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下
開府儀同叁司特進試鴻胪卿肅國公食邑叁千戶賜紫贈司空谥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叁藏沙門不空奉 诏譯
複次大梵。其天帝釋共阿蘇羅鬥戰之時。帝釋常以此陀羅尼。置于頂髻珠中帶持。帝釋天衆不被傷損。而常得勝安隱還宮。初發心菩薩乃至究竟地菩薩。帶持能離種種障難魔業故。若有人帶此陀羅尼。一切如來之所加持。一切菩薩之所護念。一切人天國王王子大臣婆羅門長者。常恒恭敬禮拜承事。一切天龍阿蘇羅檗路茶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供養彼帶持者。彼等天龍八部皆言。彼人是大丈夫。如來複言彼善男子善女人。能摧一切魔障。離一切疾病。離一切災橫。除一切憂惱。恒爲一切天龍之所守護
佛告大梵複有四陀羅尼。是無能勝妃大心真言。若有書寫帶佩于身。常應誦持深心思惟觀行。能除惡夢不祥之事。一切安樂皆得成就
唵阿蜜哩(二合)多嚩[口*(隸-木+士)]嚩啰嚩啰缽啰(二合)嚩啰尾戍(入)第吽(引)吽頗吒頗吒娑嚩(二合)賀(引)唵阿蜜哩(二合)多尾盧(引)枳[甯*頁](一)蘖婆僧啰乞灑(二合)抳阿(引去)羯哩灑(二合)抳吽(引)吽(引)頗吒頗吒娑嚩(二合引)賀唵尾磨黎惹也嚩[口*(隸-木+士)](一)阿蜜哩(二合)帝(二)吽(引)吽(引)吽(引)吽(引)頗吒頗吒頗吒頗吒娑嚩(二合)賀(引)唵(引)跛啰跛啰叁跛啰叁跛啰(二)印捺啰(二合)也尾戌馱[甯*頁]吽(引)吽(引)噜左[口*(隸-木+士)](引)娑嚩(二合引)賀(引)
才說此四大陀羅尼已。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聲聞。異口同音說此大隨求大明王無能勝陀羅尼甲胄密言句。以一切如來印印之。此甚難得聞。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他宣說。是故當知是大佛事。如來深極贊歎說隨喜者。極難得聞。此大隨求大無能勝陀羅尼名。極難得聞極甚難得。能盡諸罪。大力勇健具大威德神力。能生無量功德。能摧一切魔衆。能斷一切習氣聚及魔羅罥。能除他真言毒壓禱藥法相憎法降伏法。能令惡心衆生起大慈心。能護愛樂供養佛菩薩聖衆之人。能護書寫受持讀誦聽聞大乘經典者。又能滿足修佛菩提者。大梵持此大隨求無能勝明王。不被沮壞。于一切處獲大供養。如佛大師兩足之尊。雲何得知。此明王能摧一切諸魔。大梵過去有佛。號廣博微笑面摩尼金寶光焰照曜高勇王如來應正覺。初成道時。往詣菩提場欲轉法輪。一切如來稱贊。爾時一切魔並無量俱胝那庾多眷屬圍繞。現種種形作可畏聲。示種種魔境現作神通。雨種種器仗來往四方而作障難
爾時廣博微笑面摩尼金寶光焰照曜高勇王如來。于須臾頃寂然而住。意誦此大隨求大明王無能勝大陀羅尼七遍。才誦此陀羅尼已。于刹那頃一切魔波旬。見彼如來一一毛孔。出無量俱胝百千那庾多金剛使者。身彼甲胄放大光明。各持刀劍钺斧罥索杖棒叁戟叉。各出如是言。捉縛惡魔摧惡心者。斬斷其命粉粹諸魔作如來障礙者。即彼一切難調惡魔。以如來大威力。于毛孔中出大丈夫。是諸魔衆悶絕擗地。皆失自性神通辯才四散馳走。如來以大慈劍。得勝魔境。成無上菩提。即轉一切如來法輪。如一切佛一切障者毗那夜迦。諸惡魔等。悉皆摧壞如來即轉法輪。超越生死大海得到彼岸。如是大梵此陀羅尼。有大勢力能獲神通到于彼岸。若才憶念。于危險處皆得解脫。意樂清淨惡心有情起大慈心。是故大梵常當憶念。如理作意依法書寫而常帶持
複次大梵烏禅那城有王。名曰梵施。彼有一人犯王重罪。王敕殺者一人領彼罪人將往山中令斷其命。殺者受教領彼罪人。至于山窟將刀欲殺。是其罪人先于右臂。帶此隨求無能勝陀羅尼。心複憶念。由此大明威力。其刀光焰狀如火聚。片片段壞猶如微塵。爾時殺者見此事已。怪未曾有。即以上事具白于王。其王聞已便生大怒。複敕殺者將此罪人送藥叉窟。于彼窟中有衆多藥叉。令食此罪人。受王敕已即領罪人送藥叉窟。才送窟中時。藥叉衆歡喜踴躍奔走向前。欲食罪人。以彼罪人帶大隨求威德力故。時衆藥叉見彼罪人身上有大光明熾盛晃曜。諸藥叉衆悉皆驚怖。各作是念。此火欲來燒我。彼藥叉衆見是事已甚大驚怖。送此罪人安窟門外旋繞禮拜
爾時使者具以上事複白于王其王聞已倍更嗔怒。又敕使者縛彼罪人擲深河中。奉教往擲。才入河中河便枯竭猶如陸地。時彼罪人便住于岸。所被系縛繩索片片斷絕。王聞此事極大驚怪。熙怡微笑生大奇特。喚彼罪人問其所緣。汝何所解。罪人白言大王我無所解。我于身上唯帶大隨求無能勝大明王陀羅尼。王即贊言甚大奇特。此大明微妙能摧死罰。說伽陀曰
大明甚微妙 能摧于死罰
諸佛所加持 拔濟諸有情
能解脫苦病 大明大威德
能脫非時死 大悲尊所說
能止大疾病 速證大菩提
爾時彼王歡喜踴躍。即取彼隨求供養禮拜。即以缯帛系罪人首。與其灌頂冊稱爲城主(五天竺國法。若授官榮。皆以缯帛系首。灌頂然後授職也)如是大梵此大隨求無能勝大陀羅尼。若有帶者于一切處獲大供養。若難調伏惡心衆生。鹹起慈心皆相順伏。是故常帶持此大陀羅尼
複次大梵若欲帶此陀羅尼者。應擇吉日吉宿吉祥之時。依法書此陀羅尼。時大梵王聞是語已。甚大歡喜。五輪著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以何方法書寫此大隨求無能勝陀羅尼
爾時如來即說伽陀。告大梵言
大梵汝當知 我今爲汝說
愍念諸有情 令得大安樂
遠離逼迫業 解脫諸疾病
婦人有胎孕 有情離貧匮
窮業悉皆除 當于吉宿時
布沙宿相應 應當持齋戒
而供養諸佛 發大菩提心
複生悲愍心 及起大慈心
于他思利益 遍諸有情類
龍惱麝檀香 以此香湯浴
著新淨衣服 更以燒香熏
當用瞿摩夷 塗小曼荼羅
應取五賢瓶 皆盛滿香水
雜插諸花果 置于壇四角
余一置壇中 花鬘及燒香
及與妙塗香 應燒五味香
檀香飒畢迦 酥合沈石蜜
和合而燒之 種種諸妙花
諸花果種子 隨時而供養
塗香用嚴飾 酥蜜並乳酪
[麸-夫+廣]麥及乳糜 盛滿供養器
應量皆吉祥 以瓷瓦椀盛
四角滿香器 佉陀羅木橛
釘于壇四角 用五色縷纏
于壇四角外 大梵以此儀
若求悉地者 應食叁白食
書此隨求人 當于壇中坐
敷以淨茅薦 依法而書寫
或素或缯帛 或用于桦皮
或葉或余物 寫此陀羅尼
女人求子息 當用牛黃書
中心畫童子 璎珞莊嚴身
滿缽盛珍寶 左手而執持
坐在蓮華上 其華而開敷
又于西隅角 而畫四寶山
其山金寶飾 殷勤應畫此
能令胎安隱 丈夫求子者
應用郁金書 彼所求之事
悉皆得成就 于真言四面
應畫種種印 又畫于蓮華
或二或叁四 乃至五蓮華
其華悉開敷 八葉具鬓蕊
華莖以缯系 華上畫叁戟
戟上複系缯 複畫于钺斧
亦在蓮華上 又于白蓮華
于上應畫劍 複在蓮華上
而畫于商佉 所畫諸蓮華
皆在寶池內 若丈夫帶者
不應畫童子 應畫天人形
種種寶莊嚴 帝王若帶者
于中應當畫 觀自在菩薩
又于其四面 畫種種印契
若是苾刍帶 應畫持金剛
右執金剛杵 左拳豎頭指
擬彼難調者 又當于四角
而畫四天王 婆羅門帶者
畫于伊舍那 刹利若帶持
畫摩醯首羅 毗舍若帶者
畫于天帝釋 或畫毗沙門
若是首陀帶 而畫那羅延
童男及童女 畫波阇波提
青色女人帶 畫盧陀羅天
女人白色者 應畫名稱天
女人若肥充 畫彼寶賢將
瘦女人帶者 畫滿賢藥叉
若懷妊婦人 應畫大黑天
或畫梵天王 如是諸人類
各畫本所尊 依法而書寫
常帶于身上 所求悉如意
金銅作蓮華 于上安寶珠
如意火爓形 置在幢刹上
而于此珠內 安置大隨求
于是隨求中 畫彼邑城主
若是己舍宅 建此隨求刹
而畫本家主 于隨求四面
周匝畫蓮華 于華胎蕊上
畫于一罥索 金剛杵及輪
棒及爍訖底 如是諸契印
各在蓮華上 刹上懸缯幡
應如法供養 由此隨求刹
能護國城邑 及以護家族
災禍悉除滅 疫病及諸疾
饑馑不流行 他敵不相侵
國土皆安樂 若遇天亢旱
並以滯雨時 應畫九頭龍
頭上有寶珠 火焰而流出
當于龍心上 畫一金剛杵
于龍身四面 寫此大隨求
置在于箧中 亦安幢刹上
應時降甘雨 滯雨即便睛
商主領衆人 或在于水陸
諸商人帶者 應畫商主形
如前安刹上 離賊及諸怖
悉皆到彼岸 是故當殷勤
帶持及讀誦 吉祥滅諸罪
若是念誦人 應畫自本尊
若日月熒惑 辰星及歲星
太白與鎮星 彗及羅睺曜
如是等九執 淩逼本命宿
所作諸災禍 悉皆得解脫
或有石女人 扇姹半姹迦
如是之人類 由帶大隨求
尚能有子息 若此類帶者
應畫九執曜 二十八宿天
中畫彼人形 所求悉如意
如世尊所說 獲得最勝處
現世及他世 常獲殊勝樂
叁十叁天宮 隨意而所生
悅意贍部洲 最勝族姓家
得生如是族 或生刹利天
或婆羅門家 由帶大隨求
生此最勝處 書寫持讀誦
依法而帶之 得往安樂刹
蓮華而化生 決定無疑惑
一切諸如來 贊說斯功德
稱揚不能盡 關閉地獄門
能開諸天趣 安樂悉成就
智慧皆圓滿 諸佛及菩薩
常安慰其人 身常受快樂
骁勇有大力 如來誠言說
當獲轉輪位 安慰人天衆
驚怖惡心者 修此陀羅尼
不久當獲得 不被刀所傷
毒藥反水火 悉皆不能害
非命及夭壽 諸罪皆遠離
見聞及觸身 于一切時處
鬼魅及鬥诤 諸怖皆消滅
惡蟲及毒蛇 囚閉悉解脫
種種疾大病 悉皆盡除滅
由修持此明 于諸摩羅衆
無礙得通達 能于一切處
而獲大供養 人中得最勝
加護修真言
修行菩薩隨求大護大明王陀羅尼品第二
爾時世尊告大梵說伽他曰
我今爲宣說 修行持明者
說加護儀則 愍念諸有情
由此擁護故 獲得大成就
所居諸方處 用此作…
《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