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譬喻經》

「本緣部」經文211卷04頁碼:P0575
西晉 法炬共法立譯

  《法句譬喻經》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胞胎。何謂五德。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叁者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盡甚大愁憂。自念叁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馳往到佛所。時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坐禅入普濟叁昧。天帝見佛稽首作禮伏地。至心叁自歸命佛法聖衆。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壞間破壞壞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複爲天帝。佛叁昧覺贊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際。歸命叁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辄死

  此滅爲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帝釋聞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中。爲諸天人龍鬼說法。時國王波斯匿大夫人。年過九十卒得重病。醫藥望差遂便喪亡。王及國臣如法葬送。遷神墳墓。葬送畢訖還過佛所。脫服跣襪前禮佛足。佛命令坐而問之曰。王所從來衣粗形異何所施爲也。王稽首曰。國大夫人年過九十間得重病。奄便喪亡。遣送靈柩遷葬墳墓。今始來還過觐聖尊。佛告王曰。自古至今大畏有四。生則老枯病無光澤。死則神去親屬別離。是謂爲四。不與人期萬物無常難得久居。一日過去人命亦然。如五河流晝夜無息。人命駛疾亦複如是。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無長存者皆當歸死無有脫者。往昔國王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過去無能住者。空爲悲感以殒軀形。夫爲孝子哀愍亡者爲福爲德。以歸流之福佑往追如饷遠人。佛說是時。王及群臣莫不歡喜忘憂除患。諸來一切皆得道迹

  昔佛在羅閱祇竹園中。與諸弟子入城受請說法畢訖。晡時出城道逢一人驅大群牛放還入城。肥飽跳騰轉相抵觸。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産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榮-木+巾][雨/井]水 

  佛到竹林洗足卻坐。阿難即前稽首問言世尊。向者道中說此叁偈。不審其義願蒙開化。佛告阿難。汝見有人驅放群牛不。唯然見之。佛告阿難。此屠家群牛。本有千頭。屠兒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養令肥長。擇取肥者日牽殺之。殺之死者過半而余者不覺。方相抵粗跳騰鳴吼。傷其無智故說偈耳。佛語阿難。何但此牛。世人亦爾。計于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養育其身。快心極意更相殘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曚曚不覺何異于此也。時坐中有貪養比丘二百人。聞法自勵逮六神通得阿羅漢。衆坐悲喜爲佛作禮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爲諸弟子說法。時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聰辯。父甚憐愛。卒得重病即便喪亡。田有熟麥爲野火所燒。梵志得此憂惱愁愦失意恍惚。譬如狂人不能自解。傳聞人說佛爲大聖天人之師。演說經道忘憂除患。于是梵志往到佛所。作禮長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愛以忘憂。卒得重病舍我喪亡。天性悼愍。情不自勝。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爲四。一者有常必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叁者合會必別離。四者強健必當死。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常者皆盡  高者必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梵志聞偈心即開解。願作比丘。須發自墮即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羅漢道

  昔佛在羅閱祇耆阇崛山中。時城內有淫女人。名曰蓮華。姿容端正國中無雙。大臣子弟莫不尋敬。爾時蓮華善心自生。欲棄世事作比丘尼。即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蓮華飲水澡手。自見面像容色紅輝頭發绀青。形貌方正挺特無比。心自悔曰。人生于世形體如此。雲何自棄行作沙門。且當順時快我私情。念已便還。佛知蓮華應當化度。化作一婦人端正絕世。複勝蓮華數千萬倍尋路逆來。蓮華見之心甚愛敬。即問化人從何所來。夫主兒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許。雲何獨行而無將從。化人答言從城中來欲還歸家。雖不相識甯可共還。到泉水上坐息共語不。蓮華言善。二人相將還到水上。陳意委曲。化人睡來枕蓮華膝眠。須臾之頃忽然命絕。膖脹臭爛腹潰蟲出。齒落發墮肢體解散。蓮華見之心大驚怖。雲何好人忽便無常。此人尚爾我豈久存。故當詣佛精進學道。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作禮已訖具以所見向佛說之。佛告蓮華。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謂爲四。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叁者六親聚歡娛樂會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是身何用  洹漏臭處

  爲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爲死所迫

  無親可怙 

  蓮華聞法欣然解釋。觀身如化命不久停。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願爲比丘尼。佛言善哉頭發自墮。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觀即得羅漢。諸在坐者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昔佛在王舍城竹園中說法。時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卻後七日皆當命盡。自共議言五通之力。反複天地手扪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甯當不能避此死。對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現。下不至底正處其中。無常殺鬼安知我處一人言。吾入須彌山中。還合其表令無際現。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吾當輕舉隱虛空中。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吾當藏入大市之中。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議訖相將辭王。吾等壽算余有七日。今欲逃命冀當得脫還。乃觐省唯願進德。于是別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滿。各以命終猶果熟落。市監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悟曰。四人避對。一人已死其余叁人豈得獨免。王即嚴駕往至佛所。作禮卻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獲五通自知命盡皆共避之。不審今者皆能得脫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離。何謂爲四。一者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叁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爲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王聞佛言歎曰。善哉誠如尊教。四人避對一人已死。祿命有分余複然矣。群臣從官莫不信受

教學品第二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佛告諸比丘。當勤修道除棄陰蓋。心明神定可免衆苦。有一比丘志不明達。飽食入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意不觀非常。冥冥懈怠無複晝夜。卻後七日其命將終。佛愍傷之。懼墮惡道即入其室。彈指覺曰

  咄起何爲寐  螉螺蚌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爲身

  焉有被斫瘡  心如嬰病痛

  遘于衆厄難  而反爲用眠

  思而不放逸  爲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正見學務增  是爲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比丘聞偈即便驚寤。見佛親誨加敬悚息。即起稽首爲佛作禮。佛告比丘。汝甯自識本宿命不。比丘對曰。陰蓋所覆實不自識也。佛告比丘。昔維衛佛時。汝曾出家貪身利養。不念經戒。飽食卻眠不念非常。命終魂神生螉蟲中。積五萬歲壽盡複爲螺蚌之蟲。樹中蠹蟲各五萬歲。此四品蟲生長冥中。貪身愛命樂處幽隱。以冥爲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時百歲乃覺。纏綿罪網不求出要。今始罪畢得爲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于是比丘重聞宿緣。慚怖自責。五蓋雲除即得羅漢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天人四輩說法。時有一年少比丘。爲人頑愚質直疏野。未解道要。情意興盛思想于欲。陽氣隆盛不能自製。以此爲惱不獲度世。坐自思惟有根斷者。然後清淨可得道迹。即至檀越家。從之借斧還房閉戶脫去衣服。坐木板上欲自斫陰正坐。此陰令我勤苦。經曆生死無央數劫。叁塗六趣皆由色欲。不斷此者無緣得道。佛知其意愚癡乃爾。道從製心心是根源。不知當死自害墮罪長受苦痛。于是世尊往入其房。即問比丘。欲作何等。放斧著衣禮佛自陳。學道日久未解法門。每坐禅定垂當得道爲欲所蓋。陽氣隆盛意惑目冥。不覺天地谛自責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斷製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癡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斷其癡然後製心。心者善惡之根源。欲斷根者先製其心。心定意解然後得道。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緣以癡爲本。癡者衆罪之源。智者衆行之本。先當斷癡然後意定。佛說是已比丘慚愧即自責言。我爲愚癡迷惑來。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說甚爲妙哉。內思正定安般。守意製心伏情杜閉諸欲。即得定意在于佛前逮得應真

  昔佛在羅閱祇國靈鹫山中。爲諸天人國王大臣說甘露法。有一比丘剛猛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後鬼神谷中。令樹下坐數息求定。知息長短安般守意。斷求滅苦可得泥洹。比丘受教往至谷中欲坐定意。但聞山中鬼神語聲不見其形。但有音聲悚息。怖懼不能自甯。意欲悔還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強出家學道獨見安處。鬼神深山既無伴侶又無行人。但有諸鬼數來怖人。思惟如是未去之間。于是世尊往到其邊。坐一樹下而問之曰。汝獨在此將無怖懼耶。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山在此實憂。須臾之間有一野象王來在邊。倚一樹臥心獨歡喜。遠離諸象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甯知是象所由來不。對曰。不審。佛告比丘。此象眷屬大小五百余頭。厭患小象舍來至此倚樹而臥。自念得離恩愛牢獄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猶思閑靜。況汝舍家欲求度世。方以獨自欲求伴侶。愚冥伴侶多所傷敗。獨住無對亦無謀議。甯獨修道不用愚伴。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甯獨守善

  不與愚偕  樂戒學行  奚用伴爲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佛說是時比丘意解。內思聖教即得應真。谷中鬼神亦皆聞解爲佛弟子。受誓誡敕不複侵…

《法句譬喻經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