告諸比丘。非但今日能得安立。乃于往昔。已曾安立。諸比丘白佛言。不審世尊。過去安立。其事雲何。佛告諸比丘。過去之時。有一仙人。在山林間。時世大旱。山中果蓏根莖枝葉。悉皆枯幹。爾時仙人。共兔親善。而語兔言。我今欲入聚落乞食。兔言莫去。當與汝食。于是兔便自拾薪聚。又語仙人。必受我食。天當降雨。汝叁日住。華果還出。便可采食。莫趣人間。作是語已。即大然火。投身著中。仙人見已。作是思惟。此兔慈仁。我之善伴。爲我食故。能舍身命。實是難事。時彼仙人。生大苦惱。即取食之。菩薩爲此難行苦行。釋提桓因。宮殿震動。而自念言。今以何因緣。宮殿震動。觀察知是兔能爲難事。感其所爲。即便降雨。仙人遂住。還食果蓏。爾時修習。得五神通。欲知爾時五通仙者。今比丘是。爾時兔者今我身是也。我舍身故。使彼仙人。住阿練若處獲五神通。況我今日。不能令此比丘遠離眷屬。住阿練若處。得阿羅漢。獲六神通

  (一二)善惡猕猴緣

  佛在王舍城。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依止提婆達多。常得苦惱。依止如來世尊者。現得安樂。後生善處。得解脫道。佛告比丘言。非但今日。乃往過去時。有二猕猴。各有五百眷屬。值迦屍王子遊獵圍將欲至。一善猕猴。語一惡猕猴言。我等今渡此河。可得免難。惡猕猴言。我不能渡。善猕猴語諸猕猴言。毗多羅樹枝杆極長。即挽樹枝。渡五百眷屬。惡猕猴眷屬。以不渡故。即爲王子之所獲得。爾時善猕猴者。我身是也。爾時惡猕猴者。提婆達多是。所將眷屬。爾時苦惱。今依止者。亦複如是。爾時依止我者。長夜受樂。現得名稱供養。將來得人天解脫。爾時依止提婆達多者。長夜受衰苦。現身得惡名稱。人不供養。將來墮叁惡道。是故諸比丘。應當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長夜與人安隱快樂。以是之故。應當親近善知識。惡知識應當遠離。所以者何。惡知識者。能燒燋然。今世後世。衆苦集聚

  (一叁)佛以智水滅叁火緣

  有國名南方山。佛欲往彼國。于中路至一聚落宿。值彼聚落造作吉會。飲酒醉亂。不覺火起燒此聚落。諸人驚怕靡知所趣。各相謂言。我等唯依憑佛。可免火難。便白佛言。世尊。願見救濟。佛言。一切衆生。皆有叁火。貪欲瞋怒愚癡之火。我以智水。滅此叁火。此言若實。此火當滅。作是語已。火實時滅。諸人歡喜。信重于佛。佛爲說法。得須陀洹道。諸比丘疑怪。世尊出世。甚奇甚特。爲此村落作大利益。聚落火滅。心垢亦滅。佛言。非但今日爲作利益。于過去世。亦曾爲彼諸人。作大利益。諸比丘問言。不審世尊。過去利益。其事雲何。佛言。過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諸鳥獸。依彼林住。有一鹦鹉。名歡喜首。彼時林中。風吹兩竹。共相揩磨。其間火出。燒彼竹林。鳥獸恐怖。無歸依處。爾時鹦鹉。深生悲心。憐彼鳥獸。捉翅到水。以灑火上。悲心精懃故。感帝釋宮。令大震動。釋提桓因。以天眼觀。有何因緣。我宮殿動。乃見世間。有一鹦鹉。心懷大悲。欲救濟火。盡其身力。不能滅火。釋提桓因。即向鹦鹉所。而語之言。此林廣大。數千萬裏。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過數滴。何以能滅如此大火。鹦鹉答言。我心弘曠。精懃不懈。必當滅火。若盡此身。不能滅者。更受來身。誓必滅之。釋提桓因。感其志意。爲降大雨。火即得滅。爾時鹦鹉。今我身是也。爾時林中諸鳥獸者。今大聚落人民是也。我于爾時。爲滅彼火。使其得安。今亦滅火。令彼得安。又問複以何緣得見谛道。佛言。此諸人民。迦葉佛時。受持五戒。由是因緣。今得見谛。獲須陀洹道

  (一四)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即是帝釋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當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養父母。便爲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阇梨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即是阿阇梨在其家中。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若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諸比丘言。如來世尊。極爲希有恭敬父母。佛言。非但今日極爲希有恭敬父母。于過去世。亦曾希有恭敬父母。比丘問言。過去恭敬。其事雲何。佛言。往昔波羅奈國。有一貧人。唯生一子。然此一子。多有兒息。其家貧窮。時世饑儉。以其父母。生埋地中。養活兒子。鄰比問言。汝父母爲何所在。答言。我父母年老會當至死。我便埋之。以父母食分。欲養兒子。使得長大。第二家聞。謂此是理。如此展轉。遍波羅奈國。即以爲法。複有一長者。亦生一子。此子聞之。以爲非是。即作是念。當作何方便。卻此非法。遂白父言。父今可應遠行學讀。使知經論。其父便去。少得學讀。而便還家年轉老大。子爲掘地。作好屋舍。以父著中。與好飲食。作是思惟。誰當共我。除此非法。天神現身。而語之言。我今與汝。以爲伴侶。天神疏紙。問王四事。若能解此疏上事者。爲汝擁護。若不解者。卻後七日。當破王頭令作七分。四種問者。一者何物是第一財。二者何物最爲樂。叁者何物味中勝。四者何物壽最長。榜著王門上。國王得已。促問國中。誰解此者。若有解者。欲求何事。皆滿所願。長者子取此文書。解其義言。信爲第一財。正法最爲樂。實語第一味。智能命第一。解此義已。還著王門頭。天神見已。心大歡喜。王亦大歡喜。王問長者子言。誰教汝此語。答言。我父教我。王言。汝父安在。長者子言。願王施無畏。我父實老。違國法故。藏著地中。願聽臣所說。大王。父母恩重。猶如天地。懷抱十月。推幹去濕。乳哺養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見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至百年複種種供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時王問言。汝欲求何等。答言。更無所求。唯願大王去此惡法。王可其言。宣下國內。若有不孝于父母者。當重治其罪。欲知爾時長者子。今我身是也。我于爾時。爲彼一國。除去惡法。成就孝順之法。以此因緣自致成佛。是以今日。亦複贊歎孝順之法也

  (一五)迦屍國王白香象養盲父母並和二國緣

  昔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有八種人。應決定施不複生疑。父母以佛及弟子。遠來之人。遠去之人。病人。看病者。諸比丘白佛言。如來世尊。甚奇甚特。于父母所。常贊歎恭敬。佛言。我非但今日。過去已來。恒尊重恭敬。諸比丘問言。尊重贊歎。其事雲何。佛言。過去久遠。有二國王。一是迦屍國王。二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有大香象。以香象力。摧伏迦屍王軍。迦屍王作是念言。我今雲何當得香象。摧伏比提醯王軍。時有人言。我見山中有一白香象。王聞此已。即便募言。誰能得彼香象者。我當重賞。有人應募。多集軍衆。往取彼象。象思…

《雜寶藏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