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九 ▪第4页

  卷第八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及諸天趣.並中有也

  論。鬼趣唯通至雖盡而無飽。釋鬼趣中唯二生也

  論。一切生中至而受胎生。問佛不取化生受胎生所以也

  論。見受胎生至專修正法。答也。答中有二。一爲利益。二爲止謗。此即前也 就中有叁利益。一引親眷令入正法。二爲令知是輪王種。叁爲令所化生增上心。如文可解

  論。又若不爾至息諸疑謗。第二止謗。如文可解

  論。有余師說至即無所見。述異釋也

  論。若人信佛至此不成釋。論主破也。佛既有持願通能久留身。何須胎生。正理論雲。今謂此釋其理必成。通所留身非佛功德。力。無畏等所依熏故。不能廣大饒益世間。所以然者。是可留法通願能留。一切化生如刹那法必無留義。謂諸有爲刹那定滅。諸佛神力亦不能留。設欲久留即須別化。此所別化非佛功德力無畏等之所依熏。故于世間無大饒益。若不爾者。佛應化爲如本身形受諸供養令無量衆生天解脫。故我所禀毗婆沙師鹹作是言。後身菩薩爲利他故不受化生。此義極成不可傾動。化生何故死無遺形。由彼頓生故應頓滅。如戲水者出沒亦然。毗婆沙師說。化生者造色多故死無遺形。大種多者死非頓滅。即由此義可以證知。一四大種生多造色 婆沙一百二十七雲。問一四大種爲但造一造色極微。爲能造多。若但造一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少理不應然。若能造多。即一四大種所造造色有多極微。雲何展轉非俱有因。對法者說有對造色展轉相望無俱有因。許則便違對法宗義。答應作是說。一四大種但能造一所造色極微。問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少理不應然。答果少因多理亦無失。世現見有如是類。故因四果一于理無違。有說造多。問若爾一四大種所造造色有多極微。雲何展轉非俱有因。答非一果故非俱有因。以俱有因法必同一果故。此不成因同猶豫故。評雲如前說者好。今詳。正理不以婆沙評家爲正。若作俱舍師破。汝准此釋違婆沙正義也

  論。因論生論至爲充所食。難文可解

  論。以不知故至暫食何咎。答文可解

  論。于四生內至皆化生故。釋化生多。如文可解 正理論有兩說。一說同此論。一說濕生多。二說無評家。今詳若兼中有即化生多。若說本有即濕生多。兩說無違

  論。此中何法至非即名生。已下一頌。第七明中有也 于中有叁。一明中有名體。二引理教證有中有。叁義門分別。此第一也

  論曰至故名中有。此出體釋名也 有自體起者。謂異熟五蘊前趣死後後趣生。前二趣中間故名中有。兩趣中故名之爲中。四有之中一有攝故名之爲有。中即是有故名中有

  論。此身已起何不名生。問也。生之與起名異義同。既名爲起。何不是生

  論。生謂當來至故不名生。答也。雖生與起名異義同。于四有中立生名者。謂于當來所應至處建立生名。非于余位。由斯中有名起非生

  論。何謂當來所應至處。問也

  論。所引異熟至所應至處。答也 論。有余部說至故無中有。大衆部等計也

  論。此不應許至理教者何。已下第二有兩頌廣引理.教證有中有

  論曰至處必無間。引谷等爲例破。現見。谷等相續轉法從子至芽。乃至果實中間無斷。故知。死.生二有中間亦無斷也

  論。豈不現見至何妨續生。大衆部引像爲喻救也

  論。實有諸像至故不成喻。此即略以二理破也。一像有不成。二非等不成

  論。言像不成至無二並故。此無二並。總有四種。一鏡像色別無二並。二兩岸像色無二並。叁影光處別無二並。四月像鏡面無二並

  論。謂于一處至依異大故。此第一也。鏡面.像色。別四大造體是對礙。如何一處二得並生。故知無像

  論。又陜水上至二色俱生。第二兩岸互見分明。即是一處有二像色。曾無一處並見二色。故知無有實像一處並生

  論。又影與光至謂二並生。第叁光.影相違未曾同處。現見鏡中光像在于影中。故知光像無實

  論。或言一處至如何別見。第四也。若謂像色鏡面同處。見鏡中月如觀井水。近遠別見

  論。故知諸像于理實無。總結上也

  論。然諸因緣至難可思議。此釋。像雖實無因緣令見 難思議者。不測所以然也

  論。已辨不成至亦非喻者。結前起後非等 于中有二。一相續非相續非等。二由二緣不由二緣非等

  論。以質與像至故不成喻。釋第一也。像.質同時俱有非是前後相續。死.生二有異時前後非是同時俱有。非等故非喻也

  論。又所現像至非等于法。釋第二也。鏡像生時因于本質依鏡面生。由二緣故與法不同。生有生時唯因死有。無別所依勝緣如鏡故不等也

  論。亦不可說至爲勝依性。破轉救也。如文可解

  論。已依正理至證有中有。結前理破引後六教證也

  論。謂契經言至業有中有。第一經也。經分明五趣之外別說中有。故知非無

  論。若此契經至何現在前。第二經也 健達縛者。此名尋香。中有食香故名尋香

  論。若此契經至固唯中有。第叁經也。前蘊已滅不可言來。此所言來定是中有

  論。若複不誦至何名中般。第四經也。五種不還中既別標中般。故知中有決定非無

  論。有余師執至故名中般。大衆部等救也

  論。是則應許至故執非善。破轉救也。若五不還說有中般即是別有中天。五不還中說生般等應更別有生等天也。既不許然故執非理

  論。又經說有至定非應理。又引七善士證無中天。第五經也。如火星迸近遠時處隨滅不同。別說中天豈有此異。執有中天定非應理

  論。有余複說至壽量中間。第二師執也 此師意說。從欲界死生色界時。壽量中間入般涅槃名中般也

  論。或近天中間至是名中般。第叁師異釋 此師意謂。初生色界未至法會中間涅槃故名中般。已上兩師釋五不還經中般也。婆沙六十九雲。是分別論者

  論。由至界位至故有叁品。第二師釋。七善士趣契經中說中般分叁。壽量中間總有叁位。一染想未生名至界位。界是因種之異名也。種未起時名爲至界。正理論雲有種未行名爲至界 此是利根。此即第一中般 或想位者。是次後時染想生時。正理雲。彼想初行說名想位 此是中根。是第二中般 或尋位者。正理論雲。由煩惱力令心于境種種尋求說名尋位 此鈍根者。此第叁中般也

  論。或取色界至是名第一。此是第二師異釋也。七善士趣經中般分叁。此是第一中般也。即是從生色界天中趣向本法會天。中間時有近遠。以前後不同。第一人生天未趣即般涅槃

  論。從是次後至是名第二。釋第二也

  論。複從此後至是名第叁。釋第叁也。已上叁人並是中般

  論。入法會已至是名生般。是七善士趣第四人也

  論。或感多壽至故名生般。第二釋也。偏釋生般欲簡異中叁也

  論。如是所說至皆不相應。總非上說。與七善士趣火星喻說皆不相應

  論。所以者何。大衆部師征不相應所以

  論。以彼處行無差別故。答也 就中有二。一以行無差別。二無色界應有中般。此是初也。其火星喻滅處不同。行有近遠。由斯分其中般有叁種別。如說至色界或想或尋。及初取同分受天法樂等。雖說時別前後分叁滅處行時與火星喻不相扶會由斯所說皆不相應

  論。又無色界至皆是虛妄。第二無色應有破也。此前破雙破兩說。謂壽量中間及近天中間。此唯破壽量中間不破近天中也。以無色界無入天法會等故 論。然不說彼至伽陀中說。引文證也 嗢拖喃者。此雲集施 伽陀者。此雲頌舊雲偈者訛也 總集諸賢聖者。順解脫分已上名賢。見道已上說名爲聖 四靜慮各十者。賢有二人。謂起七方便未起七方便生上界者。聖有八人。謂七善士趣。及阿羅漢。叁無色無叁中般。非想者又阙上流。最初生彼天者無上流故。非無從余下天上流來者

  論。若複不誦如是等經。若複不誦總集諸聖賢經 等者等取七善趣經

  論。無上法王至實有極成。論主傷歎 無上法王久已滅度者。造此論時佛涅槃後九百年也 諸大法將亦般涅槃者。迦延.法救等已般涅槃 聖教支離已成多部者。佛涅槃後一百年爲初。四百年爲後。本末分成二十部。廣如宗輪論說 于今轉盛者。至九百年轉更盛也 言。違理者。謂前像實有不成非等故故非喻也 言。拒教者。即拒所引七部契經。余文可解

  論。若爾雲何至無間地獄。大衆部等引契經證無中有也。總有叁經。此即第一經也。若有中有因何經說現身顛墜無間地獄 度使。此雲毀壞 魔羅。此雲殺者。婆沙一百二十五。羯洛迦孫馱佛。將一侍者名曰至遠。入婆羅門村次第乞食。時魔度使化作少年擲石遙打。侍者頭破血流被面。隨佛後行。時佛呵叱魔言。汝何非分造斯惡業。魔時業盡便墜地獄

  論。此經意說至後受生受。論主通經。如文可解

  論。何故經說至生那落迦。引第二證無中有。經言無間即生。故知無中有也。若有中有即是有間

  論。此經意遮至定順生受。論主通經 就中有叁。一順通。二反通。叁責迷文。此順通也 言無間者。有其二義。一定生地獄不往余趣間故名無間也。二定受生報不爲余生間故名無間。非是無中有間

  論。若但執文至不待身壞。第二反難。釋有二。一經言無間彼即不許有中有者。經言五無間業生地獄中。應必具五無間方生。阙應不生。此第一也。唯五無間業生地獄非余惡業生地獄中。即成大過。此第二也。經言造業無間即生地獄。應造業已即生地獄。不待身壞命終心等即生地獄。此第叁

  論。或雖不許至即是生有。第叁責迷文也。汝迷經文。經言無間即生。生中有也。中有是生方便故名爲生。從生得名非克性也。若就自性應名爲起。如前廣說

  論。若爾經頌至無有所止。引第叁經證無中有。此頌佛爲婆羅門說。婆羅門名再生。以初生時名爲一生。受法之時名再生也。出胎有五位。一嬰姟。二童子。叁少年。四盛年。五老年 汝今過盛位者。過第四盛年至老年也 至衰將近琰魔王者。謂將死也 琰魔王。舊雲閻羅王。此雲靜息。靜息罪人判是非也 欲往前路無資糧者。汝若有善資糧至其王所判生善趣。若無資糧判生惡趣 求住中間無所止者。汝怖惡趣。若欲求住中間複無所止

  論。若有中有至無有所止。辨無中有所以

  論。此頌意顯至行無礙故。論主通經。文中有二。一以人中速歸魔滅無暫停義言無所止。二或在中有速往生處中無停止

  論。甯知經意如此非余。大衆部等征也。甯知經據速歸磨滅及速往生處言無所止。非是據無中有說中間無止也

  論。汝複焉知如余非此。論主反征大衆部也。汝複焉知汝余說據無中有名無所止。不如我說據速磨滅名無所止

  論。二責既等至並無違害。論主明經不成證也。一以二責等。二以二釋同

  論。如何偏證至爲證不成。經成非證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