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1卷41頁碼: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論記》五 ▪第7页

  沙門釋光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故今破言。雖余正量部。說薪等遇外火等能滅因緣。內滅相方能滅所滅薪等。而彼所說。應如有言服瀉藥時天來令利。即火等滅因緣應滅所滅薪等。何須別執有滅相爲。又薪等法待外緣滅。汝宗可說先住後滅二不同時。心.心所法。依汝宗中許刹那滅。更不須待余外滅緣。應住用時即起滅用。如何彼執諸相起用前後別時。若住相時亦起滅用。是則一法于一時中亦住。亦滅。不應正理

  故依相續至善順契經者。經部破訖結歸本宗。故依相續理說有爲四相。一不違正理。二善順契經

  若生在未來至何不俱生者。此下大文第二通外難。此即外問。若生相在未來生所生法。未來一切法皆有生相何不頓生

  頌曰至非離因緣合者。頌答

  論曰至非皆頓起者。就長行中初釋頌。後決擇。此即釋頌。雖有生相要藉因緣故非頓起

  若爾我等至因緣力起者。此下決擇經部難也。文顯可知

  豈諸有法至隨其所應者。說一切有部釋。豈諸有體性法皆汝經部所知。法性幽微甚難知故。微細之法雖現有體。汝等經部而不可知。此即歎法深也。生相若無應無生覺。既有生覺明知有生。第六轉聲異體相屬。如王之臣。若有生體第六轉成。若無生相此第六轉言不應成。謂色之生等。若言生即是色。如不應說色之色言。既說色之生言。明知離色別有生也。如責無生有斯過失。乃至無滅准之可知

  若爾爲成至空無我性者。此下經部難。先約內法爲難。若爾爲成空.無我覺。諸法之外應執空.無我性 雖離法外無別空.無我性。而起空.無我覺。何妨離色等無別有生等。而起生等覺

  爲成一二至有等別性者。經部約外法爲難。若依佛法。離法體外無別一數等體。汝說一切有部。爲成一二數覺。大小量覺。各別覺。合覺。離覺。彼覺。此覺。有性覺。等者等取同異等覺。應如勝論外道。離法之外別執有數性。量性。各別性。合性。離性。彼性。此性。有性。等者等取同異性等。勝論外道有六句義。一實。二德。叁業。四有。五同異。六和合。或有說十句義。並如前說。若諸法體實句義收。若德句中總有二十四德。亦如前說。于二十四種中。此中數是第五。量是第六。各別是第七合是第八。離是第九。彼是第十。此是第十一。有性是六句中有句義。是十句中同句義。同異性等是同異句義等。彼宗離實法外別有德句中數等別體。及離法外別有有句.同異句等別體。故引彼爲難 雖起數等覺。離法之外無別數等。何妨雖起生等覺。離色等外無別生等

  又爲成立至言何得成者。上來破生覺。此破第六轉。又爲成立第六轉言。應執別有色之聚性。然離色外無別聚性。又如說言色之自性。離色之外無別自性。此第六轉言何得成 准此文難。第六轉聲義說相屬。非要異體相系屬也

  是故生等至此亦應爾者。上來經部破訖歸宗自釋。是故四相唯假建立無別實物 如是本無今有生相。依五蘊法種類衆多。爲簡所余諸蘊恐濫彼故。說第六轉言色之生等。爲令他知此生唯色非余受等。言色之生。說余四蘊例此亦然 如世間說旃檀之香簡沈香等。石子之體簡瓦體等 又解旃檀之香。離旃檀外無別有香。石子之體。離石子外無別有體。此色之生等應知亦爾

  如是住等隨應當知者。如生既爾住等例同

  若行離生相至何故不生者。說一切有部難。若諸行法離實生相而得生者。叁無爲法亦離生相何故不生

  諸行名生至一無生用者。經部解。諸行名生由本無今有。無爲體常有何得言生 又如汝宗法爾不說一切法有生。有爲有生無爲無生。如是應許我非一切法皆可生。有爲可生無爲不可生 又如汝宗諸有爲法同有生相。而許因緣望有爲法。或于一類有生功能應令生故。或于一類無生功能不令生故。以諸因緣相望各別。如是應許我一切有爲.及無爲法。同無生相。而諸因緣望彼二法。于有爲有生用。于無爲無生用 正理救意。眼等雖從業生。而別有四大生何妨有爲雖從因緣生。而別有生相

  俱舍師破雲。經部。生無體可藉因緣生。汝宗生有體應不藉因緣

  毗婆沙師至應順修行者。論主爲毗婆沙師結歸本宗。毗婆沙師說。生等相別有實物。其理亦得成立。余文可知

  如是已辨至想章字總說者。此下大文第七明名身等 名身等。牒章 所謂下。正釋 名.句.文.身。是其本稱 如其次第以想.章.字.總說異目釋之

  論曰至文身者。就長行中。一釋頌。二問答 此下釋頌。即釋等字

  應知此中至香味等想者。此別釋名。即以想釋名。梵雲那(去聲)摩唐言名。是隨義。歸義。赴義。召義。謂隨音聲歸赴于境。呼召色等。名能诠義。然非義合。聲非能诠義。亦非義合。故入阿毗達摩第二雲。非即語音親能诠義。勿說火時便燒于口。要依語故火等名生。由火等名诠火等義。诠者謂能于所顯義生他覺慧。非與義合(已上論文) 梵雲僧若(日何反)唐言想。是能取像專執之義。或是共立契約之義。言作想者作謂造作。由心所中想取像已建立造作此名。是想所作名爲作想。言名是想從因爲稱 又解謂緣于名能起于想。能作想故。故名作想 又解作之言發。由天人等名發天人等想。故名作想 言名是想從果爲名 又解此言想者即是名之別名。以名皆是立能诠之要契。即由此想能有诠表故名爲作。即作是想名爲作想

  句者至等章者。此別釋句。即以章釋句。梵雲缽陀唐言迹。如一象身有四足迹。亦如一頌總四句成故。今就義翻之爲句。句能诠義究竟。梵雲薄迦(吉何反)唐言章。還是诠義究竟。如說諸行無常等章。由此義同故以章釋句。章即句之異目 問若依外典章.句義別。如何以章釋句 解雲方俗不同。此間章.句句少章多。印度國法。章.句二種俱是诠義究竟。故得以章釋句

  或能辨了至此章稱句者。又約聲明解句 業用謂所作業用 德謂諸法道德。隨其所應皆有德用 時是助句。謂能辨了業用.德時 相應是鈎戀義。謂能辨了業用.德時。于中所有名義鈎戀不斷 差別謂隨何法有此業用.德。與余法不同故名差別如言提婆達多將黑牛來。構取乳與親教飲。于中運動名業用。黑牛乳冷能療熱病名德。所有名義不絕名相應。此有如是業用.德。與余法不同名差別。若能辨了業用.德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 又解業是所作業 用是能作用 德是諸法道德 時是叁世時 若此法。與此所作業合名相應 不與彼法相應名差別 若此法。與此能作用合名相應。不與彼法相應名差別。若法與此德合名相應。不與彼法相應名差別。若法與此時合名相應。不與彼相應名差別。應知相應.差別通業。四等謂隨能辨了業.用.德.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 又解如一色處極微自相。有是所見業。或舉.下業。有能發識用或取果用青.黃等德 過.未等時 與無量共相合名相應 簡不相應名差別。或不相應即名差別。謂能辨了色是所見等。此章稱句

  文者謂字至壹伊等字者。此別釋文。即以字釋文 梵雲便膳那唐言文。是能彰顯義。近顯名.句。遠顯于義 西國風俗呼扇.鹽.酢等亦名便膳那。亦是能顯義。扇能顯風。鹽.酢等能顯食中味也。舊譯爲味譯者謬也 梵雲惡刹羅唐言字。是不流轉義。謂不隨方流轉改易。亦是能彰顯義。能彰名.句遠顯義也。故今以字用釋其文。字即文異稱也。即哀.阿等字是不相應行攝。非同此方墨書字也 又字無诠表。有诠表者即是名句。但是名句所依。能顯彼二。體無诠表

  豈不此字亦書分名者。問。豈不此阿哀等字。亦能诠彼紙上墨書分。亦是紙上墨書分名。是即亦有诠表應亦是名。如何言無诠表

  非爲顯書分至非書分名者。答。非爲顯紙上書分製造阿.[褒-保+可]等字。但爲顯阿.[褒-保+可]等字製造紙上書分。寄喻來況。非爲顯假像製造真容。但爲顯真容製造假像。古昔諸賢共相議論。雲何當令遠處他人。雖不聞我所說語言。而亦得解。故相共造紙上書分。傳令遠寄以顯諸字。字複能顯名句二種彼方得解。是故諸字非是書分之名。此顯製造書分所以。以此准知。雖不聞聲。色亦能顯字.名.句叁。或有雖不發言以身表語。亦色顯名等

  雲何名等身者。問。此下別解身

  謂想等總說至迦佉伽等者。答。以總說釋身。梵雲迦耶唐言身。是聚集義。謂衆多名等聚集是身義也。梵雲叁木訖底唐言總說。是和集義。即合集總說衆多名等故。以總說釋其身也。言于合集義中說嗢遮界故者。于聲明中。依叁摩婆曳(唐言合集)義立嗢遮爲字界。界是本義。是故字本中。嗢遮宜以合集義釋。複以種種字緣。加嗢遮界。轉成叁木訖底。唐言總說。總說之語既起自嗢遮。嗢遮是合集義。即知總說亦是合集。故以合集義中說嗢遮界。以證總說是合集義。即以總說解身。故知必以多名等合集。爲名身等義 問何故婆沙雲問名身者是何義。答是二名聚集義。是故一名不名身 解雲婆沙據二名聚名身。此論據多名聚名身。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問何故前文舉[褒-保+可].阿等。後文舉迦.佉等 解雲[褒-保+可].阿等是字音。迦.佉等是字體。爲顯字音.字體皆是字攝。故各舉初以攝于後 又解字中有散字。謂[褒-保+可].阿等。有連字謂迦.佉等。字一即是。故約散說。字身約多故說連帶

  豈不此叁至心不相應行者。此下問答。此即經部問。豈不名等語聲爲體。五法之中色法以攝。如何乃言心不相應。名.句.文叁應色蘊攝。語爲性故。猶如妄語

  此叁非以至即令了義者。說一切有部答。顯因不成過

  雲何令了者。經部征

  謂語發名至乃能令了者。說一切有部釋。由名能了。非由彼語

  非但音聲至方稱語故者。經部複自解雲。我宗亦說。非但一切音聲皆稱爲語。要由此聲有所诠表。義可了知方稱爲語

  何等音聲令義可了者。征

  謂能說者至別有實名者。經部釋。劫初已來諸能說者。于諸義中。已共立聲爲能诠定量。且如古者諸有智人。于九義中共立一瞿聲。爲能诠定量。此即引證 九義者。一方。二獸。叁地。四光。五言。六金剛寶。七眼。八天。九水。此之共許能…

《俱舍論記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