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八
卷第六十七
廣明中道因果相生舉乳酪爲譬 廣辨七種語因語果語等 舉恒河中七種衆生譬 釋第一常沒所謂一闡提 釋第二暫出還沒謂信不具足等 釋第叁出已則住謂聞法思惟如法而住等 釋第四出以遍觀四方廣釋暖頂忍十六行 釋須陀洹所斷煩惱猶如四十裏水其余在者如一毛渧乃至銜物堅持等譬釋第五遍觀已行即斯陀含
迦葉品之第五
世尊如世人說乳中有酪是義雲何
案。僧亮曰。別舉偏執者。所說欲障其過也。智秀曰。此下第叁因緣。舉世人所說。因中有果。故能生果。咨佛以求解也。道慧記曰。故如師子吼中。亦作先已有難。此中引出。欲令佛廣明非有非無理也
善男子若有說言乳中有酪(至)若言無酪是名虛妄
案。僧亮曰。有早計之過也。僧宗曰。第叁寄譬。以遣著也。若言已有。即是執著。即是常見。若言都無。複爲妄語也。智秀曰。佛以兩複。次釋此問也。初一複次先破妄。後一複次設反質之難。若使乳酪是一者。酪何不在前出也
離是二事應定說言(至)乳生冷病酪生熱病
案。僧宗曰。因時無果。故言亦無。必能生果。故言亦有也。色味異者。乳白而甜。酪黃而酢也
善男子若言乳中有酪性者(至)先無今有是無常法
案。僧亮曰。計常之家。說因中有果。其過不同。一謂乳中有酪。微不可見。如器中有菓。而菓與器異。二謂乳即是酪。酪即是乳。俱名隨時變。其體常一。故雲名有先後。其實無異也。道慧記曰。若使五味一時而有者。誰作次第。先乳次酪。乃至醍醐耶。智秀曰。未見聞有酪在乳前。必同時者。乳有何緣必不後。酪不在前。故知乳時必無酪
善男子若有說言乳有酪性(至)心不等故故名虛妄
案。僧亮曰。爲水生意也。謂汝若以見從乳生酪。不從水生。證乳有酪性。此非證也。何者乳是近因。酪是遠因。汝見近。不見遠也。其實二俱是因。而言一有一無。此心不等也。智秀曰。此下第四因緣。取彼異人執意也。其雲所以得知乳已。有酪性者。以能生酪故。如水無酪。故不生也。此中有四。複次破之。第一責令草中亦有乳。作必不等之難。第二責令酪中有出乳之過。第叁引經爲證。第四舉四因和合。故生眼識。正說因有生果之理也。此即第一難也
善男子若言乳中定有酪者(至)非有酪性非無酪性
案。僧亮曰。若使乳酪二性是一者。則應互爲因果也。僧宗曰。並責也。若使因中有果者。果中亦應有因也。智秀曰。第二難也。既雲一時有則同有也
善男子是故如來于是經中(至)應說衆生佛性亦無
案。智秀曰。第叁引經爲證。顯中道也
善男子四事和合生于眼識(至)乳中酪性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此四事和合。而叁是色性唯識。一事非是色性。既因果性異。以此證無也。僧宗曰。更舉顯譬。明因中無也。如四事和合。故生識。就空明之中求識。雲何可得耶。智秀曰。第四正說因有生果之理也
若有說言水無酪性(至)從此四事應生耳識
案。僧亮曰。因有近遠。近名正因。遠名緣因。緣因則同。正因則異。故言異因異果也。僧宗曰。法生不同。非是有生性也。乳是酪因故生。余非因故不生也。如酪唯是乳果。非余家之果也。智秀曰。第五因緣也。舉余因法中無果。以證乳中有酪性也。以叁複次破之也。初舉異因異果。明以正因故。酪從乳有。不從水生。又舉生識及取蘇法。以成酪從乳有。不得托水也。第二引經爲證。第叁舉監性醎。直顯因中本無酪果性也
善男子離于方便乳中得酪(至)亦應如是離方便得
案。僧宗曰。離謂多方便也。如以一渧。頗求樹汁。即便成酪。而生蘇亦爾。要假五緣。當知生法不同也。亦應離方便者。亦應離多方便也。智秀曰。猶第一複次中一事。助成難也
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經中說(至)故法有因滅故法無
案。智秀曰。第二複次引經爲證也
善男子如鹽性醎能令非醎(至)以余緣故而得醎也
案。僧宗曰。重證無性也。智秀曰。第叁複次。直顯因中無果
若言一切不醎之物(至)不醎之物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爲外生意。答上難也。謂不醎之物。雖有醎性微故。不知求外醎以發也。僧宗曰。並其有性也。若言不醎之物。有醎性故。須監發者。今見不醎之物。置醎物中。其味則正可得。而鹽中亦有微不醎性耶。若爾者。醎與不醎。各有二性。何故不合之時。不可獨用耶。故知諸法先無果也。智秀曰。第六因緣也以叁複次破之。第一責各有二性。第二由其故執。因中非無果體。如要假外四大而增故。仍及質責之。若先有者。不應次第也。第叁更舉屍利沙菓。以證因中無先有果。此即第一也
若言外四大種力能增長(至)四大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若五味次第。已有者。不應假言一切法皆假外也。智秀曰。第二複次反責。不應次第也
若說從外四大增內四大(至)不因于外四大而增
案。僧亮曰。四大力均。自有力生長。內不增外。外不增內也。僧宗曰。並其義也。若言外法有內者。今不見內能增外也。智秀曰。第叁複次。更舉屍利涉菓。以證因中先無果之旨
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二部(至)如是等經名隨自意說
案。僧亮曰。經教所辨。法相本宣佛意。上以明法不定。此明佛意不定也。僧宗曰。第四段也。明如來善知法相。能隨自意語。如爲欲界。說父母生身。不說無明。豈可承此言。而執著耶。寶亮曰。第叁段遣著也。明佛語無方。不可偏執。勸學者虛懷也。言隨自意語者。佛是識法之人。當法相而說也。智秀曰。此下第二段。更寄一如意語隨緣。得爲多種之說。況顯佛性中道。豈可偏執耶。有四翻。第一正寄語不定。明性不定也。第二明佛性。亦得作有無也。第叁舉恒河爲譬。第四簡得失也。道慧記曰。上已明內外中道。有無中道理。不可定執竟。今複明佛說不定。或隨自意。或隨他意。雲何定執耶
雲何名爲隨他意說(至)善哉長者是名隨他意說
案。僧亮曰。佛意不惡。名隨他意也。僧宗曰。世間所說。佛亦隨說名。名隨自他。若非是理。隨他而說。是名隨他也。寶亮曰。應釋人根。非究竟之說。名隨他語也
雲何名爲隨自他說(至)說無是處是名隨他說
案。僧亮曰。隨叁世智人所說。不相乖背也
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住菩薩(至)是名隨自他意說
案。僧亮曰。因近則果易見。因遠則難知。以自見不見衆生。故名爲少見也。僧宗曰。十地于佛不名爲見。隨意故說。爲少見也。寶亮曰。師子吼中。已兩叁處。解釋此義例也
善男子如來或時爲一法故(至)然不離于陰界入也
案。僧亮曰。一法一因。無量法無量因說得其本。則一攝無量也。因善知識者。說信心則已攝盡也。菩提有二因。謂一從他聞法。即是善知識也。二謂內自思惟。即信心爲本也。不離陰界入者。此叁攝法斯盡也
善男子如來說法爲衆生故(至)是名如意語
案。僧亮曰。如意語者。謂苦不如意。樂如意也。衆生厭苦。欲求如意。佛應根說七。皆令得也。七語皆爲如意。而第七別受其名。若應根說七。說不得定。不應說語者。法無此理。不應說而說。欲令衆生。改惡修善也。僧宗曰。第五段遣著也。謂有時因中說果。有時果中說因。豈可承此言。而生執耶。因果語者。謂從過去業生。亦能造未來果也。寶亮曰。文中自釋同是勸學者之辭耳
善男子如來複有隨自意語(至)十二因緣是名爲無
案。僧亮曰。更廣上自意分別中道有無義異也。何者上明有是當有。無是現無。今辯有無。皆是現在。故重須分別也。僧宗曰。第六段定因果。明佛性有之與無義也。有者。謂十力四無所畏。妙有之法。即是果性也。既得果則無過去諸不善無記業等。當知果時無因。因時豈有果耶。是謂定因果。不得雜也。寶亮曰。第四段明佛性有無義。凡叁翻。第一就二門明有無。第二就四門明有無。第叁就七門。明有無也
善男子如有無善不善(至)何況出世第一義谛
案。僧亮曰。廣上有無也。謂善是有。不善是無。非因緣是有。因緣是無。乃至一闡提說。亦複如是。一一反上。釋自意語義也。僧宗曰。向舉章門。欲類下句言。豈唯因果不雜。還就因中善不善。亦不得雜也。寶亮曰。上來至此。第一就二門。明有無也。明果時。有十力等諸叁昧。因時唯有善不善無記等。無十力等也
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闡提有(至)衆生雲何一向作解
案。僧亮曰。闡提有善人無者。謂斷善之邪見。是因是障。闡提有之。善根人無也。闡提無而善根人有者。謂善法緣因力。能除障。善根人有。闡提無也。無記非障非除。故二人俱有。無學果性。二人俱無也。僧宗曰。闡提有者。更辨佛性。不得雜之意也。闡提斷一切善盡。唯有大惡。以其惡時無善。因時何得已有果耶。此惡即是神明。異于土木。當有成佛之義。亦得名爲正因性也。寶亮曰。第二就四門。以明有無也。十惡是闡提。境界佛性。此人後時。還能厭惡。而起緣生之善。因中說果。故言闡提有也。善人有者。謂緣因性也。二人俱有者。謂正因性也。二人俱無者。謂果性也
善男子如恒河中(至)水陸俱行者即是龜也
案。僧亮曰。河譬涅槃經。七種衆生者。經說七種佛性。有無義異也。一是現有。六是現無。叁世有者。一是現在。而六是過去。未來亦名中道也。僧宗曰。第七段明因果不離也。河中有七種衆生。涅槃經中。有七種凡聖。所以知不雜者。言乃至龜方稱到岸。爾前六種。猶在河中。在河則不名至岸。因中豈有果耶。寶亮曰。第叁翻。就七人。以明有無也。常沒謂闡提也。暫出還沒。謂具縛凡夫。暫生世善。還入生死也。出已住。謂信等五根立也。遍觀四方。謂須陀洹果也。觀已行者。謂斯陀含也。行已複住。謂那含也。水陸俱行。謂得羅漢。以上乃至大涅槃。總爲第七人也
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河(至)即外道書非是佛經
案。僧亮曰。前邪念邪語。謗涅槃罪漸重。爲斷善之因也
是人爾時遠離善友(至)故名常沒如恒河中大魚
案。僧亮曰。廣顯謗…
《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