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鹫山。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菩薩六萬。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所成辯才而無挂礙。頒宣經道常無二言。神足變化不可思議。衆行備悉普無不入。其名曰無損進菩薩。度ˇ雷震威菩薩。若夜月華菩薩。大雨電言辭菩薩。觀無底度境界菩薩。起山頂菩薩。欣樂令悅菩薩。多離垢莫能當光菩薩。決衆生性誼度菩薩。得堅強如金剛菩薩。于諸音ˇ最妙菩薩。越梵威聲菩薩。稱自在可畏莫能犯菩薩。積諸德本如壘寶菩薩。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如是上首。六萬開士
于諸賢者舍利弗。在于獨處一心禅思。從燕坐起往詣佛所。彼時世尊坐于樹下。逮寂隨ˇ叁昧正定。時舍利弗住遠世尊。遙見大聖威儀禮節寂然和雅。尋即求草敷一面座。而結加ˇ。直正其身而不傾猗適坐已竟心自念言。至未曾有。如來至真威神光儀不可稱載。安隱道本。由是之故群生得安。所可逮致無上正慧咨嗟功勳。皆了諸法無不通達。于時大聖靜然安和。從叁昧起聲揚發音。時舍利弗。聞佛世尊聲揚發音。善心生焉。得其本願。前進佛所一心而住。稽首歸命志懷踴躍。尋歎此偈。而贊頌曰
若有衆生 不懷希望 未曾著念
于諸經典 遊步世間 平等獨歡
則能常忍 于斯經法 衆生無能
見其瑕短 斯等信解 如幻自然
選擇諸法 了如虛空 不見吾我
爾乃大安 其不思ˇ 一切衆生
不念衆生 若無衆生 未曾逮得
一切思ˇ 不見吾我 爾乃大安
從始已來 不ˇ合會 不爲有ˇ
之所迷惑 不令興立 亦無所住
不見壽命 爾乃安隱 若有明智
不猗衆生 則于法界 而無鬥诤
棄捐一切 衆人之ˇ 無若幹念
乃爲安隱 其常建立 于禁戒者
能仁一切 不懷悭嫉 而生于法
無有計數 不見怯弱 爾乃爲安
若以忍辱 安和超衆 彼未曾睹
诤訟之貪 不得精進 亦不懈怠
不ˇ忍辱 爾乃爲安 谛住堅固
一心禅思 心無所念 除其煩亂
ˇ了諸法 而在等定 其不ˇ禅
爾乃爲安 若無明達 亦無智慧
亦複不從 無智之教 不懷了了
亦無愚冥 無智慧ˇ 爾乃爲安
如處閑居 聚落亦然 于斯二事
而修平等 亦不惟惡 是爲聚落
不思閑居 是乃爲安 假使行索
具足分衛 亦不念言 吾身求食
不自咨嗟 我行乞食 無分衛ˇ
是乃爲安 其從久遠 著弊壞衣
受取執持 于斯身形 不自歎言
我著粗服 不臨慢人 爾乃爲安
諸佛所教 安住敕示 叁品之衣
不離其身 不自ˇ念 我不違禮
不自欣豫 爾乃爲安 其能頒宣
微妙之法 不計吾我 不著衆生
不自譽言 我爲講法 不猗音ˇ
爾乃爲安 于諸德本 不懷妄ˇ
無堅固ˇ 不念居業 心中所懷
不思清濁 身不造行 是乃爲安
若以興起 無興起ˇ 有所住立
不ˇ其處 夙夜精進 經行應節
其無言辭 是乃爲安 設不思念
作與不作 常無妄ˇ 奇特之念
如來外學 不以殊別 不懷勝ˇ
是乃爲安 其不計數 安隱之ˇ
等如虛空 無所ˇ越 心不懷念
吾我衆生 不見殊特 爾乃爲安
若了幻化 如夜所夢 逮得辯才
志不忽忘 遊于世間 如水中月
無有進退 爾乃爲安 若了善權
明見真谛 其言有身 無一堅固
則能覺了 寂然之法 不行妄ˇ
爾乃爲安
于是世尊贊舍利弗曰。善哉善哉。所知深遠奉行慧義極究竟矣。以法談言應道妙歸。何其快乎。今舍利弗。諸所遊止耆榻崛山。周旋學者比丘菩薩。普令會此啓受道教。時舍利弗尋即白佛。我不堪任請令集會。所以者何。諸大士等。威德過龍道智無盡。非吾所及。于時世尊從身放光。照于叁千大千世界。尋時佛界諸菩薩衆。蒙此明曜。如一念頃皆來集會于靈鹫山。行詣佛所稽首足下。繞佛叁匝還住空中。閑居比丘及諸菩薩。來詣佛所稽首于地。還坐一面。王舍大城無數人民百千之衆。行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于時世尊。見無數衆皆來集會。舉其尊顔瞻文殊面。尋複即笑。文殊師利便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問佛。ˇ者所笑爲何變應。如來至真未曾虛欣。佛告文殊。今靈鹫山有萬菩薩。俱講經典。經名喻ˇ。于往古昔亦曾所論。賢者阿難聞佛所說。即從座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稽首自歸。善哉世尊。愍傷衆生令致永安。唯當頒宣此喻ˇ經。斯法難值衆所希聞。願欲時說一切諸部。皆來雲集聽此經典。必當逮得深入光明幽奧玄妙。所以者何。如來至真尊無雙比叁界無侶。ˇ者尊顔觀文殊面。應時即笑。此不虛妄會當有意。佛言。善哉善哉。阿難。汝乃睹察珠異德本。所可識者慧不可ˇ。阿難。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ˇ者笑意。于是阿難與諸大衆受教而聽。佛告阿難。若有衆生信樂斯法。舉動進止如ˇ遊步。信此法者彼等之類如大ˇ遊。亦如龍步。愛喜此法真谛義者。爲師子步。舉動進止尊無。俦匹。佛告阿難。此經典要悅諸菩薩。是經法教順菩薩衆。應當咨受。本宿功德ˇ于目前。我逝之後。此經典者歸諸菩薩。令手執持。志靜意定所以歸空。口誦心思是菩薩藏。不歸薄德ˇ塞菩薩。不歸懷毒谄僞菩薩之身也。亦複不歸多願妄ˇ菩薩之手也
爾時世尊。即ˇ瑞應感動文殊。文殊師利應時知之。即自念言。我欲啓問如來至真深遠之法。一切聲聞及與緣覺所不能逮。諸菩薩衆履迹瑞應。以爲等類。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欲啓問如來至真等正覺。設見聽者乃敢自陳。佛告文殊。恣汝所問。諸大衆會悉來集此並當蒙恩。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何謂菩薩而得建立諸功勳法。普ˇ一切諸菩薩行。開化無數不可計會衆生之類。ˇ諸佛國如水中月。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ˇ所問者但舉其要。如來當爲具足分別。令致建立功勳之德。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文殊師利與諸大衆。受教而聽。佛告文殊。若有菩薩當行六法。亦能具足道義之教。立于一切功勳之德。何謂爲六。若有菩薩。奉行施度無極。一切所有施而不吝無所貪惜。具足順行不自見身。建立禁戒不犯衆惡。不見吾我而ˇ了義。成就忍辱柔和安雅。心不懷恨。睹已解脫不在結滯。殷勤精進身無所行。心無所懷分別一切。一心正志于解脫門ˇ。了便宜。定意正受心常永安。不慕一意解暢智慧以爲道業。自睹其身不離五趣。諸所生處皆令蒙度。是爲六法。菩薩所行備悉此法。具足一切功德之勳
佛告文殊師利。複有六法具足此事。建立一切功勳之法。何等爲六。一曰菩薩往詣地獄。攝護拔濟燒炙之患使生天上。其在畜生擾攘不安。或憤愦鬧不識義理。攝取其性ˇ以柔和微妙之法。其在下賤庶民小姓。則以開示轉輪聖王勢貴之位。皆以普ˇ諸生五趣而等開度。所生之處與衆超異。明ˇ隨時入諸佛國土。而于法身無所動移。無來無去而悉遍ˇ諸佛國土。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聞。其心常定不偏不黨志性蕩蕩。是爲六法菩薩建立一切功勳。文殊師利複問佛言。何謂菩薩攝護地獄使生天上。佛告文殊。菩薩大士以大蓮華叁昧正受。將護地獄就往拔濟。則令于彼一切得升天祚之安。用以衆生被苦惱故。ˇ示忉利最選之宮。見此厄難因則患厭。而得度脫諸所受惱。爲地獄人而說經典。令無央數百千之衆度地獄痛。是爲菩薩攝護地獄令得拔濟燒炙之患。已常順法無所違失。文殊複問佛言。何謂菩薩攝護擾攘拔濟畜生迷愦之厄。生于人間安樂之處。佛告文殊。菩薩大士有叁昧定。名曰寂滅。以是叁昧正受之時。因能攝護在畜生者。令心不亂志性和悅。則得安隱生于人間。守護叁事爲說經法。令無央數衆生之類建立道法。是爲菩薩攝護畜生迷愦之厄令生人間。文殊師利複問佛言。何謂菩薩生于下賤庶民小姓。則得更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佛告文殊。有叁昧。名入于清澄定意正受。因其叁昧越諸衰種。使皆清淨。雖生小姓。則得更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是爲菩薩生于下賤庶民小姓。而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文殊又問。何謂世尊菩薩普ˇ生諸五趣與衆生超異。佛告文殊師利。有叁昧。名遣諸行照明殊特。以此定意正受。菩薩住斯定時。普ˇ五趣導禦衆生。令得超異殊特之行。皆發無上正真道也。文殊師利複問佛言。何謂菩薩隨時方便。普入一切諸佛國土。于本法身不動移處不來不去。普ˇ一切諸佛國土。如月ˇ水。佛告文殊師利。有叁昧。名鹹入諸音菩薩。以是定意正受立時。能ˇ己身在于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不動移處不來不去。住彼定意。睹見十方諸佛世尊。聞所說經。是爲菩薩不動移處隨時方便。普ˇ一切諸佛國土。如月ˇ水不來不去。菩薩如是所周旋化亦無往來
文殊師利複白佛言。何謂菩薩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聞。佛告文殊。于是菩薩逮得無量回轉總持。達知無ˇ衆生志性隨其言語各暢辭聲。分別無數諸ˇ言教而稱其意。達其所趣逮此總持。演一切音普令得聞。各各開演辭不錯謬。是爲菩薩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所
于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諸菩薩等善權方便。難及難及超絕無侶。是經典要諸菩薩學常所啓受。當以何業至信脫門。佛告文殊。菩薩欲學斯經典者。則當信解虛空之門。又問世尊。何謂虛空。佛告文殊。其虛空者則謂虛無。無有塵汙無恚害心。亦不忽忘。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汙無害亦無忽忘。猶如虛空。不成布施不具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永無所及。如是文殊。一切諸法不成施戒忍進寂慧。猶如虛空。以是之故無解無除。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解無除猶如虛空。有所行者無所造證。一切諸法亦複如是。則無所行亦無造證。猶如虛空無有ˇ冥亦無明耀。諸法如是。無ˇ無明猶如虛空。曠然無際不可捉持。諸法如是。普無齊ˇ。不可捉持猶如虛空。無有正路亦無邪徑。諸法如是無路無徑。亦無邪正猶如虛空。不建立身離諸漏行。不學聲聞。不志緣覺。不著諸佛。無上大乘諸法如是。不學聲聞緣覺大乘。猶如虛空。無有思ˇ無所分別。諸法如是。無有妄ˇ亦無分別。猶如虛空無舉無…
《佛說無希望經佛說無希望經》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