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經疏部」經文1736卷36頁碼:P0001
唐 澄觀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五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第二說經處文有四。第一總彰大意。第二敘昔順違。第叁句數圓融。第四別明處異。初中有叁。初拂迹顯實。二融通顯圓。叁依義建立。今初。至而非國土。即拂迹顯實中。謂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處。普賢叁昧品雲。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猶是假說。以真無能所無可依故

  疏。況刹塵即入下。第二融通顯圓。無能所依。尚通實頓二教。實教頓教尚離處所。況于圓教耶。刹塵即入即下。通局交徹。二種四句。染淨參融。即下染淨無礙。二種四句圓滿。教下總結難思

  疏。然真非下。第叁依義建立。不壞相故不妨立時。然旨歸約處。先已有處。依此說經。後辯其時。疏家順六成就之次第故。先明時耳

  疏。然有言下。第二敘昔順違。于中先正敘。後上之下決斷。前中第一師雲。既七處九會。人叁天四。並居娑婆欲界之中。明是穢也。第二師雲。說此經時。華藏世界六種震動。又言。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娑婆乃是土石諸山。豈得將此而爲穢也。第叁師雲。但合上二無礙。謂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娑婆。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亦如螺髻所見如自在天宮。身子所見丘陵坑坎。華藏品雲。譬如見導師種種色差別。隨衆生心行。見諸刹亦然。後決斷。言後一近宗者。且知刹該淨穢。即二四句中之一句。未窮玄妙故雲近宗

  疏。然說此經處下。第叁句數圓融。于中有叁。一雙標。二雙釋。叁以粗例細。初標可知

  疏。初淨穢中下雙釋。先釋染淨二種四句。前一四句。以本刹末刹相望成四句。華藏爲本刹。世尊修因所嚴淨故。刹種所持世界爲末刹。應衆生有故。然末刹即狹。本刹則寬。末通淨穢。本刹唯淨。若寬狹相望。自屬通局。今論淨穢故。但取末中染刹。前二句可知。第叁句。雙明本末故。得稱俱者。不同前二說華藏即不言娑婆。說娑婆即不論華藏。今要明華藏之內娑婆。如一莊嚴城中舉一小室耳。上叁皆。約事明。第四句唯約理說。若理事相望。則前叁句皆末。第四句複爲其本故。華藏品雲。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淨。安住于虛空等

  疏。又或唯染下。第二四句。隨取一刹即有四句。不論本末染淨。今正約娑婆染刹上。論四句也。即前叁約淨穢虧盈。後一約相盡理現。若約機說者。染就劣機見故。淨就勝機見故。俱約二人同見故。刹體自在故。俱非約頓機故。亦唯約體故

  疏。次明通局。二四句等者。先標後釋。釋中前四句。約一重平漫以論。後四句。約重重相攝以說。又前四約以人望處論通局。後四唯約說處論通局。前中初二句。唯約相說。一謂此界七處說經。二謂十方諸刹齊說。叁以相隨性故。即一能遍。如光明覺品。彼雲。如于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方一切諸世界中。各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如來。亦如是坐。此明一會即遍一切。非是彼處各別有佛。四即歸理平等。後四句中。初一約廣容門。事含于理事理無礙故。令一界即理能攝一切。二約普遍門。事如理遍。令此一界隨所依理入一切刹。叁廣容即普遍故。正攝之時便能入。彼以此二門無異體故。四泯同平等門。法界之中。俱不可得故

  疏。又以一塵例刹。亦有四句者。叁以粗例細也。引文如前依正融通中說

  疏。若從狹至寬略顯十處下。第四別明處異中。文分爲六。一標數。二初此下。列釋。叁然上下。總結。四然說十住下。釋妨。五十余佛同者下。隨難重標。六又上十處下。總融十義。二中。然其十名與旨歸小有不同。旨歸雲。初此閻浮二。周百億。叁盡十方。四遍塵道。五通異界。六該刹塵。七歸華藏。八重攝刹。九猶帝網。十余佛同。今疏所以不同彼者。以歸華藏。即前染淨無礙故。不立之故。旨歸文雲。事盡理現。染相盡故。其該刹塵。與遍塵道。並皆是塵故。第七中攝。八重攝刹者。亦名華藏中塵一一攝余刹海。亦不異于第六該諸刹塵故。並略之而加四五六。以成十義。此亦賢首略疏之中。光明覺品中意。參而用之耳。疏。如升須彌品者。此文爲證七處而周法界之言。文雲。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下。雲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法慧偈雲。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如來自在力。皆遍法界之文也。七處皆爾。文中但叁賢叁天。言不起而遍。義如下疏。疏。如光明覺品者。此證百億遍法界。皆有同類一界。言同類者。同有須彌大海鐵圍四洲二十八天。各有百億故名同也。彼經雲。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揀唯閻浮。故雲百億。揀下異類。故雲同類一界。疏。叁遍異類樹形等刹者。上二皆略釋。下八唯列名目而已。而言等者。等取江河回轉形等。經列二十形。結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異類。一一流類皆遍十方虛空法界。與前須彌界等互不相礙。各于其中轉斯法輪。疏。四遍刹種者。向明異類。且舉百億中異類故。今方明刹種。然異類言雖通華藏。言總意別。言遍刹種者。即取最中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其中攝二十重佛刹微塵數世界。結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于中布列。今遮那亦遍其中。疏。五遍華藏者。謂遍華藏一界。有前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既皆如來修因之所嚴淨故。常處其中而演說法。疏。六遍余刹海若種若刹者。即華藏之外十方無間。窮盡法界之刹海。例如華藏也。如第六現相品說。華藏世界海東。有世界海名清淨光蓮華莊嚴。南方名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西名可愛樂寶光明。北名毗琉璃蓮華光圓滿藏。東北名閻浮檀金頗梨色幢。東南名金莊嚴璃琉光普照。西南名日光遍照。西北名寶光照曜。下方名蓮華香妙德藏。上方名摩尼寶照曜莊嚴。結雲十億佛刹微塵數等是也。疏。七遍前六類刹塵者。前之六段。各是一類。此上諸刹皆以塵成。一一塵中。皆有佛刹。如來于彼塵內刹中說經故。華藏品雲。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法界尚見。何況刹耶。又雲。一一塵內難思刹。隨衆生心各別住。又雲。如于此會見佛座。一切塵中亦複然。其文非一。疏。八盡虛空界容一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刹海者。此不論成刹之塵。但取容塵之處。兼于空矣。如二界中間空無有物。亦是容塵之處。今取遍法界虛空界。有刹無刹有塵無塵。但可容塵之處。即有無邊同類異類一切刹等。如來于此常轉法輪。阿僧祇頌雲。一毛端處所有刹。其數無量不可說。盡虛空量諸毛端。一一處刹悉如是。又雲。彼毛端處諸國土。無量種類差別住。有不可說異類刹。有不可說同類刹。不可言說毛端處。皆有淨刹不可說。種種莊嚴不可說。種種奇妙不可說。如是等文。成證非一。而言于中說法者。彼次頌雲。于彼一一毛端處。演不可說諸佛名。出妙音聲不可說。轉正法輪不可說。于彼一一法輪中。演修多羅不可說。于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于彼一一法門中。又說諸法不可說。于彼一一諸法中。調伏衆生不可說等。疏。九猶常網者。彼一一微塵。既各攝無邊刹海。即此刹等複有微塵。彼諸塵內複有刹海。是則塵塵不盡。刹刹無窮。如帝釋殿網重重。重重不可說其分量。而毗盧遮那亦重重無盡常演說法。疏。十余佛同下。文自釋

  疏。然上十類一一各遍法界等者。第叁總結也。由上十門。初二。有遍法界之言。從叁至十。皆略此言故。今總結皆遍

  疏。然說十住下。第四釋妨。謂有問言。若忉利天說十住法。既遍虛空周于毛道。未知夜摩天等亦說十住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彼不說。則說處不遍。若彼亦說處。則雜亂。何以經中唯雲忉利說十住法。夜摩天處說十行等耶。故爲此通。于中叁。初總答前問。次重通再難。後一一品下。以一例余。初中即隱顯門。謂一門顯時。余門則隱。如以十住爲門。唯言十住遍。十行爲門。唯明十行遍等。故雲爲門不同。亦無雜亂

  疏。若約十住至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者。即第二重通再難。謂更有問雲。若約爲門不同。爲互相見不互相見。若相見者。還成雜亂。若不相見。何以知遍。今答此問。明有見不見。謂若約相即。即不相見。若約相入。則許互見。言若約十住與十行等。全位相攝。則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者。是相即門。謂若以十住攝于余位。則唯有十住。余位如虛空。以余位廢已同十住故。余位亦爾。十住遍時。非十行等遍。是故互無各遍法界。言若約諸位相資。則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者。是相入門。若以約力用更資不壞自他。如兩鏡相照故。東鏡動時西鏡中之影亦動故。得同遍法界。而有主伴故非雜亂。如十住爲門。帶十行等。同遍法界時。但名十住遍。不名十行遍。若十行等爲門亦然。則有力能攝者爲主。無力被攝者爲伴。前相即門中。正十住遍時不妨余遍。但隱顯不同耳。十住遍時十行等即隱。十行遍時余隱亦然。依相即門亦名純門。遍周法界塵毛。唯有十住等故。依相入門亦名雜門。以諸位一時相資遍故。則十住中有十行等。余義至義理分齊中廣辯

  疏。十余佛同者下。第五隨難。重釋中二。先正顯同遍。後然主主下。釋通妨難。前中以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佛佛德用說法皆同故。故經雲。叁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疏中引經我等諸佛亦如是說。即橫論也。即證法佛言也。十地經雲。我不見有諸佛世界彼諸如來不說此法。即金剛藏證法菩薩言也

  疏。然主主下。二通妨中。謂有問言。余佛說處與遮那佛。爲相見不相見。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若相見。即乖相遍。若不相見。即乖主伴。故爲此通。謂見與不見。二義俱成。二互相見。主伴義成。見與不見。遍義皆成。但各遍同遍。以爲異耳。文具四句。言主主不相見者。遮那爲主時。十方余佛但得爲伴。不得爲主。若余佛爲主。遮那亦即爲伴。不得爲主。故雲主主不相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