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仙論》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微塵等。此一段經。是斷疑分中第十六經文。所以來者。爲答上疑問故也。疑雲若應佛有去來。法報二佛無去來者。此之叁佛。及十方諸佛。斷煩惱盡。成道之時。于真如法界中。爲一住處。爲異住處。爲合作一切衆生真如性。爲一爲異。爲多爲少。此猶是前經中。所疑問事。前論偈中。作生此經之端略。興問答雲。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而此經將具釋彼疑一異多少之義故。引叁千世界微塵喻經。以答之也。此明碎叁千世界極細微塵。爲無色香味觸之塵。然今窓中因日光見者。此是粗塵。折此爲叁百分。方謂微塵。此微塵非凡夫二乘所見。複未此細塵。令作無色味等塵。此微塵無色味形狀。亦無四方上下。頭數雖多。而不可言一處住異處住合作一。以況叁佛及十方諸佛亦多無量也。然此諸佛雖多。斷煩惱盡時。于真如法界中。不可說言一異。亦不可說言一處住異處住。衆生佛性性淨解脫。據衆生雖多。而真如理中古今平等。亦不可說言異多少。爲釋此疑。故次明也
以叁千世界微塵者。此舉叁千世界極細微塵也。複以爾許微塵世界者。此名細微塵。爲世界。界之言性故。此一塵依世辨論。亦名世界。亦名微塵也。碎爲微塵者。複碎此極細微塵。爲無色香味觸微塵也。阿僧祇者。明非但碎叁千世界爲微塵。亦碎阿僧祇世界。以爲微塵。亦得言無色味微塵。不可算數故。言阿僧祇也。須菩提。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者。明所碎世界既廣。故佛問須菩提。于汝意地。思唯籌量。謂此微塵爲多不也。故須菩提。解如來意。答言。彼微塵衆甚多世尊。此明如來向者所說彼塵衆多。雖多。以無色香味觸形狀方所。無妨無礙故。不可說一處住異處住合作一。以喻十方諸佛亦甚多無量。此十方諸佛。若據行者而言。一行者自作一佛。行者既多。故佛亦多也。諸佛據行者既多。不可說一。二障永盡法身平等無有差別。不可說異。然此微塵碎爲無色味之塵。雖多。無有形狀故。無色味等。亦無六方故。不可說一處喻十方諸佛斷除二部會真如法界時。無有形礙。亦無方所故。不可說言一處住異處住也須菩提解佛意故。仰答如上。衆中有人。因生疑念。前既言碎微塵作虛空。無有六方形狀。複雲微塵衆甚多。此二言何故相違。故言何以故也。即答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微塵衆。此明若使微塵衆實有六方形狀色香味觸不空者。佛則不假設說碎細微塵以爲無色味微塵也。複疑雲。若此微塵。體空無色味。是不實者。何故如來說爲微塵。以如來說爲微塵故。明知微塵是實不空故。言何以故即答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此明如來依世谛道中。說虛妄微塵故。言佛說微塵衆也。此微塵衆虛妄不實。本來空寂。故言則非微塵衆。此之微塵。既是虛妄。甯有實塵而可說也。是故佛說微塵衆者。以是故。如來上說無色香味觸無形狀之塵故。說于無塵爲塵也。亦得道是故佛說非微塵衆。此因事無。以明因緣法體空也
世尊如來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者。向明微塵喻。據極細而言。此言叁千世界。就塵爲語。然複有疑。上佛說細微塵。其體不實故。所以是無。然要以細微塵。成粗世界。若細微塵無實者。何故有此叁千世界等粗物。然此粗世界。既爲細塵所成。若細塵無者。何故眼見叁千世界等粗物是有。以粗物有故。明知細塵亦有也。故答如來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明如來說假叁千成一世界。若有一世界不爲他成。可有世界是實。然無一世界不爲他成。是故無實。以其無實故。言如來說叁千世界則非世界也。然此細塵既無。明知叁千粗界亦虛假不實也。是故佛說叁千世界者。欲明若有一世界是實非虛妄者佛則不虛說言叁千世界。佛既說攬叁千爲一世界。故知虛假不實
何以故者。有人乘生疑念。若微塵世界。二俱不實者。如來何說微塵集故世界成散故世界懷。以此聖言誠驗。故知微塵是實。何故言空。故雲何以故也。即答。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此言世界者。名微塵爲世界。明何故叁千世界是不實若微塵世界是實者四方微塵來則冥然一合。作一世界。不可分別。不應有叁千之名。既有叁千之名。故知能成微塵世界。是虛妄不實也。以此微塵虛妄不實故。即體是空。空無形狀故。往來無障。乃至鐵圍山。亦不相妨礙故理而言之。東方微塵來無障無礙。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六方微塵來。皆無障無礙。此微塵既不相障礙。亦無聚集之相。泯然空無有形狀。乃至須彌山。亦不可見。以此驗知。有爲世界。莫問粗細。皆是虛妄不實。本來空寂。依世人妄情。說有世界。此明因緣法體本來空也
乘有疑難。若一合相是相實者。何故如來說合叁千世界爲一合相也。故答雲。如來說一合相者。依世谛名。用虛妄法中。說一合相也。則非一合相者。究理而言。無有一世界冥然一合。不假叁千成故。言則非一合相也。佛言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者。明有爲虛妄不實故。無有一世界冥然一合相是實而可說。故言則是不可說也
乘此生疑。若使世界一合相無實者。而衆生不應見。複不應用之。然今現見有此世界屋宅衣服器世間等用。既有此用。明知粗世界是實。粗世界既實。細微塵亦實。何得言粗細微塵世界皆虛妄不實也。故經答雲。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也。明凡夫之人以取相顛倒因緣故。于虛事之中。計以爲實。非謂粗世界是性實也。然所成粗世界既不實故。明知細塵亦是虛也。何以故者。因前凡夫貪著其事。乘複生疑。若凡夫人顛倒在心故。取微塵世界粗細有爲虛事。忘謂爲實者。如來無有取相顛倒之心。何說有微塵世界。如來何故複言。我見微塵及世界等。若如來說言我見所見我我所別內外之異。又如來何故複說本有我人衆生等見。後觀我法體空故。得二種無我解。方斷我人等惑。名爲得道。如來既作如是說。以此驗之。明知此微塵世界粗細等法。是其實有。非虛妄故空也。以有此疑故。言何以故也。佛今將答此義。故問須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說我人衆生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所說爲正語不也。此明佛問須菩提若有人以如前所疑疑。謂佛作是說。本實有我法。後觀此我法得無我法之解。遣我法二見。得無我無法。名爲得道。此人所說當理此正語不也。故須菩提答言不也世尊。明向者疑人所說言不當理不合佛意。故雲不也。何以故世尊如來說。我人衆生壽者見。即非我人衆生壽者見者。釋何故此人所說言不當理是不正語也。明二乘之人謂本實有我人衆生壽者等。我我所見。後觀此我所二種空故。能斷此我人等見。而雲我得無我之解。以此爲真解。若謂如來亦作是說。以此爲真實者。此說非正說也。然諸佛如來。解一切法本來空寂。尚無我法可除。況有我法二空之見可存也。故雲即非我人等見也。此無我等見。于聲聞爲解。于菩薩爲障。今明佛說要觀我法從本來空畢竟寂滅。無有我法可空。乃至煩惱亦本來寂靜。故無煩惱可斷。不同二乘見本有我有法今解二空方斷此惑名得道也。是名非我見人見等者。雙結我法二空也。二乘人見我無。得無我人等解。以爲真實。故曰是名非我人見。亦得導是名我人衆生壽者見者。明如上所說。而解知我之與法古今湛然本來不生。現見真如平等。證初地無生忍菩提。乃至佛果無上菩提。不同小乘取無我無法見以爲真道。佛作是說。故曰是名佛說虛妄不實我人衆生等見也。明是名無我人等虛妄見也
乘更疑問。若存有無我無法見。非得道者。觀何等法。起何等心。證何等法。名爲得道也。故答須菩提。菩薩發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等。此以初地證智。爲菩提心。明于何義勸人。若欲得初地以上真實道者。于粗細有爲我法無我無法虛妄物中。應如是生知見信也。如是知者。明住前人以世間聞慧五明論智仿佛而知。如是見者。明住上人以出世第一義智見。如是信者。明前二人前並依叁昧無量功德力信。此明之人。以用此二智叁昧故。見真如佛性。除一切法上有無之患也。如是不住法相者。既有爲虛妄無我無法中生知見信解故。便不取著也。何以故者。或者聞言菩薩不住法相。疑謂菩薩于世間法出世間法中悉皆不住故。言何以故也。故佛答須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也。上言法相者。是世間色等有爲法有無之相。下言法相。是出世真如無爲法相。如來說即非法相者。明如來說即非法相者明如來說世間有無法相。非出世間無爲真如法相。出世間真如法相。即非世間有無虛妄法相也。是名法相者。如是非世間有爲有漏法相。即是出世間真如無爲法相。亦得雲是名世間有無法相也。上言不住法相者。但不住世間有爲法有無之相。非不住出世間無爲法相。那得聞言不住法相便謂世間出世間有爲無爲法相中皆不住也。自此已上經釋前偈中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疑也
須菩提。若有菩薩。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用布施者。此上有疑。上來微塵喻中。明叁佛不一不異。雖明叁佛。准上經文唯應有二。不應有叁。何者上第六段中雲。釋迦牟尼非佛。亦非說法者。又次前經複雲。化佛有去來。教化衆生。供之得福。此前後相違。今疑未知應身爲定是佛爲非佛也。若是佛者。供養此應佛。所有福德。與二佛同。爲有差降。化佛所說經法。爲是正法。爲非正法。若受應佛所說法。所得利益。爲與受持報佛所說法功德同。爲複有差降也。惡心毀謗損害之者。罪複雲何。故欲答應佛是佛。所說經教是正法。供養受持得福。聞前二佛。惡心毀謗得罪。亦然故。引此喻。以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挍量不如有人于應佛邊發菩薩心。受應佛所說般若經一四句偈。乃至爲人演說。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上疑通疑應佛。今經中何以但言持應佛所說經福多。不雲供養應佛得福多。持應佛所說經法。此法能是應佛所說。但言受持應佛所說得福無量。則知供養應佛得福亦多。故不別出供養應佛也。疑者雲。若供養應佛所說經教與真佛無異者。雲何此應佛處世教化說法。而得不名應佛說法也。故經問言。雲何爲…
《金剛仙論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