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仙論》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等。此是斷疑分中第五段經文。此所以來者。有疑故來也。雲何疑。上第叁段經雲。菩薩不見彼是衆生我爲菩薩。即此斷疑分中前第四經言。菩薩不見衆生。亦不見清淨國土又挍量分中。亦雲以不見衆生等法。名諸佛如來。而此菩薩衆生佛淨土等四。前已了了解釋。明此四名雖異。皆依真如故有。若離真如法界。于有爲虛妄法中。謂更有此四法可見者。非是菩薩。若解不異真如。而見此四者。名真菩薩也。雖爾了了解釋有無之義。然衆生複乘無生。或更起異疑雲。若不見諸法名爲諸佛者。或謂諸佛法身是。以依身故有五眼。若無法身。便應無五眼。若無五眼。則不見諸法。未知今言不見者。爲有五眼故不見。爲無五眼故不見也。若有五眼者。爲當前法是無故所以不見。爲當前境實有而言不見也。爲斷此疑故。以此五眼經答也。答意明如來具足五眼。有無斯照。隨法虛實。皆如實智知。今言不見者。有眼故雲不見。非無眼言不見也。若有眼者。何故言不見有。但前境虛妄無法可見也。不見有二種。一真如平等理中不見衆生等四條然有異。故言不見。二衆生五陰虛妄法體本來不生古今空寂故無法可見。此二明理中絕相故。聖人無有取相分別之見。故雲不見也。所以得言見者。如來具二谛智。如虛妄而知。如實而見也。此就諸法空寂義邊故言不見。非謂眼境並無令不見也。若爾那得聞言不見便謂諸佛菩薩一向無眼不見諸法。次明也
如來有肉眼者。何者是肉眼所知境界。而言如來有肉眼。明凡夫之人肉眼。但見因緣和合虛妄境界。見上不見下。然衆生造業既殊。報得肉眼亦差品不同。或但見障內。不見障外。或內外俱見。或晝見夜不見。或夜見晝不見。或晝夜俱見。此等諸眼。皆是父母所生眼。如弗婆提人。以父母所生眼。能見障外色。前後俱見。如來同凡夫見此虛妄之色故。雲如來有肉眼也。如來有天眼者。天眼有二種。一者修得。二者報得。何者是天眼所知境界。天眼亦照因緣和合虛妄境界。皆見障外之色。亦有見下不見上者。有見前不見後。若因他力。見上見下。見前見後。有四方俱見。明如來所見亦同凡夫顛倒取境。如來稱前境虛實而緣。以此爲異。故言如來有天眼也。然世間人。有報得肉眼。有報得天眼。亦有修得天眼者。此皆叁界中法。明諸佛菩薩道超世表。久已無此二眼。何故道言如來有此二眼者。以見同二眼故。言如來有天眼也
如來有慧眼者。何者是慧眼所緣境。明慧眼知一切有爲法無爲法有漏無漏善惡無記等法。而不作念我知此法。明如來亦同二乘所緣法故。言如來有慧眼也
如來有法眼者。何者是法眼所緣境界。明法眼能知叁乘聖人當證果時。乘何等心。證于道果。如此法眼所緣證法差別。如來亦同見之。故言如來有法眼也。如來有佛眼者。然上之四眼。見境不周。知法不盡故。設所知見。不能明了。明佛眼所見。真俗並照。臣細斯鑒。一切萬法了了通達。無境不周。無法不盡。故名佛眼。此眼如來有五眼故有境之見。既有此眼。故知佛有身有眼言不見。非無身無眼言不見故。次明此五眼經文也。乘五眼經文。複更生疑。疑雲。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直叁千世界中所有種種諸法尚不可知盡。況無邊世界中。亦有種種諸法。何故但明此五眼。若正有此五眼。是爲如來。則知法不盡。見境不周。故引恒河沙喻。以答此疑。欲明如來雖但有五眼而照所知之境。莫不皆盡。然知境雖盡。不可俱障于文。且境中微細難知者不過心法故。舉恒沙世界中衆生。一衆生身中。有善心不善心無記心有漏無漏叁叁等心數。不可限量。一衆生有若幹種心。恒沙世界衆生。各有爾許心數差別不同。如來以叁達靈知。于一念中朗照故。不應難雲若如來但有五眼則知境不盡也。此明眼雖有五。而知境斯盡也
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者。前舉五眼。明佛肉具能見之智。然智不孤起。必知境。今將明五眼所知之境。故佛問須菩提。汝意地思惟籌量。謂如來知此恒河中沙頭數多少不也。應如是問。所以乃言如來說是沙不者。明理而言之。要先知後說。今言如來說者。明知如來知故方說故雲佛說是沙不也。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者。明須菩提得冥加力故。解如來意。故仰述如來所說言。如是世尊。如來實了了知此恒河中沙頭數多少。故說非爲不知也
此喻意。明以一恒河。爲一衆生。此一衆生。有善不善無記等心數法。多少如恒河中沙。複以此沙數恒河。爲一衆生。一衆生亦有爾許數心數法。複以此沙數佛世界。爾許世界中。複有無量恒沙。複以一河。爲一衆生。爾許衆生心數法。皆了了知。況余非心心法也
乘此。更生疑念。如地前菩薩。以信解力故。亦知一叁千世界中衆生心數法。未知今言如來知恒沙衆生心數法者。爲同地前菩薩但知一佛叁千世界中恒沙衆生心數法。爲遍知十方無量恒河沙世界中衆生心數法也。將釋此疑故。佛重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數佛世界至如是佛世界甯爲多不。此欲明如來非但知一叁千世界中恒沙衆生心心數法也。乃遍知十方世界中無量恒河沙衆生心數法也。須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者。明須菩提仰答。如來如上所說十方恒沙世界實多無量也
佛告須菩提。爾許世界中衆生。若幹種心住如來悉知者。上來問答雖有重數。正答意在此文。明如來乃是一切智人。但以五明了了遍知十方恒河沙世界中衆生色心等法。無不皆盡。今且舉知心法。明知色亦無遺也。然就此所知法中。有種種差別。憂劣不同。如人中果報。比于諸天。優劣上下。不得爲喻。況諸佛菩薩。出世勝報。比于人天之果。俱然懸絕不可算數。如來了達無余。故言悉知也。何以故者。因向若幹種心住如來悉知。複生疑念。上雲衆生五陰六塵六識體是虛妄。若取此衆生五陰等妄法者。即非菩薩。又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若爾何以故。今複言若幹種心住如來悉知。若如來知見此法。則應是實非爲虛妄。未知此言心住者。爲四念處真如境中住。爲余法中住。若是真實。上不應言虛妄道如來不見。若是虛妄。不應複言若幹種心住如來悉知。故言何以故也。即答如來說諸心住皆爲非心住。此言諸心住者。凡夫六識。于虛妄法中。顛倒而住。皆爲非心住者。非于四念處中無顛倒真實住也。此明上言離者。虛妄故離。今所以言知者。如來五眼照境斯盡。虛實俱了。故雲知。非爲真實也。是名爲心住者。結虛妄緣中顛倒住。亦得結上皆爲非心住。是名爲非四念處境中真實住也。何以故過去心不可得等者。釋上。何以知。此言心住者。是六識顛倒虛妄緣中住故。釋雲過去心等不可得。明以叁世等心不住爲住。故曰虛妄也。過去心法已謝于往。空故不可得。未來心未至。空故不可得。現在心念念生滅不住。即體是空。故不可得也
因叁世虛妄諸心顛倒。複更生疑。若心住是虛妄顛倒者。便謂凡夫聖人心皆是虛妄顛倒。若爾則初地以上諸菩薩心。亦是虛妄顛倒。以心虛妄顛倒故。所有布施等福德智慧了因之行。亦應是顛倒。故非菩提因。不成彼岸無漏功德也。爲斷此疑故。答言以叁千世界七寶布施德福甚多。此明初地以上得真無漏解不取相不住心行布施故。福德非顛倒。以非顛倒故。成波羅蜜行。不同地前凡夫六識心是虛妄取相顛倒故福德亦是顛倒。然此福德雖非顛倒。而要以地前取相顛倒福德爲因故。非條然也。得福甚多者。明此無相布施。乃感常住佛果無盡之福。故言得福甚多也
即複生疑。若此叁千七寶布施。實有福德。是無漏非顛倒者。何故上叁千七寶布施。言非福德聚也。爲斷此疑故。答言須菩提。若福德聚相有實者。如來則不說福德聚福德聚。然上明二種福德聚。一是取相有漏福德聚。二是不取相無漏福德聚。我言非福德聚者。明有漏福德聚非趣菩提無漏福德聚。不言無漏福德亦非福德聚也。那得以彼叁千世界七寶布施取相福德是顛倒故。難我此中初地以上不取相布施無漏福德亦使是顛倒也
論曰複有疑等。此先牒前所疑事也。若如是以下序生疑意。指經爲釋也。此一段經。以叁偈行釋。初偈正釋五眼經文。作問答意斷疑。第二偈釋恒沙世界譬喻中一段經文。第叁偈釋叁千世界七寶布施福多經文。初偈雲雖不見諸法者。上疑雲不見諸法。未知爲有眼而不見。爲無眼故不見也。故偈釋明諸佛菩薩雖不同凡夫于衆生五陰色等有爲法上有取相之見。非不有五眼如法相虛實而見。非令無眼故不見也。故第二句雲非無了境眼。此明雖雲諸佛不見諸法。非無五眼照境之用也。何以得知。故次下句言。諸佛五種實。此明諸佛有五眼具足也。若爾即複生疑。此五種眼。還同于凡夫顛倒之見故。即答以見彼顛。明諸佛菩薩實有五眼。稱于顛倒境界而見。而見非顛倒故。不同凡夫也。此半偈雖解經意。猶未釋經文。故拘瑣作第二偈也。長行論雲。何故說彼非顛倒者。論主將釋此偈答之意故。設問雲。若諸佛實有五眼。見前境界者。前境是虛妄。故緣之智則應是顛倒何故說彼五眼爲非顛倒也。即答爲顯斷疑譬喻。是故說我知彼種種心住如是等也。明爲釋若但有五眼。則知多境不盡之疑。故引恒沙譬喻。是故言道若幹種心住如來悉知。非同凡夫顛倒之知也。故下問雲。此示何義。即答彼非顛倒。以見顛倒故也。何者是顛倒者。問若佛五眼非顛倒者。何者是顛倒眼也。即答偈言種種顛倒識以離于實念也。明六識非一故。雲種種。妄取六塵。以不實爲實。此[怡-臺+番]境之心故雲顛倒識也。何以得知六識是顛倒。次下句雲。以離于實念。實念者四念處觀也。觀我此身常此身無常乃至法亦如是也。以六識不住四念處中。乃取虛妄六塵。故名顛倒也。不住彼實智是故說顛倒者。此二句成上二句也。明六識不住彼四念處實智境中。是故我說爲顛倒也。此義雲何至差別顛倒。釋偈中初句也。何故彼心住名爲顛倒者。何故此六種心住名爲顛倒也。即以偈下叁句答。明其六識但緣六塵虛妄境界。不能住四念處境中。是…
《金剛仙論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