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七 ▪第5页
卷第七(論本第十六七八九二十)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釋初句。一常所作。二委悉作。此之二種。是應更作。不放逸事。通是一切有學所作故 有學異類若諸有學下。釋第二句。有兩番釋。初說下上分結。合名無染汙心。無染即心無濁 後又于諸欲不耽著下。別釋二結。不配無染及無濁義 第叁。又于一切有苦法下。釋第叁句 第四。修習如先下。釋第四句
第二十一段。六頌釋中分六 如是總名諸欲愛味已上。釋初頌 第二。又彼希求下。釋第二頌 第叁。又複毒蛇下。釋第叁頌 第四。又諸欲自性下。釋第四頌 第五。又于事欲下。釋第五頌 第六。若于諸欲下。釋第六頌 諸寶珠等名共相應者。同七寶數。謂即可重故。一切處同用。翻此即名不相應也 此下頌中。初叁頌。明諸有學觀染遠離。後叁頌。明諸無學觀染永絕
略義中。事欲名愛味。欲名過患。斷二名出離。此初叁頌。如次配之。次二頌。是愛味能爲過患。後一頌。是出離功德
第二十二段。一頌半釋中。文分爲叁。初總釋頌意 次謂能舍離下。別顯五相屬。釋頌文 後由此五相下。結修梵行極成賢善 色等諸法及彼安立者。所诠能诠也 初法第二法毗缽舍那者。初學成滿二分位也 前卷有五段。此卷有二十二段。今成論議中。二十七段。體義伽陀中有叁。此末一頌。是第叁段。以十四門。結頌上義 作論議。明伽陀體義故。名論議也
第二十卷
修所成地。等引名修。即別境定數。若修習義。通聞思慧。修是證義。故唯等引。因修生慧。名爲修慧。因修慧所成。有爲無爲一切功德。名修所成。皆此地體 大文分二。初問。後答。答中有叁。初列四處。次以七支相攝廣釋。後總結成修所成地 七支相攝廣釋中。初總列七支相攝。後廣別辨相。初文有叁。初標。次列。後結。處謂處所。依四義處。修方滿故。第一處所。內體外緣。必須具足。第二因緣。行世出世修之方便。叁修瑜伽正修自體。四修果者。因修所得世出世間。有爲無爲功德之果 七支攝者。初生圓滿。即修處所。二聞正法。叁涅槃爲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就。此合叁種。名修因緣。五修習對治。名修瑜伽。六世間淨。七出世間淨。名爲修果 七支廣釋中。由四處攝。即分爲四。初生圓滿修處所中。文分爲叁。初辨生圓滿。次能攝四支修瑜伽處。後結生圓滿廣聖教義不增不減。初文複叁。初問標十種。次各別顯。後總結成
又處中國不生邊地者。依俗間釋。唯五印度名爲中國。中國之人。具正行故。余皆邊地。設少具行。多不具故。佛法所傳。唯中印度。名爲中國。威儀禮則。順正理故。苾刍等具正行故。具正至故。余雖少具。多乖儀則。行不純故。皆名邊地 達須者。細碎下惡鄙農賤類 蔑戾車者。樂垢穢也
聞正法圓滿下。釋第二修因緣中分叁。初廣釋叁支 次又隨次第。已說叁支下。結成廣教不過不增 後又此叁支當知即是修瑜伽因緣下。結成叁支修因緣攝
涅槃爲上首中。初標。次釋。後結。廣義中分二。初釋涅槃爲上首相。後釋由此獲五勝利。初文複二。初總明涅槃爲首。聽聞正法不爲余緣。後以十轉釋以爲首。後中有二。初標十轉二涅槃爲首。後釋十轉
言十轉者。一聞所成慧爲因。二于道道果起叁種信。叁遠離愦鬧諸惡尋思。四趣善決定思所成智。五能趣入二修方便。六證修慧。七于生死涅槃。發起欣厭。八入谛現觀有學解脫。九數修道無學解脫。初五在念住不淨觀等前。次一在不淨觀念住等。次一在四善根。于生死涅槃。起欣厭故。即四谛觀。後二可知。此上九種有余涅槃而爲上首。即由此故證無余依。是爲第十
五勝利者。聞正法時。有二饒益。修正行時。亦二饒益。並證苦邊際
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中有二。初問。次答。答中有叁。初明止觀由慧成熟。次明近善友習叁學由慧成就。後明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解脫謂果。能熟謂因。即止觀等。此果此因。皆是所熟。慧爲能熟。能熟彼故。名慧之成熟 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淨轉故者。釋奢摩他支由慧成熟。定心無慧。證境不明。障垢不離。由慧證明。及能離障。定心方滿故名慧熟
第二又毗缽舍那支已下。釋依善友修叁學慧成熟中。初標。後釋 標中。謂最初起修慧。必依善友之所攝受。二依奢摩他之所攝受。叁依屍羅圓滿之所攝受。初起修慧故。不說由修慧之所攝受。或初起聞慧故。不說由慧之所攝受。未有現行方便慧故。若後起慧。理亦由慧之所攝受 次別釋中。唯解依善友及依屍羅之所攝受。不釋依定之所攝受。前止成熟。即是此故 善友攝受者。由善友攝受。爲說法時。于所說法所知境中。由有慧故。有覺了欲 屍羅攝受者。由攝受屍羅。他有叁根。隨舉罪等。由有此慧故堪忍譏論
第叁又依所知真實下。釋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中有叁。初辨十種。後結十種。漸次能令解脫圓滿 言十種者。一于境真實有覺了欲。二愛樂聞法。叁便發請問。四聞昔未聞甚深法義。五明淨法義除先所疑。六能見過患深厭盛事。七于世盛事不生願樂。八爲除惡趣法心生正願。九爲除諸惑修諸善法。十爲得彼果及心清淨。心生正願。由此漸次解脫圓滿。能成叁支
廣攝聖教更無增過中 如是叁支廣聖教義謂十十種者。謂初聞正法故。凡所修行。皆以涅槃。而爲上首。此所修學能成熟。彼解脫等位。一切皆是慧之成就。此後二種。由聞正法爲先 以涅槃爲上首中。有十法轉。慧成就中。有十種漸次。故結廣教。名十十種。非聞正法亦有十也。故聞正法中。無結廣教若過若增。後二有結也
七支中。第五修習對除。即四處中第叁修習瑜伽。文分爲四。初問總標。次隨別釋。叁以修對除。即修瑜伽。四結廣教不過不增 隨別釋中有叁。初解叁位十種修習 第二。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下。遂前難解 第叁。又正方便修諸想者有能斷滅所治諸欲下。釋多所作修習對治。初文有二。初列叁位。後釋十種修 明十修中文有叁 初明不淨無常二想。二又出家者四種所作下。明無常苦等四想。叁又于遠離閑居下。明光明等四想 其所對除十種者。一在家有淫欲貪。及受用愛。二出家已爲尋思擾動。不生喜樂。爲除淫貪修不淨想。爲除受用愛。及不生喜樂。修無常想。顯無常想通在家出家二位修習。以二能除。除二所除。故言通隨次。非以在家出家爲二。名隨次第
無常苦等四想中。有叁。初明四種所作。次明四種所治。後明四種能治之法。此下余八所治。及能治法。即出家後設生喜樂。有懶惰懈怠等爲四。遠離閑居。于止觀品。闇昧心等爲四。故于出家中。于四種所依事。起四種障。爲除此故。修無常苦等四想
光明等四想中。有二。初明四種所治。後明四想 叁于生有隨動想心。爲對治此 修滅想者。謂有爲法生滅遷動。名生動相。今見彼相。名于生中有隨動想。故爲治此修于滅想。離遷動故。或于常來生有。數生喜樂。名隨動想。爲對治此。修習滅想。即當有不生。無欣樂意。雖有兩釋。前解爲勝
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下。第二逐前難釋中分叁。初釋在家初不淨想。次釋出家于無常所修苦想。叁釋遠離閑居中。修光明想 思擇者。正思量 修習者。起修作。不淨想中有叁。初列二力。次明二障。後明除此能治白法。多有所作
釋障中。初辨障。後結之。五障中 親近母色者。數近女 處顯失念者。謂對衆前逢勝顯境 居隱放逸者。獨居屏處。縱蕩邪思 通處隱顯由串習力者。由前串習。處隱或顯。生失念放逸 五雖勤方便等者。修不淨時。邪思上勝。心隨淨相
七種障者 一本所作事心散亂性。隨作彼事時。心生散亂 二本所事趣作用性。將作彼事。發起欣趣方便作用 叁方便作意不善巧性。如無智者。用叁寶財。由不恭敬承事師父勤請問故。不解方便 四雖處空閑。乃至擾亂其心。但由不守根門。所以染尋思起 五食不知量。身不調適 六尋思亂故。不樂寂止 七身不調故。不修慧品觀察諸法
能障中。當知總說一門十二一門十四者。談二別障。初五後七。名爲十二。總別合論。更加二總。謂思擇障。及修習障。故成十四
釋光明相中有叁。初總明此緣法光明。次明十一所治暗障。叁顯相違能治白法 如是疑隨逐故者。結初暗障。障礙能遣疑因緣故者。結後叁障。精勤少睡。正食身調。順觀谛法。不欲雜居。如理作意。是能除遣疑之因緣。後叁障此故。說爲障礙。能遣疑
修所成慧所除七法暗者。一惛沈。二掉舉。叁喜悅。四怖嗔二種相應等法。五起言尋伺。六不正思惟。及心散亂。七邪思構。如其次第。七種修慧所除暗障
世間一切種清淨下。釋第四修果。文分爲二。初釋二淨。後結成修果。初複分二。初釋第六世間淨支。後釋第七出世淨支。初文複二。初廣釋相。後結世間清淨。唯在正法。非諸外道。初文有叁。一問列叁名。二隨別釋。叁結廣教不過不增。別釋叁中。創得初靜慮未至定。名得叁摩地。得根本名叁摩地圓滿。離諸障染引生通慧。諸清淨鮮白。名叁摩地自在
得叁摩地中分四。初釋所治能治別相。次釋得者得近分。叁結廣聖教不過不增。四結世間淨住正法者得。初文有二。初明所治二十法。後顯能治。初文複二。初明二十障。後明四相堪能障法。初文有叁。初標。次釋。後結
叁摩地圓滿中有叁。初釋十相。次結圓滿入根本地。後結廣教。十相者。一願勝定滿。二見定勝德。叁精勤策勵。四折伏色愛。五善未圓修他惡尚勝。六于淨天生心無耽染。七不自卑下策舉增修。八隨順二修。九勤精正法。十于止觀隨生愛
叁摩地自在中有二。初釋自在相。後結廣教。初文有叁。初標雖已圓滿。未自在相。善觀察故。當得自在。次釋四處二十二種相。後彼于如是四處下。明自在相。第二文中有二。初列四處。後由剃除須發下。釋二十二種相
四處者。一自誓受下劣形相威儀衆具。二自誓受禁製屍羅。叁自誓受精勤無間修習善法。四爲斷衆苦。受前叁處時。應正觀察衆苦隨逐。此四處中。前叁各起五相。第四處起七相 初處五相者。一剃除須發。二舍俗形好。叁著…
《瑜伽師地論略纂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