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十九
第十七 / 大智度論釋 / 初品中般若波羅蜜第二十九(卷第十八) / 龍樹菩薩造 /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奉 诏譯
于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
問曰。雲何名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問曰。若爾者不應名爲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爲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問曰。佛一切諸煩惱及習已斷智慧眼淨。應如實得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未盡諸漏慧眼未淨。雲何能得諸法實相。答曰。此義後品中當廣說。今但略說。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盡其源底者。深淺雖異俱名爲入。佛菩薩亦如是。佛則窮盡其底。菩薩未斷諸煩惱習。勢力少故不能深入如後品中說。譬喻如人于闇室然燈。照諸器物皆悉分了。更有大燈益複明審。則知後燈所破之闇。與前燈合住。前燈雖與闇共住而亦能照物。若前燈無闇則後燈無所增益。諸佛菩薩智慧亦如是。菩薩智慧雖與煩惱習合而能得諸法實相。亦如前燈亦能照物。佛智慧盡諸煩惱習。亦得諸法實相。如後燈倍複明了。問曰。雲何是諸法實相。答曰。衆人各各說諸法實相自以爲實。此中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作者。如後品中。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如贊般若波羅蜜偈說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亦滅
無量衆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如虛空無染 無戲無文字
若能如是觀 是即爲見佛
若如法觀佛 般若及涅槃
是叁則一相 其實無有異
諸佛及菩薩 能利益一切
般若爲之母 能出生養育
佛爲衆生父 般若能生佛
是則爲一切 衆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隨諸衆生力 爲之立異字
若人得般若 議論心皆滅
譬如日出時 朝露一時失
般若之威德 能動二種人
無智者恐怖 有智者歡喜
若人得般若 則爲般若主
般若中不著 何況于余法
般若無所來 亦複無所去
智者一切處 求之不能得
若不見般若 是則爲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則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 是亦得解脫
是事爲希有 甚深有大名
譬如幻化物 見而不可見
諸佛及菩薩 聲聞辟支佛
解脫涅槃道 皆從般若得
言說爲世俗 憐愍一切故
假名說諸法 雖說而不說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焰
四邊不可取 無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 是名不可取
不可取而取 是即名爲取
般若無壞相 過一切言語
適無所依止 誰能贊其德
般若雖叵贊 我今能得贊
雖未脫死地 則爲已得出
大智度論釋般若相義第叁十
問曰。何以獨稱般若波羅蜜爲摩诃。而不稱五波羅蜜。答曰。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諸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一切世間中十方叁世諸佛第一大。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是故名爲大。複次能與衆生大果報。無量無盡常不變異。所謂涅槃。余五波羅蜜不能爾。布施等離般若波羅蜜。但能與世間果報。是故不得名大。問曰。何者是智慧。答曰。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智慧。所以者何。菩薩求佛道。應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謂聲聞辟支佛佛智慧。是智慧有叁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非學非無學。智者如幹慧地不淨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處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等。學智者苦法智忍慧乃至向阿羅漢第九無礙道中金剛叁昧慧。無學智者阿羅漢第九解脫智。從是已後一切無學智。如盡智無生智等。是爲無學智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問曰。若辟支佛道亦如是者。雲何分別聲聞辟支佛。答曰。道雖一種而用智有異。若諸佛不出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故。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如一國王出在園中遊戲。清朝見林樹華菓蔚茂甚可愛樂。王食已而臥。王諸夫人婇女。皆共取華毀折林樹。王覺已見林毀壞而自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思惟是已無漏道心生斷諸結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飛到閑靜林間。如是等因緣。先世福德願行果報。今世見少因緣。成辟支佛道如是爲異。複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因緣覺如上說。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獨覺辟支迦佛有二種。一本是學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羅漢。名爲小辟支迦佛。與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羅漢者。大辟支佛亦于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叁十二相分。或有叁十一相或叁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于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爲大辟支迦佛。以是爲異。求佛道者從初發心作願。願我作佛度脫衆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羅蜜。破魔軍衆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無余涅槃。隨本願行。從是中間所有智慧總相別相一切盡知。是名佛道智慧。是叁種智慧盡能知盡到其邊。以是故言到智慧邊。問曰。若如所說一切智慧。盡應入若世間若出世間。何以但言叁乘智慧盡到其邊不說余智。答曰。叁乘是實智慧。余者皆是虛妄。菩薩雖知而不專行。如除摩梨山一切無出栴檀木。若余處或有好語。皆從佛法中得自非佛法。初聞似好久則不妙。譬如牛乳驢乳。其色雖同牛乳攢則成酥。驢乳攢則成尿。佛法語及外道語。不殺不盜慈愍衆生攝心離欲觀空雖同。然外道語初雖似妙。窮盡所歸則爲虛诳。一切外道皆著我見。若實有我應墮二種。若壞相若不壞相。若壞相應如牛皮。若不壞相應如虛空。此二處無殺罪無不殺福。若如虛空雨露不能潤。風熱不能幹。是則墮常相。若常者苦不能惱樂不能悅。若不受苦樂。不應避禍就福。若如牛皮則爲風雨所壞若壞則墮無常。若無常則無罪福。外道語若實如是。何有不殺爲福殺生爲罪。問曰。外道戒福所失如是。其禅定智慧複雲何。答曰。外道以我心逐禅故。多愛見慢故。不舍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問曰。汝言外道觀空。觀空則舍一切法。雲何言不舍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答曰。外道雖觀空。而取空相。雖知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愛著觀空智慧故。問曰。外道有無想定。心心數法都滅。都滅故無有取相愛著智慧咎。答曰。無想定力強令心滅。非實智慧力。又于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以是故墮顛倒中。是中心雖暫滅。得因緣還生。譬如人無夢睡時心想不行悟則還有。問曰無想定其失如是。更有非有想非無想定。是中無一切妄想。亦不如強作無想定滅想。是中以智慧力故無想。答曰。是中有想細微故不覺若無想佛弟子。複何緣更求實智慧。佛法中是非有想非無想中識。依四衆住。是四衆屬因緣故無常。無常故苦。無常苦故空。空故無我。空無我故可舍。汝等愛著智慧故不得涅槃。譬如尺蠖屈安後足然後進前足。所緣盡無複進處而還。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無想處。舍無所有處。上無所複依。故不能舍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更無依處恐懼失我。畏墮無所得中故。複次外道經中。有聽殺盜淫妄語飲酒言。爲天祠咒殺無罪。爲行道故。若遭急難欲自全身。而殺小人無罪。又有急難爲行道故。除金余者得盜取以自全濟。後當除此殃罪。除師婦國王夫人善知識妻童女。余者逼迫急難得邪淫。爲師及父母爲身爲牛爲媒故。聽妄語。寒鄉聽飲石蜜酒。天祠中或聽嘗一渧二渧酒。佛法中則不然。于一切衆生慈心等視。乃至蟻子亦不奪命。何況殺人。一針一縷不取。何況多物無主。淫女不以指觸何況人之婦女。戲笑不得妄語。何況故作妄語。一切酒一切時常不得飲。何況寒鄉天祠。汝等外道與佛法懸殊有若天地。汝等外道法。是生諸煩惱處。佛法則是滅諸煩惱處。是爲大異。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衆生意故種種說法。或說有或說無或說常或說無常或說苦或說樂或說我或說無我或說勤行叁業攝諸善法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爲乖錯。智者入叁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叁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毗昙門。叁者空門。問曰。雲何名蜫勒。雲何名阿毗昙。雲何名空門。答曰。蜫勒有叁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栴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爲叁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隨相門者。如佛說偈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是中心數法盡應說。今但說自淨其意。則知諸心數法已說。何以故。同相同緣故。如佛說四念處。是中不離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何以故。四念處中四種精進則是四正勤四種定是爲四如意足。五種善法是爲五根五力。佛雖不說余門但說四念處。當知已說余門。如佛于四谛中或說一谛或二或叁。如馬星比丘爲舍利弗說偈
諸法從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王 是義如是說
此偈但說叁谛。當知道谛已在中不相離故。譬如一人犯事舉家受罪。如是等名爲隨相門。對治門者。如佛但說四顛倒。常顛倒樂顛倒我顛倒淨顛倒。是中雖不說四念處。當知已有四念處義。譬如說藥已知其病說病則知其藥。若說四念處則知已說四倒。四倒則是邪相。若說四倒則已說諸結。所以者何。說其根本則知枝條皆得。如佛說一切世間有叁毒。說叁毒當知已說叁分八正道。若說叁毒當知已說一切諸煩惱毒。十五種愛是貪欲毒。十五種嗔是嗔恚毒。十五種無明是愚癡毒。諸邪見憍慢疑屬無明。如是一切結使皆入叁毒。以何滅之。叁分八正道。若說叁分八正道。當知已說一切叁十七品。如是等種種相名爲對治門…
《大智度論十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