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叁
論本第叁
分別根品二之一
分別根品者.勝用增上故名爲根。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所以界品後次明根品者。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依體起用。故次明根 釋此品頌文分叁段。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諸法。叁明六因四緣 就第一明二十二根中。複分爲五。一釋根義。二明根廢立。叁明根體。四辨諸門。五雜分別。初釋根義者。就中有二。一述薩婆多宗。二述異部。且初述薩婆多宗者。論雲如是因界已列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義(問根義也)最勝自在。光顯是故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答根義也。根體勝故。名爲最勝。根用勝故。名爲自在也。根體用雙勝名爲光顯。由有最勝自在光顯。名爲增上。將增上義以釋根也)。此增上義。誰望于誰(誰二十二根。望誰增上)。頌曰
傳說五于四 四根于二種
五八染淨中 各別爲增上
釋曰。傳說五于四者。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爲增上。一莊嚴身。二導養身。叁生識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莊嚴身者。謂若盲聾身醜陋故。導養身者。眼見耳聞避險難故 生識等者。發眼耳二識及相應心所(等考等取心所也) 不共事者。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用各別故 鼻舌身根莊嚴身者。如眼耳說 導養身者。謂鼻臭香。舌嘗味。身覺觸。香味觸叁。是段食性。能受用故 生識等者。謂發叁識及相應故 不共事者。謂臭嘗覺香味觸叁用各別故 四根于二種者。女男命意。此于二事。能爲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異。二分別異。有情異者。由此二根。令諸有情。女男類別。分別異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別(男形大。女形小。男言雄。女言細。男乳房小。女乳房大)。命根二者。一能續過去衆同分。二能持現在衆同分 意根二者。一能續後有。二自在隨行 言後有者。是生有也。由中有位起愛恚心。便續生有。論引經雲。時健達縛。于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或愛俱。或恚俱等(健達縛。此雲尋香。中有名也。男中有。于母起愛。于父起恚。女中有。于父起愛。于母起嗔也)。自在隨行者經雲。心能導世間(自在義也)。心能遍攝受(隨行義也)。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隨行。五八染淨中者。五謂樂等五受。八謂信等五叁無漏根。于染淨中。如次增上。樂等五受。染增上者。貪等隨眠。所隨增故。謂喜樂受順貪也。憂苦受順嗔也。舍受順癡也。信等八根。淨增上者。謂清淨法隨生長故
從此第二敘異說者。頌曰
了自境增上 總立于六根
從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雜染 清淨增上故
應知命五受 信等立爲根
未當知已知 具知根亦爾
于得後後道 涅槃等增上
釋曰。了自境增上者。謂六識身。能了境故。眼等六根。能發六識。于了自境有增上用。故眼等六。總立爲根。從身立二根者。女男二根。于女男性中。有增上故 女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差別。名爲女性。作業者。縫衣等也。志樂者樂脂粉也 男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差別。名爲男性。作業者。書寫等業也。志樂者樂弓馬也。二性差別。由男女根故。說女男根于二性增上。于同住雜染清淨增上故者。取下兩句。釋此二句。應知命根。于衆同分住。有增上用 應知五受。于雜染法。有增上用。故經雲于樂受貪隨增。于苦受嗔隨增。于舍受癡隨增 應知信等。于清淨法。有增上用。由信等五。分于暖頂位。伏諸煩惱。引聖道故 言應知者。勸許一一。各能爲根 叁無漏根。于得後後道涅槃等。有增上者。言亦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爲根 謂未知當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未知根是見道。已知根是修道。見道引修道故。于已知根。增上也 已知根。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謂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無學道 謂從修道。引無學道故。已知根。于具知根。有增上用也。具知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脫。心若解脫。方證涅槃。故于涅槃。有增上用。故論雲。非心未解脫。能得涅槃故 頌曰後後者。已知根是未知根後。具知根是已知根後。故言後後。等言複顯更有異說 有說未知當知根。于見所斷煩惱滅中。有增上用 已知根。于修所斷煩惱滅中。有增上用。具知根。于現法樂住。有增上用。由此具知根。能領受解脫身中。喜樂事業故
從此大文第二。明根廢立。于中有二。一述自宗。二敘異說。且初述自宗者。將明問起。論雲。若增上故。立爲根者。無明等性。應立爲根。無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別。有增上用故(此約自宗爲難。十二因緣。互相引發。有增上用。應立爲根)又語具等。應立爲根。語具手足大小便處。于語執行棄樂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解雲。此約外道數論宗爲難。彼宗立五根。語具是肉舌。于語有增上用。手于執有增上用。足于行步。有增上用。大便處于棄穢有增上用。小便處起淫樂。有增上用。應立爲根 如是等事。不應立根。由所許根。有如是相。頌曰
心所依此別 此住此雜染
此資糧此淨 由此量立根
釋曰。心所依者。謂眼等六根。此內六處。是有情本也。此別者。此六根相差別。由女男根也。此住者。複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也。此雜染者。此六根成雜染。由五受根也。此資糧者。此六根能與無漏淨法。作資糧由信等五也。此淨者。此六根成無漏淨。由後叁根也 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是故不應許無明等。及語具等。亦立爲根。彼無此中增上用故
從此已下。第二敘異說。是識見宗。論雲。複有余師。別說根相。頌曰
或流轉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還滅後亦然
釋曰。或言顯此是余師意。約流轉還滅。立二十二根。言流轉者。以識爲體。于生死中。流轉故也。流轉有四。一流轉所依 謂眼等六根。二流轉生。由女男根。從彼生故。叁流轉住。謂由命根。依彼住故。四流轉受用。由五受根。能領納故。上來約四義。立前十四根。思可知也 言還滅者。生死止息。名爲還滅。取涅槃得。爲還滅體。還滅位中。同前四義。立後八根。一還滅所依。謂信等五根。一切善法。生之本故。二還滅生。由未知當知根。正定聚中。此初生故。叁還滅得住。由已知根。令涅槃得。相續起故。四還滅得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現法樂住故 又論結雲。根量由此。無滅無增。即由此緣。經立次第(由此者。此流轉還滅也。二十二根。更不可增減)
從此大文第叁。明根體。于中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說。命根及信等五根。此六下文當辨 唯有樂等五受。叁無漏根。更無轉辨處。故今應釋。頌曰
身不悅名苦 即此悅名樂
及叁定心悅 余處此名喜
心不悅名憂 中舍二無別
見修無學道 依九立叁根
釋曰。身不悅名苦者。身謂身受。即五識相應受也。身謂所依。受依身起。名爲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釋也。言不悅者。是損惱義。于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爲苦根 即此悅名樂者。即前身受。名爲即此悅也 于身受中。能攝益者。名爲樂根。及叁定心悅者。心謂第六意識 此第叁定。心相應受。能攝益者。亦名樂根。謂第叁禅。五識無故。無身受樂。唯心悅名樂也 余處此名喜者。除第叁禅。于下叁地。名爲余處(下叁地者。欲界初二禅也)。此者。此第六識心也。謂此心悅。于下叁地。名爲喜根。第叁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唯名樂根。下叁地中。心悅粗動。有喜貪故。唯名喜根 心不悅名憂者。意識相應。能損惱受。是心不悅。此名憂根 中舍二無別者。中謂非悅非不悅。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爲舍根。二者謂身心二也。身即五識。心是意識。舍在身心。同無分別。任運而生。故雖通二立一舍根 又論雲。在心苦樂。多分別生。在身不然。隨境力故。阿羅漢等。亦如是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別。解雲。在心苦樂者。意地受也。苦樂在心。分別起故。苦名爲憂。樂名爲喜。樂受在第叁禅。即無分別。爲簡此故。故言多分別生也。苦樂二受。在五識身。無分別故。名爲不然。謂五識身。隨境力故。名無分別。阿羅漢等。舉聖同凡 故此苦樂。在五識身。名苦名樂。在第六識。名喜名憂也 見修無學道依九立叁根者。九謂意喜樂舍信等五根。若在見道。依此九根。立未知當知根。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在無學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
論雲。如是叁名。因何而立。謂在見道。有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名未知當知 解雲。見道有十五心。謂八忍七智。此十五心。于四谛境。有未曾知。當知行相轉。如苦法忍。與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後至智位。必當知故。名爲當知。如苦忍既爾。諸余七忍。亦複如是。故忍總名未知當知。中間七智。雖能正知。良由知谛未遍中間起故。亦名未知當知。故說彼有見道行者。名未知當知也。又論雲。若在修道。無未曾知。但爲斷除余隨眠故。即于彼境。複數了知。是故說彼。名爲已知。解雲。從道類智。已去乃至金剛喻定。總名修道。若在修道。上下八谛。總已知竟。無未曾知。但爲斷除迷事煩惱。貪嗔癡慢。四隨眠故。于四谛境。數起智知。名爲已知。是故說彼有修道行者。名爲已知。已知而知故 又論雲。在無學道。知己已知。故名爲知(此釋知也。謂盡智無生智。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爲知也)。有此知者。名爲具知(此釋具義也。有此者成就義也)。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爲具知(此第二約習釋具也)。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如實自知我遍知苦。不複遍知。乃至廣說(釋知體也。謂盡無生。是具知體。如實自知。我遍知苦。是盡智行相不複遍知。是無生智行相。我已斷集是盡智。不複更斷。是無生智。我已證滅是盡智。不複更證是無生智。我已修道是盡智 不複更修。是無生智。含此義故。故言乃至廣說也)。廣彼所有根。名爲未知當知根等。解雲。此釋名也。彼者。彼未知當知。等行者。彼屬人也。根屬法也。彼未知當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名未知當知等根。未知當知之根。名未知當知根等。依主釋也。上來…
《俱舍論頌疏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