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4卷42頁碼:P0001
隋 吉藏撰

  《中觀論疏》五

  卷第叁(本) / 釋吉藏撰

  因緣品第一

  以此二偈歎佛下第二次明釋八不。開爲二。第一青目釋八不。第二龍樹自釋八不。就初爲二。第一總釋兩偈意。第二別釋二偈。初問答釋第二偈。從不生者以下釋初偈。以此二偈者標二偈也。歎佛略說第一義者釋二偈意也。龍樹所以標二偈在論初者。有二種意。一爲歎佛。二明第一義。歎佛者歎能說之人也。明第一義谛辯所說之法也。在義雖多唯有人法。故標斯二。又歎佛者明教用也。辯第一義者明教體也。教用謂顯正破邪。教體即八不中道。又歎佛明二智中道。辯第一義明二谛中道。又歎佛明說教意。辯第一義正明說教也。二谛二智有二種之母。若二谛生二智即二谛爲生母。二智爲子。故璎珞經佛母品二谛爲母也。若二智說二谛即二智爲能說。二谛爲所說二智爲說母。智度論以波若望佛具二種因。即是二母。波若望佛能生于佛。即是生母。佛說波若佛是說母。然斯言有離有合。若合而言之二偈俱歎佛。初偈歎佛法身。法身即是中道。故涅槃經以中道爲佛。後偈歎佛應身。謂應身能爲衆生演說于教。又初之一偈明二身體。法身則俱離假實生滅。應身則不生而生。非滅而滅。離實生滅。故一八不具真應兩身。後偈歎佛能爲衆生說此二身。滅諸戲論令一切衆生得佛二身。故二偈俱歎佛也。二偈俱第一者初偈法第一。次偈人第一。初偈教體第一。次偈教用第一。又初偈明谛第一。次偈明智第一。正意初偈明中道。後偈明正觀及經。此並明佛之中觀經也。佛因中發觀觀辯于心演之于口。故雲經也。若離而言之初偈正明第一義。次偈正明歎佛。問初偈具明叁種中道。何故偏言正明第一義耶。答叁種中道並是第一。以其最上莫過故稱第一。深有所以目之爲義。故偈中雲。諸說中第一。則知。不偏主真谛。又雲。八不雖具明二谛但第一義谛爲本。故略明第一義。是以觀十二因緣品初雲。上以聞摩诃衍入第一義。今欲聞谷聞法入第一義。故諸佛雖依二谛說法意在第一義谛。又此八不正是第一義悉檀。故名第一。智度論釋第一義悉檀。而引中論八不。故知。八不是第一義悉檀。問第一義悉檀是何等法。答南方雲。是真谛頑境。北土稱實相。亦是無知。今明不爾。智度論雲。緣是一邊。觀是一邊。因是一邊。果是一邊。乃至中偏虛實並是二邊。第一義悉檀非緣非觀非因非果。乃至非虛非實。故論雲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但無名相中爲衆生故強名相說。隨義目之對叁悉檀故名第一義。待偏稱中。形虛爲實。能發觀智稱之爲境。生觀智之果。是故名因。故波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也。問何故偏明第一義悉檀耶。答叁悉檀可破可壞。第一義不可破不可壞。今欲明究竟不可破不可壞。最上無過法。故明第一義悉檀也。又第一義悉檀是本。由第一義悉檀故發如實觀。故有叁世佛。爲衆生如實而說。故有十二部經及八萬法藏。今欲令末世衆生棄末尋本。是故偏明第一義悉檀也。師又雲。此非世谛之第一義。乃是中道第一義耳。故仁王經雲。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所以明中道第一義者。雖牒八不明二谛。爲欲開不二道。若不爲開不二之道。諸佛終不說于二道。以道未曾真俗故名爲第一。問曰諸法無量者第二偏釋後偈。所以知初問答釋後偈者答曰。略以八事破。以八不破不八戲論。故偈雲。善滅諸戲論。破即滅也。此釋定宜用之。就初前問後答。問從第二偈上半生。上雲。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問意雲。戲論諸法無量。如外道九十六內學五百論師。何故但說八事便能滅耶。此問凡有二意。一者將法以征不。法既無量。不亦應然。如病多故藥亦應多。二者將不以征法。若不唯有八法亦應然。今何故法多不小耶。若法多不少。則破病不盡申教未圓。又有此問來者法門無量。雲何止取汝所解八事。欲釋一切大乘經耶。答曰法雖無量者。第二釋法多而不少意也。在法雖多略說八事。則病無不破。教無不申也。總破之言亦是偈雲。善滅諸戲論。諸是不一之名故也。不生者下第二次釋初偈。即是釋八不文。此文有二義故來。一者釋上總破一切法。以無生無滅故余六事亦無。則二不遍破一切法。況複八不耶。二爲釋八不文故來。就文爲二周解釋。山中舊雲。前周就第一義門釋。後周就世谛門釋。所以就二谛釋者。諸佛說法常依二谛。八不既是佛說。亦是二谛。故就二谛門釋也。前釋第一義。後釋世谛者。第一義爲本。世谛爲末。故前釋其本。次釋其末也。問何以知。前爲第一義。後爲世谛。答後雲。世間現見故則知。是世谛。後既是世谛。則知。前是第一義谛。山中大學士道安法師處余年十九聽之。彼人雲。前第一義谛借生以顯無生。故舉諸論師生以明無生。次世谛則借無生以顯生。故雲後次萬物無生也。舉萬物無生欲顯成因緣生也。問上雲。真谛破假生。俗谛破實生。若爾前破諸論義師計生。應是破假生後方是破實生也。答真谛則假實俱絕具破二生。諸論師則假實俱立。故破諸論師計生。則是明真谛中道也。初既假實雙破。後則但破于實義。亦無失也。師又雲。諸論師所計生于如來即是第一義。如經雲。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即第一義谛。又二周釋八不。同破一切有所得人顛倒定執。同申佛二谛中道。但初周總釋。約爲叁根人作四對釋之。後周別據一現事以解釋之。所以爲異也。又初周直釋。後周證釋。證釋者外人聞初釋不生而不信受。故舉即目眼之事以顯釋之。故是證釋也。又初周直明即事不生。次周明本來不生。故後文據劫初明不生及以不來出等。興皇有學士雲。初周破諸論師實生明不生。就世谛門釋。次周始得從性起假息假明于真谛。故後就真谛門釋。就初作四對釋之。即爲四別。初對爲二。前正釋不生不滅。次明攝法。就初文二。前釋不生。次例明不滅。釋不生爲二。初牒不生章門。次釋章門。不生者標章門也。諸論師下第二釋章門也。就文爲二。前釋生次釋不生。釋生爲二。初總明諸論師所計。次別出九計。問此論破迷大乘義。大乘人亦禀八不。雲何乃明其計生耶。答彼雖言學大乘但作二谛定解。謂世谛自有生真谛自無生。佛只說生者無生。而彼謂生異無生。故須破之也。有所得人明生與無生。望無所得義並皆是生。是故破生也。又有所得人不知無生生。而作世谛生義不成。是故今破生也。又小乘論師執諸法決定有生。不信大乘無生。則障八不無生。今欲破于小乘障申八不無生。是故破生。生病既去則無生不留。故五句一無所依。問今申佛八不二谛中道。雲何破諸論師生辯真谛中道耶。答此可兩望之。若就佛二谛中道。則明因緣生即是不生。故名第一義中道。即顯非是異生而有不生。即生者不生。故名不生。若就破迷教之病。則破諸論師計生義不成。不生自屬外人。然後始得明因緣生即是不生。名爲第一義也。師又雲。佛只破衆生橫計生。故名無生。即名此爲第一義。何處離此生別有第一義。論主今只申佛破生之教。故申第一義耳。亦言。破病故申教。亦可即是申此破故名申教也。問諸論師有幾種迷耶。答諸論師不知生無生。故迷第一義谛。亦不知無生生。故迷于世谛。問今列諸論師。與前八謬何異。答前八謬是外道所計。爲佛所破。今諸論師是內道學。爲龍樹所破。或謂因果一。或謂因果異者第二別列九計。就此文雖正破是內迷。今具明內外所立。以此論正破內傍破外故也。僧佉人謂因果一體。衛世人執因果異體。勒沙婆明亦一亦異。亦一猶是屬一。亦異猶是異。若提子明非一非異。非一猶是異。非異猶是一。故此中但列二家。則具含四執。佛法內根本二部。一大衆部謂因果一。故變種子爲牙。轉少爲老。二上座部明無轉變義。故種滅于前牙生于後。少滅于前老生于後。則是因果異義。毗昙同上座部義。成實同大衆部執也。或謂因中有果或謂因中無果者僧佉明一。一猶是有。衛世辯異異猶是無。上座明二世有。即是因中有果。大衆明二世無。即是因中無果。毗昙同上座。成實同僧祇。若言成實不同二世有無者是義不然。成實論文唯有二世有無兩品。故知。破有立無同僧祇義也。或謂自體生他生共生者問自他之外既有共生。一異有無何不爾耶。答互文現意也。外道計自性能生衆生。衆生若滅還歸自性。自性即是世性。此是從衆生種類還生衆生。外物亦爾。佛法中如毗昙從性大生事大。成實從理大生事大。並是從自性生義也。他生者十二門論雲。有外道。謂我自作五陰苦名爲自生。或雲自在天作名爲他生。毗昙人立所作因因果。一法生時萬法不障。萬法生時一法不障。亦是從他生義。成實雲。學習頑境生于靈智亦是他生。又二世有義有果性。是自體生。二世無無有果性。一向假緣是他生義。共生者外道尼揵子計。未有天地萬物。前有一男女。共和合生于衆生。數人雲。八相相扶共起。則展轉相生。成實雲。四微和合有柱。五陰和合成人也。並共生義。或謂有生無生者有人言。此是猶結上七計。七計不同不出有無。故總結也。今謂不然。此文稱于或謂。則是別計。非結上也。次解雲。有即是有因。無是無因。衆計既多不可具舉。是以最後以有因無因域之。亦不同此釋。破如前也。今明可有兩義。一者上七計明法體。此兩執辯生相。如薩婆多及毗婆阇婆提計法體外別有生相。故言有生。無生者僧祇及即法沙門部明法體外無別有生相。故言無生也。又有生者計生相是有爲。如數論也。無生者計生相是無爲。如毗婆阇婆提也。二者上明果有無義。今明因有無。或謂因是有法。以有爲因能生諸法。因是無法。以無爲因能生諸法。故異有因無因。無因乃是無有于因。今明以無爲因也。問此是誰義。答內外法中具有此執。外道中有二師。如服水外道。計水能生一切萬物。即是從有生也。口力外道計太虛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藥草。藥草能生衆生。此從無生也。佛法中亦有此計。如琛法師計諸法本來是無從無生有。即是無生也。地論人計本有佛性。從此能生萬物違順等用。謂從有生。又釋。以世谛爲體。真谛爲義也。即有生也。真谛爲體世谛爲義。謂無生也。如是等說生相皆不然者第二釋不義。…

《中觀論疏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