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疏》十叁
卷第十二 / 沙門法寶撰
分別世品第叁之五
論。如是已約至叁極少量。自此已下。大文第叁明叁分齊。一明叁極少。二明極少積成多量。此下半頌明叁極少。叁極少中。二是所诠。一是能诠。所诠之中。一是色量。二是時量
論。曰至爲色極少。述色極少。大乘無實。但是覺慧分析。以爲極微。此是識心所變非積小成 小乘中說有實極微以成大色。析其大色。至不可析名一極微
論。如是分析至如說瞿名。述名及時。極少量也。從叁十二字名。析至一字名。是名極少。准此。析多名至一名。以爲極少。即合二字名已上。或無別體。或有別體。義亦無違。如微.金.水.兔.羊.牛等塵。離其體微無別體也
論。何等名爲一刹那量。通難重釋。先問後答。是此問也
論。衆緣和合至度一極微。答中有二。一述經部答。二述有部答。此是初也 經部答中有二。一法先無體是未來。得體已滅是過去。得體未滅名爲現在。即此得體未滅之頃名一刹那。二或有動法。度一極微名一刹那。極微處量促。刹那時量促。若度二已上極微名一刹那。刹那即有前後非時極少。若度一極微經二刹那。即極微量有分。極微非極少。由此故說度一極微。名一刹那 問曰。若諸法得自體頃名一刹那。得自體頃即是一念。因何仁王般若。雲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 答生滅微細唯佛能知。小乘心粗見生滅粗。諸佛心細見生滅細。由此不同。今詳。經部釋如有動法度一極微。未知此動爲取極速。爲取小遲。若取小遲。對速還有前後作極少也。若取極速。且如四天下。徑有十二億叁千四百半踰繕那。日輪周四天下略有叁百萬踰繕那。一踰繕那約有十八裏缺八十步。叁百萬踰繕那。約有五千萬裏余。以裏計步已多日夜。日夜刹那刹那唯有六百四十八萬。步已過此。況尺.寸等。及余速物。未詳論師何意如此
論。對法諸師至一刹那量。述有部計也。毗婆沙中更有多喻況。恐煩不述。雖與經部有少不同。然亦未能述刹那量。有一師雲。實刹那量。世尊不說。正理論雲。刹那難知假喻以顯。然未盡理。雖有此釋。與日刹那數亦非合。亦不能顯刹那極少無前後分。如一彈指頃六十五刹那。其頃非唯度六十五極微也。若度多極微即非無前後。若一極微名一刹那。即非唯六十五也 今略爲二釋。一。日夜刹那。與此刹那不同。日夜刹那唯是算數之法。如此秤.尺等量極少之名。無佛法時此數常定。此生滅刹那。即是諸法生滅之量。經部雲。是諸法得自體頃。有部即是取果之頃也。二釋。時之極少名一刹那。是數量時之名。即是極少名一刹那。極多名劫等。刹那非不更有細分。劫非更無有多時。應更思之
論。已知叁極少至踰繕那等。已下大文第二明積色也
論曰至爲指節。已上十一位皆七成也。兔毛細滑塵。小羊毛。牛毛潤膩塵。大羊毛也 言七成者。六方並心以爲七也
論。叁節爲一指至不別分別。釋頌不說叁節以成一指意。以叁指節爲一指者。是豎叁節。如今人指
論。二十四指至中間道量。明後四量。古時一弓有八尺者。即是古尋。今時有六尺已下。即六尺步法。今時多用五尺步法 俱盧舍。是人.牛聲不及處所。無聲喧雜處 梵名阿練若。阿是言無。練若名喧雜。若以八尺爲尋計之。五百弓量即是四千尺。若以六尺計之。即有叁千尺也。若以一肘一尺六寸計一弓量。即有六尺四寸。昔時造論。故應八尺計之
論。說八俱盧舍爲一踰繕那。即是四八叁十二。叁萬二千尺也。若以五尺步法計之。即有六千四百步。以叁百六十步裏法計之。即有一十八裏。缺八十步
論。如是已說踰繕那等。第二明時量也 就中有二。一從刹那至年量。二明劫量。此下兩行頌。先明刹那至年量
論曰刹那百二十爲一怛刹那。第一節。此有一百二十刹那也
論。六十怛刹那爲一臘縛。第二節。此有七千二百刹那
論。叁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第叁節。二十一萬六千刹那
論。叁十牟呼栗多爲一晝夜。第四節。六百四十八萬刹那
論。此晝夜至知夜減 有時增者。晝夜總叁十牟呼栗多。此雲須臾。夜增時十八晝有十二。即是此方冬至也。晝增此方夏至也 有時等。當春.秋分也 六月減夜者。言夜兼晝。十二月中六月減夜。即是此方六月小盡也。引頌證 寒熱雨際中者。牒叁際也 一月半已度者。謂雨月減一日。至第二月半已度。是第二月後半末缺一日。即是此方雨月減一日 于所余半月。即是第二月後半月。此方亦有並小.並大.及潤月等。略而不論
論。如是已辯至今已當辯。已下第二有四行頌。明劫量 就中有叁。一明大.小。第二明人。第叁明災。此下第一明劫大.小。頌文可知
論曰至外器都盡。明壞劫也。頌中初明四劫。有壞劫。有成劫。有中劫。有大劫。此先釋壞劫。壞劫謂地獄有情不複生。至外器都盡。皆是壞劫
論。壞有二種至二外器壞者。複兩重二種。一壞有情中分二。二有情與器分二。總爲四門
論。謂此世間至壞劫便至。明住劫後有壞劫也。住劫二十中劫者。謂刀.兵等中二十也。壞劫言等住者。于壞劫無刀.兵等劫。但住劫時等名等住劫。此即住.壞.空.成各二十劫。合八十中劫爲一大劫
論。若時地獄至地獄已壞。已下釋趣壞也。就趣壞中。先釋地獄。二釋畜.鬼。叁釋人趣。四釋天趣。此釋地獄。應生不生。名爲壞劫。有情都盡名已壞也
論。諸有地獄至他方獄中。此世界中若不定者災後時受。或全不受。諸有定者。他方受也。今詳。地獄壞時不越中劫
論。由此准知至與人天同壞。此明第二畜.鬼壞。鬼本住處。即此洲下五百踰繕那。傍生在大海 言各先壞本處者。先壞畜生。後壞鬼趣
論。若時人趣至人趣已壞。此第叁明人趣壞。壞劫之時叁洲人。由法爾力等生于梵世。北俱盧人生欲天已後生梵世。定生欲天故。不能離染故
論。若時天趣至例同此說。第四明天趣壞。彼彼天中皆得離染。直生梵世不轉生也
論。乃至欲界至有情已壞。此下第二明界壞也
論。若時梵世至有情世間。第叁有情世間壞
論。唯器世間至無遺灰燼。第四明世間壞
論。自地火焰至如應當知。明自地災。唯壞自地不壞他地
論。如是始從至總名壞劫。總結壞劫
論。所言成劫至成劫便至。大文第二明成劫也。從空劫後方有成劫。空.成二劫皆等住劫二十劫也 明成劫中複分有四。一明成次第。二明將成相。叁明成外器。四明成有情。此下第一明次第也
論。一切有情至將成前相。此下第二明成相也
論。風漸增盛至外器世間。此下第叁明成器也
論。初一有情至應知已滿。此第四明有情成也
論。此後複有至壽方漸減。大文第叁明住劫 就中有五。一明成次第。二明初唯減。叁明中下上。四明後唯增。五總結前。此即初也。從成有情世間十九中劫。人壽無量歲。漸下一有情至阿毗地獄名成劫已。自此已後人命漸減
論。此後十八至例皆如是。此第叁明中間十八有增.減也
論。于十八後至名第二十劫。第四明後一劫唯增。此後一劫雖同十八。增至八萬。以增遲故同前上下
論。一切劫增至成已住劫。此即第五總結前也
論。所余成壞至二十中劫。此明准住二十時量成.壞.空劫量同也。空之一劫更無別相。故不別釋
論。成中初劫至有情漸舍。明成.壞劫器。及有情時量別也 立世經說器及有情成.壞各十劫與此不同者。彼說。梵王先生十劫住後梵輔等次第生。故知梵輔已下十劫成也。若兼梵王十九劫成。梵王入成器中故十劫也。故知梵王劫壞後十劫獨住
論。如是所說至成大劫量。總八十成一大劫
論。劫性是何。問劫體也
論。謂唯五蘊。答劫體明無別法。即以彼時五蘊爲體。不同外道別有時.方。婆沙一百四十五雲。劫體是何。有說是色。如是說者晝夜等位無不皆是五蘊生滅。以此成劫。劫體亦然。劫既通叁界時分。故用四蘊五蘊爲性 若無色以四蘊爲性。空劫即以二蘊爲性。婆沙論雲。何故名劫。劫是何義。答分別時分故分爲劫。謂分別刹那.臘縛.牟呼栗多時分以成晝夜。分別晝夜時分以成半月.月.年。分別半月等時分以成于劫。以是分別時分中極故得總名聲。聲論師者言。分別位故說名爲劫。所以者何。是分別有爲法行中究竟位故
論。經說叁劫至叁劫無數。問
論累前大劫至叁劫無數。答也
論。既稱無數何複言叁。難也
論。非無數言至是其一數。答 阿僧企耶。此雲無數。非無數言顯不可數。此是解脫經六十數中一數名也
論。雲何六十。問
論。如彼經言至叁劫無數。總結答也
論。何緣菩薩至方期佛果。問。菩薩何爲而不速取二乘涅槃。而願長時以取菩提
論。如何不許至發長時願。答。無上菩提甚難得故。彼若不能發長時願修多苦行等不得菩提。是故定須發長時願
論。若余方便至久修多苦行。此重問。若以無上大菩提果甚難得故。發長時願修多苦行。既有六十劫或叁生方便。亦得涅槃出離于苦。何用爲菩提久修多苦行
論。爲欲利樂至求無上菩提。答。爲利有情故。舍涅槃道以取菩提
論。濟他有情于己何益。問。濟他何益于己。苦行若斯
論。菩薩濟物至即爲己益。答。菩薩悲心懷益物。既得成佛濟度衆生。遂己悲心即爲己益
論。誰信菩薩有如是事。難。此事難信誰能信此
論。有懷潤己至此事非難信。答。汝懷潤己無大慈悲。于此事中實爲難信。以己方人故不得信也。若無潤己有大慈悲。此事非難信。以他方己故
論。如有久習至如何不信。舉喻顯。如文可解
論。又如有情至如何不信複舉喻也。已上兩喻由數習故
論。又由種姓至別有自益。明種姓如是起悲願也
論。依如是義至他爲己故。引頌證。就此頌中。前兩句下士者是異生。次兩句中士者是二乘。後四句上士是菩薩
論。如是已辯至爲成劫位。自此已下。大文第二明人。第一明獨覺。第二明四輪王。第叁明小王興。此之一頌第一明佛.獨覺
論曰至諸佛出現。明佛出時。八…
《俱舍論疏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