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疏》十 ▪第4页
卷第九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不應許
論。不應更立至由義已顯。答也。不更立余緣起支。即說十二已顯無明有因。老死有果
論。雲何以顯。問也。此一頌明惑等相生
論曰至其理唯此。答前難也 從惑生惑者。即愛.取.俱是煩惱。愛緣于取是從惑生惑。此有一 從惑生業者。謂無明緣行。取緣有也。取與無明同是惑也。即現在取過去名無明也。行與有同是業。即現在有過去名行。此有二也 從業生事謂行生識及有生生。即行緣識。有緣生也。生之與識俱是事故。此亦有二 從事生事者。謂從識支生于名色。乃至觸生于受。乃從生支生.老死支
論。已顯老死至此言何用。明老死有果。無明有因。豈假更立余緣起支。故經言如是純大苦蘊集。正理論雲。經言如是純大苦蘊集。是前.後二際更相顯發義。是故無有老死.無明。無果.無因。有終.始過。于是定攝因果義周。無更立支成無窮失
論。有余釋言至此契經中。有余釋老死果無明因也。非理作意與無明爲因。無明複生非理作意。非理作意亦取支攝。故不別立無明因支
論。此非理作意如何取支攝。論主問攝所以
論。若言由此至亦應彼攝。以愛.無明例非理作意不許攝也
論。設許彼攝至爲無明因。縱攝而遮因也
論。若但彼攝至爲緣起支。縱攝爲因例愛.無明應不別立
論。余複釋雲至說在觸時。第二余師釋。正理論雲。是上座釋
論。故余經說至必引無明。無明觸位有非理作意生受位無明也
論。故余經言至無明爲緣。引余經證。如文可知
論。由此無明至從癡生故。結對前難。非理作意從無明生。無明複因非理起故。展轉爲果非無因也
論。如契經說至染濁作意。引經證非理作意從無明生
論。余經雖有至應更須說。論主難也。雖緣起余經說非理作意從無明生。無明複生非理作意。然此緣起經中應更須說
論。不須更說。余師答也
論。如何證知。論主征也
論。由理證知。余師答也
論。何等爲理。論主問也
論。非離無明至不生愛故。此證受位有無明也
論。又非無倒觸能爲染受緣。證觸位有非理作意也
論。亦非離無明觸至非顛倒故。證觸時有無明故成顛倒
論。由如是理爲證故知。結也
論若爾便應成至不成釋難。論主破也。豈由理證知即經不說。若爾十二緣起皆理可證。何爲緣起經中唯說十二。不說無明之因老死之果
論。然上所言至理不圓滿。論主釋緣起經意
論。所以者何。外人問也
論。此經但欲至遣他愚惑。釋主釋經意也。如文可解
論。如世尊告至此二何異問。經中說緣起法。緣已生法。二說何異
論。且本論文至一切法故。引本論證二說同也
論。如何未來至說緣已生。難也。未來法未生如何說已生
論。雲何未來至說名有爲。反難問也。未來未已生不許說已生。未來未有作如何說有爲
論。由能作思力所造故。答反難也。未來之法非能作已作思所造故名有爲
論。若爾無漏如何有爲。難也。若思異熟因力所造故名有爲者。未來無漏既非異熟因所造如何名有爲
論。彼亦善思力所造故。答也。彼亦以行者修善思力所造故也
論若爾就得涅槃應然。難也。修力得證涅槃。涅槃應亦是有爲也
論。理實應言至所說無失。論主正釋。未來未已作位名有爲者。已與過.現種類同故
論。然今正釋契經意者。已下半頌。論主正釋經意。說因分名緣起。果分名緣已生
論曰至因果性故。釋頌文也。此十二支能生後義名之爲因。此因爲緣能起後果故名緣起。從前生義名之爲果。此果皆從緣所生故名緣已生。如是一切十二支皆有因果義。故緣起。緣已生。二義皆成
論若爾安立應不俱成。外難。爲因之時不可爲果。爲果之時不可爲因。如何二義俱得成也
論。不爾所觀至父子等名。答也。所觀有別。二義得成。由如父.子從他生義名子。生他義名父。因果亦爾
論。尊者望滿至諸無爲法。述望滿釋經也。正理論雲。今詳尊者所說義意。若從因已起名緣已生。若與余爲因說名緣起。非無爲法得緣起名。以爲因相不圓滿故。因相者何。謂前已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依此無彼無。此滅故彼滅。雖有無爲諸法得起。而不可說此生故彼生。亦不可言此滅故彼滅。及不可說依此無彼無。無生滅故。體常有故。乃至無取.與力阙于因相 准此。望滿未來法名緣起者。以是有爲後爲因生法名緣起。羅漢後蘊從因生故名緣已生。不生後故不名緣起。余過.現法從緣生故名緣已生。能生後故名爲緣起。諸無爲法二義俱阙。雖爲能作因生于諸法。因相不滿不名緣起
論。經部諸師至經義不然。已下經部破有部也。有部是本。經部是末。由此白也
論。所以者何。有部征也
論。且前所說至經義相違。經部答也。經言雲何無明謂前際無知。經現唯說無知如何總取五蘊。此經是了義說。不可令成不了義。意說不是五蘊但是無明
論。非一切經至此亦應爾。有部引例證不了義。就勝說無明也。如象迹喻說。雲何內地界謂發.毛等 發.毛等中非無色等。然說發.毛爲地界者。以發.毛中地界勝故。故就勝說名地界也無明支中亦有五蘊。經就勝說以爲無明
論。所引非證至無複有余。經部破所引經非成證也。經以發.毛分別地界者。經雲。雲何內地界。此問地界。謂發.毛等。此將發.毛分別地界內外別也。非是經說雲何發.毛謂內地界。若以此言出發.毛體。可說發.毛實具四大四境就勝唯說地界。經將發.毛出地界體。地界不越發.毛故成具足說非從勝說
論。豈不地界至其體亦有。有部難也。汝說地界不越發.毛成了義說。洟涕.等中豈無地界。甯不越彼。故知此經非爲了義
論。洟等皆亦至身中余物。經部釋也。彼經雲何內地界謂發等及身中余物 洟等是余物等也
論。設複同彼至今應顯示。縱有部也。縱同象迹喻經發.毛外有此地大。如同彼說無明外有余無明。今應顯示何者是也
論。若引異類至此有何益。責有部也。經說無明兼引色等置無明中有何利益
論。雖于諸位至爲彼法支。經部述不取余五蘊意也。雖無明位有色等蘊。然行但由無明而生不由色等。不由有色等故有其行支。色等不可立無明支。隨彼有無明因果故。行有唯由此無明故
論。或有五蘊至即如所說。經部引例證也。如或有羅漢無煩惱故即無有行。隨福行亦無。非福行亦無。不動行亦無。及結生識.愛.取.有等皆無。若不唯取此有彼有者。爾時亦具五蘊。何不名行乃至愛等
論。所說四句至所立叁際。破望滿也。望滿前四句中。未來法非緣已生此即違經。經說雲何緣已生法。謂無明.行乃至生.老死。生.老死既在未來名緣已生。故望滿說違其經意 或可。不許二支未來。此即壞前所立叁際應說有二
論。有說緣起是無爲法。破異計也。婆沙二十叁雲分別說部。宗輪論雲大衆部也。以經說緣起法性常住故謂無爲
論。以契經說法至理則不然。論主審定大衆部意
論雲何如是意至及不可然。大衆部反問論主也
論。謂若意說至理即不然。論主答也
論。所以者何。大衆部征理不可然等所以也
論。生起俱是至可應正理。論主答理不可然所以也。于中有數重破。此是第一重也。爲與無爲相不同故。不可無爲與有爲相
論。又起必應至爲彼緣起。此第二重破也。緣起無常。無爲常法。如何常法爲無常依
論。又名緣起至無相應理。第叁破也。能诠所诠相乖反故
論。此中緣起是何句義。大衆部問
論。缽剌底至轉變成緣。此釋緣也。准正理雲。經主此中釋差別義。缽剌底是至義 乃至 如是所釋越彼所宗 乃至 經主自立此句義已後自假立如是征難。如是句義理不應然。所以者何。依一作者有二作用 准此等文。故知論主依經部宗釋也 西方字法有字界.字緣。略如此方字有形有聲。如一形上聲助不同目種種法。如水形上若以可助即目其河。若以每助即目海也。若以也助即目其池若以白助即目泉也。若以甚助即目其湛。若以主助即目其注。水之一形有種種義。由助字異。注.湛不同。河.海有異。水是濕義。由可助故目河也 若以可爲木助即目其柯。梵字亦爾。缽剌底是至義。翳底界是行義。由先翳底界行義助缽剌底至義轉變成緣
論。叁是和合義至轉變成起。此釋起也。此是界一助二合界目起。即如此方木是其一由目助成相。以相助心以爲想也
論。由此有法至是緣起義。此合釋也。此是論主依俗字法作如是釋
論。如是句義理不應然。論主假作聲論師非前釋也
論。所以者何。征也
論。依一作者至可有作用。出理不應然所以也 就中有二。一長行。二頌結。此是長行。意雲。于一法上明前後二用。于先用上可言其己。如有一人浴已方食。既法起先無有小行法在起先有。即正起時方有行法。如何釋言由此有法至于緣已和合升起是緣起義。論主取經部義意假作聲論師破也
論。故說頌言至彼應先說故。第二頌。此進退破。至緣若起先行法非有不應理。法既非有如何至緣 若俱便壞已者。若至緣時即是起時。則不應言由此有法至于緣已。言已者必應合在先說不合俱時 此是敘聲論師破也
論。無如是過。總非聲論師也
論。且應反诘至爲在未來。反诘聲論師也
論。設爾何失。聲論師答。設在現在。或在未來。此有何失
論。起若現在至便致無窮。出起現在失也
論。起若未來至何有作用。出起未來失也
論。故于起位即亦至緣。論主結來自釋。是聲論不得我意妄爲難也
論。起位者何。聲論師問
論。謂未來世至亦說至緣。論主取經部義答也。正理破雲。非如是言能釋前難。以正起位許屬未來。彼宗未來猶未有體至緣及起依何得成。故前所難無少行法有在起前先至于緣後時方起。非無作者可有用言仍未通釋
論。又聲論師至于俗無謬。破聲論作者作用別也。聲論師作者如勝論實句。作用如德句。其法別也。離其作者無別作用。如刀能割豈有別耶。我立用不離體于俗無謬
論。此緣起…
《俱舍論疏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