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注大乘入楞伽經》

「經疏部」經文1791卷39頁碼:P0433
宋 寶臣述

  《注大乘入楞伽經》四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

  世尊外道亦說以作者故(至)本無而生生已歸滅 此難如來所說正類外道也

  如佛所說無明緣行(至)是故外道說勝非如來也 言如來說十二緣中無明無因。非是有因。又說無明有故行有。行有故識有。非漸次相待。其義不成。複難如來說緣起不如外道。故言外道說勝。非同如來

  何以故外道說因(至)又此有故彼有者則無有因 何所以外道勝如來。謂彼說微塵世性等因。不從他緣生。而能生他。因常爲因不爲果。是故外道說勝也。如佛所說。觀行是無明果。觀識即是因。如是一法。即是因。即是果。因緣雜亂。無明生諸行。諸行生老死。老死生無明如是展轉。成無窮過。又此有故彼有者。則無有定因。以是二義。釋成如來說不如外道

  佛言大慧我了諸法唯心所現(至)非我所說 謂了諸法非有無生。但唯心現。故無說法因緣過失。若不如是了知諸法。心外見境計著有無。有所言說皆成戲論

  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至)若無諸法言依何起 有言說因緣之名。必有所說因緣諸法。若無所說因緣性。言說依何而生

  大慧雖無諸法(至)有諸法者此論則壞 言一切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引龜毛兔角喻之。以明縱有言說自性。亦無所說諸法自性

  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假安立耳 此又明言說性亦無也。故起信雲。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若言說有性。則一切刹土。皆應有言也

  大慧或有佛土瞪視顯法(至)非由言說而有諸法 釋上非一切刹土皆有言說以顯法。是故無言說自性

  此世界蠅蟻等蟲雖無言說成自事故 釋上言說是假安立耳。言見此愚夫無知如蟲蟻等。故作言說以辨法相。故上經雲。有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亦雲微細諸蟲。尚無有言說。而各辦其事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始虛空兔角及與石女兒無而有言說妄計法如是 言上叁物並無體性。但有言說妄計諸法名實自性亦爾

  因緣和合中愚夫妄謂生不能如實解流轉于叁有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所說常聲依何處說 因上佛謂言說所說皆無自性。則無有因緣法。故大慧舉余修多羅佛自說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故問所說常聲。依何處說

  佛言大慧依妄法說以諸妄法聖人亦現然不顛倒 言即說虛妄法爲常也。爲愚夫見因緣妄法。執以爲實起生滅見。如來說言此即是常。以彼妄法諸聖亦現。然不起于有無顛倒

  大慧譬如陽焰火輪垂發(至)有智不然然非不現 此七喻者明境是一。而見有異也

  大慧妄法現時無量差別(至)一切愚夫種種解故 彼虛妄法現時。雖有種種無量差別。如水中月。然非無常。何故不是無常。言虛妄法離有無故。非無常雲何離有無處起。虛妄見謂諸愚夫種種境界。是離有無處。而起種種虛妄見解

  如恒河水有見不見(至)聖于妄法離顛倒見 如恒河水。餓鬼見爲火。無火處見火。即是見他好人不見者。以譬愚夫無虛妄處見有虛妄。即是見他聖人不見者。是故。諸聖于虛妄法。悉離顛倒有無見故

  大慧妄法是常(至)是故妄法其體是常 言諸妄法是真常故。無種種相異可得故。以愚夫妄想分別言有異故

  大慧雲何而得妄法真實(至)非聖言說 有少分想者。謂生心動念。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既失正念。非愚夫戲論乎

  大慧若分別妄法是倒非倒(至)凡夫種性 若愚夫分別緣起妄法爲倒非倒。遂有二種種性差別

  大慧聖種性者彼複叁種(至)所謂計著自相共相 謂彼愚夫觀察妄法。取自共相。起聲聞乘種性

  大慧何謂複有愚夫(至)離于愦鬧 即彼聲聞所觀虛妄。自共相法。遠離計著起緣覺乘種性

  大慧何謂智人分別妄法(至)無有外法 智者觀此妄法實相。了彼能見所見。從自心起故。無有外法有無妄想。起佛乘種性

  大慧有諸愚夫分別妄法(至)此則成就生死乘性 此釋第二愚夫種性。言諸愚夫。于此妄法取種種事性相。決定執有實我實法。起生死乘種性

  大慧彼妄法中種種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 言此虛妄法離有離無。是名叁乘及凡夫種性

  大慧即彼妄法諸聖智者(至)悉離一切諸分別故 此重釋成佛乘種性。如文可知。問曰上雲妄法是常。以分別故而有別異。謂即真如愚夫分別名爲妄法。此雲即彼妄法習氣轉依。即說此妄名爲真如。既妄法即真如。無複妄法。與誰論即耶。答曰如爲不識水人。指冰是水。指水是冰。但有名字。甯有二物論相即耶。亦如一珠向月生水。向日生火。不向則無水火。一物未嘗二。而有水火之殊耳。一心法門亦複如是。在凡夫即真如名妄法。在聖人即妄法名真如。聖凡情盡。真妄見亡者。孰得而名乎

  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說妄法爲有爲無 舉上叁乘凡夫同觀妄法。以問如來爲有爲無也

  佛言如幻無執著相故(至)應如外道說作者生 言妄法如幻。不可以有無而計著故。若計著有性相者即是真實不可轉故。則諸緣起妄法。應同外道計從有無生一切法

  大慧又言若諸妄法同于幻者此則當與余妄作因 若諸妄法同于幻者。此幻應與愚夫妄法作因當來必招余報果故

  佛言大慧非諸幻事(至)以諸幻事無分別故 非幻與妄惑爲因。以幻不實。不起過惡及分別故。若起諸過生分別者。是則爲因。故非與余妄作因

  大慧夫幻事者從他明咒(至)非諸聖者 此明妄法如幻。若心想計著者。但是愚夫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聖不見妄法中間亦非實以妄即真故中間亦真實 上二句。言聖人知妄惑體無實故不。見于妄法。下二句謂觀妄法實性故。妄惑即是真實

  若離于妄法而有生相者此還即是妄如翳未清淨複次大慧見諸法非幻(至)故說一切法如幻 言諸妄法離幻更無相似。故說一切法如幻也

  大慧言世尊爲依執著(至)此執著顛倒相耶 既言離幻更無相似。爲計著種種幻相言如幻耶。爲異依此計。著顛倒相言如幻耶

  若依執著種種幻相(至)見種種色相不無因故 若計幻相。謂諸法皆如幻者。余有性法。即非如幻。故言非一切法悉如幻。何故不如幻見人天男女色相非無因故。亦非因咒術而起故。不如幻者故

  世尊都無有因(至)言一切法與幻相似 言都無別因。令諸色相差別顯現。可言如幻。是故不可以見幻相相似。說一切法如幻也

  佛言大慧不依執著(至)不實速滅如電故說如幻 不以幻相有種種。人天有種種。二法相似。言一切法如幻。以一切法當體不實。速起速滅如彼電光。故說如幻

  大慧譬如電光見已即滅(至)而妄計著種種色相 譬如電光刹那頃現。現已即滅。迅速無常。世間現見。類合諸法。依自心妄想現亦爾。不能觀察不實非有。而起執著自共色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非幻無相似亦非有諸法不實速如電如幻應當知 上二句頌非幻無有相似。故說一切法如幻。下二句頌上答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將非所說前後相違 大慧因佛先說一切法無生。今又謂不實速如電說一切法如幻。故言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

  佛言大慧無有相違(至)見其無性本不生故 由了諸法唯自心現。即知生本無生故。龍勝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由是觀之。有無外法悉無自性。故本不生

  大慧爲離外道因生義故(至)非有無生故名無生 外道以作者爲生因義。謂從有無生一切法。有謂有種。即自在微塵等爲能生因也。無謂無種。即虛空自然等生也。不說從自心妄想生。故我說一切法。不同外道無因邪因生。故名無生耳

  大慧說諸法者(至)遮其無有斷滅見故 佛語大慧。我說諸法非有無生。唯是自心分別爲緣。令受化者。知一切法雖無作者。而業不亡。是故攝受二種生死。遮彼邪見斷滅戲論。故識論雲。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死。緣謂煩惱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所以者何。生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叁界粗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妙用難測。名不思議。經雲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雲豈類惡見斷滅論耶。已上如來敘無生意竟。下文說如幻。正答二義無有相違

  大慧說諸法相猶如幻者(至)一切諸法如實住處 如實住處者。謂無所住故名如實住。此是自覺聖智無師智自然智之所證處不由他悟。若有所住則爲非住

  大慧見一切法如實處者謂能了達唯心所現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非了唯自心者豈能明見乎。是故如來所說諸法無生如幻無有相違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無作故無生有法攝生死了達如幻等于相不分別 以無作性故說無生。爲遮斷見故說業性攝生死。觀諸法如幻性相故即無相可得。是故遠離緣起分別

  複次大慧我當說(至)複能開悟一切衆生 因上如來爲衆生故。慈悲方便作種種異說。欲令衆生了名句中實義。莫著言說。故說名句文身。告諸菩薩。能觀此相達其義趣。疾得菩提。複能以是開覺衆生。是知法無言象。非離言象。若無言象而惑倒。執言象而迷真。故聖人利見垂象設教。豈徒然哉

  大慧名身者謂依事立名(至)是名文身 如依瓶盆事。立瓶盆名。謂一名二名多名能诠自性。名曰名身。言句身等者。即因名成句。因句顯義。如銅鐵等瓶。句義各異。謂一句二句多句能诠差別。名曰句身。由于此文能成名句。謂一字二字多字爲二所依。名曰文身。若依古譯翻文爲味。但是所顯非能顯也。身者多法積聚義

  複次大慧句身者謂句事究竟(至)謂長短高下 自下重明異義也。句身謂句事究竟者。言有文時必有名。未必有句。若有句時必有名及文。故雲句事究竟也。名身者謂諸字名各各差別。如從阿字乃至呵字者。如十四音阿呵等字。皆初短次長。高下亦爾故繼言文身者謂長短高下。即音韻屈曲長短高下也。名句必依文字立故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注大乘入楞伽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6】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