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疏》二十一 ▪第3页
卷第二十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知我見無是處者。即是知見無法無是處也
論。意說他人至方觀爲有。此正通經也。意說。他人懷增上慢。亦于非有妄取現有之相謂爲有也。此是世間所無 而言知見我于有方觀爲有。唯于有知見。不觀無爲有 故言世間所無我知.我見無是處也
論。若異此者至或有差別。經部出異經部計。不許有緣無識過。若一切覺皆有所緣。既稱境知。何緣得爲有爲無猶豫不定。或言是色.非色。差別
論。理必應然至無上是無上。經部重引經印成也。經既言便知有是有。非有是非有。故知非有亦是識境 已上通二經竟 已下破二理也
論。由此彼說至亦不成因類。破第一理也
論。又彼所言至理亦不然。經部條第二理非也。如有部計。業現在取果 落謝過去世與果。若業過去是無。誰能與果
論。非經部師至當廣顯示。述經部計異有部也。經部不同有部計過去業能生當果。經部宗計。業現在時業爲先故。引相續身中轉變差別種子令當果生。種現在有。業是曾有。果當有也
論。若執實有過去.未來。牒有部計出不成因果過也
論。則一切時至有何功能。第一業無用過也
論。若謂能生至其理自成。第二違自宗過也
論。若一切法至能生功能。第叁無因用過也
論。又應顯成至有必不滅。第四同外道過也
論。若謂能令果成現在。牒救也。救雲。雖一切法一切時有。然非一切法一切時現在。令法現在是因作用
論。如何令果成現在耶。經部重問有部也
論。若謂引令至余方所。牒計也
論。則所引果其體應常。第一過也
論。又無色法當如何引。第二過也
論。又此所引應體本無。第叁過也
論。若謂但令至其理自成。第四失宗過也。已前諸難。正理論中皆悉有救。恐煩不述
論。是故此說至非爲善說。總結有部非也
論。若欲善說至所說而說。示善說相也
論。經如何說。有部問也
論。如契經言至而說有言。經部引經答也
論。若去.來無至及離系耶。有部難也。經說去.來有能系.所系。如何說無
論。彼所生因至得離系名。經部答也 過去煩惱熏相續中有其種子。即此種子是過去果未來世因。有彼果故言有過去。有彼因故言有未來 能系煩惱。能緣去.來。煩惱有故說有去.來。非實有體 所系縛事。隨眠種子斷故得離系名。雖無去.來。而有去.來煩惱。及所緣事。及離染名也
論。毗婆沙師至便撥爲無。論主先破有部後說存也
論。有異門故至多刹那故。此明教意甚深隨其異門立名各別
論。有異門故至即色等滅。此時即一法上說生說滅
論。有異門故至現在世滅。此明法體雖同世別名異。未來世生現在世滅
論。有異門故至世所攝故。此明世是總名。生法有別。名生爲世標總名也
論。有異門故至多刹那故。此明未來多念總名爲世。生唯是一。故言世中有生。廣如婆沙七十六釋
論。傍論已了。已下大文第七明斷離系
論。今應思擇至彼已斷耶。問也
論若事離系至斷非離系。略答也
論。其事雲何。問也 頌答可知
論曰至如是應知。于中有其兩類。一謂見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結。及一果並得。已自性斷證得無爲。而爲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系縛。猶未離系 二修道九品煩惱。隨下.中道生。九品結及一果得事中。前品已舍其得。自性斷訖證得無爲。而爲下品等煩惱系縛故。猶被系也 言未永斷者。簡已斷也。若有先離欲惑入見道者。于此位中即不系故 能緣此者。簡不緣也。謂他界緣等 及者。正理解雲。及聲兼明前前已斷後後未斷。皆能系義
論。何事有幾隨眠隨增。此下大文第八明惑隨增。就中有叁。一明隨增事。二明單緣識。叁明重緣識。此下將明隨增先問也 若隨事別答便費多言。已下明略答法。夫分所緣境有十六。即叁界五部爲十五。更加無漏有十六別。能緣識十六。謂叁界五部無漏。此下叁行頌。明十六識對十六境多少不同也
論曰至皆容緣故。明欲界見苦。見集。修所斷叁位也。此各五識緣。謂自界叁即見苦。見集。修所斷法。見苦.集遍行能緣他部故。修道有漏善心。能緣他部故。滅.道所斷唯緣自部。故不能緣也。若色界修所斷善心及無漏心。皆緣欲界有漏法故。無色界善不緣欲界故。一切染心不下緣故。由此欲界見苦.集。修斷叁法唯五識緣
論。若色界系至皆容緣故。色界叁種唯八識緣。爲欲叁種緣。謂苦.集斷有九上緣故。修斷有漏善能上緣故。自界能緣如前可知。總有六種。無色界空處無間道修斷善心。總緣四禅故。無漏苦.集類忍智等皆能緣故。無色四斷不緣下故。滅.道所斷緣自部故。由此唯有八識緣也
論。若無色系至皆容緣故。准前色界加無色苦.集所斷由斯成十 言容緣者。此容有不緣。非決定緣。論。見滅見道至十一識緣。已下明叁界見滅.道所斷也。若欲界者六識。乃至十者十一識緣。皆增自識。不增二者。滅.道所斷不互緣故
論。若無漏法至皆容緣故。叁界中各後叁 無漏第十者。見滅.道無漏緣隨眠。各緣自谛無漏法。修斷善心通緣滅.道二谛。及非谛無漏法。無漏心通緣滅.道谛無漏法。不緣非谛。故此十心皆緣無漏 于此十中亦有不緣故言容也
論。爲攝前義至能爲十識境。此兩行頌重述前義。如文可解
論。如是了知至略示方隅。自下正明系事隨眠多少也
論。且有問言至無漏第七。此就二十二根中樂根作法。迦延婆沙中。就二十二作法。先問眼根。次問單緣識。後問重緣識。此就樂根作法。先問樂根。次問單緣識。後問重緣識。此即先問樂根隨增多少。將釋樂隨增之義。應先知樂根十六法中通其七種。謂欲界唯修斷。唯五識相應故。色界五部。第叁禅樂根意識相應通五部故。無漏第七。依第叁禅入無漏觀樂相應故。無色界唯舍受故無樂根。所以十六法中唯通七也
論。一切無漏至隨眠隨增。正明樂根隨眠隨增。先簡無漏。後明六種。欲界修斷樂根。欲界修斷四隨眠隨增。並苦.集下。十一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第叁禅地叁十一隨眠隨增。九十八隨眠中欲界十五。色界叁十一。總有四十六隨眠隨增
論。若有問言至隨眠隨增。問單緣識
論。應觀此識至皆能緣樂根。將釋隨增。先須知單緣識。十六法中通幾法。應知通十二。謂欲界四。除見滅斷。此由樂根通有漏.無漏。有漏樂根五識相應。此是欲苦.集谛攝故。通苦.集所斷識緣。樂修道斷故。通修斷意識緣。依第叁禅法智品道。道谛攝故。欲界見道斷無漏緣隨眠緣。滅谛非樂根。及見滅所斷中惑。不與樂根相應。故見滅所斷。不能緣樂根。由斯欲界唯四部也。色界五部皆能緣樂根。樂根通五部故。五部皆能緣也。無色界二即見道谛及修所斷。見道谛者。謂無漏緣惑能緣。依第叁禅類智品道。修所斷者。謂有漏善心能緣無漏樂根。即無我觀等 無漏第十二者。通緣叁谛樂根故
論。此隨所應至隨眠隨增。正明隨增多少也。欲界四部除見滅斷。即二十九隨眠隨增。色界有爲緣除見滅斷叁。謂邪見.疑.無明。總二十八隨眠也。無色界二部。謂見道所斷七。修道斷叁。及苦.集下遍行十一。二十一隨眠也。樂根緣識總有七十八隨眠隨增也
論。若複有問言至能緣緣樂根。此第叁明重緣識也。將釋隨增。先須知緣緣樂根識。十六法通其幾種。總十四識能緣緣樂識。十二如前單緣識。更加無色見苦.集斷二種。加滿十四。所以單緣即除見苦.見集所斷。重緣即取者。由苦.集所斷遍行隨眠。不能緣無漏樂根。及不緣下樂根故。所以重緣即能者。以遍行隨眠緣一切有漏法。修斷善心能緣無漏樂根。見道所斷邪見.疑.無明。亦緣無漏樂根。此等皆爲苦.集下遍行隨眠緣故。所以重緣即兼苦.集所斷也
論。此隨所應至隨眠隨增。正明隨增也。欲.色如上。無色四部加見苦.集所斷。此于前單緣識隨眠數上。更加不遍各二隨眠也
論。准此方隅余應思擇。准此樂根欲知隨增。先觀此法。十六種中是何所攝。然後易知隨眠多少
論。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已下一頌。第九明有隨眠心也
論曰至心差別故。分有隨眠心有二也。一有染心斷與不斷皆名有隨眠心。二無染心據隨增名有隨眠。斷已不名有隨眠也
論。于中有染至恒相應故。釋有染也。以與隨眠相應故名有隨眠。斷與不斷恒相應故。斷與不斷名有隨眠心也
論。若無染者至名有隨眠故。釋無染也。不染有漏心據隨眠隨增故名有隨眠。由斯未斷名有隨眠。斷已不名有隨眠也
論。如上所說十種隨眠。自下第十明起次也
論曰至乃至廣說。從無明生疑也
論。從此猶預至必憎嫌故。釋疑後生邪見等也。正理更有兩種次第。恐煩不述
論。有余師說至見爲境故。敘異說也。若生見斷嗔。應如余師說。通生修道嗔。亦緣他相續
論。如是且依至前後無定。此明起不定也。正理論雲。諸隨眠起無定次第。可一切後。一切生故
論。諸煩惱起由幾因緣。自下一頌。第十一明起因緣也
論曰至加行叁力。明叁因也。將起欲貪纏時。由未斷貪得爲因力。即由得力令貪生故。如正理說。又雲。叁緣故說未斷未遍知。謂得未斷故。對治未生故。未遍知境故 順欲貪境現在前故。是境界力 緣彼非理作意起故。是加行也
論。余煩惱起類此應知。類貪亦有叁力
論。謂此且據至阿羅漢等。明有具緣及唯一緣亦起煩惱。然無叁緣總無起煩惱也
論。即上所說至其體雲何。此下大文第二雜明諸惑 文中有叁。一明漏等四門。二明結等六門。叁明五蓋 就明漏等四門。一出體。二釋名。此下四頌出體門也
論曰至各二十六。此出欲漏。有漏。體也。欲界根本煩惱叁十六。十纏合有四十六。除五無明。四十一物總名欲漏。色.無色界根本煩惱各有叁十一。合有六十二。各除五無明。總有五十二物總名有漏
論。豈不彼有至何故不說。外人難也。欲界具十纏十纏俱欲漏。上界有二纏因何非有漏。又違品類足說。彼說。有漏並煩惱纏 今于此中何故不說
論。迦濕彌羅國至不自在故…
《俱舍論疏二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